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洋淀鲫鱼的繁殖与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洋淀大小淀泊星罗棋布,沟濠纵横交错,水产品一向十分丰富,是河北省著名的淡水渔业基地。近年来,由于水文条件的改变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渔产量大幅度下降;鱼类区系组成亦发生不良的变化,经济鱼类比重下降,野杂鱼类比重上升。  相似文献   

2.
岱衢洋渔业动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7年4—11月对岱衢洋进行的4个航次的底拖网、定置刺网与蟹笼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渔业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及其资源动态。结果表明:(1)3种作业方式共发现渔业动物98种,其中,鱼类57种、虾蟹类32种、头足类3种、其他类6种,隶属于4门7纲20目53科。(2)底拖网调查共发现渔业动物68种,分别为鱼类38种、虾蟹类23种、头足类2种、其他类5种,隶属于4门7纲18目42科;4月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与8月份、11月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生物量与总尾数密度的最大值都出现在8月份,且与5月份、11月份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龙头鱼在4个调查月份中均为优势种,其中8月份的平均体重与其他3个月份之间差异显著(P<0.05)。根据底拖网调查结果,岱衢洋渔业动物群落以暖温性鱼类与广温广盐性甲壳类(虾蟹类与其他类中的口虾蛄)为主,种类数较少,多样性(H′)较低(P<0.01)。  相似文献   

3.
灰裸顶鲷卵子和仔鱼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裸顶鲷Gymnocranius griseus(Temminck et Schlegel)(广东省渔民称白鲷、白立)是南海重要底栖经济鱼类之一。属线尾鲷科Pentapodidae。在南沙群岛南部和湄公河口外海,北部湾、南海北部都是底拖网重要捕捞对象之一。多栖息在水深60—100米泥沙底质处,特別是在北部湾,珠江口外海及海南岛的清澜至陵水一带诲区分布较密集。我所1966年在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时,灰裸顶鲷在渔获物组成中,春季为30.7%,夏季为3.43%,秋季为3.98%,冬季为5.05%。1975—1976年在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礁盘调查中,灰裸顶鯛又是底延绳钓渔业的重要渔获物之一,且个体较大,一般体长在250—350亳  相似文献   

4.
江西赣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南端.2007年11月和2008年5月,对保护区鱼类资源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发现保护区内野生淡水鱼类共计16种,隶属于4目8科15属,以鲤形目鲤科鱼类为主,多为山区溪流小型鱼类.鱼类物种多样性在空间分布上有所不同,低海拔处鱼类种类较高海拔处丰富;其多样性在时间上夏季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鱼类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商业活动。鱼类养殖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对水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鱼类养殖对养殖区鱼、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变化有重要影响。现在,几乎所有的鱼类养殖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损害。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鱼类养殖的环境效应和渔业管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渔业管理不再仅仅是通过开发资源以获取最高产量。面临挑战,人们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从传统的渔业管理转变到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将渔业纳入生态系统管理以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梁子湖鲤鱼鳞片年轮的标志及其形成的时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鱼类年龄的测定是渔业生物学上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对鱼类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必须广泛展开鱼类的生长、鱼群组成、性成熟的年龄等有关渔业生物学问题的研究。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以能正确测定鱼类的年龄为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大宁河鱼类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大宁河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特点,于2006年12月和2007年4月利用HTI Model 241鱼探仪对三峡库区大宁河进行了声学调查。结果表明:冬季鱼类密度显著高于春季,这与鱼类自身的繁殖越冬行为有关。统计分析显示,鱼类水平分布的差异与水深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主要由群聚行为引起。另外,冬季大宁河鱼类主要分布在中下层,上层和中下层的鱼类密度分布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0.01);春季鱼类主要分布在中上层,中层和下层的鱼类密度分布差异显著(p <0.05)。大宁河鱼类在冬季和春季均属于成群分布,并且春季各层鱼类密度的变异系数高于冬季,这与水温和鱼类的防御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秦岭西段鱼类多样性现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秦岭西段汉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的鱼类和环境调查显示,人类活动对鱼类多样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该地区鱼类多样性丧失的现状加以报道并对原因进行分析。以前该地区鱼类共有142种,本次调查的渔获物中只有34种。鱼类物种资源的减少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水坝的修建使得鱼类栖息地环境改变从而导致鱼类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变化,水污染、过度捕捞和非法渔业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鱼类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水声学方法的天目湖鱼类资源捕捞与放流的生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天目湖捕捞赶鱼前(2011年12月)、赶鱼后(2012年1月)、捕捞与放流后(2012年3月)3个渔业阶段,结合渔业捕捞统计,采用水声学方法对天目湖鱼类资源(赶鱼后为不包括集鱼网箱的湖区鱼类资源)的捕捞与放流进行了生态监测,并构建GIS模型,得到鱼类种群结构、大小组成、鱼类密度、鱼类集群、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为天目湖保水渔业的实施和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天目湖鱼类种群以鲤科鱼类为主,鲢鳙2011年捕捞统计重量占比为98.07%,单网簖采样尾数占比为68.72%,鱼类资源受放流种类和规格影响较大;赶鱼前后和捕捞与放流后3个渔业阶段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TS)分别为(-47.84?4.79)dB、(-48.58?4.98)dB、(-47.24?5.10)dB,且差异性显著(P<0.05),捕捞与放流后TS在-45—-40 dB的鱼类明显升高到24.40%;3个渔业阶段的鱼类密度(FPCM)分别为(0.0124?0.0292)ind/m3、(0.0062?0.0227)ind/m3、(0.0098?0.0185)ind/m3,捕捞赶鱼作业显著(P<0.05)降低了鱼类密度,而捕捞与放流后鱼类密度显著(P<0.05)低于赶鱼前则是由于水深上升所致;在冬季的中下层水体出现典型的鱼类聚群,且随温度降低团聚程度提高;通过构建GIS模型评估鱼类资源量,赶鱼前约61万尾、赶鱼后约38万尾、捕捞与放流后约67万尾,资源量在中下游分布较高。  相似文献   

10.
捕捞对长山群岛海域渔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捕捞对渔业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程度,建立渔业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本文基于状态、压力和生物群落响应PSR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捕捞对渔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模型,包含渔船数量、捕捞压力指数、渔获量、底层鱼类比重、营养级、优势种单体重量、经济鱼类渔获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3个层次9个指标,并选择1987—1988年和2006—2007年长山群岛游泳生物调查数据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近20年来,在捕捞强度不断增加的压力下,渔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长寿命、高营养级的肉食性鱼类生物量下降明显,系统以短寿命、小型鱼类占优势;鱼类资源量、底层鱼类比重、营养级、优势种单体重量、经济鱼类渔获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年退化率分别为4.75%、3.64%、0.31%、4.28%、2.32%、0.39%、1.14%;通过模型评价,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0.34,低于评价等级Ⅲ级,说明近20年捕捞导致长山群岛渔业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1.
冯晨  何雄波  招春旭  李军  康斌 《应用生态学报》2019,30(10):3589-3595
根据2016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冬季(2月)在闽江口海域进行底拖网作业的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应用鱼类形态功能特征点数据分析了福建闽江口海域的鱼类功能多样性现状及时空变异.结果表明: 功能多样性与物种丰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各站位鱼类物种丰度分别为:春季(17.8±5.1);夏季(22.4±5.6);秋季(17.7±6.3);冬季(12.1±2.3).鱼类集群功能多样性指数夏季最高,为(33.94±28.70),冬季最低(9.93±8.83),春季为(11.30±7.55),秋季为(19.05±19.32).群落内功能种呈现显著的季节演替,春季为太的黄鲫(占比为26%),夏季为六指马鲅(26%),秋季为龙头鱼,占比高达69%,显著高于其他物种的总和,冬季为棘头梅童鱼(38%).鱼类功能的季节性变动主要受其生活史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种间关系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于2020—2021年使用Simrad EY60鱼探仪对鄱阳湖进行了秋季、春季和冬季共3次的水声学调查,并同步开展渔获物调查作为补充,分析鄱阳湖鱼类资源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季节分布上,鱼类目标强度和密度值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目标强度上表现为冬季[(–51.0±14.13) dB]>春季[(–52.10±4.59) dB]>秋季[(–52.71±9.95) dB],在鱼类密度上表现为冬季(54.61 ind./1000 m3)>秋季(46.10 ind./1000 m3)>春季(18.54 ind./1000 m3);在水平分布上,鱼类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且不同湖区间有显著差异(P<0.05),秋季鱼类主要分布在中部湖区松门山,冬季鱼类主要分布在北部湖区通江水道;在垂直分布上,秋季和冬季均表现为底层>中层>表层,春季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综合来看,鄱阳湖鱼类时空分布与鱼类的生活习性如产卵、育肥和越冬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从宏观空间尺度分析区域鱼类时空变动特征提供参考,也为鄱阳湖禁捕效果评估及生物完整...  相似文献   

13.
巢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2年至2004年期间,对巢湖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鱼类54种,隶属16科、9目,主要以鲤科鱼类为主(35种),占64.8%,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鱼类种类数减少了40种,主要表现在洄游性种类急剧减少,甚至消失。渔业资源结构(渔获物)表现为以湖鲚、太湖新银鱼等小型鱼类为优势种类,在渔产量的比例不断上升,而大型鱼类(如翘嘴、鲤等)的种群结构趋于低龄化,产量呈下降趋势。结合已有的历史资料,分析巢湖渔业资源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造成巢湖渔业资源结构变化受人为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利工程修建、过度捕捞和水体富营养化等方面。同时探讨近20年巢湖渔业捕捞产量与水体氮磷含量变化的相互关系发现,水体磷的含量变化显著影响巢湖渔业的捕捞产量。因此,合理利用巢湖渔业资源,需要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捕捞强度和人为调整渔业结构使得巢湖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会议信息     
由中国鱼类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山大学和美国水产学会、美国环境保护局,加拿大动物学会等联合发起举办的“鱼类生理学、毒理学和渔业管理国际学术会议”定于1988年,月14—16日在广州市中山大学举行。会议日程初步安排9月14日(星期三) 鱼类生殖和生长;9月15日(星期四) 鱼类生理、行为和遗传;9月16  相似文献   

15.
沱江的渔业自然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沱江为四川省的重要鱼产区之一。关于沱江渔业自然资源情况,以往只有些零星调查。本文在1983年至1984年对沱江干流水生态系统各重要营养层次生物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报道沱江渔业自然资源现状及鱼产能力。沱江有浮游植物6门84属、轮虫类10科22属43种、枝角类6科19属41种、桡足类3科12属25种、底栖动物63种、水生维管束植物70种、鱼类97种。依据以上生物饵料资源预测鱼产能力为每年240万公斤。  相似文献   

16.
鱼类的嗅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鱼类嗅囊的构造和功能,阐明了鱼类的嗅觉对其发育变态以及觅食、集群、避敌、求偶、繁殖和定向等生态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以及鱼类嗅觉在渔业上的利用。  相似文献   

17.
梁子湖鲤鱼的生物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鲤鱼Cyprinus carpio Linnasu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在淡水渔业产量上一向占很大的比重。根据梁子湖的渔业情况,它约占梁子湖鱼产量的40%;就全国范围来讲,其经济价值之大,可以想见。但是关于鲤鱼在我国天然水体中的生长情况,生活习性等问题,过去研究得很少,因此,1955年2月至1956年3月我们在梁子湖进行了鲤鱼的生态调查,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阿勒泰地区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流域的鱼类多样性现状和历史演变, 本研究于2013-2016年间在该流域的鱼类多样性进行了连续调查, 并结合历史资料和标本, 以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评估了流域内鱼类的多样性水平和时空变化。该流域历史上分布有土著鱼类23种, 当前记录到19种, 流域内还有外来鱼类15种。阿勒泰鱼类的区系组成以鲤科种类为主, 其中特有和珍稀濒危物种占比高, 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多样性指数计算结果显示, 2013-2016年鱼类多样性情况整体稳定, 额尔齐斯河鱼类物种数多于乌伦古河。研究还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sh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 F-IBI)对34个采集点的河流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 结果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大多数调查点的健康状况处于“亚健康”或“一般”水平, 乌伦古河流域多数调查点的健康状况处于“健康”水平。水利工程、外来物种、过度捕捞是影响阿勒泰地区鱼类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未来应通过水利工程的联合调度、下泄合理生态流量、布设鱼类通道、规范养殖渔业、严控外来物种、本地土著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 以及合理的就地保护措施对阿勒泰地区的鱼类多样性加以保护, 提升水体健康程度。  相似文献   

19.
李苗  陈小勇 《生态学报》2023,43(17):6951-6967
全球渔业衰退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为了有效地遏制鱼类资源的衰退,精确的鱼类生态调查是其首要任务。传统的鱼类监测以渔获物采集与形态学鉴定为主,往往耗时耗力且效果不佳,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大尺度上的精确调查。环境DNA (eDNA)技术作为一种近年来新兴的鱼类生态调查方法,其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灵敏度高、经济高效、采样受限小且对生态系统无干扰的优势,目前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鱼类物种监测、多样性调查、生物量评估以及繁殖活动监测等方面的研究。然而,e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研究的具体应用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将会影响其监测结果的精确性,诸如操作流程的不规范、基因数据库的不完善以及eDNA在环境中生态学过程的不明确等。鉴于上述原因,首先对eDNA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流程以及e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而后着重分析了eDNA技术的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对eDNA技术未来在鱼类生态学研究领域中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通过本研究,以期能够为e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领域中的准确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118-1127
研究于2010年秋季和2011年夏季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大调蓄湖泊洪泽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该湖鱼类资源变动情况,以期为渔业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洪泽湖累计记录鱼类88种,本研究发现63种,其中新记录6种,分别为:点纹银 、彩副 、方氏鳑鲏、鲻、大眼鳜和波氏吻虾虎鱼;与历史记录比较,湖泊定居性鱼类所占比例由59%上升78%,而喜流水性鱼类和河海洄游性鱼类分别由22%和7%下降到3%和3%;未采集到的25种鱼类中,流水性鱼类计17种,占68%。网簖和丝网的渔获物分析表明,鲫、黄颡鱼、刀鲚和红鳍原鲌等小型鱼类具有较高的IRI值(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是鱼类群落的优势种,大型鱼类除鲤外,IRI值均不高,在群落中不占优势。20102011年洪泽湖渔业年产量为2200104 kg,以刀鲚和鲫为主的小型鱼类产量达1967104 kg,占89.4%;四大家鱼产量96104 kg,占4.4%;鳜、翘嘴鲌、乌鳢和鲇等大型食鱼性鱼类合计仅占0.89%。文章分析江湖阻隔、过度捕捞和生境破坏对洪泽湖鱼类资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渔业管理策略,并初步预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该湖鱼类和渔业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