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声像图表现与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145例PTC患者的声像图资料,其中60例颈部淋巴结转移,85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及声像图表现(病灶数、最大径、边缘、纵横比、是否侵犯包膜、内部回声、微钙化、内部血供),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患者间年龄、肿瘤最大径、侵犯包膜、内部血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0岁、肿瘤内部中高血供及侵犯包膜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患者年龄及肿瘤是否侵犯包膜、内部血供情况与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于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病理证实为原发于峡部PTC患者的超声表现,并随机选取同时期原发于侧叶PTC患者90例进行对照,比较两组患者超声表现差异,所有患者均在行超声检查后2周内行甲状腺全切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峡部与侧叶PTC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灶大小方面相匹配,无明显差别;两组病例在肿块边界、内部回声、微钙化等超声特征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原发于侧叶PTC相比,峡部PTC常易表现为甲状腺被膜侵犯、纵横比<1、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两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侧叶PTC相比,峡部PTC更易于发生被膜侵犯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于即使边界较清、纵横比<1的甲状腺峡部结节仍须仔细观察排除恶性结节的可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88例PTC患者的年龄、性别、PTC结节声像图特征。结果男性患者、PTC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PTC结节最大径>1.0cm、边缘不规则、接触被膜及被膜不连续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TC结节多发、位于甲状腺上部、最大径≥3.0cm及被膜不连续是颈部淋巴结多区域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PTC结节位于甲状腺上部是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性别及PTC结节的声像图特征,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将甲状腺原发肿物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年龄45岁、男性患者、甲状腺原发肿物多灶性、最大径1cm、肿物形态不规则、肿物侵犯或紧邻甲状腺被膜、肿物血供丰富以及肿物位于背侧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甲状腺原发肿物侵犯或紧邻甲状腺被膜以及肿物的丰富血流为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相关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甲状腺原发肿物侵犯或紧邻甲状腺被膜肿物血流丰富年龄(45岁)。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的高危因素。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超声检查更需要仔细扫查,寻找颈部有无转移淋巴结征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原发病变超声特点与颈部大量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术后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患者463例,所有患者病例资料完整并有明确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超声观察记录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原发病变结节数目、大小、内部回声、有无钙化、被膜侵犯、血流情况。通过多因素分析寻找中央组及侧方组颈部淋巴结大量转移的超声相关危险因素。中央组及侧方组影响淋巴结大量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与因变量的相关性。结果中央组大量淋巴结转移24例(5.2%,24/463),单因素分析中,男性与女性(11.2%vs 3.4%)、年龄45岁与年龄≥45岁(8.3%vs 2.4%)、微小钙化与粗大钙化、混合钙化及无钙化(8.3%、0.0%、3.2%、0.7%)、有被膜侵犯与无被膜侵犯(9.3%vs 3.2%)、最大径7 mm与≤7 mm者(9.2%vs 2.5%)淋巴结大量转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分析中男性(OR=3.205,P=0.009)、年龄45岁(OR=2.923,P=0.031)、微小钙化(OR=9.380,P=0.031)及肿物最大径≥7 mm(OR=3.272,P=0.013)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大量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侧方组大量淋巴结转移10例(2.2%,10/463),单因素分析中,年龄45岁和年龄≥45岁(4.1%vs 0.4%)、癌灶多发和癌灶单发(5.3%vs 0.9%)淋巴结大量转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分析中年龄45岁(OR=11.939,P=0.024)、癌灶多发(OR=7.247,P=0.007)为侧方组大量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原发病变超声特点与颈部大量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图像特征及BRAF V600E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于我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316例,根据甲状腺癌术后病理分期(pTNM)结果,将pN0(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归为未转移组(160例),pN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归为转移组(156例),比较两组超声图像特征、临床资料、BRAF V600E突变情况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超声图像特征、BRAF V600E突变及各临床资料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转移组98例(62.8%)发生BRAF V600E突变,未转移组121例(75.6%)发生BRAF V600E突变,两组BRAF V600E突变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年龄及病灶数目、大小、沙粒样钙化、纵横比、边缘、与被膜关系、累及腺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纵横比、与被膜关系、累及腺叶均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3.606、4.061、2.149、8.578,均P<0.05),年龄、沙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超声特征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8例PTC患者,研究PTC结节超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侧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分析PTC超声待征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LLNM)的相关因素,在肿瘤大小的基础上,用超声评分的办法预测LLNM风险。结果肿瘤最大径10mm、多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1),钙化、边界模糊及与甲状腺被膜接触易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5)。超声积分在侧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超声积分≥2.5为分界值,其灵敏度为74.8%、特异度为86.8%。结论肿瘤大小及病灶数结合超声积分对PTC患者LLNM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9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年龄、原发肿瘤类型、肿瘤病灶数、肿瘤最大直径、甲状腺包膜、颈部淋巴结转移个数、纵隔淋巴结转移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寻找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发生肺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滤泡状癌、多个肿瘤病灶、肿瘤最大直径4 cm、甲状腺包膜受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6个、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出现肺转移存在显著性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病灶多发、肿瘤最大直径4 cm、甲状腺包膜受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6个、纵隔淋巴结转移为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病灶多发、肿瘤最大直径≥4 cm、甲状腺包膜受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6个、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容易发生肺转移,因此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以上相关指标,及早诊断和干预可能存在肺转移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及BRAF基因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膜外侵犯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入组119名患者共129个PTC病灶,其中25个经术后病理证实存在甲状腺被膜外侵犯。记录传统超声(US)及CEUS模式下PTC与被膜接触范围、是否出现被膜中断现象,以及患者BRAF基因突变检测结果。计算上述特征单独及联合诊断PTC被膜外侵犯的效能。 结果:被膜外侵犯组BRAF基因突变阳性率、US及CEUS被膜接触范围及被膜中断率均显著高于无侵犯组(P<0.05)。接触范围中,US及CEUS均以?25%为界值诊断被膜外侵犯准确度最高。在各超声特征单独及联合BRAF基因突变用于诊断时,CEUS准确度均高于US,CEUS联合BRAF准确度88.38%。 结论:PTC被膜外侵犯临床、超声特征包括:BRAF基因突变阳性、US及CEUS显示结节与被膜接触?25%及被膜中断。CEUS诊断准确度高于US。CEUS联合BRAF基因突变在术前诊断PTC被膜外侵犯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术前超声特征及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宣武医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320例,依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未复发组292例和复发组28例。分别记录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超声特征(肿瘤内部构成、回声、边界、形态、微小钙化、纵横比、TI-RADS分类4a~4b及4c~5)及病理特征(病灶大小、多灶性、被膜外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320例患者中有28例复发,复发率为8.75%。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4c~5 PTCs、肿瘤囊性变、肿瘤边界、纵横比、肿瘤大小、颈部淋巴结转移及手术方式均为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01、<0.001、=0.002、=0.006、=0.003、<0.001、=0.03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c~5 PTCs、肿瘤囊性变、肿瘤大小、颈部淋巴结转移均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9、<0.001、=0.001、=0.005)。 结论PTC恶性超声特征越多,其复发可能性越大,其中TI-RADS 4c~5是PT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肿瘤囊性变、肿瘤大小、颈部淋巴结转移均有助于预测肿瘤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PTC)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与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并分析166例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PTC的患者的超声声像图,按术后病理学检查有无颈部CLNM分成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比较两组间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以分析PTC超声声像图特征与CLNM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最大径≥10mm、形态不规则、病灶侵犯包膜(包膜中断)及病灶紧贴包膜(距包膜1 mm)、微钙化及粗大钙化、纵横比≥1、血供丰富及超声造影达峰等或高增强的PTC在转移组的构成比明显高于非转移组(χ~2=25.742、22.154、61.279、6.678、4.070、4.978、22.126,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形态不规则、病灶与包膜的距离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病灶形态不规则、病灶侵犯包膜(包膜中断)及病灶紧贴包膜(距包膜1 mm)、血流丰富及超声造影达峰高或等增强对PTC的CLNM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为制订临床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及BRAF基因突变在术前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膜外侵犯中的价值。方法入组119例患者共129个PTC病灶,25个存在被膜外侵犯(A组),104个无被膜外侵犯(B组)。记录传统超声(US)及CEUS模式下PTC与被膜接触范围、是否出现被膜中断现象及患者BRAF基因突变检测结果,计算上述特征单独及联合诊断PTC被膜外侵犯的效能。结果A组BRAF基因突变阳性率、US及CEUS被膜接触范围及被膜中断率均高于B组(P均<0.05)。US及CEUS均以接触范围≥25%为界值诊断被膜外侵犯准确率最高。各超声特征单独及联合BRAF基因突变用于诊断时,CEUS准确率均高于US,CEUS联合BRAF准确率88.37%(114/129)。结论PTC被膜外侵犯特征包括BRAF基因突变阳性、US及CEUS显示结节与被膜接触≥25%及被膜中断。CEUS联合BRAF基因突变对于术前诊断PTC被膜外侵犯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表达与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127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信息,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癌组织中AIM2的表达水平。结果 127例中,AIM2阳性78例,阴性49例。AIM2阳性组中21例(26.9%)病灶多发;14例(18%)肿瘤直径≥4 cm; 39例(50%)发生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N1b);25例(32.1%)出现膜外侵犯;39例(50%)分期为IV期;36例(46.2%)出现复发,比例均高于AIM2阴性组(P均<0.05)。Cox回归结果表明,校正年龄、性别、病灶个数、肿瘤直径、膜外侵犯、淋巴结转移后,AIM2阳性表达是甲状腺髓样癌复发的危险因素(HR=2.691,95%CI1.146~6.320)。结论 AIM2阳性表达对预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复发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利用CDFI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收集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侧PTC患者,根据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n=30)和无转移组(n=17).回顾性分析术前CDFI检查资料,观察病灶血流分布情况,进行Adler血流分级,测算肿瘤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收缩期加速时间(AT)、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分析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分析利用RI和PI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最佳界值.结果 ①转移组与无转移组Adler血流分级均以2,3级为主.两组间CDFI血流检出率及2、3级血流信号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转移组PSV、RI及PI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均<0.01),而两组间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V、R1及PI均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个数呈正相关(r=0.58、0.64、0.60,P均<0.01),AT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个数无相关性(r=0.38,P>0.05).③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值:RI为0.74,PI为1.09.结论 CDFI检查可用于术前评估PTC患者伴发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多模态超声及病理学特征与BRAF V600E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临床疑诊甲状腺恶性病变患者,获取病理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后,根据BRAF V600E基因检测结果将PTC分为BRAF V600E突变(+)(突变组)和BRAF V600E突变(-)(野生型组);以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组间临床、常规超声、超声造影(CEUS)及病理学表现,筛选PTC 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共纳入116例PTC患者(116个病灶),包括突变组77例、野生型组39例。组间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常规超声所示病灶大小、方位、边缘、微钙化,CEUS显示增强后病灶大小变化、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病理学显示被膜外侵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合并良性结节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TPO-Ab、多模态超声所示病灶方位及增强后病灶大小变化、病理学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均为PTC 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独立预测因素(OR=0.175、3.868、5.769、6.943,P均<0.05)。结论 患者TPO-Ab水平,多模态超声所示病灶方位、增强后病灶大小变化及病理学显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均与PTC BRAF V600E基因突变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的标准化摄取值(SUV)与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肿瘤标记物的关系。方法 (1)回顾性分析确诊为肺癌的47例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肿瘤标记物资料,基于性别、年龄、分型、部位、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YFRA21-1进行分组,分析各组间18F-FDG PET/CT的SUVmax、SUVave值间有无统计学差异。(2)分别对肺癌患者的年龄、病灶大小、CEA、NSE、CYFRA21-1及淋巴结数目与18F-FDG PET/CT的SUVmax、SUVave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进一步对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1)中心型肺癌组的SUVmax和SUVave值高于周围型肺癌组,病灶≥30 mm组SUVmax和SUVave值高于病灶<30 mm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淋巴结转移组SUVave值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CEA升高组SUVave值高于CEA正常组,NSE升高组SUVmax高于NSE正常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与女性组间、<60岁与≥60岁组间、左肺与右肺组间、鳞癌、腺癌与小细胞癌组间、远处转移与无远处转移组间、CYFRA21-1正常与升高组间的SU-Vmax和SUVave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组间、CEA正常与CEA升高组间的SUVmax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NSE正常与升高组间的SUVave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灶大小与SUVmax和SUVave值有相关性,进一步行回归分析,发现病灶大小对SUVmax和SUVave值均存在正向影响,P<0.01,回归系数分别为0.165、0.050。结论 (1)分型、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CEA、NSE均影响肺癌病灶的SUV值。(2)病灶大小与SUV值呈中等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定量参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抽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75例PTC患者,根据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转移组(24例)、未转移组(51例)。术前均行CEUS检查,获得PTC结节内及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相关血流灌注参数,取PTC结节、正常组织病理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获取MV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TC结节达峰时间(time peak,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显著高于周围正常组织,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显著低于周围正常组织(P<0.05),且MVD显著低于周围正常组织(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PTC结节的造影参数TP,MTT与MVD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PI,AUC与MVD明显正相关(P<0.05)。与未转移组相比,转移组PI,AUC,MVD显著增高(P<0.05),TP,MTT未见明显差异(P>0.05)。PI,AUC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的AUC分别为0.864,0.877,确定临界值后PI和AUC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均≥75.0%,特异度均为88.2%。多因素logistic同归分析显示病灶数目、肿瘤大小、PI和AUC为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EUS血流灌注参数PI、AUC与PTC组织中MVD显著相关,并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作为PTC术前评估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结果对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分析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病灶、结节边界模糊及结节与甲状腺被膜接触的患者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边界模糊及结节与甲状腺被膜接触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发病灶、结节边界模糊及结节与甲状腺被膜接触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中央区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7例接受淋巴结根治术的PTC患者,按转移区域将患者分为未转移组(NLNM,n=152)、单纯中央区转移组(CLNM组,n=47)、侧颈区转移组(LLNM组,n=48),单因素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灶最大径、纵横比、包膜接触对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χ2=27.842、32.554、8.716、30.770,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病灶最大径是预测CLNM及L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 < 0.05,OR=0.203、2.657);包膜接触范围仅是L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 < 0.001,OR=2.090)。年龄与CLNM和LLNM均呈负相关(β=-1.596、-1.285)。结论年龄 < 45岁、病灶最大径 > 10 mm、包膜接触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预测价值。病灶包膜接触范围对于LLNM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包膜接触范围越大,发生转移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膜外侵犯(ETE)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治疗的PTC患者116例,共151个结节,回顾性分析其声像图特点,观察结节与甲状腺被膜邻接长度占结节周长百分比(A),分析以A≥1%、A≥25%及A≥50%预测PTC ETE的诊断效能。结果 151个PTC中,手术病理证实59个(59/151,39.07%)有被膜外侵犯(ETE组),92个(92/151,60.93%)无被膜外侵犯(non-ETE组)。超声发现结节位于甲状腺实质内(A0)84个(84/151,55.63%),1%≤ A< 25%、25%≤ A< 50%、A≥50%分别有25个(25/151,16.56%)、15个(15/151,9.93%)、27个(27/151,17.88%)。A≥1%、A≥25%、A≥50%的结节个数在ETE组和non-ET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以A=50%为截断值,诊断PTC被膜外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7.29%(22/59)、94.57%(87/92)、72.19%(109/151)、81.48%(22/27)、70.16%(87/124)。结论 高频超声可有效预测PTC有无ETE,为术前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及对患者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