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氨茶碱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氨茶碱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运动耐力及其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临床稳定期COPD患者25例分别于氨茶碱0.25g静脉推注前后极量运动试验,并用能量代谢仪连续测定呼吸参数及运动负荷。结果:氨茶碱静脉推注后作功量、最大分时通气量、最大潮气量、和最大公斤体重耗量等显著增加,但相同运动负荷时的呼吸参数却无明显的变化。该药使用的一,VO2max/kg增加和蔼与VEmkax和VTmax增加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极量运动及其恢复期呼吸方式的改变。方法:临床稳定期COPD患者40例和正常中老年男性22例作极量运动负荷试验。以运动及其恢复期潮气量(VT)作为横座标与分时通气量(VE)作为纵座标作图比较运动及其人恢复期呼吸方式的改变。结果:与正常人相比,COPD患者△VT显著增加,其大小与FEV1%和VEmax/MVV明显相关,但与VO2max、VO2maPredVO2max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氨茶碱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极量运动呼吸方式的影响。方法:临床稳定期COPD患者26例患者于静脉用0.25g氨茶碱前后作极量运动负荷试验。以运动及其恢复期潮气量(VT)作为横座标和每分通气量(VE)作为纵座标作图,比较运动及其恢复期呼吸方式的改变。结果:COPD患者运动民恢复期VT差值的均数显著增加, 大小与(FEV1)%和VEmax/MVV均呈负相关关系。。氨茶碱傅徨COPS患者  相似文献   

4.
郭忠良  蔡映云 《上海医学》1999,22(11):663-666
目的 探讨COPD患者静息时脉冲振荡法(IOS)测得呼吸阻抗指标与最大运动能力的关系。方法 30例COPD患者先用IOS法测定呼吸阻抗值(包括共振频率Fres、总阻抗Z、中央阻抗Rcentl、周围阻抗Rperi、电阻R5至R35、电抗X和至X35)后进行自行车增量运动试验,记录最大运动负荷(Wmax)、最大氧耗量(Vmax)、最大CO2排出量(VCO2max)、最大每分通气量(VEmax)、最大潮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病对呼吸及全身运动生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特别是中、晚期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受到极大损害。近年来COPD的运动康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了解COPD患者呼吸运动生理功能和全身运动生理功能的变化特点,对正确指导COPD患者的康复锻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简要综述如下。1 COPD对呼吸运动生理的影响1-1 COPD对呼吸运动的直接影响是增加呼吸功,表现为单位时间用于呼吸运动过程的氧耗量(VO2)、通气量(VE)比即呼吸氧价(VO2/VE),约为正常健康者的5倍。如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慢阻肺(COPD)患者低氧及高二氧化碳通气应答检测,探究COPD患者吸氧时通气量及血气变化的机理。方法:11例COPD患者,采用Rebuck和Campbell及Read重复呼吸法检测低氧和高二氧化碳通气应答斜率,并随机让患者室内空气呼吸和吸氧(100%O2)呼吸各15min,观测每分通气量(VE),二氧化碳产生量(VCD2)生理死腔/潮气量(VD/VT)及动脉血气变化。结果:吸氧时PaC  相似文献   

7.
大鼠尾核多巴胺代谢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在活体内微透析技术,观察大鼠在不同强度运动时及运动后尾核细胞外液中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3.4一二羟笨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运动时尾核细胞外液中以DOPAC含量增高;运动后细胞外液中DA、DOPAC和HVA含量均增高,其中DOPAC和NVA的增高程度取决于运动速度。提示尾核多巴胺代谢与运动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低恒定运动负荷试验观测慢阻肺(COPD)患者和正常人运动负荷时气功能,探究COPD患者低运动负荷时换气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例COPD患者(COPD组)和8名正常对照(对照组)分别用自行车功量仪行恒定运动负荷35W15min,观测氧耗量(VO2),二氧化碳产生量(VCO2),分钟通气量(VE)等气体代谢指标,并于运动负荷及负荷15min时检测动脉血气。结果:COPD组安静时和运动  相似文献   

9.
采用在活体内微透析技术,观察大鼠在不同强度运动时及运动后尾核细胞外液中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3,4-二羟笨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运动时尾核细胞外液中DOPAC含量增高,运动后细胞外液中DA,DOPAC和HVA含量均增高,其中DOPAC和HVA的增高程度取决于运动速度,提示尾核多胺代谢与运动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哮喘病人及正常人在持续增量运动负荷实验过程中VO2同Borg 指数的关系。方法:受试者于静息状态下检测其肺功能状况,再行持续增量运动负荷试验。受试者的主观疲劳度由Borg 指数指示,受试过程中,每隔20 s记录一次VO2,VE,VCO2 等生理参数。结果:受试者VO2m ax 、VEm ax 、VCO2m ax ,明显低于正常人及哮喘病人,COPD病人达VO2m ax 所需时间亦长于正常人和哮喘病人,所有受试者的VO2 、VE 及VCO2 值在达最大值前均与Borg Scale 呈明显正相关。结论:COPD病人达Borg 指数10 级越快,运动时间越短,Vem ax 、VO2m ax和VCO2m ax值也相应越低。哮喘病人运动时间与正常人相似,达VO2m ax 时间也相似  相似文献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高峰时的通气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运动状态下二氧化碳通气当量(EqCO2)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40例男性稳定期COPD患者(COPD组)和15名健康男性(对照组)行症状自限性运动心肺试验,同步实时测定每分钟通气量(VE)、摄氧量(VO2)、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和EqCO2(即VE/VCO2),在运动高峰时抽取动脉血,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和生理死腔/潮气量比值(VD/VT).结果 在运动高峰时,COPD组最大VO2(VO2max)、最大VCO2(VCO2max)、PaO2[分别为(14.8±3.6)ml·kg-1·min-1、(19.4±5.9)ml·kg-1·min-1、(87.6±13.9)mm Hg]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8.9±4.2)ml·kg-1·min-1、(25.3±7.1)ml·kg-1·min-1、(113.9±13.6)mm Hg,均P<0.01],EqCO2、PaCO2、P(A-a)O2、VD/VT[分别为33.0±5.1、(43.5±3.1)mm Hg、(43.5±3.1)mm Hg、0.33±0.12]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8.5±2.6(P<0.01)、(39.6±4.9)mm Hg(P<0.01)、(12.6±6.3)mm Hg(P<0.01)、0.26±0.07(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OPD组运动高峰时的EqCO2与VD/VT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1).结论 COPD患者运动状态下EqCO2明显增高,VD/VT增大可能是引起COPD患者运动高峰时EqCO2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死腔负荷对通气功能和呼吸肌的影响,测试呼吸肌氧耗的检测方法,探讨呼吸肌氧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运动耐力下降中的作用.方法 36例中度COPD患者和29例年龄相近健康对照者在300ml呼吸管路死腔(46 cm长)负荷下,完成30W或55W恒定功率运动试验,并在死腔负荷下检测运动前后肺功能和运动中分钟通气量(VE)和摄氧量(VO2).结果无论COPD或健康对照组,在静息状态或运动后,增加300ml死腔对FVC,FEV和FEV1/FVC无显著影响.COPD组静息死腔负荷下FVC,FEV1和FEV1/FVC分别为(3.03±0.15)L,(1.95±0.09)L,和0.65±0.03,55 W运动后上述指标分别为(3.03±0.18)L,(2.00±0.13)L和0.66±0.03,(P>0.05).每1例受试个体,无论静息或运动中,附加死腔均导致VE和VO2在原有基础上显著增加,卸除死腔后VE和VO2回落.附加死腔负荷后不同代谢状态下,VO2由(266.3±11.5)ml/min增至(460.6±44.5)ml/min(静息),(548.9±35.8)ml/min至(751.4±28.0)ml/min(30W运动),及(1004.0±56.3)ml/min至(1276.1±50.2)ml/min(55W运动)(P<0.001).死腔负荷下VO2的增加量(△VO2)在静息和低强度(30W运动)时,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中等强度(55W)运动时,COPD组△VO2显著高于对照组[(272.0±23.5)ml/min与(193.9±18.5)ml/min,P=0.02].结论呼吸管路加长46 cm(300ml死腔),伴随中等强度运动未导致COPD气流阻塞的进一步加重,也未出现呼吸肌疲劳征象.在其它试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呼吸管路死腔,VO2的增加量应为呼吸肌克服死腔负荷的氧耗量.COPD呼吸肌具有氧耗优势,呼吸肌与肢体运动肌摄氧比例不平衡,可能是导致COPD运动耐力下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动态肺过度充气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方法】对26例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和12例健康人进行常规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肺容量和症状限制递增功率踏车心肺运动测试。在静息状态和运动过程中每隔1 min记录受试者潮式呼吸时流速容积曲线和深吸气量(IC)。【结果】COPD组在症状限制递增功率运动高峰时,IC(L)较静息状态下降(1.55±0.46 vs 2.17±0.50,P<0.001);运动高峰时ΔIC与摄氧量呈负相关(r=-0.422,P<0.05);运动高峰时IC与静息状态时IC呈负相关(r=-0.743,P<0.001),与运动高峰时潮气量(VT)呈负相关(r=-0.755,P<0.001)。【结论】动态肺过度充气可能是COPD患者在症状限制递增功率运动中运动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Wang HY  Xu QF  Ding HJ  Xiao Y  Liu XX  Fan J  Zhang 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5):3192-319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静态及最大运动状态下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的变化,及其与静态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47例男性COPD稳定期患者使用功率自行车运动到最大运动量,同步实时测定摄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分别在运动前及运动高峰时抽取动脉血,根据公式算出P(A-a)O2.结果 运动高峰时的PaO2为(89±14)mm Hg(1 mm Hg=0.133 kPa),略低于运动前PaO2(92±9)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高峰时的PaCO2(43±3)mm Hg高于运动前(41±4)mm Hg(t=3.398,P=0.003).如根据肺弥散功能是否正常将患者分为2组进行分析,则弥散功能障碍组的静态和运动高峰时的P(A-a)O2分别为(16±8)mm Hg和(42±9)mm H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弥散功能正常组静态和运动高峰时的P(A-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弥散功能障碍组在运动高峰时的P(A-a)O2明显高于弥散功能正常组在运动高峰时的P(A-a)O2(26±7)mm Hg(P=0.007).运动高峰时的P(A-a)O2与静态肺功能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A-a)O2与用力肺活量(r=-0.581,P=0.037)和一氧化碳肺弥散量(r=-0.671,P=0.012)呈负相关.结论 COPD患者运动时P(A-a)O2明显增大的主要原因是肺弥散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死腔分数(VD/VT)的动态变化对其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ARDS患者32例.按照28 d病死率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根据公式计算两组患者1~6 d VD/VT.比较两组基础情况、氧合指数(PaO2/FiO2)、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肺损伤预测评分(LIPS).结果 死亡组和存活组APACHEⅡ和LIP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VD/VT 1~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 d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死亡组和存活组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O2)、PH和PaO2/Fi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APACHEⅡ、LIPS评分、△PCO2、VD/VT均是危险因素.选4 d VD/VT 0.62为截断值,预后评价的灵敏度90.0%,特异度95.5%.结论 VD/VT为AR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4天VD/VT可有效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Patients with syncope show different responses to head-up tilt (HUT) test, which may be due to different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METHODS: HUT (70 degrees) was performed in 24 patients who experienced recurrent syncope. Nine patients had a cardioinhibitory (CI) response, 7 patients had a vasodepressor (VD) response, and 8 patients had a mixed (MX) respons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was analyzed at 60-sec periods during HUT. RESULTS: Total spectrum (TS) was greater at rest and 1 min after syncope in the CI and MX groups as compared to the VD group. Low frequency spectrum (LF)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during rest and the first minute after syncope in the CI groups as compared with the VD group. After the rest period, the CI and MX groups showed more elevated high frequency spectrum (HF) values than the VD group (p < 0.01). One minute after syncope, the HF increased in the CI and MX groups but not in the VD group (p < 0.01). The VD group showed higher LF/HF ratio from the beginning of rest (3.9 +/- 4.1) as compared to the CI and MX groups (p < 0.01). This difference was most significant 2 min before syncope occurred. The CI and MX groups showed greater pNN50 and rMSSD as compared to the VD group.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vagal tone is higher in subjects showing cardioinhibitory and mixed responses to HUT. In contrast, patients with a vasodepressor response showed predominantly sympathetic activity.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syncop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PET)中的氧摄取动力学、无氧阈及心肺储备功能对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68例胸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主要血管的狭窄程度分为〈50%组、50%~75%组、〉75%组。对各组间CPET相关参数(二氧化碳呼吸当量、氧摄取动力学及无氧阈等)进行比较。结果与〈50%组相比,50%~75%组中VO2peak、VCO2、AT、02pulsepeak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VT、VENCO厕AT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组中除V02peak、VCO2、AT、O2pulsepeak明显降低外(P〈0.05或0.01),HRpeak明显降低、VENC02@AT及VDNT(Est)@peak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与50%~75%组比较,〉75%组中仅VDNT(Est)@peak显著升高(P〈0.01)。其他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可能与VO2peak、VCO2、AT、O2pulsepeak有一定的相关性,狭窄程度〉75%可能与HRpeak、VE/VCO2@AT、VDNT(Est)@peak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前驱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驱动的改变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COPD前驱性呼吸衰竭(前驱呼衰)患者中枢呼吸驱动的改变;评价界定COPD前驱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意义.方法试验对象为COPD前驱性呼吸衰竭、COPD尚未达前驱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30名.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如下参数的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常规肺功能,主要以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来评价;中枢呼吸驱动水平,以0.1 s口腔阻断压(P0.1)、校正中枢呼吸驱动(以每分通气量来校正,即P0.1/MV)和吸气阻抗P0.1/VT/Ti)等来评价.结果P0.1和P0.1/MV在COPD前驱呼衰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未达前驱呼衰组,P0.1/VT/Ti在COPD前驱呼衰组和未达前驱呼衰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2);P0.1,P0.1/MV,P0.1/VT/Ti与PaO2,FEV1%呈显著负相关(rs=-0.769,-0.495,-0.543;-0.747,-0.480,-0.526,P均<0.01);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rs=0.270,0.312,0.369,P分别为<0.05,<0.01,<0.01).结论COPD前驱呼衰患者呼吸储备能力减低,呼吸效率下降;P0.1,P0.1/MV,P0.1/VT/Ti等参数在推断患者神经-肌力输出水平与呼吸衰竭发生阈值方面具有较大的意义.当COPD进展至前驱呼衰阶段,从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到呼吸驱动水平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从而提示界定此阶段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死腔分数 (dead space fraction, VD/VT) 是否可以作为判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患者行俯卧位通气 (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 PPV) 治疗有效的指标.方法30例重度ARDS患者 (PaO2/FiO2<100 mm H) g纳入本研究.按不同病因分为肺内源性ARDS组 (ARDSp) 和肺外源性ARDS组 (ARDSexp) , 记录仰卧位和俯卧位通气2 h、4 h、6 h、8 h、10 h的PaO2/FiO2和VD/VT.结果PPV使VD/VT下降和PaO2/FiO2升高, 在PPV不同时间点PaO2/FiO2、VD/V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VD/VT的最大变化发生在PPV 4 h, 而PaO2/FiO2在PPV 6 h后才出现最佳变化 (PaO2/FiO2上升>20mm H) g.VD/VT与PaO2/FiO2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关系 (t=0.67, P<0.001) .ARDSp组与PPV前比较, PPV 2 h PaO2/FiO2和VD/VT无明显变化, 通气4 h PaO2/FiO2明显升高 (t=2.37, P=0.03) 、VD/VT明显下降 (t=5.26, P=0.001) , 通气6 h PaO2/FiO2和VD/VT较通气4 h无明显变化;ARDSexp组与PPV前比较, PPV 2 h PaO2/FiO2明显升高 (t=4.65, P=0.04) 、VD/VT明显下降 (t=3.56, P=0.009) , 且4 h较通气2 h无明显变化, 通气6 h PaO2/FiO2和VD/VT仍维持在相同水平.结论 VD/VT可作为评价ARDS患者行PPV治疗有效的指标, 在评价PPV疗效上比PaO2/FiO2更灵敏, 可以指导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死腔分数 (VD/VT) 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于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收集符合柏林标准的机械通气ARDS患者32例.自入EICU起连续6天测定PaCO2、ETCO2, 计算VD/VT, 同时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 、肺损伤预测评分 (LIPS) 、PaO2/FiO2等, 随访28 d病死率;根据预后分存活组和死亡组, 探讨死腔分数 (VD/VT) 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患者预后评估中作用.结果 ARDS患者VD/VT均升高, 入院1~3 d VD/VT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4~6 d死亡组均高于存活组 (P<0.001) , 第4天VD/VT死亡组较存活组明显增高.ROC曲线显示:第4天预测ARDS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 为0.910, 高于APACHEⅡ和LIPS评分, 以0.62为临界值预测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16和0.955.结论 死腔分数为ARDS预后的危险因素, 第4天死腔分数对预后评估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