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9 毫秒
1.
目的 探讨3D TOF 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过DSA确诊,并行3D TOFMRA检查的41例颅内动脉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SA共检出44个动脉瘤.3D TOF MRA检出其中的41个,敏感度93.2%,其中最大直径在3毫米以上的动脉瘤全部检出.最大密度投影(MIP)法显示其中35个动脉瘤,最大径为(7.01±7.29)mm,敏感度为79.5%;多平面重建(MPR)法显示36个动脉瘤,最大径为(8.09±8.22)mm),敏感度为81.8%.MIP法与MPR法所测得动脉瘤最大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3DTOF MR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的初筛方法.MIP及MPR法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三维CT血管成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和对比3D-CTA、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6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行3D-CTA,MRA和DSA检查。结果 共发现129个动脉瘤。3D-CTA发现的最小动脉瘤大小为1.6mm×1.7mm×2.0mm。3D-CTA对动脉瘤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而MRA则分别为95.3%和97.6%,DSA为100%和97.7%;对载瘤动脉和分枝动脉的形态描述明显优于MRA和DSA(分别为P<0.05和P<0.01);在阐明动脉瘤颈的形态上明显优于MRA和DSA(P<0.01);对动脉瘤血栓化和钙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A和DSA(P<0.001)。3D—CTA在108例(83.7%)动脉瘤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提供了重要依据。结论 3D—CTA在动脉瘤检出及其特征描述上优于MRA和DSA。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3D-TOF法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对照分析,探讨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颅内动脉瘤均经血管造影和手术证实,所有病例均作3D-TOF-MRA和DSA检查,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34个动脉瘤,MRA+原始图像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4.12%,MR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为88.24%,MRA+原始图像及MR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3D-TOF法MRA能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动脉瘤,在检查颅内动脉瘤时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评估MRA Fly-around重建在近颅底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例经手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病例术前应用东芝1.5 T MRVISART磁共振行3D TOF MRA检查,其后进行常规最大密度投影(MIP)和FLy-around重建.所有病例均接受了MSCTA检查.并在术后对2例病例进行了MRA复查.结果 MRA Fly-around重建发现动脉瘤14个,与手术和MSCTA相比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3.3%.MRA Fly-around重建能够清楚显示动脉瘤,而且可以去除骨影,消除骨质对动脉瘤观察的影响.术后MRA Fly-around重建动脉瘤夹局部可见伪影,影响对载瘤动脉局部的观察.结论 MRA Fly-around重建与常规MIP重建相比可以更好地描述动脉瘤及其与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在近颅底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可对DSA及CTA起到补充作用,但在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原理、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50例,行三维MRA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0%,结合MRI,敏感性达97%,较准确显示瘤径>3 mm的动脉瘤.结论 MRA作为一种无创、安全的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及载瘤动脉,敏感性高,是颅内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原理、方法、优势、不足以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从2004-2009年经过3D-CTA、3.0T MRA、DSA以及外科手术确诊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回顾分析DSA的检查结果,判断 DSA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准确率为92%,相比3D-CTA、3.0T MRA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结论 DSA能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是金标准.  相似文献   

7.
3D-CTA容积重建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3D-CTA容积重建(VR)图像与DSA结果的对照研究,探讨3D-CTA VR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26例115个动脉瘤的3D-CTA和DSA比较影像学资料,分析3D-CTA VR重建表现。影像学分析诊断采用双盲法。结果126例患者共发现115个动脉瘤,102个病人为单发动脉瘤,5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3D-CTA VR重建漏诊9例,DSA漏诊2例。17例DSA和3D-CTA VR重建均诊断为阴性。经统计分析3D-CTA VR重建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达到92.2%、94.4%和92.5%。结论3D-CTA VR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诊断方法,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筛检价值。  相似文献   

8.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64排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SAH患者资料,其中3D—CTA及DSA影像学资料由一位神经外科医师和一位放射或介入科医师按双盲原则分析。最终以DSA及手术资料对3D—CTA在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181例蛾H患者,3D—CTA共发现143例共166个动脉瘤,DSA及手术证实动脉瘤144例共170个。3D—CTA对SAH患者中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7.6%,对直径小于2mm的动脉瘤检出率为66.7%,对直径大于2mm的动脉瘤检出率接近100%。此外,3D—CTA还可清晰确切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64排3D—CTA对SAH患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敏感、快捷、无创、经济等优点,与DSA有机结合有助于指导ICAs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以来7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3D-CTA及DSA影像学资料,3D-CTA及DSA图像分别由两位神经外科医师及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手术证实72例患者共85个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61例;多发动脉瘤11例,9例发现2个动脉瘤,2例发现3个动脉瘤。3D-CTA发现67例80个动脉瘤,而DSA发现70例83个动脉瘤。动脉瘤体最大径及瘤颈宽度的测量值在CTA与DSA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D-CT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7.65%及94.12%,而DS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则分别为98.82%及97.65%,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3D-CTA是一种快速、价廉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并可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及大小,较好评估动脉瘤体、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从而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直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对老年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本院疑诊为老年颅内动脉瘤120例,均进行TCCS、MRA与DSA检查,以DSA检查的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 Kappa检验显示TCCS、MRA与DSA检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TCCS联合MRA检查诊断老年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度明显高于TCCS或MRA检查(P0.05)。结论 TCCS联合MRA检查对老年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报告55例脑血管疾病的3D-TOF法和MRA和常规MRI(其中21例经DSA证实)。结果3D-TOF法MRA不仅能较为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疾病的异常血管,且能作出定性、定位诊断。提出3D-TOF法MRA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高于MRI、SPECT、X-CT,尤其是动静脉畸形、静脉型血管畸形(静脉瘤)、瘤体直径>5mn的动脉瘤和严重狭窄和闭塞的动脉。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后MRA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栓塞后3个月同期进行了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的37例41个动脉瘤,两者时间间隔在3d以内,以DSA为标准,观察有无瘤颈残留以及弹簧圈内有无血流残留.结果 41个动脉瘤中,DSA发现有29个完全闭塞,9个可见瘤颈残留,3个动脉瘤内有对比剂.MRA见31个动脉瘤完全闭塞,8个可见瘤颈残留,2个可见瘤内存在血流.本组中假阴性2例,无假阳性.结论 MRA是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的一种无创、可靠、快速的影像学随访方法,有助于监测动脉瘤颈残留和弹簧圈内血流残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3.0T磁共振对31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筛查出脑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1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行常规T1WI、T2WI及3D TOF MRA检查,对检查的信息进行MIP、MPR及VR后处理并结合原始薄层图像进行分析诊断。所有病例均由DSA最后确诊后治疗。结果小动脉瘤(<5 mm)11个,中动脉瘤(>5 mm)13个,大动脉瘤(>10 mm)9个。动脉瘤的分布:大脑中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7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1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2个,椎动脉瘤1个。结论 3.0T磁共振MRA可成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筛查的有效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3D-CTA、DSA对颅内动脉瘤诊疗价值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3D-DSA、3D-CTA、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动脉瘤患者3D-DSA、3D-CTA、2D-DSA和手术资料.结果 32例患者共35个动脉瘤(有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3D-DSA能清楚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形态,准确判断3例多发动脉瘤中破裂的动脉瘤且手术顺利夹闭;3D-CTA检出33个,遗漏1个前交通动脉瘤及1个颈内动脉瘤;2D-DSA检出32个,遗漏2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大脑中动脉瘤.3D-DSA及3D-CTA在显示瘤颈上明显优于2D-DSA,3D-CTA可准确显示动脉瘤与相邻骨质结构关系.结论 3D~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其诊断效价优于2D-DSA,可以作为动脉瘤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必要时再行3D-DSA进行确诊,尤其是多发复杂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及3D-CTA阴性的SAH患者,3D-DSA应视作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5.
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148例疑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3D-CTA检查,时间分别在发病后2h到4d;其中6例在3D-CTA之前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2D-DSA)检查,142例在3D-CTA之后行DSA检查,扫描图像后经计算机工作站处理。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以VR为主。后处理图像与DSA图像分别由两位放射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用双盲法进行分析。对动脉瘤治疗采用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技术。结果经3D-CTA、DSA和手术或栓塞证实共发现112例130个动脉瘤,大小自1.1~28mm,其中单发动脉瘤97例,多发15例33个动脉瘤。在112例动脉瘤中,3D-CTA发现112例128个动脉瘤,漏诊多发动脉瘤中的2个,敏感度为98.5%,特异度94.7%,准确度97.6%,阳性预测值98.5%,阴性预测值94.7%;而DSA发现动脉瘤109例127个动脉瘤,漏诊3例3个动脉瘤,敏感度为97.7%,特异度100%,准确度98.2%,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为92.3%。在3D-CTA上均可清晰或较清晰显示出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占98.4%;而DSA能清晰显示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仅占40.9%,两者有统计学意义(x2= 5.545,P<0.05)。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具有快捷、经济和相对无创等优点,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诊断优于2D-DS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舌咽神经痛的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临床诊断舌咽神经痛患者的3D-TOF MRA表现,两名神经影像医生共同阅片达成共识,判断神经血管关系,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 3D-TOF MRA发现13例舌咽神经痛患者中共14侧舌咽神经出/入延髓区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其中症状侧舌咽神经有血管压迫或接触12例,无症状侧舌咽神经有血管压迫或接触2 例,本组病例统计学分析表明,舌咽神经痛患者症状的出现与舌咽神经出/入延髓区是否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1) ,3D-TOF MRA对舌咽神经痛诊断的敏感性为84.62%,特异性为92.31%.13例有血管压迫或接触引起的舌咽神经痛患者手术证实责任血管9例为小脑后下动脉,1例为小脑前下动脉,1例为椎动脉,1例为未知的静脉,1例为未知的小动脉,而3D-TOF MRA 1例未发现责任血管,2例对责任血管判断不符.结论 3D-TOF MRA对诊断舌咽神经痛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但对小血管的检出和责任血管的判断上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