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目的:探讨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3年6月期间我院1327例次中心静脉置管病例中确诊的24例CRI病例,分析其病原体分布,感染与静脉导管留置类型、时间的关系。结果:CRI病例中,留置单腔导管者9例,留置双腔导管者15例。共分离菌株2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株.革兰阴性菌7株.真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7株),其次是真菌(6株)。CRI以置管后第8~14天发生率最高(56%)。结论:预防的重点在于避免导管腔内及腔外的污染。重视穿刺点皮肤的消毒,选用单腔导管,减少不必要的间置装置,操作者水平的提高以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均能有效减少CRI的发生。对怀疑CRI者不应立即拔管,可先试行抗生素锁治疗,在24~48h后无效者应立即拔除导管。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不易控制、病情严重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真菌感染的病例。应及时拔除导管。  相似文献   

2.
ICU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感染因素与护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358例次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32例导管相关感染病例,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与护理的关系。结果: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颈静脉次之,锁骨下静脉穿刺最低;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应用单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双腔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结论:重视无菌操作规范,加强穿刺局部皮肤消毒,尽可能的选用单腔导管,避免不必要的装置,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护理操作人员的培训,可以有效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恶性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CRI)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统计CRI发生率;观察并比较CRI组与无CRI组年龄、置管次数、导管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及应用化疗、高营养药物的频率、合并症、病情、合用激素者等方面差异并进行X2检验.结果 CRI感染率9.2%;影响CRI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年龄≥60岁、多次置管、导管尖端位于SVC-RA交界处、长期留置、多周期化疗、静脉高营养≥15d、存在合并症及应用激素、病情重等.结论 深静脉置管术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CRI难以完全避免,可通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皮肤消毒、重视导管接头消毒、保持导管通畅、缩短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加强导管护理方法的教育等措施来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深静脉导管规范化护理流程在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普外科2008年9月~2010年8月深静脉CRI发生率,并结合国内外循证研究进一步规范深静脉置管患者的维护流程,选取普外科的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后实施规范化流程。将护理流程管理实施前后的深静脉CRI发生率进行比较,以评价效果。结果:深静脉护理流程管理前深静脉置管总例数、外周血培养呈阳性结果例数、CRBSI发生率、导管堵管、非计划性拔管例数/总置管例数与护理流程管理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护理流程管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护理流程管理能有效减少深静脉CRI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避免非正常拔管,有效延长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老年ICU中心静脉内导管相关感染(CRI)发生率的临床特征. 方法调查了老年内科ICU内66例患者143例次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情况.结果 共31例患者发生CRI 46例次,累积感染率为28.57/千导管日,发生感染的中位时间为8.5d;CRI发生率与基础疾病无关,是否卧床、置管部位不同、导管腔道数不同及是否进行血液滤过治疗者CRI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培养阳性率为43.18%,导管血培养阳性率为31.82%. 结论老年内科ICU内CRI感染发生率较其他科室更高,置管部位、置管腔道数及是否正经历增加接触导管的各种操作(如血液滤过)等不同,CRI的感染风险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病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CRI)的病原学特征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于福建省立医院EICU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136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x2线性趋势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统计和分析其CRI发生率、病原学特征以及可能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中心静脉留置导管1363根,导管检出病原菌阳性为147例,CRI发生率为10.79%,每1000导管日发生CRI 3.05次;CRI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革兰阴性杆菌(46.94%)、革兰阳性球菌(40.14%)、真菌(12.9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重复置管、股静脉置管、使用多腔导管、长期留置导管、病情危重和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为CRI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加强CRI危险因素控制,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机械通气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发生率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68例ICU机械通气患者的92次锁骨下静脉置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发生CRI27次,感染率26.46/千导管日,其中,20例患者同时行气管切开接呼吸机,12例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CRI的病原体相同,病原体同源率54.5%.结论 CRI与置管部位无关,与较长的导管留置时间和较多的气管切开次数有关.对使用时间较长的气管切开患者应注意CRI的发生,临床上需产格无菌操作,在锁骨下静脉置管处用洞巾和治疗巾形成无菌区域,采用封闭式吸痰系统,减少分泌物污染穿刺部位,可以减少CRI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引起经外周静脉置科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20例外周静脉置科中心静脉导管病人临床资料,判断CPI发生率;比较感染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 CRI共40例(9.52%,40/420);年龄大、导管相关知识掌少、置管者操作经验少、导管留置时间长、高营养化疗药应用是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 经外周静脉置科中心静脉导管病人CRI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相关因素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我院102例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行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本组102例患者中,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25.5±12.7)个月,其中3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经抗生素治疗无效拔管,1例导管脱出,2例因导管堵塞拔除,3例患者死亡,2例因肾移植成功拔管,其余91例至随访截止时间仍在使用。29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43例次,其中出口感染1例1次,隧道感染6例7次,导管相关性菌血症26例35次。结论:采取正确及时的护理措施对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减少置管并发症,能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全程护理干预对人工肝支持患者留置股静脉导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人工肝治疗患者留置单针双腔股静脉导管实施全程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人工肝治疗留置单针双腔股静脉导管患者74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 例.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护理.并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首次穿刺时间、置管率及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留置单针双腔股静脉导管首次穿刺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期间置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置管期间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人工肝治疗股静脉置管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对股静脉置管的耐受性,增加患者对留置导管的依从性,降低治疗期间股静脉穿刺次数,减少股静脉置管期间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心中心静脉导管(CVC)改良消毒方式及置管部位对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本院接受CVC置管,并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PICC置管时消毒方式不同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消毒组(A组)和改良消毒组(B组),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发生率以及不同置管部位导管局部感染率情况.[结果]B组导管留置时间(32.96±14.51)d 明显长于A组(25.38±10.19)d ,B组导管局部感染率6.00%明显低于A组17.00%(P<0.05);两组CRI发生率分别为5.00%、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颈内静脉感染率、股静脉感染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改良CVC消毒方式有助于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导管局部感染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ICU患者不同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比较经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与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发生导管源性感染的情况。方法 将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组(Ⅰ组)、经股静脉穿刺组(Ⅱ组)和经周围静脉穿刺组(Ⅲ组)。每组各57例,观察3组患者局部感染和导管源性感染情况。结果 Ⅰ组、Ⅱ组均较Ⅲ组的导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和局部感染率高(P<0.01)。结论 PICC操作方法简单,导管源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临床应用与护理。方法对5例植入静脉输液港患者进行研究。结果 5例患者均置管成功,其中锁骨下静脉3例,颈内静脉2例,术后行X线片确定导管末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无血气胸等并发症,术后当天输液。结论植入静脉输液港解决了患者频繁输液的痛苦,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安全性,减少了输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病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临时性血管通路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留置导管的护理,避免发生出血、导管内血栓形成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方法 正确地使用留置导管,选择最佳方案进行抗凝护理,严格规范导管护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取得病人配合.结果 本组发生导管内凝血16例,导管相关性感染33例,导管脱落5例,导管口渗血5例.结论 严格规范的操作和护士的责任心对减少临时性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胡静  雷军  王飚  苟永胜 《华西医学》2013,(12):1914-1917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同时总结并发症有效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 方法 纳入2009年9月-2012年9月期间行PICC的190例神经外科重症住院患者,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开展针对性预防和护理。 结果 本组患者PICC置管后有75例发生不同类型并发症,其中置管时并发症17例,包括导管异位8例,送管困难6例,穿刺失败3例,发生率为9%;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58例,包括穿刺点渗血、渗液16例,意外拔管12例,静脉炎10例,导管部分脱出9例,导管堵塞7例,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30.5%。根据其发生的不同原因,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并发症得以治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结论 规范护理流程,加强临床培训,熟悉和掌握PICC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提高PICC置管、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胸心外科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13年1~8月182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96例。对照组给予中心静脉置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Q SyteTM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在外科大手术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2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CVC)进行输液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使用Q SyteTM接头,对照组使用原装肝素帽。观察两组发生管腔回血、管腔堵塞、管道脱落、导管感染、意外针刺伤及液体流速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管腔回血、管腔堵塞、导管感染、管道脱落发生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24,4.35,5.49,7.73;P〈0.05或P〈0.01)。观察组护士的意外针刺伤发生率为0.00%,护理时间为(2.2±0.7)min,分隔膜无针接头的留置时间为(7.7±2.1)d,对照组分别为10.71%,(6.7±1.2)min,(4.1±1.8)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t值分别为24.4,-9.7;P〈0.05)。结论Q SyteTM分隔膜无针输液接头能有效阻止中心静脉导管血液回流、降低感染率、避免护士针刺伤,且方便连接和操作,在临床静脉输液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在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分别对两组患者导管维护的依从性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维护的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导管堵塞、导管破损、感染、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对于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的提高和并发症的减少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适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