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含油气系统定量模拟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含油气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价对象,可以建立统一的基于动力学的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有利于区带和勘探目标资源评价新体系。在盆地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开发了含油气系统定量模拟软件PSMEZS,并应用于开鲁盆地陆西凹陷的油气浆评价和含油气系统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将含油气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价对象 ,可以建立统一的基于动力学的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有利区带和勘探目标资源评价新体系。在盆地数值模拟的基础上 ,开发了含油气系统定量模拟软件PSMES ,并应用于开鲁盆地陆西凹陷的油气资源评价和含油气系统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断陷盆地油气系统的成因——动态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强调油气运移的油气系统分类评价方案,即用有效源岩充注,运移活跃速度,运移排烃方式,捕集条件和保存条件五个要素(得称AMMEP)来描述评价油气系统。该方法大大增强了油气系统研究的实用性,可以有效评价油气系统的优劣并进行资源评价、预测有利区带和勘探层位,制订相应的勘探部署策略。在进行油气资源评价时,不仅要考虑源岩的丰度,演化等因素,更要充分考虑源岩破裂,运移活跃程度,运移方式等,综合评价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南美油气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南美主要含油气盆地待发现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总结待发现油气资源分布规律,探讨其勘探前景。结果表明,受4大板块碰撞影响,南美沉积盆地可分成弧前、弧后、前陆、内克拉通和被动陆缘盆地5种类型。南美油气成藏条件优越,烃源岩以中新生界海相-陆相泥岩为主,生烃潜力大。储层以白垩系和第三系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分布广泛。盖层中新生界区域性泥岩和盐岩为主,封堵能力强。采用以成藏组合为基础评价单元的资源评价方法,将南美65个盆地共划分出152个成藏组合,并进行了资源评价。预测南美65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待发现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63716MMB,待发现凝析油可采资源量为7405MMB,待发现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559020BCF。待发现油气资源在平面上呈“两带”展布、“两中心”富集特征;在纵向上主要富集于白垩系和第三系。被动陆缘盆地和前陆盆地是南美未来油气勘探的两个重点领域,其中深海和前陆冲断带是主要勘探方向,巴西、委内瑞拉是重点关注国家。  相似文献   

5.
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其在东营凹陷博兴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了经典的含油气系统划分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其划分方法,研究认为,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是一个以“源”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地质单元;油气成藏系统是在含油气系统内或之间的一个以“藏”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单元。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的依据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指向的高势面及其他遮挡面,成藏系统对勘探程度较高地区的油气勘探评价更具实用价值。对东营凹陷西南部地区的油气成藏系统进行了划分,划分出西部高青断裂带,中部金家-正理庄-樊家鼻状构造带,东部纯化-梁家楼和北部小营-平方戋土产个油气成藏系统。各成藏系统大致以油气运移的“分水岭”为界,其成藏特点及勘探潜力均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安达曼海陆续发现一系列油气田和多个大中型含油气构造,因此安达曼海成为东南亚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丹老盆地属于安达曼海的一个次级盆地,其构造演化、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潜力整体研究程度较低。为指导丹老盆地油气勘探,本文从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出发,系统研究了该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和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并与北苏门答腊盆地进行比较,建立了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分析了其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认为:(1)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可划分为前裂谷期、断陷期、裂陷期和弧后走滑拉分期4个时期;(2)丹老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也拉组海相页岩,拉廊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为主要储层,断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圈闭类型包括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盆地可能的成藏模式为(1)下生-上储-背斜式;(2)下生-上储-断块式;(3)下生-上储-生物礁滩体;(3)盆地南部的中深层层系以及碳酸盐岩建隆是丹老盆地未来寻找油气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7.
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简要评述 ,指出了经典的含油气系统划分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提出了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其划分方法。研究认为 ,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是一个以“源”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地质单元 ;油气成藏系统是在含油气系统内或之间的一个以“藏”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单元。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的依据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指向的高势面及其他遮挡面 ,成藏系统对勘探程度较高地区的油气勘探评价更具实用价值。对东营凹陷西南部地区的油气成藏系统进行了划分 ,划分出西部高青断裂带、中部金家正理庄樊家鼻状构造带、东部纯化梁家楼和北部小营平方王等 4个油气成藏系统。各成藏系统大致以油气运移的“分水岭”为界 ,其成藏特点及勘探潜力均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8.
高邮凹陷古水动力场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含油气盆地地下水动力场与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关系密切。在地层水水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油气主运移期的古水动力场分布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油气大规模运移期,高邮凹陷为典型的不对称型压实流-重力流盆地,形成了上、下两个含油气系统水动力场。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各亚水动力场具有泥岩压榨水离心流、越流泄水、越流-蒸发泄水、大气水下渗向心流等局部水动力单元类型,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压实流及其末端的越流泄水区紧密相关。同时还指出,盆地的内斜坡和北斜坡外侧等地区是今后上含油气系统的勘探潜力区;沙埝以北、柘垛以及码头庄以西等地区是下含油气系统的潜力区,且对下含油气系统应加强深层油气藏的勘探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苏北盆地复杂断块群综合勘探技术及其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找到适合江苏油田地质条件的勘探技术,对于提高勘探开发效益至关重要,在介绍了苏北盆地油气基本地质条件的背景下,系统总结了在实际勘探工作过程中探索并形成的适宜复杂断块群油气藏特点的一套综合勘探技术和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工作程序,分析了其主要内容及其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低未熟油为主的盆地资源评价、含油气系统研究和以全三维地震勘探为核心的圈闭识别与油藏早期描述评价是综合勘探开发一体化核心,并为今后勘探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含油气盆地致密砂岩类油气藏成因机制与资源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典型致密砂岩油气藏的解剖,并结合成藏过程中油气排运时期和储层致密演化时期匹配关系分析,确定含油气盆地深部发育致密常规油气藏、致密深盆油气藏、致密复合油气藏3种不同类型的致密砂岩类油气藏;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计算对中国致密砂岩油气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盆地内部实际存在的油气资源量比以往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大很多,目前中浅部见到的和已发现的常规油气资源不到盆地内富集资源总量的25%,大于75%的油气资源富集在孔隙度小于12%、渗透率小于1×10-3μm2的致密砂岩储层内;在致密油气资源中,致密常规油气资源大致超过油气总资源的25%,致密深盆油气资源超过50%;致密油气资源是含油气盆地挖潜勘探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我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渤海湾盆地是我国近海石油的主力产区。天然气的主力产区为莺歌海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目前勘探的重点应放在渤海湾盆地,其次是东海陆架盆地,珠江口盆地第三。在加强对新生代盆地勘探的同时,应重视对中生代地层的勘探;在深化浅水区勘探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开展深水勘探;在加强构造圈闭勘探的同时,密切注视非构造圈闭的油气资源的勘探。  相似文献   

12.
广西合浦盆地油气勘探远景和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合浦盆地的有机质数量、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生储盖组合、圈闭条件、油气显示特征及与邻近已知含油气区的对比等,认为合浦盆地生油条件良好,具备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存在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是华南陆块上一个很有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并指出了盆地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胶莱盆地改造作用与油气保存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野外调查、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分析、有机质成熟度资料,运用改造盆地研究方法和油气评价思路,研究胶莱盆地的后期改造作用,并对每一种类型的改造强度及分布范围进行划分和评价,最后对盆地主要构造单元含油气系统勘探远景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胶莱盆地主要改造类型有热力改造、叠合深埋改造、构造变形改造和隆升剥蚀改造4种;胶莱原型盆地后期改造作用强烈,盆地油气主要保存于后期叠合深埋区,高密凹陷中的姜山次洼陷和莱阳凹陷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4.
高邮凹陷古水动力场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油气盆地地下水动力场与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关系密切.在地层水水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油气主运移期的古水动力场分布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油气大规模运移期,高邮凹陷为典型的不对称型压实流-重力流盆地,形成了上、下两个含油气系统水动力场.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各亚水动力场具有泥岩压榨水离心流、越流泄水、越流-蒸发泄水、大气水下渗向心流等局部水动力单元类型,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压实流及其末端的越流泄水区紧密相关.同时还指出,盆地的内斜坡和北斜坡外侧等地区是今后上含油气系统的勘探潜力区;沙埝以北、柘垛以及码头庄以西等地区是下含油气系统的潜力区,且对下含油气系统应加强深层油气藏的勘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三大含油气系统及勘探焦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柴达木盆地经多年勘探已形成北部侏罗系找油,西部第三系找油和东部第四系找气的勘探局面,但进一步的勘探却举步维艰,为了开创新的局面,寻找新的突破口,在综合分析该区地震,地质和油气藏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含油气系统新概念分析了各系统基本要素和特征,并对各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的纵横向变化规律。认为各系统烃源岩均有西好东差的特征,找出了各系统勘探存在的焦点问题,提出解决这些总理2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主运移通道控烃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源控论"和"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对提高勘探成效、增加油气储量和产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陆相盆地低-中勘探程度区有效的油气勘探理论.但在中-高勘探程度区却有许多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而含油气系统理论虽然是现阶段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但还不能有效地指导陆相盆地的油气勘探.针对陆相盆地中-高勘探程度区油气勘探的特点,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油气勘探理论--"主运移通道控烃论",即油气藏的空间分布位置和规模大小受连接有效烃源岩与圈闭的主运移通道类型、位置和输送能力等因素的控制.该文对"主运移通道控烃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创立了油气主运移通道平面分布模式图,并建立了该理论的7种油气成藏模式.根据"主运移通道控烃论",只要查明油气主运移通道的空间展布,就可以找到位于主运移通道内或附近的油气藏,并优选目标--油气藏进行钻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油气勘探风险,提高钻探成功率,从而迅速提高油气勘探成效.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强调油气运移的油气系统分类评价方案 ,即用有效源岩充注、运移活跃程度、运移排烃方式、捕集条件和保存条件五个要素 (简称 AMMEP)来描述评价油气系统 .该方法大大增强了油气系统研究的实用性 ,可以有效评价油气系统的优劣并进行资源评价、预测有利区带和勘探层位、制订相应的勘探部署策略 .在进行油气资源评价时 ,不仅要考虑源岩的丰度、演化等因素 ,更要充分考虑源岩破裂、运移活跃程度、运移方式等 ,综合评价油气系统 ,才能给出有充分地质依据的运聚系数 ,从而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  相似文献   

18.
由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承担、刘池阳教授负责的“羌塘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油气勘探科技工程项目“青藏高原石油地质综合评价与勘探目标研究”的二级课题“青藏高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研究”所属的三级专题。1999年3月10日,青藏“九五”油气勘探科技工程项目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对该专题进行了最终成果评审。专家评审组认为,该专题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在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研究上,认为青藏地区区域动力学环境,以相对稳定的陆块、沉积盆地与活动带三位一体的块、盆、带(…  相似文献   

19.
<正>在陆相生油理论的指导下,我国东部油气资源得到较好勘探开发,探明率高达60%,目前油气产储量整体呈下降态势。相比之下,我国西部含油气叠合盆地的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探明率仅18.9%,油气产储量整体呈上升态势。西部富集了我国45%的剩余油气资源,与东部盆地相比,油气资源更多地集中分布于深部底层内(占西部叠合盆地油气资源的79%)。我国深部(3 500米~4 500米)、超深部(4 500米以上)油气资源储量分布  相似文献   

20.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车镇凹陷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发现其发育5个含油气系统,5个含油气系统在形成过程中共享油气运移通道和盖层等成藏条件,构成一藏多源、一源多藏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源充足,成藏条件匹配良好,油气资源丰富,东营组和馆陶--明化镇沉积时期是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时刻.斜坡带和盆地边缘凸起油气资源最丰富,是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