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患者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ITF)及接受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固定手术的患者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O分型将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为A2.2和A2.3患者(A22+A23组),第二组为A3.1和A3.2患者(A31+A32组)。评估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术后并发症、随访、死亡率、术后复位、尖顶距(TAD)和Parker-Palmer活动评分(PPM)。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患侧、ASA评分、麻醉类型、住院时间、手术时间、TAD值、复位值、死亡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A22+A23组患者的运动评分明显高于A31+A32组(P<0.05)。结论 虽然TAD值与骨折复位状态无相关性,但A3型患者的PPM评分明显较差。因此,PFNA治疗术前AO分型为A3型的骨折比A2型的骨折疗效更差。  相似文献   

2.
吴树华  李云龙 《骨科》2013,4(2):97-99
目的 分析单枚克氏针固定、双克氏针平行固定、钛制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119例锁骨中段骨折分别以单枚克氏针固定(甲组)、双克氏针平行固定(乙组)、钛制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丙组),按AO/ASIF骨折分型,观察各组A型、B型、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三组间、AO各型骨折间肩关节功能评分及三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11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个月,平均6个月.三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型骨折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枚克氏针固定、双克氏针固定、钛制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均可行、有效.钛制弹性髓内钉固定组并发症少,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尤其适用A、B型骨折  相似文献   

3.
三种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髓外固定、髓内固定及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各自的手术适应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髓外固定、髓内固定或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的17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髓外固定(动力髋螺钉)治疗58例(髓外固定组),男22例,女36例;平均年龄81.8岁;骨折AO分型:A1型17例,A2型30例,A3型11例.髓内固定(Gamma钉固定32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30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19例)治疗81例(髓内固定组),男29例,女52例;平均年龄77.9岁;骨折AO分型:A1型25例,A2型43例,A3型13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33例(人工关节组),男12例,女21例;平均年龄76.8岁;骨折AO分型:A1型10例,A2型18例,A3型5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72例患者术后获8~36个月(平均19.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组、人工关节组的切口长度平均分别为(11.9±2.5)、(6.4±2.4)、(12.3±2.3)cm,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5.4±13.1)、(50.7±10.6)、(56.6±8.1)min,出血量平均分别为(304.2±67.5)、(130.0±42.3)、(200.2±97.1)mL,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固定组和人工关节组的术后功能训练时间较髓外固定组短;髓内固定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较髓外固定组短;人工关节组术后1年优良率较髓外固定组和髓内固定组高,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A1.1型、A1.2型、A1.3型、A2.1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首选髓外固定;对于年龄较大、身体条件较差、不能长时间耐受手术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首选髓内固定;骨折粉碎及骨质疏松十分严重的患者应选择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采用PFNA固定治疗的5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348例,女220例;年龄为44~93岁,平均74.6岁。根据骨折稳定性将患者分为两组:稳定组424例,骨折AO分型为31-A1型、31-A2.1型;不稳定组144例,骨折AO分型为31-A2.2型、31-A2.3型、31-A3型。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失效率及患髋功能等。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共有19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失效原因:螺旋刀片退出13例,股骨颈短缩17例,髋内翻畸形14例,螺旋刀片切出14例。稳定组患者的失效率为1.2%(5/424),显著低于不稳定组患者[9.7%(14/144)],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98(95,100)分]显著高于不稳定组患者[84(82,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OR=7.283,95%CI:1.626~32.623,P=0.009)和不稳定型骨折(OR=11.607,95%CI:4.039~33.355,P<0.001)是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PFNA固定失效率较高,固定后形成杠杆样结构,需由内固定物承受主要应力,杠杆支点位于髓腔内内固定成角部位,负重侧力臂长,失效率高。骨质疏松和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术后需较长的免负重时间。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1~12月,我们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3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6例,男11例,女25例,年龄75~94岁。骨折AO分型:A2.2型19例,A2.3型17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3 d。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Gamma 3钉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为(57.5±16.2)岁;骨折AO分型:31-A2.2型14例,31-A2.3型13例;采用Gamma 3钉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固定。B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为(59.3±15.1)岁;骨折AO分型:31-A2.2型17例,31-A2.3型16例;采用单独Gamma 3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60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2.6个月)随访。A组与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外侧壁再移位的发生率[7.4%(2/27)]显著低于B组患者[24.2%(8/33)],术后负重时间[(5.4±1.0)周]及骨折愈合时间[(18.3±3.9)周]显著短于B组患者[(7.4±1.3)、(21.7±5.6)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89.3±7.1)分]显著高于B组患者[(79.5±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无一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切割、内固定物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髋内翻畸形及断钉等并发症。结论与单独Gamma 3钉固定比较,Gamma 3钉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避免髓外固定及单纯髓内固定带来的外侧壁移位、内固定失效等,且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AO/OTA-A3.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20-12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142例AO/OTA-A3.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随访时患者是否出现内固定失败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比较2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损伤机制、合并内科疾病、体质量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复位方式、内固定种类、髓内钉在股骨头内位置、尖顶距值、骨干皮质厚度指数、外侧壁倾斜角度、外侧壁厚度、骨折复位质量、内侧支撑等因素的差异。结果 142例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3.5±2.5)个月。29例(20.42%)术后出现内固定失败,其中4例股骨颈短缩,7例螺旋刀片退钉,6例髋内翻畸形,7例螺旋刀片切割,5例髓内钉主钉远端股骨干应力性骨折;其余患者骨折均愈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O/OTA-A3.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是合并内科疾病、外侧壁倾斜角度大、骨折复位质量差、内侧支撑缺失。结论 AO/OTA-A3.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失败率仍较高,对于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需要仔细评估、积极控制,术中注意骨折复位质...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分型系统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反转子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存在分型交叉,而且目前的分型系统均未将转子部外侧壁包含在内。目的:提出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区域分型法,分析新分型系统中各型临床特点。方法:根据股骨转子部外侧壁是否完整以及后内侧是否存在蝶形骨折块建立区域分型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行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共888例,分析区域分型系统中各分型患者基础资料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等。结果:Ⅰ~Ⅳ型骨折分别占79.8%(709例)、12.7%(113例)、3.2%(28例)和4.3%(38例)。各型患者间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复位方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ⅠA型骨折髓内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相比,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B型骨折髓内固定与微创内固定系统(R-LISS)相比,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骨折采用转子间顺行髓内钉(InterTan)和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PFP)固定的患者,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1.8%、62.5%,高于其他内固定物。Ⅲ型骨折髓内固定与R-LISS固定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58.8%、50.0%。Ⅳ型骨折髓内固定与R-LISS固定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6.9%、45.5%。结论:区域分型法可以较好的反映各型转子部骨折的特点,并指导内固定物的选择和提示预后。对于ⅠA型骨折,推荐采用DHS或髓内固定治疗;ⅠB型骨折推荐使用髓内固定治疗;Ⅱ型骨折因外侧壁不完整,推荐使用PFP或者InterTan治疗;Ⅲ型及Ⅳ型骨折推荐使用髓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AO分型A3型)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proximalfemulplate,LPFP)、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roximalfemurnail,PFN)两种内固定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6例老年人AO分型A3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6例采用LPFP治疗(LPFP组),30例采用PFN(PFN组)进行治疗,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住院费用等方面,LPFP组与PFN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LPFP组与PFN组相比,住院费用低。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等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LPFP组88.9%(32/36),PFN组86.7%(26/30)。结论对老年人A0分型A3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和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均能得到良好效果,LPFP组费用低,对骨折线和PFN拉力螺钉走向重合、以及合并冠状面骨折及大粗隆骨折的病例,采用LPFP固定更牢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InterTan髓内钉与Gamma3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12月收治的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InterTan髓内钉组(采用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25例,男9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78.4±6.1)岁,骨折AO分型:A1型8例,A2型15例,A3型2例.Gamma 3钉组(采用Gamma 3钉内固定治疗)25例,男7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79.2±7.8)岁;骨折AO分型:A1型10例,A2型13例,A3型2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InterTan髓内钉组和Gamma 3钉组术后各有2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3.4、13.6个月.InterTan髓内钉组和Gamma 3钉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1.5±19.3)、(61.3±13.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20,P=0.044);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183.9±69.3)、(182.1±68.8) 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分别为(3.1±0.8)、(3.1±0.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分别为(83.7±5.7)、(82.2±6.4)分,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分别为8.7% (2/23)、13.0% (3/23),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内固定均可靠、效果良好,InterTan髓内钉更适合骨质疏松严重或粉碎性骨折患者,Gamma 3钉因手术时间短可用于对手术耐受较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筛选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股骨近端外侧锁钉钢板辅助前侧短重建钢板(重建股骨距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重建股骨距组:男8例,女22例;年龄63~85岁,平均(73.41±5.12)岁;病程1~3 d;骨折按AO/ASIF分型,AO 31-A2.2型12例,A2.3型11例,A3.3型7例。PF NA组:男10例,女28例;年龄65~90岁,平均(74.26±4.53)岁;病程1~3 d;AO 31-A2.2型15例,A2.3型13例,A3.3型10例。68例患者均为外伤致患侧髋部疼痛、肿胀,X线片证实股骨粗隆间骨折。分析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开始部分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并发症:PFNA组出现螺旋刀片切割1例,深静脉血栓1例;重建股骨距组深静脉血栓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6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0~24个月,平均22.5个月。两组患者部分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PFNA组明显低于重建股骨距组(P0.001)。愈合时间:PFNA组低于重建股骨距组(P0.05)。结论:重建股骨距和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良好疗效,PFNA内固定操作简单、创伤小、愈合快,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板(PF-LCP)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从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所有髋部或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病例及影像学资料,排除开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及应用其他方式治疗的病例,获得随访的PFNA或PF-LCP固定的股骨转子下骨折共54例,其中PFNA组32例,PF-LCP组22例。术前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肢体、骨折分型、受伤机制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愈合率及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率、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受伤肢体、骨折分型、受伤原因和A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总愈合率及术后6月愈合率参数指标均优于PF-LCP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两组间总并发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但PF-LCP组内固定失败率明显高于PFNA组(P=0.03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例固定失败全部为内固定物断裂;2例医源性骨折仅出现在PFNA组。结论 PF-LCP应用于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很高的内固定失败率,而PFNA治疗转自下骨折具有并发症少、愈合率高的优点,可考虑作为治疗转子下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重建外侧壁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与单纯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外侧壁不完整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31-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4例符合选择标准的AO/OTA 31-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锁定钢板MIPPO重建外侧壁联合PFNA内固定,24例)和B组(单纯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侧别、致伤原因及合并内科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2 d、2个月及1年测量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术后12个月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并计算合格率(Harris评分70分)。结果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切口并发症发生。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B组,术后开始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B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A组9~20个月,平均14.7个月;B组9~19个月,平均13.8个月。两组间术后2 d、2个月及1年TAD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后各时间点间TAD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出现1例感染、1例退钉、2例螺钉切出、1例骨不连,并发症发生率为16.7%;A组仅出现1例退钉合并螺旋刀片退出,并发症发生率为4.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9,P=0.146)。术后12个月,A组Harris评分的疼痛、功能、畸形和关节活动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优于B组(P0.05)。其中A组合格率为95.83%(23/24),B组合格率为76.67%(23/30),两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1,P=0.049)。结论针对外侧壁不完整的AO/OTA 31-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单纯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固定相比,MIPPO重建外侧壁联合PFNA固定术后内固定失效发生率更低,患者术后开始下地时间更早,术后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4.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收治90例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女50例,男40例,平均年龄73.2岁(64~95岁);右髋骨折50例,左髋骨折40例。根据AO分型进行分类,A2.1型11例,A2.2型21例,A2.3型25例,A3.1型9例,A3.2型6例,A3.3型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3.2d(2~20d),平均住院时间12.8d(7~24d)。均采用闭合牵引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采用Harris髋部评分标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6.8min(23~110min),平均出血量150ml(100~500ml)。90例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复位优69例,良14例,差7例,平均颈干角135.6°(126°~147°)。术后并发症:髋内翻2例,大转子顶点骨化性肌炎5例,螺钉切出1例,股骨近端疼痛7例,患肢短缩10例,平均短缩9.3mm(8~14mm)。术后Harris髋部评分平均(80.5±9.8)分,优26例,良37例,中18例,差9例。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功能锻炼时间早,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短髓内钉与长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反转子间骨折的效果,为反转子间骨折内植物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枣庄市山亭诚德骨科医院治疗的47例老年股骨反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根据内固定物的绝对长度与相对比例以及远端锁定器械不同分为短髓内钉(240 mm)与长髓内钉(300 mm以上)两组,其中短髓内钉组26例(55.3%),长髓内钉组21例(44.7%),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按照Harris标准对患者功能进行评分。 结果术后1年内有5例患者因意外及心血管疾病等其它的原因死亡,其中短髓内钉组3例,长髓内钉组2例,均与骨折无关,40例纳入研究的患者均完成了1年的随访,随访率(85.1%)。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方面,短髓内钉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3.5±1.0)min、出血量为(192±5)ml、输血量为(192±116)ml,明显少于长髓内钉组[(68.7±12.3)min、(313±37)ml、(370±12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018,t=0.004,t=0.001,P<0.05)。短髓内钉组患者的术后负重时间[(8.3±2.8)d]、术后1年Harris评分[(81±3)分]、骨折愈合时间[(14.5±2.1)w]方面与长髓内钉组[(8.4±2.2)d、(80±4)分、(14.8±2.7)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切口不愈合或者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内固定松动及内固定周围骨折等情况。 结论短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反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要优于长髓内钉,并不存在"中裤效应",建议使用短髓内钉进行固定。  相似文献   

16.
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牵引或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254例高龄股骨粗隆骨折,男105例,女149例;年龄70~94岁,平均77岁。其中牵引治疗(A组)53例,闭合复位DHS内固定治疗(B组)136例,闭合复位Gamm a钉或PFN治疗(C组)65例。参照Parker髋关节功能标准评定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254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A组骨折后30 d死亡率13.2%(7/53),1年死亡率47.2%(25/53),髋内翻畸形28.3%(15/53),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1.5±3.2)个月,功能评分(4.8±0.6)分。B组骨折后30 d死亡率8.8%(12/136),1年死亡率22.8%(31/136),髋内翻畸形7.4%(10/136),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2.1±2.3)个月,功能评分(6.8±0.3)分,手术切口感染2.9%(4/136)。C组骨折后30 d死亡率9.2%(6/65),1年死亡率29.2%(19/65),髋内翻畸形12.3%(8/65),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1.8±3.8)个月,功能评分(6.9±0.5)分,手术切口感染3.1%(2/65)。A、B、C组比较,A组骨折后30 d和1年死亡率均明显高(P<0.01),髋内翻畸形发生率明显高(P<0.01),功能评分明显低(P<0.05)。B组与C组比较,死亡率、感染率、髋内翻发生率、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均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骨折,要尽量创造手术条件,及早手术治疗;手术的方法主要根据骨折的类型和医师的熟练程度而定,闭合复位DHS内固定或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俭  叶招明 《中国骨伤》2016,29(8):697-701
目的 :探讨伴有后方冠状面骨折的A2.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33例伴有后方冠状面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61~92岁,平均(73.1±8.2)岁;按照AO/OTA分型,均为A2.3型;均为闭合性骨折。均采取有限切开辅助复位内固定术,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例术后19 d死亡,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6.3±5.1)个月;根据X线片随访,骨折愈合时间6~9个月,平均(7.2±1.5)个月。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6~95分,平均(85.3±5.6)分;其中优13例,良16例,可3例。结论:伴有后方冠状面骨折的A2.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类型特殊,复位困难,又相当不稳定,需使用辅助切口复位,并采用近端抗旋髓内钉固定,术后康复锻炼亦需个体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髓内固定治疗脑卒中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32例脑卒中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24例;年龄为65 ~91岁,平均80.3岁;骨折AO分型:AI型8例,A2型14例,A3型1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股骨头置换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12例)和髓内固定组(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2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围手术期及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 结果 股骨头置换组和髓内固定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平均分别为(10.0±2.1)、(5.1±2.3)cm,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301.8±98.2)、(156.3±45.1)mL,术后下地时间平均分别为(6.4±2.9)、(30.5±8.7)d,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 (4/12)、65.0% (13/20),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总分平均分别为(61.3±5.4)、(57.4±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置换组和髓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54.1±12.5)、(65.2±15.7) min,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 (3/12)、26.3%(5/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脑卒中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提早术后下地时间和改善髋关节功能方面较髓内固定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O/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10—2014-05诊治并行内固定治疗的106例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A2.1型29例,A2.2型45例,A2.3型32例。结果本组106例均得随访7~34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一例需再手术行内固定翻修治疗。部分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或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髋内翻畸形及股骨头内螺钉退出。结论对于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在A2.2、A2.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特别是A2.3型骨折,使用DHS或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板等髓外固定时要特别注意保持股骨近端外侧壁的完整性,避免出现术中或术后医源性外侧壁骨折。当患者存在有骨质疏松、股骨外侧壁骨量明显减少、骨折线向小粗隆远端延伸较长时,宜选用Gamma 3或PFNA等髓内固定系统,从而避免因股骨外侧壁的破坏而出现髋内翻和退钉,甚至内固定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后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颈骨折AO螺钉内固定术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结果相比较,总结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术后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经验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随访结果。方法将1984年6月~2001年8月有完整资料的1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术后和配对的19例股骨颈骨折AO螺钉内固定术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结果进行比较。使用SPSS软件中的配对T检验方法对本组病人的年龄、性别、DHS失效的原因、骨折至关节置换术时间、早期并发症、失血、手术时间及临床Harris的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DHS组中,术后早期并发症(术中股骨近端骨折或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O螺钉组(0.01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