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信作为当前影响力最大的即时通信平台,其朋友圈的社交功能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行为,本文利用"网络虚拟田野考察法"调研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交往行为产生的具体影响,并据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微生活方式下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
微信朋友圈是青少年进行线上表达和建构自我的理想场域。基于虚拟民族志的探索表明,青少年在朋友圈的线上的"我"具有真实性,它存在于自我相关资讯的持续分享中,其表演方式是展示而非告诉。圈子里的朋友关系建基于交谈事件而非共享情感。总体而言,青少年在朋友圈里的"我"是其"更为真实的理想形象"。这些线上的"我"们彼此孤独地相伴,常驻于各自的心,却终究相望/忘于彼此的"江湖"。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已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中.以往研究大多聚焦于用户如何采纳、使用某一社交平台,对特定用户群体"不使用"某种社交媒体的情况关注较少.基于对微信朋友圈消极使用现象探究,发现用户出于自我表达的观众可及性、互动可能性的"想象",以及持续性印象维持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表达前容易反复自我审视产生社交疲惫感,进而选择退出;大多中辍后倾向于转移到同龄群体为主的强关系聚集的社交媒体,享受小范围观众舞台的安全感;看似消极的中辍行为本身成为他们寻求自我认同、提升社交质量、蜕变为理想成人的路径,具有自我同一性确认的探索意义.中辍行为赋予每个社交媒体以不同距离感知,帮助用户重新确认自我的主体性地位,通过有意识发展深入交往关系,提升情感反馈质量,借助驯化技术和掌控社交边界的感知来对抗不确定性的风险压力.  相似文献   

4.
朋友圈自上线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微信用户的关注,翻看他人朋友圈已成为不少用户度过闲暇时间的和碎片时间的第一选择。然而,近年来许多用户表示,微信好友中将朋友圈可查看范围设置为仅三天内的不断增多,通过朋友圈获取他人生活动态难度增大。从印象管理和安全需求的视角,探究导致更多用户选择将朋友圈设置为仅"三天可见"背后的心理因素。研究发现,用户选择将朋友圈可见时间范围缩短,原因之一是希望通过对于朋友圈的管理,给他人呈现一个积极的面貌与形象,将自身认为比较消极的一面隐藏起来。其次,部分用户进行这样的设置,或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安全需求。当朋友圈可见时间范围缩短,个人相关信息暴露的可能性就越小,用户的安全感就会相应提升,进而安全需求就会得到一定的满足。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阵地,它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社交呈现圈子化特征,社会情绪处于纠结状态,社交心理上"技术依赖"取代了"情感依赖",更容易形成意识形态的链条。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下,要从媒介技术层面、文化心理层面、人际交往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加强对大学生正能量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较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本文从生物、家庭、学校、个体四个方面出发,以期对社交焦虑的成因和缓解社交焦虑的方式提出一些有益的观点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手机依赖症""微信依赖症"逐渐形成。在这一依赖社交APP生活现状的背后,又会出现另一种新的自我感触——微信孤独感。随着微信孤独感的蔓延,社会个体轻则疏远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重则产生人格分裂、精神空虚和自我迷失。积极主动地打开心扉,倾听自己的诉求以及大量阅读都是社会个体正视纷繁复杂的微信朋友圈,合理解决自身孤独感,正确对待现实朋友圈,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人类社交方式,这种虚拟的间接的社交网络带来了新的交往模式,离开了一定的社会情境线索(如外貌、空间特征和非语言线索等)也导致了传统的人际信任观发生了改变,而本研究就是从调查网络人际信任度、现实人际信任度、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三个方向出发,研究网络社区人际信任与现实人际信任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从而找出较为合适的交际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微信在社交中的广泛应用,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微商应运而生。同时,微信的产生使一批通过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代理产品信息,并以此盈利的人——微商得以出现。作为一种新的销售方式,最近两年,微商参与者逐渐扩大,微商对个人朋友圈的影响也逐渐显露,并且该影响有加深的趋势。不仅仅是商业利益的嫁接,更是人情融合,移动社交的碎片化属性,迫使走情感营销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和人际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采用Fenigstein,Scheierbuss编制的《社交焦虑量表》(IAS)和Rotter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TS)对西北民族大学20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社交焦虑和人际信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人际信任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采用修订版成人依恋问卷、人际信任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沈阳某所大学的45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成人依恋中的亲近依赖维度负向预测其社交焦虑感,成人依恋中的依恋焦虑维度正向预测社交焦虑感,人际信任在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表明大学生依恋中亲近依赖感越强,人际信任感越强,社交焦虑感越低。大学生依恋中的依恋焦虑感越强,人际信任感越低,社交焦虑感越强。  相似文献   

12.
正每到秋冬天,"秋裤阴谋论"就开始在朋友圈、微博和各大社交媒体疯狂传播,文章"引用"苏联遗传学家李森科的话:"假如一个国家穿了60年秋裤,就再也没有可能脱下它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论据,就是秋裤可以弱化腿部的抗寒基因。秋裤真的具备这样的神奇功能吗?先说"抗寒基因"所谓"抗寒基因",是遗传学家在西伯利亚土著身上发现的一组基因,这些基因不需要经过肌  相似文献   

13.
"罗尔事件"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现象,是网民出于维系社交关系、完善网络环境、构建认知的目的所驱使。网民的行为、认知心理会随着进程的变化,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并转而影响、推动事件的发展。促使网民向理性的朋友圈转发行为回归,需要强化大众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责任,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4.
酒池与酒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在中国古代不仅代表着重要的物质文化,更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酒池肉林"被认为是封建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穷奢极欲生活的代表。但考究相关的酒池记载,这与历史真实或有出入。酒池的源头与真相和早期先民汙尊抔饮之风颇有联系,是远古时期独特的生活方式与现象。后世酒池与文学相结合,赋予了它浪漫色彩。  相似文献   

15.
正据腾讯公司的数据显示:目前微信用户已达到6亿。很多年轻人利用它获得商机:凭借一部手机,通过微信朋友圈平台,将自己的东西销售给朋友,再通过朋友们的转发扩散又结识新的客户。成都女孩罗婷靠微信让"朋友圈"成了"购物圈",并利用闺蜜的人脉资源赚得盆满钵满。但贪心的她并不满足,为了快速积累做大生意的本钱,她挂羊头卖狗肉,把高仿的A货伪装成国际名牌出售。在被闺蜜识破后,她不甘心失去朋友圈的生意,竟铤而走险,引发了一场损人不利己的灾难……  相似文献   

16.
微信朋友圈提供了一个人际交往的虚拟场域,用户使用微信朋友圈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是有目的的行为.本文将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利用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和印象管理理论对微信朋友圈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7.
正戒"矫"戒躁,面对真实的生活和自己。矫情有瘾。有个喜欢发朋友圈的朋友,尤其喜欢发一些自言自语的、要点开全文才能看全的心灵感悟。比如,每日一句早安问候,对自己说一句"加油吧,丫头!"晚上加班到9点泡了碗方便面,"夜深了,你睡了,我还在忙碌,只有方便面陪着我。"偶尔去了趟书店,就是"人生  相似文献   

18.
人际传播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自我中心网络角度,以网络规模、关系构成、传播强度、网络异质性、传播内容等指标为切入点,发现农民工人际传播网呈现"内聚性"、"差序格局"的特点,并从个体因素、网络因素、流动因素三方面,解释了影响传播行为(传播频率、传播内容)的各种原因。每个原因背后,都体现着农民工随着个人在城市社会资本、生活状态的变化,而对人际传播网络和传播行为的主动调整与选择。  相似文献   

19.
如今,微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网络社交平台,有人说早晨大脑还没醒呢手先醒了,抓起手机就开始刷朋友圈.看来这开门七件事里,得加上微信了.然而,微信朋友圈生出的麻烦也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有些甚至还酿成了大祸,触犯了法律. 关于朋友圈,你有什么槽要吐?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用来进行社交网络的个人展示,同时,信息的获取渠道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主流媒体不再是主导和控制舆论的唯一渠道。这极大的改变了数百年来信息传播的方式,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个人作用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提升。但同时矛盾也开始逐渐凸显。本文只选取其中尤为突出的关于社交网络的犯罪及用户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现状,讨论社交网络犯罪的成因及发生方式,针对云计算的储存方式提出用户安全性的质疑,并在第二部分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笔者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