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以农业生产上常用的15%多效唑为对照,选择其他2种抗倒剂(5%抗倒酯水乳剂和3%调环酸钙水乳剂),分别以3种用量喷施,来探究这2种抗倒剂在不同用量下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相比,经5%抗倒酯和3%调环酸钙喷施处理后,水稻的叶绿素含量都低于对照,但5%抗倒酯和3%调环酸钙的喷施用量分别为40、60 g/667 m2时,水稻的光合作用较强。喷施5%抗倒酯后,水稻的株高明显降低,且药剂对水稻的第1、2和4节间控制效果较明显,但对水稻的第3和5节间控制效果不明显。喷施5%抗倒酯后水稻的穗长变短,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都处于较高水平,且产量排第一;而喷施3%调环酸钙后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指标基本处于中等水平。综上,在5%抗倒酯水乳剂喷施用量为40 g/667 m2时,能够保持水稻的光合作用,对水稻的第1、2和4节间控制效果较明显,从而以降低株高来增强抗倒性,对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以小麦宁麦13为材料,分析了喷施不同剂量的矮壮丰与多效唑对宁麦13化学调控效果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主要作用于基部第1、2节间以及穗下节,导致宁麦13株高下降,且多效唑浓度越高,控高效果越好;矮壮丰主要作用于基部第1、2节间,对穗下节无影响,甚至会促进穗下节伸长,导致控高效果不明显。喷施不同剂量的矮壮丰与多效唑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都会影响宁麦13的有效穗数,而且剂量越大,有效穗数越低,同时也会影响宁麦13的实粒数与千粒质量,其中千粒质量随着剂量的加大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而喷施多效唑的宁麦13理论产量明显高于喷施矮壮丰的理论产量。综合小麦成穗、株高与产量3个方面性状,多效唑40 g/667 m~2(年前)+矮壮丰50 m L/667 m~2(年后)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品种抗性和杀菌剂对赤霉病发生及呕吐毒素积累的影响,2022年对8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和4种杀菌剂防治赤霉病和呕吐毒素进行防效评价。结果表明:在4月10日(扬花株率5%左右)和4月17日2次施药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 50 m L/667 m2+25%丙环唑SC 30 m L/667 m2、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40 m L/667 m2对赤霉病的防效均在95%左右,25%吡唑醚菌酯SC40 m L/667 m2+27%戊唑·噻霉酮EW 35 m L/667 m2对赤霉病的防效在91%左右,480 g/L氰烯·戊唑醇SC 50 m L/667 m2对赤霉病的防效在84%左右;清水对照区的赤霉病自然发生程度、DON含量及药剂处理区的赤霉病发生程度呈现中感品种>中抗品种>抗性品种趋势。品种抗性和杀菌剂在防治赤霉病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效应量依次为药剂>品种×药剂>品种。结论:利用品种抗性和杀菌剂能够有效控制赤霉病,其协...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灌水量对强筋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和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以2个强筋小麦品种(中麦998和中麦1062)为供试材料,设置0 m3·hm-2(W0)、450 m3·hm-2(W1)和900 m3·hm-2(W2)3个灌水量(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50%),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同化物含量、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抗衰老激素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增加灌水量可延缓强筋小麦花后旗叶衰老。灌浆前中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在W2处理下最高。W2处理下小麦旗叶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花后0~21 d保持较高水平,在花后21~35 d含量逐渐下降,且W1处理下花后21~35 d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较W0处理显著提高。灌水量对花后0...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的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马铃薯加工品种‘大西洋’为试验材料,设5个密度处理,试图找出合适的种植密度。5100株/667m2处理马铃薯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最高为106.57和156.58 kg/36m2,此时地下部与地上部生物量比达到最小,为1.47。5100株/667m2处理块茎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2710 kg/667m2,此时经济效益为3504元/667m2。5400和4800株/667m2处理产量分别为第二与第三,分别为2418和2277 kg/667m2,此时经济效益分别为3033与2888元/667m2。5100株/667m2处理干物质与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20.41%和14.61%。研究表明,当地‘大西洋’的种植密度以5100株/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6.
为给小麦宽幅精播条件下评价和选择适当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深翻、深松、免耕、旋耕4种耕作方式对鲁西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产量、品质、主要病虫草害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处理的小麦产量及产量三要素显著高于其余3个处理,产量高低排序为深翻(568.8 kg/667 m2)>深松(538.3 kg/667 m2)≥免耕(530.3 kg/667 m2)≥旋耕(521.3 kg/667 m2);4个处理中,免耕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及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P <0.05),降低了土壤孔隙度;从小麦品质成分来看,免耕处理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稳定时间,蛋白质含量高低排序为免耕(14.2%)≥深松(13.5%)≥旋耕(13.1%)≥深翻(12.9%),稳定时间排序为免耕(10.5 min)≥深松(8.2 min)≥深翻(7.5 min)≥旋耕(7.2 min);深翻处理的小麦病虫草害发生情况低于其他处理。建议在生产中为实现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同步提升,可探索每隔2~3年深翻1次...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甘蔗生产中氮肥用量高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为提高氮肥利用率,本研究以‘桂糖4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对比5种施氮量(N150:150 kg/hm2、N225:225 kg/hm2、N300:300 kg/hm2、N375:375 kg/hm2、N450:450 kg/hm2)和2种施氮次数(R1:3次施入,30%氮肥作基肥、30%作分蘖肥和40%作攻茎肥;R2:2次施入,30%氮肥作基肥和70%作攻茎肥)下宿根蔗生长、产量、含糖量以及氮素利用。结果表明:(1)蔗茎产量受施氮量影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2种施氮次数的蔗茎产量均呈现递增趋势。相同施氮量下,不同施氮次数的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R1N375、R1N450、R2N375和R2N450处理甘蔗产量较高,分别为106.4、112.2、106.4和109.1 t/hm2。(2)随施氮量增加,蔗糖分先增加后减少。N375和N450下,R1的蔗糖分显著高于R2。随施氮量增加,R1的产糖量呈先增加后无显著变化的趋势,R2的产糖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N375和N450下,R1的产糖量显著高于R2,R1N375和R1N450处理甘蔗含糖量较高,分别为14.95和14.58 t/hm2。(3)R1和R2的当季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2%~36%和20%~32%。因此,当施氮量为375 kg/hm2,以30%基肥、30%分蘖肥和40%攻茎肥是蔗叶还田下宿根蔗的最优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40%丙硫·戊唑醇SC、32%氟啶·丙硫SC、48%氰烯·戊唑醇SC、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丙环唑EC、50%戊唑·百菌清SC对小麦穗期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的防病、保产、控毒效果,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2%氟啶·丙硫SC50 g/667 m2、40%丙硫·戊唑醇SC 50 g/667 m2、50%戊唑·百菌清SC 50 g/667 m2不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理想,对呕吐毒素(DON)控制效果优异(90%以上),而且对小麦白粉病、锈病有较好的兼治效果;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73.23%、58.82%、53.84%;投入与产出比分别为1︰14.3、1︰13.7、1︰21.8。以上药剂配方可作为小麦赤霉病等穗期病害绿色减量控害提质增效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水氮处理对膜下滴灌春大豆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规律,以合农71为试验材料,进行水、氮两因素裂区田间试验。分别设主区总灌水量1 875 m3·hm-2(W1)、2 625 m3·hm-2(W2)、3 375 m3·hm-2(W3),副区总施氮量0 kg·hm-2(N0)、120 kg·hm-2(N1)、240 kg·hm-2(N2),研究9种水氮处理组合对春大豆不同生长时期0~100 cm土层根干重、侧根长、侧根表面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量与施氮量均可增加0~100 cm土层大豆根干重、总侧根长和总侧根表面积。7月15日(荚期)和8月15日(鼓粒期),0~20 cm土层根干重分别占总根干重的75.37%~82.43%和71.97%~85.26%...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寒地早粳稻超高产株型特征,选用700~800 kg/667 m2、600~700 kg/667 m2、500~600 kg/667 m2和400~500 kg/667 m24个产量水平的48个主栽品种和苗头品系,研究其穗型、叶片和茎秆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700~800 kg/667 m2水平的早粳稻每穗干质量和着粒密度较高,剑叶、倒2叶和倒3叶叶基角及剑叶披垂度大,后4片叶的叶长序表现为倒2>倒3>倒4>剑叶,剑叶、倒2叶、倒3叶和倒4叶较宽,在合理范围内增加株高,但必须缩短倒4节间长度。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每穗干质量、剑叶和倒2叶叶宽、倒3叶叶长和叶宽、倒4叶叶长和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秆长、抽穗期和蜡熟期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盐城市主推品种扬麦23作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播期(10月31日、11月5日、11月10日、11月15日、11月20日),播期推迟1 d播种量增加0.5 kg/667 m2,比较扬麦23不同播期播量的生育期和部分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播种到出苗时间加长,最短7 d,最长19 d,播期对最终成熟期影响不大,10月31日、11月20日2个播期最终成熟期相差3 d左右;随着播期推迟,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最终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均呈下降趋势,其中11月10日与11月15日2个播期最终产量由488.7 kg/667 m2极显著下降至455.4 kg/667 m2。生产上扬麦23在盐城地区适宜在10月31日—11月10日完成播种,宜控制基本苗在18万~20万株/667 m2。  相似文献   

12.
以新粳伊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处理(T1,尿素施用量0+光合细菌54 kg/667 m2;T2,尿素施用量25 kg/667 m2+光合细菌54 kg/667 m2;T3,尿素施用量30 kg/667 m2+光合细菌54 kg/667 m2;T4,尿素施用量35 kg/667 m2+光合细菌54 kg/667 m2;T5,尿素施用量40 kg/667 m2+光合细菌54 kg/667 m2;CK,不添加尿素、光合细菌),研究了光合细菌单独施用及与尿素联合施用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升高,而总磷含量显著下降;T1处理土壤尿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下降,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升高;T1处理水稻产量较CK显著增产5.19%。随尿素用量增加,土壤各因子含量下降,其中,T3、 T4处理的硝态氮、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T1、T2和T5处理;随尿素用量增加,土壤脲酶活性呈现出极显著线性增长趋势,亚硝酸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先降低后上升,但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随尿素用量增加,水稻穗长、株高、产量和整精米率呈线性增加趋势,而精米率先上升后降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尿素和硝态氮与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氨态氮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多因子相关分析显示,尿素为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酶活性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和稻米品质起主要影响作用。综上,单一使用光合细菌或者与尿素联合施用能够显著激活土壤氮转化酶活性,从而改善水稻农艺性状,促进产量增加和加工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一次性安全除草剂剂量的优化及除草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辉  张金成 《中国稻米》2021,27(2):102-104
试验比较了几种除草剂不同剂量的除草效果。结果表明,施药后45 d,葱封200 mL/667 m2处理(T4)、葱封160 mL/667 m2处理(T3)的鲜质量防效分别为99.99%为99.29%;T3处理的产量为640.31 kg/667 m2,较常规对照(机插前5~7 d每667 m2施秋之宝125 mL、西草净80 mL,机插后15 d每667 m2施马歇特125 mL、西草净50 mL)高29.12 kg/667 m2;T3处理的效益较常规对照高32.51元/667 m2,其余处理均比常规对照低;T3处理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分别为83.3%和76.2%,其中,整精米率较常规对照高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以南粳9108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减氮条件下施用蚓粪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氮10%、施用蚓粪400 kg/667 m2的处理水稻产量最高,与常规施肥相比增产3.3 kg/667 m2.在减氮10%的条件下,施用400 kg/667 m2蚓粪后促进了水稻地上部的生长,增强了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而有利于提高灌...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合优质麦的肥料运筹方式,明确基肥、壮蘖肥和穗肥的产量效益,以镇麦10号为材料,探究不同的肥料运筹对镇麦10号产量、经济效益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壮蘖肥和穗肥相比,穗肥的产量最高,净效益最好,显著高于基肥和壮蘖肥;其中基肥的产量高于壮蘖肥,净效益低于壮蘖肥,但是差异不显著。基肥中分别施用磷酸二铵、复合肥、氯化钾,以及追肥中分别施用磷酸二铵、复合肥、氯化钾和基肥追肥都用复合肥共7个处理相比,基肥追肥都用复合肥的处理产量较其他处理好,净效益也较其他处理好,平均增加7.9~20.8元/667 m2。在品质方面,基肥中施用复合肥和氯化钾可以改善镇麦10号的品质,而追肥对其品质的提升作用不显著。因此,镇麦10号的最佳施肥方式为:基肥(尿素11.0 kg/667 m2+复合肥22.5 kg/667 m2)+分蘖肥(尿素9.0 kg/667 m2)+拔节肥(尿素10.0 kg/667 m2+复合肥12.5 kg/667 m2)+穗肥(尿素7.5 kg/667 m2)。  相似文献   

16.
水稻直播是一种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粤西直播稻区开展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习惯法和“三控”法)和播种量(2.0、3.5、5.0、6.5、8.0和10.0 kg/667 m2)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法施肥相比,采用“三控”法施肥的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降低20.1%和5.1%,但每穗颖花数增加31.6%,稻谷产量增加1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从304万/ hm2增加到464万/hm2,每穗颖花数从112.09个降低到81.90个;稻谷产量以播种量为3.5 kg/667 m2的处理最高,达6.66 t/hm2。综上所述,华南直播稻生产应选择每穗颖花数多、收获指数高且千粒重大的品种,播种量3.5 kg/667 m2,采用“三控”法施肥。  相似文献   

17.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丙环·嘧菌酯+天然螯合硼钙”组合对水稻后期综合性病害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及增产效果。在水稻分蘖末期、孕穗中期每667 m2连续使用19%丙环·嘧菌酯SE 50 mL+天然螯合硼钙50 mL后,对稻瘟病、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分别高达95.1%和97.8%,极显著优于施用75%肟菌·戊唑醇WG 10 g和32.5%苯甲·嘧菌酯SC 30 mL的处理,且安全性好、增产效果明显。“丙环·嘧菌酯+天然螯合硼钙”组合在当前水稻生产上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