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诺和灵30R与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80例初诊T2DM患者分为诺和灵30R组(A组,40例)和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B组,40例),疗程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及胰岛B细胞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下降(均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下降(P〈0.05),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升高(P〈0.01)。B组血糖达标更迅速。A组较B组低血糖发生率更高。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强化治疗方案在短期内严格控制血糖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使用甘精胰岛素或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疗程4周,对其在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及血糖控制情况进行自身及组间比较。结果自身比较:治疗后两组空腹、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下降(P<0.001);除空腹外,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各时间点的胰岛素或C肽均升高(P<0.05);胰岛素或C肽曲线下面积、急性胰岛素分泌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甘精胰岛素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格列美脲组(P<0.01)。结论甘精胰岛素或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的短期强化治疗方案能稳定控制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且前者可以使血糖更快达标;上述2种方案用于伴有高血糖的早期T2DM患者开始接受降糖药物治疗时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3.
徐芬娟  朱娟飞  沈中秋  张青森  宣少平  沈飞霞 《浙江医学》2017,39(23):2121-2124,2128
目的探讨预混胰岛素联合不同口服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87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门冬胰岛素30组21例,二甲双胍组23例,阿卡波糖组22例,西格列汀组21例,分别接受门冬胰岛素30单用、门冬胰岛素30+二甲双胍、门冬胰岛素30+阿卡波糖、门冬胰岛素30+西格列汀治疗至达标,持续治疗12周,比较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敏感性、降糖疗效及胰岛素用量。结果治疗后各组胰岛β细胞功能均明显好转,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胰岛素敏感指标稳态模型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S)和总体胰岛素敏感指数(Matsuda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改善,HOMA-S好转率二甲双胍组和阿卡波糖组大于门冬胰岛素30组(P<0.05)。联合治疗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门冬胰岛素30组低,其中糖化血红蛋白二甲双胍组和阿卡波糖组与门冬胰岛素3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和阿卡波糖组日胰岛素剂量低于其他两组。结论预混胰岛素基础上联合口服降糖药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其中以联合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最佳,且降糖疗效更佳,胰岛素用量更少,未发现预混胰岛素基础上联合口服降糖药对β细胞功能有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4.
叶海燕  陈平 《西部医学》2017,29(10):1393-1396
【摘要】目的 探讨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与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CT2DM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2例新诊断T2DM患者, HbA1c<9%的患者予以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n=20);HbA1c≥9%的患者予以胰岛素(n=12),均治疗12周。结果 两种治疗方案均可有效降低初诊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P<0.05)。与治疗前比较,维格列汀组显著增加患者HOMA-β,胰岛素强化组显著增加患者HOMA-β、空腹及餐后2小时C肽水平(P<0.05),维格列汀组治疗后能明显增加血清脂联素水平(P<0.05),维格列汀组对BMI无明显影响(P>0.05),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组的不良反应较小,未出现低血糖。结论 对于HbA1c<9%的患者来说,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糖方法;而对于HbA1c≥9%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降糖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6月就诊于岳阳市第二医院的T2DM患者122例。将其分为三组:二甲双胍组(38例,二甲双胍0.5g,每天2次)、西格列汀组(42例,西格列汀100mg,每天1次)和联合用药组(42例,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12周后观察并比较三组间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二甲双胍组、西格列汀组与联合用药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治疗前均下降(均P〈0.05)。与二甲双胍组或西格列汀组单药治疗后比,联合用药组治疗后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HbA1c均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 西格列汀治疗T2DM安全有效,进一步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用二甲双胍或西格列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对不同体重指数初诊2型糖尿病(T2DM)胰岛胰岛α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152例初诊T2DM分为正常体重组53例,超重组52例,肥胖组47例,给予口服西格列汀二甲双胍12周后评价三组胰岛α细胞胰岛素抵抗。结果:治疗后超重组及肥胖组胰高血糖素曲线下面积(Gg-AUC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超重及肥胖组Gg-AUCI较正常体重组下降明显(P0.05);超重组及肥胖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am-I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超重及肥胖组Hoam-IR较正常体重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可改善超重及肥胖患者胰岛α、β细胞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研究来探讨长期格列美脲治疗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9例初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饮食、运动和二甲双胍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格列美脲(37例),对照组加用瑞格列奈(32例),治疗时间2年。入组时和治疗结束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指标;测量体重、身高。计算体质指数(BMI)、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胰岛细胞功能(HOMA-β)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的BMI、FPG、2hPG、HbA1c、HOMA-IR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1),TC、TG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FINS、2hINS、HOMA-β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1);对照组2hINS较治疗组升高明显(P<0.01),治疗组HOMA-β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不差于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长期治疗能改善患者胰岛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8.
谢增辉  劳华杰 《现代实用医学》2015,27(4):494-495,537
目的 探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T2DM患者分成单用胰岛素组和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经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 PG)、体质量指数(BMI)以及胰岛β细胞的功能(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HbA1c、FPG、2hPG和HOMA-IR水平均明显降低,HOMA-β水平则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联合治疗组较单纯胰岛素治疗更能有效改善T2DM患者的HOMA-β及减轻胰岛素抵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患者可更有效的控制血糖,减轻体质量,改善HOMA-β及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9.
李淳娥 《大家健康》2016,(2):148-149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对 T2DM患者 FC -P、2hC -P 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治疗,对照组(B)采用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 HbA1c、FBG、2hBG 较前显著下降(P<0.01),A 组 FC -P 及2hC -P 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 B 组(P <0.01)。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能有效降低血糖、促进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减少低血糖发生,是治疗 T2DM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DM)的疗效。方法60例2型DM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30例)和二甲双胍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罗格列酮组与二甲双胍组FPG、2hPG、HbA1c、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明显下降,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能显著降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药或二联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达格列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6例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Gli组和Gli+ Met组,每组各23例.Gli组采用格列美脲联合达格列净治疗;Gli+ Met组采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再加用达格列净治疗,疗程24周;比较两组患者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 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 PINS)、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尿酸(BUA)、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微蛋白肌酐比(ACR)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MI、FPG、2 h PPG、HbA1c、Scr、BUA、ACR水平低于治疗前(P <0.05);FINS、2 h PINS、HOMA-β、eGFR高于治疗前(P<0.05),且GLi+ Met组eGFR高于GLi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格列美脲单用或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中加用达格列净可提高血糖控制效果,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且能保护肾脏,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丁国华  吴文秀 《当代医学》2010,16(28):18-19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并酮症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程度,并对比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初诊T2DM68例,其中38例初诊时合并尿酮阳性(A组),30例为尿酮阴性(B组)。所有病例检测FBG、PB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餐后2h胰岛素(INS2H)、餐后2hC肽(P-CP2H)及HbA1c,计算HOMA-β、HOMA-IR,治疗3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其中A组38例随机分为2组,A1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24例,A2为磺脲类药物治疗组14例,观察A组酮体消失时间及上述各项指标。结果初诊T2DM合并酮症者,HOMA-β较非酮症T2DM明显降低,HOMA-IR较非酮症T2DM明显增高,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1组酮体消失时间显著快于A2组;胰岛素β细胞功能、HOMA-β及HOMA-IR,A1、A2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具显著差异(P〈0.05)。A1组1例随访已5年,完全缓解期达4年。A1、A2组比较可见,并酮症倾向时胰岛素及口服磺脲类药3个月均能使血糖,HbA1c达标,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初诊时合并酮症倾向者,胰岛细胞功能受损更为严重;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明显改善β细胞功能,并有望获得不用任何药物的"缓解期"2DM并酮症倾向时,胰岛素及磺腺类降糖药均可使酮体消失,血糖及HbA1c达标,但前者优于后者,且前者显示更快更持久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格列美脲或格列吡嗪合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72名T2DM患者随机分配,分别接受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或格列吡嗪和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年前后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HOMA模型中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LAI)的变化,分析不同磺脲类降糖药合用二甲双胍对T2DM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的FBG、PBG、HbAlc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FINS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且格列美脲组的下降幅度比格列吡嗪组更大(P<0.05);治疗后两组的HOMA-IR及IAI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01),且格列美脲组较格列吡嗪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格列美脲组体重指数(BMI)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的hsCRP水平均有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格列美脲合用二甲双胍与格列吡嗪合用二甲双胍均可有效改善T2DM患者的IR,且前者的作用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服格列齐特缓释剂联合二甲双胍片与注射胰岛素对门诊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控制的疗效。方法门诊首次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74例与对照组74例,观察组采用口服格列齐特缓释片联合二甲双胍片,对照组采用门冬胰岛索30R皮下注射。观察时间为4周,观察指标为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干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O.05),观察组达标所需时间略短,但其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减低(P〈0.05)。结论格列齐特缓释片联合二甲双胍用于门诊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有效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患者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单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最大剂量(2g/d)后血糖控制不达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格列美脲或沙格列汀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选取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最大剂量(2g/d)而血糖仍未达标(HBA1C>7%)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分成两组,格列美脲组(n=56)和沙格列汀组(n=44)。两组患者均在继续服用二甲双胍基础之上,分别加用沙格列汀或格列美脲,达到最大剂量后若血糖仍不达标则联用阿卡波糖片。观察24周,比较两组空腹及餐后糖代谢情况、体质量变化、低血糖发生率和其他生化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控制均优于治疗前,沙格列汀组空腹、餐后血糖及体质量控制明显优于格列美脲组(P<0.05),且沙格列汀治疗组口服降糖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格列美脲组,同时沙格列汀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格列美脲组(P<0.01)。结论对于二甲双胍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用沙格列汀治疗较联用格列美脲治疗其血糖达标率更高,低血糖事件更少,体质量控制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二甲双胍分别联合西格列汀及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12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与吡格列酮组,每组各60例,分别给予西格列汀和吡格列酮治疗,两组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餐后2 h胰岛素(postprandial insulin, PINS)、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β-cell function, HOMA-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 HOMA-IR)、血脂水平、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等变化。结果 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2 h PG、HbA1c、FINS、PINS、HOMA-β、HOMA-IR、血脂、BMI均有改善,组内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组治疗后的FPG、2 h PG、HbA1c、HOMA-IR、血脂及BMI均低于吡格列酮组,FINS、PINS、HOMA-β均高于吡格列酮组(P<0.05)。结论 二甲双胍分别联合西格列汀、吡格列酮的疗法均能够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与吡格列酮相比,西格列汀对血糖、血脂的控制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改善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151例T2DM患者分别接受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及二药合用治疗,比较三组治疗1年前后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三组的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格列美脲组下降的幅度较大(P〈0.05);治疗后三组的HOMA-IR均较治疗前下降(P〈0.001),但三组间治疗前后的变化无差异(P〉0.05)。结论 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均可有效改善T2DM患者的HOMA-IR,与二甲双胍相比格列美脲在减轻高胰岛素血症方面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初次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周的短期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的变化情况.计算Homa-β功能指数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 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HbA1c、Homa-IR均显著下降,而Homa-β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 0.05或P < 0.01).治疗前的IVGTT试验可见胰岛素和C肽分泌有所下降,治疗后进行IVGTT试验均明显上升.结论 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能够改善β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高原  姚婷  万明  王家丽  孙秋 《西部医学》2023,35(10):1501-1505
目的 探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伴轻度肥胖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2018年7月—2022年4月收治的184例T2DM伴轻度肥胖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1例,二甲双胍治疗)、B组(61例,西格列汀治疗)和C组(62例,二甲双胍与西格列汀联合治疗),3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3组治疗后血糖、血脂、脂肪因子、胰岛β细胞功能等指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明显降低(P<0.05),且C组FBG、2hPG、HbA1c、TG、TC及LDL-C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明显升高,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A-IR)明显降低(均P<0.05),且A组FIns低于B组和C组,C组HOMA-β高于A组和B组,HOMA-IR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1):55-58
目的对比短期胰岛素强化与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初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B组采用口服二甲双胍+西格列汀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FPG、2hP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HOMA-β、HOMA-IR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但两组HOMA-β、HOMA-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B组G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A组GC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ADP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Leptin、FFA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但B组ADP上升更为明显,Leptin、FFA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两组血糖达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与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均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但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可抑制GC水平,有效升高ADP并降低瘦素及FFA浓度,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