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9例行骨髓干细胞移植,8例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8周、16周时患者的肝功能状况。结果:治疗4周时,所有患者仅谷丙转氨酶(ALT)较治疗前出现显著改善;治疗8周时,患者的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ALT、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均出现显著改善,治疗16周时,患者的所有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随访1年,未见相关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失代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确切,近期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2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经HUC-MSCs移植,于移植前、移植后1、2、4、8、12周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蛋白(ALB)平.于移植前、移植后8、12周分别行CT检查,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移植后2周各项肝功能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移植后4周,ALT由(106±18)IU/L降至(82±12)IU/L,AST由(121±23)IU/L至(87±14)IU/L,较移植前明显改善(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善;移植后8周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0.05).12周有显著改善(P<0.01).临床症状随时间进展逐步改善且无不良反应.肝脏最大横截面积改善(P<0.05),但肝脏CT值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HUC-MSCs移植可显著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并能促进肝脏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介入(经肝固有动脉或门静脉)和静脉输注途径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后3个月观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和清蛋白(ALB)水平变化,同时观察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前与术后3个月ALT、TB、PT和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腹腔积液减少率为75%(15/20),乏力好转率为80%(16/20),肝病面容、肝掌及蜘蛛痣减轻率为70%(14/20).患者移植术中和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较安全的治疗方法,可起到暂时性的肝脏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部分性脾栓塞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均合并脾脏显著增大,采取经肝动脉肝内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并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后3个月观察血清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蛋白(ALB)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移植并部分性脾栓塞术后3个月,ALT、TB和PT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PSE术后外周血WBC和PLT均显著上升(P<0.01).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腹水减轻的占75%(15/20),乏力好转的占85%(17/20),食欲改善的占95%(19/20).移植术中和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自体干细胞移植结合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效果明显,具有广泛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1例,抽取自体骨髓140~200 ml,在体外分离纯化骨髓干细胞制成10~20 ml细胞悬液,经肝动脉介入移植入肝脏,分别在移植后第4、8、12周复查肝脏功能,观察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移植后第12周,血清学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较术前增高(P<0.05)。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症状、体征的影响:腹水减少、下肢浮肿减轻、尿黄减轻皆为8/10例;食欲改善、乏力好转皆为13/21例;腹胀减轻15/21例。21例患者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有1例半年后出现胰腺癌,1年后死亡。【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使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脏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为中晚期肝硬化患者提供又一种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输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2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外周静脉输注途径移植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3天起连续给予口服中药汤剂10d,分别于移植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4周、8周肝功能明显改善(P〈0.05),患者临床症状也有不同程度改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外周静脉输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短期内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门静脉外周血干细胞移植(VPBSCT)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 选择3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经门静脉途径肝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观察患者移植术前、术后2个月的肝功能[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清蛋白(ALB)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移植术后2个月患者血清ALT、TB水平及PT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3个月患者血清ALT、TB、ALB水平及PT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2个月,腹腔积液减轻17例(70.8%,17/24),乏力好转26例(83.9%,26/31),食欲改善28例(75.7%,28/37),体力好转25例(67.6%,25/37),腹胀减轻21例(63.6%,21/33).除5例患者移植术后腹腔积液加重,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外,未发现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VPBSCT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具有疗效好、费用低及技术风险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umbilicalcordbloodstemcell,UCBSC)经外周静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3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UCBSC移植治疗,移植术后2、4、8、12周观察血清转氨酶(ALT)、白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4、8、12周ALT、ALB、FIB和TB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在术后8、12周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移植后12周食欲、体力改善率分别为75.5%(40/53)、67.9%(36/53)、腹水减少54.7%(29/53)。移植术中和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UCBSC经外周静脉移植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两大临床表现即肝功能严重受损及门脉高压并发症的综合序贯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2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12例,C级10例。22例均有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其中16例以呕血、黑便入院,6例以大量腹水入院。结果 16例采用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急诊止血13例成功,3例仍有活动性出血,遂行急诊TIPS。在出血停止后1~2周择期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另6例以大量腹水入院患者待腹水减少后再行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术后2~4周后择期行TIPS治疗。经随访观察,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肝功能状态,特别是白蛋白水平升高(P<0.05),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5),腹水减少(P<0.05)。TIPS治疗后8例食管胃静脉曲张消失,14例明显减轻,随访半年内未再出血。结论采用内镜治疗、联合干细胞移植及TIPS的序贯方案,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严重并发症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4~75岁,平均(52±12)岁.在无菌条件下抽取骨髓80~90 ml,分离纯化骨髓干细胞,制备成骨髓干细胞悬液40 ml,然后经肝动脉置管并缓慢泵入肝脏.检测术后4周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并观察症状、体征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术后4周与术前比较白蛋白、前白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食欲、精神、腹胀、乏力)及体征(腹水、下肢水肿)均有明显改善;移植术中和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结论 自体BMSC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近期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生存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对肝衰竭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2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及肝衰竭患者无菌抽取骨髓65~95ml,Kai W01 lert方法分离纯化BMSC,然后经肝动脉或脾动脉导管注入肝脏或脾脏.术后定期检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并观察同期的症状体征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术后2周内所有血清学指标均无显著性改变;与术前比较,术后4周,清蛋白(g/L)为30.91±4.00 vs 27.75±5.40(P<0.05),至12周,升至32.00±6.18(P<0.01);前清蛋白(mg/d1)为18.28±3.78 vs 15.63±3.16(P<0.01);总胆红素(μmmol/L)为36.94±21.15 vs 125.01±150.05;总胆汁酸(μmmol/L)为41.63±33.91 vs 78.00±59.80,凝血酶时间(s)及纤维蛋白原(g/L)分别为14.81±1.69 vs 22.40±7.07和2.63±0.62 vs 1.76±0.95,P均<0.05;球蛋白及肝酶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周食欲、体力改善分别为91.67%和87.5%;第2周62.5%肝病面容好转,有1例蜘蛛痣明显减少;术后12周的总生存率为62.5%,其中移植2周后死亡及失访者共9例,其原因为慢性肝衰竭合并白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或DIC或肝肾综合征.BMSC肝内灌注术中有2例发现小肝癌,即改予脾内灌注BMSC并术后行经皮肝穿刺肝癌瘤内无水酒精注射,其中1例AFP由80 ng/ml降至9 ng/ml,恢复良好,另1例手术后11周死于肝肾综合征.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细胞移植并发症.结论 自体BMSC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近期安全有效,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改善明显,生存质量提高,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人脐带血干细胞经外周静脉、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近期疗效。方法  将该院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经外周静脉和经股动脉穿刺至肝固有动脉,移植相同数量的人脐带血干细胞,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变化,检测术后2、4、8和12周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2周左右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术后4周两组总胆红素、ALT、AST开始逐渐下降,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逐渐上升,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外周静脉移植组各检测指标在术后8周与术后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肝动脉组患者总胆红素、ALT、AST、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改善呈时间依赖性,至术后12周时最明显,而凝血酶原时间术后8周和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外周静脉、肝动脉移植人脐带血干细胞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近期疗效确切,且经肝动脉移植人脐带血干细胞有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68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保肝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阿德福韦酯(10 mg/d),B组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C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为48周。观察所有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以及Child-Pugh评分。结果:通过抗病毒治疗,3组无一例死亡。随治疗时间的延长,A组患者ALT复常率逐渐增高,且与B组和C组相比,治疗48周末ALT复常率明显增高(P0.05)。Child-Pugh评分有明显改善(P0.01)。A、B、C组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0.8%、13.6%、9.1%,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62.5%、31.8%、27.3%,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使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能快速抑制HBV DNA的复制,有效提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复常率,改善肝功能,延缓病情发展,实现肝硬化治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国上市的4种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阿德福韦酯(adefovir,ADV)、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和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对病毒复制、肝功能以及病程进展的影响。方法接受及未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52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在随访开始、第1年每3月1次、以后每6月1次,定期监测HBV DNA、肝功能、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等指标和安全性,对比用药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共111例符合入组条件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因各种原因排除59例,最终52例入选,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12例。对照组中HBV DNA、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nobin,TBIL)、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在随访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组中,HBV DNA、ALT、ALB、CHE、INR、Child-Pugh评分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前后有显著改善(P<0.05),而AST、TBIL、MELD评分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可以抑制HBV DNA的复制,改善肝功能,稳定或逆转疾病进展,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舒瑞韦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AST、TBil、DBil、ALT、LN、HA、PC-III和IV-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AST、TBil、DBil、ALT、LN、HA、PC-III和IV-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果良好,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得到改善,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