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剖宫产率与围生儿病死率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近 30年来 ,围生医学 (perinatology)的研究不断深入 ,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尽可能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和减少母亲的分娩风险[1] 。为此 ,我们有必要就剖宫产率对围生儿病死率的影响及围生儿死亡的构成情况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以促进围生医学的发展。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198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 ,马鞍山市市区四所综合及专科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孕产妇共 710 71人次 ,分娩总数 715 6 7例。围生儿 (妊娠满 2 8周、胎儿体重≥ 10 0 0g或身长≥ 35cm ,至产后 1周 )死亡 10 71例 (胎 ) ,病死率为14 96‰ ;剖宫产数 14 391例…  相似文献   

2.
孕产妇产前及产后出血为导致母儿器官功能障碍与不良妊娠结局的主要原因,而严重产后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早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1-2],虽孕晚期发生的产前出血不仅可导致孕产妇死亡、且可致围生儿死亡率升高,但如  相似文献   

3.
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干预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1 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 (简称降两率 )的重要性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的高低 ,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和社会经济文化水平。高死亡率表明生存问题尚未解决 ,因此不再是一个学科的局部问题。加之 ,孕产妇都是青中年妇女 ,其死亡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围生儿死亡率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期望寿命 ,期望寿命的高低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高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上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极不相称 ,因此降两率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2 国内外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现状全世界从 2 0世纪 80年代…  相似文献   

4.
腹腔内压力(IAP)增加会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当妊娠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以及出现严重妊娠并发症时,常会出现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或腹腔内高压(IAH),从而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风险增加。诊断及预防ACS或IAH的关键措施在于监测IAP,而孕产妇正常IAP的标准及检测方法尚未明确,目前认为膀胱内压法仍是检测孕产妇IAP的金标准。对于重症孕产妇应进行IAP监测,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避免ACS的发生;一旦诊断为ACS,应尽早干预,必要时行外科手术进行减压。  相似文献   

5.
提高阴道分娩安全性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剖宫产术是处理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解决难产和围生儿宫内窒息的重要手段,在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开始,胎儿电子监护和超声影像学的应用,围生医学的兴起,进一步扩大了剖宫产的指征,至80年代,剖宫产率上升到10%~15%。这一  相似文献   

6.
产科休克的监测和抢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休克是由于急性循环功能障碍 ,全身组织和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足 ,引起组织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各种重要脏器功能发生严重障碍的综合征。休克可出现在各种疾病过程中 ,如不及时予以适当处理 ,全身组织器官会发生不可逆损害而引起死亡。产科休克是指产科特有的、与妊娠及分娩直接有关的休克 ,是产科临床中一项最突出的紧急情况 ,是威胁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发生在非妊娠妇女中的休克相比较 ,产科休克在病因和处理上的某些独特性是值得注意的。1 产科休克的病因特点由于妇女在孕期和分娩期的生理改变 ,产科休克在发病上也有…  相似文献   

7.
必须重视宫内感染对围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染性疾病与医学有不解之缘。它推动了病原学、临床医学、免疫学及药物学的发展,在产科、儿科中更是热点问题。上世纪40年代前,产褥感染及儿童传染性疾病,一直高居孕产妇及儿童死亡的首位。随着病原体及传播途径的揭示,抗生素的不断更新,预防性免疫接种及人类总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它在死因中的序位已经退居到后几位。但许多感染性疾病对母婴尤其对围生儿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人口素质,因而一直是围生工作者所关心的热点话题。围生医学问世初期,1971年Nahmias等就提出了用TORCH一词来概括围生期感染的一些特殊病原体,成为围生医学中永久不衰的…  相似文献   

8.
        孕产妇死亡(maternal mortality,MM),2018年最新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 版(ICD-11)沿用了之前ICD-10的定义,是指处在妊娠期或妊娠终止后42 d 内死亡的妇女(但不包括由于意外或偶然原因导致的死亡)。全球每年孕产妇死亡约30万,大多发生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国家,是社会经济状况及妇幼保健工作极为敏感的指标,早已认为是保护妇女“人权”的指标之一[1-2]。新中国成立之初孕产妇死亡率为1500/10万,2018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8.3/10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在围产医学领域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中国政府保护妇女“人权”的具体体现[3]。虽然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面,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2014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已经下降到21.7/10万来看[1],近年来我们的孕产妇死亡率的下降已然进入一个瓶颈期,如何进一步持续降低中国孕产妇死亡率,是我们每一位围产工作者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正>妊娠和分娩是人类繁衍的正常生理过程,绝大多数妇女都可以自然地分娩健康的婴儿。剖宫产是指妊娠满28周,经切开腹壁及子宫壁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的产科手术。剖宫产作为解决难产和某些高危妊娠、抢救母婴生命的重要手段,对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及围生儿死亡率起到了重要作用[1],但是滥用剖宫产也会引起母儿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增加。近二十至三十年间,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手术技巧、麻醉技术、输血及药物治疗的改进,剖宫产率(cesarean deliv-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99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99例病例中,287例产妇痊愈出院,12例遗留高血压疾病,围生儿死亡4例,无孕产妇死亡。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直接危及孕产妇及围生儿的生命安全,加强孕期保健能早期发现和有效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研究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与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术在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住院治疗的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择期剖宫产术前行腹主动脉球囊置管32例(腹主动脉组)和双侧髂内动脉球囊置管32例(髂内动脉组),观察比较两组孕妇术中、术后情况及新生儿出生和婴儿期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最高体温、输血率、子宫切除率、住院时间、球囊预置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率、感觉障碍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身高、出生体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主动脉组球囊预置时间、透视时间、放射剂量均显著低于髂内动脉组(P0.05)。术后1年内随访,两组婴儿在42天、3个月、6个月、1年的体质量及身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与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术在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治疗中均能安全、有效减少术中出血。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X线暴露时间更短、预判效果无需造影剂,对母胎保护性更强,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在宫颈疾病治疗中的可行性,评价其对年轻患者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因宫颈LEEP术后切缘阳性或术后随访复发、无法在门诊行常规LEEP而行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术中均未出现膀胱、直肠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38±7分钟,术中出血量20±5 ml,住院天数2.7±0.6天;其中1例患者术前病理检查为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术后升级为原位鳞癌合并原位腺癌行全子宫切除术,37例患者(97.4%)成功保留子宫,随访至今1例术后12个月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行宫颈激光治疗,余均未见宫颈病变复发。12例患者有生育意愿,7例患者已成功妊娠,6例已分娩。结论: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安全可行,可实现未生育妇女及年轻妇女保留子宫及生育能力的意愿。  相似文献   

15.
Various gynecologic malignancies have been tested in the 6-day subrenal capsule assay, which is an in vivo test of human tumor responsiveness to drug therapy. Fresh surgical explants of ovarian, endometrial, and cervical tumors were implanted as 1-mm3 fragments under the renal capsule of normal mice and tested against a spectrum of clinically active agents. Regardless of the site of origin, human tumors showed variations in growth rate when implanted under the renal capsule that appeared to reflect both the growth pot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each tumor as well as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cell populations comprising each tumor. An average of 60% of tumors showed positive growth and 11% demonstrated no measurable change in size. The response rates of 18 ovarian, 28 endometrial, and 20 cervical carcinomas to clinically active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were determined. A range of responses, in terms of drugs indicated to be active and of the degree of responsiveness to active agents, was obtained with each histologic type. Response rates varied from 6% to tamoxifen in cervical carcinomas to 80% to 5-fluorouracil in ovarian carcinoma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variability in chemotherapy responsiveness observed clinically with gynecologic tumors and suggest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subrenal capsule assay as a predictive test.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