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知1型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1)包膜糖蛋白含有诱导T细胞记忆的表位,能够诱生抗包膜糖蛋白中和抗体、其他功能性抗体及抗HIV-1细胞毒性T细胞(CTL)应答。研究证实重组包膜糖蛋白能在健康人中诱导这些形式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然而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对实验室适应株有很强的活性,抗HIV-1CTL活性不太强。作者评价了含有HIV-1_(MN)株包膜糖蛋白(MNrgp160)氨基酸序列的候选rgp160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
业已在1500多名血清阴性的健康者对1例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1)候选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了研究。对HIV-1包膜蛋白gp160和gp120的研究最为广泛。对插入HIV-1包膜(env)基因的活病毒载体构建物痘苗病毒亦进行了研究。HIV-1候选疫苗的耐受性良好,无急性或长期的严重毒性。肌肉注射多剂gp120疫苗能诱生中和抗体、淋巴细胞增殖应答和抗HIV-1CD4细胞毒性T细胞(CTL)  相似文献   

3.
作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法,对以1型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1)LAV株gp160重组痘苗活病毒初免、再用杆状病毒表达的HIV-ILAV重组gp16O候选疫苗加强免疫所诱生的能识别感染细胞表面表达的天然外膜糖蛋白的抗体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4.
血凝素(HA)是流感病毒的主要表面糖蛋白,具有强免疫原性,它有五个抗原位点:A~E,其中位点A通常用作外源多肽的插入点。1型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1)的包膜蛋白gp120/gp160虽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但抗体寿命短,并且完整的gp120/gp160疫苗可诱导促进感染的抗体。进一步研究发现包膜蛋白的第三超变区(V3)是一个由二硫键连接的约35个氨基酸的环,含有主要中和抗原决定簇,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识别位点。  相似文献   

5.
1型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1)包膜蛋白(env)具有广泛的序列异质性和抗原变异性,也存在着抗原性保守位点.理想的疫苗应含有此保守位点,以便诱生能与许多病毒分离株起反应的抗体.作者选用HIV-1跨膜糖蛋白gp41(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以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Sabin疫苗株为表达载体(pCASl),用DNA重组技术构建成脊髓灰质炎病毒/HIV-1抗原嵌合体Sl/env/3.  相似文献   

6.
作者根据以前提出的制备多肽疫苗的盒式理论,将1型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1)gp120主要抗原决定簇之一的V3区冠部——IGPGRAF(J2)多肽片段,引入能结合多种H-2A~b分子(包括DQ6)的超基元结构(46F/54A)中,获得两种多肽疫苗46F/J2/54A和46F/J2/54A/J2。结果表明,两种疫苗在DQ6小鼠中均能诱生可结合V3J(包含J2片段的多肽)的特异性抗体,而V3J多肽则不能。中和试验证实,两种疫苗诱生的抗体均能中和B亚型  相似文献   

7.
HIV-1病毒为包膜病毒,其感染靶细胞的第一步是由HIV包膜蛋白表面亚基gp120与靶细胞上的CD4分子和辅助受体(趋化因子受体CCR5或CXCR4等)结合,导致gp41的构型发生改变,启动病毒包膜与靶细胞膜的融合。与gp120相结合的一些抗体、蛋白、多糖、多肽和小分子化合物,都可能影响HIV-1病毒包膜和靶细胞膜融合的过程,从而起到抗HIV-1病毒的作用。该文对近年来以HIV gp120为靶点的HIV进入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HIV包膜蛋白的结构及其相应的病毒进入抑制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HIV-1病毒包膜蛋白gp120和gp41在病毒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中,gp120先和CD4分子结合,发生构象改变,进而导致gp41构象的变化,使病毒包膜和细胞膜融合而感染细胞。与gp120或者gp41相结合的多肽、大分子和小分子化合物,都可能影响HIV-1病毒包膜和靶细胞膜结合的过程,从而起到抗HIV-1病毒的作用。该文对gp120和gp41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以及以HIV-1包膜糖蛋白为靶点的病毒进入抑制剂类抗艾滋病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新型AIDS疫苗可能在人中诱导出保护性免疫应答.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研制出一种疫苗抗原,该抗原能激发CD4+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CD8+MHC Ⅰ类限制性CTL两种重要的免疫应答.他们在疫苗中使用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该复合物能使完整的病毒蛋白进入细胞,诱导出Ⅱ类限制性CTL.NCI等的研究人员还将ISCOM与纯化的HIV-1包膜蛋白结合,在体内诱导出CD8+CTL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确定活痘苗-gp160病毒疫苗免疫和加强免疫后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范围和持久性。 研究对象为无种痘史、未感染过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的18~60岁男性健康志愿者。用作疫苗的痘苗-gp160制剂是包含HIV LAI包膜糖蛋白完整编码序列的重组痘苗V-env Ny5病毒,浓度为2±1×10~7噬斑形成单位(pfu)/ml和2±1×10~8pfu/ml,用分叉针划痕接种。对照制剂为天花疫苗。加强免疫的制剂为杆状病毒产生的经纯化的gp160(rgp160),剂量为640μg。分别于0、14、28、54、70、90、120、180、270和365天采血,分离血清和单个核细胞(MNL)。用ELISA和蛋白印迹法检测血清阳转情况;用各种细胞免疫试验对MNL进行检测,包括淋巴细胞增殖、γ干扰素(IFN-γ)产生以及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试验。用杆状病毒表达的rgp160作为体外刺激MNL的HIV-1抗原,用植物血凝素(PHA)作为阳性对照刺激物。CTL活性试验用补骨脂素灭活的HIV(PI-HIV,1μg/ml)刺激MNL、培养7~10天  相似文献   

11.
候选痘病毒重组乙型脑炎(JE)疫苗NYVAC-JEV和ALVAC-JEV含有编码JE病毒前膜(prM)、包膜(E)及非结构1(NS1)蛋白的基因。本文旨在确定这些候选疫苗能否诱导人体产生JE病毒特异性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相似文献   

12.
12名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血清阴性的男性受试者经三角肌区划痕接种2剂编码gp160HIV-1包膜蛋白的重组痘苗(vac-env),11~14个月后肌注加强免疫2剂杆状病毒表达的HIV-1LAI株的重组糖蛋白(rgp)160μg,12~20个月后加强第3剂  相似文献   

13.
成功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疫苗接种应能诱导中和抗体(NA)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纯化的HCMV糖蛋白B(gB)可诱导人和实验动物产生抗HCMVNA,表达gB的异种病毒重组体可诱导小鼠产生CTL应答。为提供HCMV候选疫苗Ⅰ期临床试验的临床前资料,本文作者检测了ALVAC-HCMV-gB(ALVAC-gB)重组体在  相似文献   

14.
美国 Jefferson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运用减毒的狂犬病病毒作为表达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 (HIV)包膜蛋白的载体 ,研制 HIV疫苗。这是一种新方法 ,因为狂犬病病毒或不分节段的负链 RNA病毒用于 HIV疫苗尚属首次。  研究人员将 HIV- 1 gp1 6 0基因插入减毒的狂犬病病毒产生重组病毒。然后将其注射小鼠 ,并加强注射一次 HIV gp1 2 0蛋白以致敏免疫系统。结果该病毒成功地表达出 gp1 6 0糖蛋白 ,并诱导强的抗 HIV- 1包膜蛋白的体液免疫应答。另外 ,在小鼠血清中检出滴度高达 1 :80 0的抗 HIV中和抗体。而一些广泛使用的重组病毒载体 (表达…  相似文献   

15.
美国 Ceres制药公司的基因工程酵母能诱导针对疾病的细胞免疫应答 ,这些重组酵母载体代表了抗击传染病和癌症的强有力的疫苗策略。  采用酵母诱导免疫应答的原因在于其能激活树突状细胞 ,而树突状细胞能刺激介导免疫应答的细胞毒性 T细胞 ( CTL) ,而且基因工程的酵母能表达多种抗原。当树突状细胞与抗原接触后能内在化抗原 ,并且诱导 T细胞攻击它们。 Ceres公司先前报道的研究是以基因工程酿酒酵母表达肿瘤抗原或 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1 ) gp1 6 0包膜蛋白 ( Hivax) ,结果显示 ,基因工程酵母疫苗能在小鼠中诱导免疫应答。  …  相似文献   

16.
预防HIV感染的天然免疫及获得性粘膜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流行需要有效的疫苗,而开发预防性疫苗的困难在于HIV的快速突变率,这能逃脱细胞毒性T细胞(CTL),并难以诱生中和抗体。解决这些困难应该从天然免疫系统、生殖道和直肠的粘膜相关淋巴系统、获得性免疫应答以及使用宿主抗原这四个免疫学领域入手,重新调整疫苗策略以寻求解决。  相似文献   

17.
预防HIV感染的天然免疫及获得性粘膜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的流行需要有效的疫苗 ,而开发预防性疫苗的困难在于 HIV的快速突变率 ,这能逃脱细胞毒性 T细胞 (CTL) ,并难以诱生中和抗体。解决这些困难应该从天然免疫系统、生殖道和直肠的粘膜相关淋巴系统、获得性免疫应答以及使用宿主抗原这四个免疫学领域入手 ,重新调整疫苗策略以寻求解决。  相似文献   

18.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疫苗研究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柯  桂希恩 《医药导报》2006,25(7):599-60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逆转录病毒,逆转录酶无校正功能,故在逆转录过程中易发生变异并逃避免疫监控。HIV外膜抗原决定簇表位的突变使之逃避中和抗体的作用。HIVgp120氨基酸残基的糖基化和碳水化合物结构的改变而形成“聚糖保护层”,阻碍中和抗体发挥作用。与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相互作用的病毒表位的变异降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识别功能,并产生对CTL的抵抗。HIV还能以潜伏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免疫系统难以识别,更无法清除。至今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这些都是HIV疫苗研究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Ⅲ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Ⅲ)的包膜糖蛋白gp120和gp160有免疫原性,由此推测两种病毒包膜亚单位gp120和gp41与诱生中和抗体有关。通过分析表明,HTLV-Ⅲ包膜糖蛋白的前体的735~752残  相似文献   

20.
在理想的情况下,由纯化的1型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1)外膜蛋白重组体制成的亚单位疫苗应能诱生抗原特异性记忆CD4~+T细胞,后者能帮助抗原特异性B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