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小儿肠套叠应用数字化X线机空气灌肠诊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诊治的有效方法。方法 :应用数字化X线机对 15例小儿肠套叠进行空气灌肠诊治。结果 :空气灌肠对小儿肠套叠的整复成功率 93.3%。结论 :数字化X线机图像清晰 ,患儿接受X线剂量小 ,空气灌肠是小儿肠套叠诊治首选的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   

2.
范俊飞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6):1561-1561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诊治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数字化X线机对15例小儿肠套叠进行空气灌肠诊治.结果:空气灌肠对小儿肠套叠的整复成功率93.3%.结论:数字化X线机图像清晰,患儿接受X线剂量小,空气灌肠是小儿肠套叠诊治首选的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像学在小儿肠套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来该院进行疾病诊疗的小儿肠套叠86例纳入本次实验研究,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给予影像学检查,分析影像学检查小儿肠套叠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数字化 X 线机诊断准确率为100.00%,CT 诊断准确率为100.00%,比较两种影像学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对小儿肠套叠给予数字化 X 线机、CT 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收治的肠套叠患儿47例选为研究对象,均行B超与X线诊断,探讨B超诊断临床效果。结果:61.7%经手术证实为肠套叠,34.0%经X线空气灌肠确诊并复位成功,B超检查误诊率为4.3%,确诊率为95.7%;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哭闹、血便、呕吐以及腹部触及包块,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腊肠征与靶环征。结论: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临床效果优良,确诊率高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开发探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应用XK20型肠套叠整复仪高压诊治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两年内我院收治的400余例肠套叠患者应用小儿肠套叠整复仪高压诊治小儿肠套叠,与100例患者进行低压诊断逐步升压整复进行比较,对其整复率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小儿肠套叠整复仪高压诊治的400例患者中395例成功整复,整复成功率达到98.75%,其中5例未整复的患者,其中2例术后证实为回盲瓣憩室,而采用第二种方法的100例患者整复成功率仅达到90%.结论 X线机下应用小儿肠套叠整复仪高压诊治小儿肠套叠是目前最先进的一种无创、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空气灌肠整复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对32例小儿肠套叠患者在B超定位下X线作空气灌肠复位。结果31例空气灌肠婴儿成功复位,1例发生穿孔进行手术治疗,复位成功率为96.9%。结论B超定位下X线作空气灌肠安全无损伤,复位过程清晰、直观,加强空气灌肠整复护理是提高复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300例小儿肠套叠X线影像特征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X线表现及总结小儿空气灌肠整复经验.方法:收集300例小儿肠套叠X线影像以及整复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小儿肠套叠X线影像表现为局限性小肠拱形扩张,软组织肿块征,右下腹小肠液气平面征并伴有明显的逆蠕动;空气灌肠整复失败X线影像常表现为袖套征,回盲部小肠聚集卷曲的团块征,未套入的小肠扩张及大量积气、积液征.有时疑诊时空气灌肠有助确诊.在辅用镇静剂和腹部按揉下的间歇空气灌肠整复法成功率达96.3%.结论:小儿肠套叠及空气灌肠整复失败X线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使用镇静剂,腹部按摩,斟增注气压有助于提高成功率.发病时间,套叠的类型,发病年龄则是成败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应用XK20型肠套叠整复仪高压诊治儿肠套叠探讨小儿肠套叠整复仪高压诊治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价值,准确选择适应症,提高整复后反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并发症的处理,进行高压冲击和低压诊断逐步升压整复技术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400例肠套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诊断治疗资料.结果 400例患者中仅5例未能复位进行手术治疗,其中一位术后证实为回盲瓣憩室.临床表现:腹痛、腹部包块、哭闹、果酱便.结论 小儿肠套叠的诊治,临床上一直没有敏感有效的好办法,该种方法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的诊治技术,这种方法集诊断与治疗于一身,为外科手术提供了确切的诊断依据,数字化X线机应用XK20型肠套叠整复仪高压整复技术对小儿肠套叠无手术创伤,见效快,疗效确切,在诊断的过程中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一次高压冲击治疗时间短,比老式肠套叠复位机整复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X线表现及总结小儿空气灌肠整复经验.方法 收集300例小儿肠套叠X线影像以及整复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肠套叠X线影像表现为局限性小肠拱形扩张,右下腹小肠液气平面征并伴有明显的逆蠕动,软组织肿块征;空气灌肠整复失败X线影像常表现为袖套征,回盲部小肠聚集卷曲的团块征,未套入的小肠扩张及大量积气、积液征.结论 小儿肠套叠X线影像表现彼具特征性,小儿空气灌肠肠套叠整复失败亦具有一定特征的X线表现,电视透视下的小肠空气灌肠整复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可靠安全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CT影像与X-线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诊断差异,探讨各自诊断价值。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周围型肺癌患者52例,均行X线扫描与CT平扫,均由两位具有丰富经验且对本实验不知情的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观察X线片及CT下病灶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X-线诊断40例,诊断准确率76.92%,漏诊误诊12例(23.08%);CT检查诊断准确52例(100.00%),CT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于X片(x~2=5.34 P0.05);胸部X线与CT影像学病灶征象比较:两组分叶征象40.38%VS48.08%、胸水征象67.31%VS76.92%无差异(P0.05),CT影像学其余毛刺征61.54%、支气管征44.23%、空洞征88.46%、血管集束征48.08%、淋巴结肿大76.92%明显高于胸部X线检查38.46%、15.38%、61.54%、19.23%、28.85%(P0.05)。结论在周围型肺癌患者诊断上,CT检查比X线诊断准确率更好,且更能准确掌握患者征象情况,有利于临床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宋莉 《西部医学》2012,24(10):1993-1994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疑诊急性肠套叠的小儿患者行高频超声检查,确诊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采用0.9%NaCl溶液灌肠复位治疗,对声像图特征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48例患者中,45例经高频超声准确诊断,符合率93.8%;漏误诊3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特征性超声图像改变是"同心圆"征或"靶环"征,"套筒"征或"假肾"征。其中43例患者在高频超声引导下进行了灌肠复位治疗,全部获得成功,成功率100%。结论高频超声是早期诊断和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可疑急性肠套叠的57例小儿患者行高频超声检查,对确诊者在超声引导下采用0.9%NaCl溶液灌肠复位治。结果 53例经高频超声准确诊断,彩超的符合率93.0%(53/57);漏误诊4例。特征性超声图像表现:"同心圆"征或"靶环"征,"套筒"征或"假肾"征等。经确诊患者成功行灌肠复位治疗。结论高频超声不仅是早期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有效方法,还可指导其行灌肠复位治疗,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肾钙乳X线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朝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678-1680
目的:探讨X线及CT对肾钙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06年5月诊断的8例肾钙乳患者的X线及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27岁~66岁,平均年龄41岁,均为单侧发病,6例为积水型,2例为囊肿型。典型X线征象为“麻饼征”、“半月征”及“盘中盛果征”。CT腹窗见“水底沙石征”,骨窗见“盘中盛果征”,严重积水型病例可见“台阶征”。上述征象均随体位变动而改变,高密度影始终位于病灶最低处。结论:肾钙乳虽然少见,但X线及CT的征象大多典型,须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肾钙质沉着症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Ji JS  Zhang SZ  Shao CX  He J  Xie S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6):1129-1132
目的评价螺旋CT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并对肠套叠原发病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对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和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68例经手术证实为成人肠套叠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2例、女26例,年龄30-82岁(平均52.5岁),病程3d至13个月。结果68例肠套叠中,CT诊断出66例,达97.1%。主要直接征象有:(1)同心圆征或彗星尾征,66例;(2)血管卷入征,61例;(3)脂肪征,58例。主要间接征象有:(1)靶环征,19例;(2)肠梗阻,24例;(3)腹水,4例;(4)其他征象如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4例,腹膜后淋巴结增大8例。螺旋CT对肠套叠原发病诊断的准确率为72.1%。结论螺旋CT对诊断成人肠套叠及其原发病具有重要价值,诊断肠套叠的特异性征象是同心圆征、血管卷入征和脂肪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肠CT三维成像对Peutz-Jeghers综合征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长海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PJS患者18例,男女各9例,所有病例均行小肠CT三维检查,分析其CT表现,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均有皮肤色素沉着,18例均以反复腹痛为首发症状,8例有黑便,6例有肠梗阻病史,5例有肠套叠病史,2例肠镜后出现肠穿孔。1例伴发左乳纤维腺瘤。错构瘤性息肉12例(66.7%),炎性息肉3例(16.7%),绒毛-管状腺瘤2例(11.1%),增生性息肉1例(5.5%)。息肉累及胃9例,小肠18例,结肠16例。息肉大小(1.0-4.5)cm,有或无蒂,类圆形或分叶状,增强后见条状小血管由肠壁进入息肉内。肠套叠可见典型的"靶征"、"双肠管征"。结论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表现特异,小肠CT三维成像诊断胃肠道息肉及有无肠套叠准确性高,同时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利于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周围型肺癌在X线、CT上的影像表现和病理形成基础。方法:搜集病史完整、有X线和CT资料,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早期周围型肺癌(首次检查时,直径≤20mm)进行回顾分析,结合文献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早期周围型肺癌以小结节状(14例)形式出现多见,形态上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略低。少数病灶呈空洞型(2例)或斑片样(1例)改变,密度浅淡,状如肺炎。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等征象随病变进展而典型,而毛刺、胸膜凹陷征常见于腺癌,鳞癌的分叶、空洞征较多见,空泡征以肺泡癌多见。结论:早期周围型肺癌影像特征少,容易误诊和漏诊,需平片与CT结合,影像诊断与临床结合,加强随访,当病灶出现分叶、毛刺、胸膜凹陷等征象时,应高度怀疑早期肺癌。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分析我院1990~2000年9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其中36例良性肿瘤,57例恶性肿瘤.所有病历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并观察其临床表现,影象学结果及病理类型.结果B超和CT的诊断率分别为83.75%和93.85%.完整切除率为73.1%,相邻器官切除者为7.5%.结论B超和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手术完整切除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复发者应积极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8.
血液肿瘤患儿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血液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本院10例血液肿瘤患儿深部真菌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发病时间、诱因,临床症状及X线、CT表现及治疗效果。通过血或痰等分泌物培养,组织病理、X线及CT检查等诊断。所有粒细胞缺乏并发热的肿瘤患儿用抗生素治疗3~5天无效即加用氟康唑(大扶康)预防真菌感染。确诊后大扶康无效者改用两性霉索B。结果10例深部真菌感染中绝大多数为真菌性肺炎8例(80%),热带念珠菌败血症1例,真菌鼻嬖炎2例(1例合并肺炎)。真菌性肺炎8例中有6例(85.7%)临床诊断曲霉菌肺炎,另外2例分别为青霉菌和光滑念珠菌肺炎。3例原发病未缓解者死亡,其他7例经有效抗真菌治疗好转。两性霉素B不良反应主要有:寒战、高热、低钾血症及一过性肾功能损害,均无需停药。结论深部真菌感染诊断困难,血液肿瘤患儿化疗后最常发生真菌性肺炎。粒细胞减少的发热患者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及早行肺部CT检查。曲霉菌肺炎典型CT改变为多发球形病灶,可伴空洞,呈“晕轮征”或“新月征”。曲霉菌性肺炎大扶康治疗无效,两性霉素B疗效肯定,无严重不良反应。原发病的缓解及粒细胞恢复也是真菌感染能否治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小肠肿瘤67例诊治分析@尹幼农$吉安县固江中心卫生院!江西吉安3431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小儿肠套叠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小儿肠套叠的声像图表现、病史和临床表现,并总结出其声像图特征。结果85例小儿肠套叠中有77例为典型的特征性的肠套叠声像图,声像图表现为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套筒”征;另8例肠套叠声像图不典型,声像图表现为“假肾”征和不规则型肿块。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