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郁证发微(二十八)——郁证纳呆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纳呆不仅是脾胃病的常见症状,也可能是郁证的表现之一。凡由情志不遂所引起且从郁论治有效的纳呆即为郁证性纳呆。郁证性纳呆存在两种形态:一是单纯郁证,病机主要有肝气郁结或化火、心脾郁结;二是病郁同存,即同时存在郁证与脾胃病,无论因郁致病还是因病致郁,其病机主要为肝胃不和。现代医学的抑郁症、恶劣心境、神经性厌食、躯体化障碍等精神类疾病,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功能性胃肠病,以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者,可以参照郁证性纳呆进行诊疗。  相似文献   

2.
郁证性泛酸是指由七情内伤引起或参与引起的泛酸,可分为病郁同存与单纯郁证两种。病郁同存是指肝胃同病、肝胃不和,主要包括肝气犯胃与肝胃郁热;单纯郁证是指七情伤及肝心(脾)而表现出的相应证候。单纯郁证肝病泛酸或仅伴有少数肝经表现,或可伴有涉及多脏腑纷繁多样的躯体症状,后者多属隐性郁证或广义郁证。六郁也是郁证性泛酸的常见病机。郁证性泛酸有其临床特征,须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郁证性泛酸可见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疾病。  相似文献   

3.
恶心呕吐不仅是脾胃病的症状,也可以是七情内伤所致之肝(胆)病、心病、Ⅱ类脾病(脾心病)以及病机属于痰饮、瘀血的郁证表现。凡由情志不遂所引起且从郁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的呕恶即为郁证性呕恶,可见于精神心理因素诱发并有呕恶表现的一类疾病。郁证性呕恶存在单纯郁证和病郁同存两种形态。单纯郁证病位在肝、胆、心、脾,与胃无涉;病郁同存即郁证与脾胃病同时存在。单纯郁证呕恶需要从郁论治,病郁同存呕恶可从郁论治结合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4.
阐述郁证经行前后诸证的病脉证治。凡是七情内伤参与发病,具有郁证特点,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者,即可视为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其病机主要有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心脾亏虚、瘀血阻滞及痰湿蕴结;部分患者或许七情内伤及情志类表现不甚明显,但纷繁多彩的躯体症状本身就是郁证的临床特征之一。无论有无显性郁证,只要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即可判为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部分热入血室是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的特殊类型。郁证经行前后诸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心境恶劣障碍,也可见于月经周期性精神病及部分抑郁症和躯体化障碍。  相似文献   

5.
探讨郁证性嗳气的病脉证治。嗳气不仅是脾胃病的表现,也可以是肝病、心病等单纯郁证的表现。郁证性嗳气由七情不遂所致,嗳气具有高声连连、能够由自我意识控制、嗳出心宽等特点。如伴随其他脾胃病症状,多为肝胃同病之病郁同存,治疗需要病郁同治;如伴随肝气郁结、心气不足的表现,多为单纯郁证,临证仅需从郁论治。治疗嗳气远非消食和胃降逆所能囊括,古代中医有关郁证性嗳气病脉证治的理论与实践已得到现代医学越来越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郁证发微(三十)——郁证泄泻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郁证性泄泻的病脉证治。由情志因素导致或加重的泄泻,且从郁论治或辅以从郁论治有效者,概为郁证性泄泻,主要包括怒泄、惊泻、肝泄以及心劳、脾劳、肺劳泄泻等类型。其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肝、心、脾、肺;病机涉及肝气郁结、胆虚受惊、思虑伤脾、费神劳心、悲愁伤肺等多端,可交杂出现。根据郁证性泄泻的不同类型有多种的治疗方法,包括疏肝解郁、壮胆镇惊、养心安神、养脾补肺、调整气机等,其中尤以疏肝抑木、强脾实土最为重要而常用,心理宽慰、调整患者生活态度等非药物治疗的作用亦不可忽视。现代医学中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胃肠疾病以及精神心理障碍类疾病所致腹泻,大抵属于郁证性泄泻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仲景所论之郁证为广义的郁证,其包含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等多方面的壅滞、痞塞、蓄积、瘀结、失舒、失畅,为病机的概念。郁证由诸多因素造成,其非独为情志一端,外感六淫之邪气,饮食劳倦之所伤,脏腑气血津液之失常,或者失治误治等皆可导致郁证。《伤寒杂病论》描述的是一种滞而不通,结而不散的病理状态,其以气之升降出入失常为基础病机,气郁、血郁、水郁、火郁均蕴含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之内涵,气郁为诸郁之先,亦为诸郁之结果。仲景对郁证之症状描述,既包括病机的内涵,亦包含有症状之内涵,对郁证病位、性质和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既有对《黄帝内经》之发挥,又有对各种临床所见郁证之总结,主要表现为满、痹、着、结、痞等。  相似文献   

8.
蒋健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12):5-7, 34
情志不遂除可引起胁痛、脘痛外,还可引起心痛、胸痛、腹痛、腰痛、眉目痛甚至周身无处不痛;其病机除肝气郁结犯胃或气郁化火外,还与情志伤及心脾肾有关;疼痛的轻重变化可与心之躁寂有关。疼痛不仅与心理、精神因素互为因果,还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物质基础,可以是抑郁症的躯体症状。郁证疼痛的临床特征包括疼痛因情志波动而变化,具有功能性、多样性、广泛性、复发性、怪异性等特性,多表现为“不定疼痛”,从郁论治后可以缓解。郁证疼痛的病机包括但并不限于 “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痛证可考虑从郁论治。  相似文献   

9.
探讨郁证性耳鸣的病脉证治。认为对耳鸣的辨治不能僵执"肾开窍于耳"之教条,概从补肾论治。耳鸣可以是郁证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抑郁、恚怒、忧思、焦虑、惊恐等情志变化皆可致生耳鸣。郁证性耳鸣一般具有郁证"直接的"临床表现证据(情志性疾病心理及精神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更多具有郁证"间接的"临床表现证据(涉及多脏腑系统的"异彩纷呈"的全身症状),本质上是一种在耳鸣掩盖下的隐性郁证。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心理学及中西医治疗学均佐证了郁证性耳鸣的客观存在。对屡治不愈的耳鸣可从郁证角度重新审视其脉证,从郁论治,或试探性地从郁论治,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探讨郁证性肛病的病脉证治。郁证性肛病是指由情志因素导致的肛肠感觉异常,本质上是披着肛肠病外衣的郁证,具有一般郁证性病证因机证治的共性特点,诊断需要排除肛门直肠器质性病变。现代中医治疗方法大致包括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益气健脾及活血化痰数端,从方药药性来看从郁论治者居多。郁证性肛病常见于肛门直肠神经症或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以及精神障碍类疾病,现代医学也已证实精神心理因素与肛门直肠感觉异常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郁证发微(二十九)——郁证便秘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郁证性便秘的病脉证治。便秘病位虽在大肠,却与五志伤及五脏功能密切相关,病因病机涉及以下数端:肝肠相通,肝郁则肠滞;忧愁思虑伤脾损肺,脾肺气结则大肠壅滞,脾肺气虚则无力推送;五志过极化火,灼津炼液,致使肠枯;劳心伤脾,生化乏源,精血亏虚,肠失濡润;七情生六郁,食滞痰阻血瘀,阻塞肠腑。治疗郁证性便秘主要包括疏肝解郁、清肝泻火,行气燥湿、宽中化滞,清心安神、益脾养血,以及化痰化瘀等,要在疏通气机、清理壅滞、增水行舟。现代医学中凡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急性便秘、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等慢性便秘以及躯体化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类疾病具有便秘表现者,大致在郁证性便秘的证治范畴之内。  相似文献   

12.
七情内伤引起的绝经前后诸证称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两大类,其中躯体症状又可分为月经紊乱类和非月经紊乱类。肝气郁结、心肝火旺、气血亏虚、痰瘀阻滞、阴虚风动、肝郁脾虚等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的常见病机。当代中医已经逐渐意识到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的存在,治疗不再仅仅局限于补肾益天癸,而是越来越多开始运用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的方法。现代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可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抗抑郁、激素补充以及心理认知疗法有助于缓解其临床症状,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学说提供了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素的分布、主要组合规律及冠心病不同类型证素分布。方法对223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病性证素的分布及组合情况,并分析冠心病不同分型证素分布规律。结果胸痹心痛常见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其组合情况:双因素组合中,气虚+血瘀最多,其他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气虚+痰浊、阳虚+血瘀、气虚+阳虚、血瘀+阴虚;三因素组合中,气虚+阴虚+血瘀最多,其次为气虚+痰浊+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血瘀+痰浊、阳虚+血瘀+气滞;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中医病性证素分布存在差异。结论胸痹心痛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滋阴化痰的方药为主。  相似文献   

14.
51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证候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X综合征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收集51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证候诊断标准,分析归纳其中医证候特点。结果心脏X综合征临床症状多为胸痛、胸闷、脘闷腹胀、情志抑郁等实证表现;舌质多为紫暗或伴瘀斑,舌苔多腻;脉象以弦为主;以气滞 痰阻 血瘀的标实证为主,占66.7%,兼有本虚者(心气虚、心阴虚)占33.3%。结论气滞 痰阻 血瘀证是心脏X综合征的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5.
慢性单纯性苔癣患者或先有血郁、或先有痰郁、或先有湿郁、或先有火郁、或先有食郁等,继而引起其他郁滞,诸郁互为因果,循环而生,而不独一脏一腑。在整个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气、火、痰、血、湿、食之郁均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环环相扣,在风邪的感召之下,协同作病。故徐老师认为,气、火、痰、血、湿、食郁于体内是慢性单纯性苔癣发病的基础,风邪介入是其发病条件。在治疗过程中,当同解气、火、痰、血、湿、食之郁,疏外风、熄内风,以除风解郁之法治疗。徐老师认为,解郁之方虽多,但均不如越鞠丸诸法兼备,临证多用越鞠丸辨证加减治疗,加用其他治风药物,以增强治风之力。同时注重寻找、去除诱发及加重因素,加强日常调护。  相似文献   

16.
探讨郁证性尿频的病脉证治。惊惶忧思可致小便淋沥不利,思虑过度可致小便频数,肝痹气郁可致不寐、尿频。其病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心气不足、心肾气虚(或心肾不交),或心火移热于小肠;另一类是肝气郁结或化火。郁证性尿频具有显性或隐性郁证的临床特征,需重视从郁论治,包括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清肝泻火、养心清心安神及交通心肾等。现代医学神经性尿频、精神性尿频、心因性尿频等大抵属于郁证性尿频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