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分析择期冠心病介入诊断治疗病人的心理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6月收治的75例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接受心理护理,之前未接受心理护理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7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术前、术中、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紧张焦虑以及悲观消极情绪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冠心病介入诊断患者治疗时,给予患者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必要的心理护理是相当重要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出现,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心理疏导对维、汉不同民族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症状的改善情况和二者之间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已确诊冠心病的维、汉患者各40例给与冠心病标准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治疗,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均进行SDS测评,将测评结果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与各自治疗前比较,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且维族冠心病组评分降低甚至低于汉族冠心病组。结论心理疗法能减轻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症状,维族冠心病患者心理疗法的效果强于汉族组,提示在不同民族心理治疗的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特征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多发于老年人。其临床特点是:心前区不适、疼痛、呼吸困难,治疗效果不明显,并且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易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反应。近年来,我们根据冠心病的急性期、慢性期、恢复期的心理反应特点,适  相似文献   

4.
宋玉华  于桂艳 《工企医刊》1996,9(3):122-123
冠心病病人不良心理因素如不及时解除,它会强烈地影响着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疾病的愈转,因此,冠心病病人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在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相信医生、护士,消除多疑心理:多疑是一种不良心理,甚至对医生所说的话也半信半疑。要消除  相似文献   

5.
冯敏  赵洪波 《现代保健》2010,(30):129-130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及需求,探讨有效的护理应对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科室去年下半年收治的106例冠心病患者的护理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根据患者不同时期及不同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不同时期及不同的心理状态,实施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焦海强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537-2538
冠心病患者的情绪状态对于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意义重大。现实中,冠心病患者明显存在着长期紧焦虑抑郁、心理应激强烈、治疗信心不足等不良情绪,这些负性情绪严重影响着冠心病患者的正常治疗和康复。因此,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充分的心理干预,较多的给与患者良性刺激,帮助其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已经成为当前医务人员应当及时采取的有效辅助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临床冠心病患者不良情绪对于治疗效果与术后康复影响的分析。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该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5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工作。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态度和质量,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不良情绪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以及术后康复影响较大,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冠心病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对其的影响程度。方法对176例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四组,在冠脉造影后进行心理干预,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评定四组患者的情绪变化。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的负性情绪加重。心理干预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5%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明显(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明显减轻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康复的作用。方法将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药物治疗及临床处理,心理干预组加心理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心理干预组心绞痛发作、心律失常发生、心肌缺血改善、血脂四项、再住院率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心理干预对于缓解冠心病的临床症状有效,值得在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10.
于倩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509-6510
目的:对应用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模式联合对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76例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38例。采用常规冠心病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采用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模式联合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冠心病心绞痛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心绞痛症状消失时间、心电图表现复常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模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联合应用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模式对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心理护理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各2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对心理护理干预组除了进行常规治疗外,还需要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在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方面,治疗后的心理护理干预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且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理护理干预组护理干预后的心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干预组护理干预后的收缩压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干预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应激反应,有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姚可 《长寿》2006,(12):24-24
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注意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不仅有助于控制病情、更好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而且也有助于预防心肌梗死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因此,老年冠心病患者应从以下几点强化自我心理保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42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干预组(常规治疗+心理干预)。结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得到改善(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刘建蓉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483-2483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3月至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4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经过3个月的治疗时间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 治疗组在SAS、SDS数据对比中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负面情绪,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社区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干预作用.方法 在心理干预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86例社区冠心病患者进行焦虑水平利抑郁水平的调查,并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44例)及对照组(42例),干预组在进行常规冠心病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疗效,以及干预前后的疗效.结果 在心理护理干预后,心理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得分显著下降(P<0.01),抑郁得分显著下降(P<0.01);心理干预后,心理干预组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缓解其情绪障碍,帮助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6.
我科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除了对躯体的治疗外,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思想顾虑,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病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健康快报     
消极心理容易引发冠心病不要对消极情绪无所谓,它可是会致命的。近日,卫生部门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对200名46~55岁的中年人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消极的心理情绪如抑郁、焦虑和愤恨等,均会对心脏造成损害,特别是会引起冠心病。医学专家分析,在那些带有消极情绪的人身上可发现较高的炎症蛋白含量,这种连续的、涉及整个心脏系统的炎症状况对引发冠心病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对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心理护理,总结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00例冠心病患者为1998年5月~2002年5月收住内四科的住院病人,年龄55岁~82岁之间,男性84例,女性16例。100例患者中98例经治疗护理病情好转,2例由于病情恶化死亡。  相似文献   

19.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疗效及依从性影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单独药物治疗及加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有及依从性的差异。方法 将6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药物治疗组,实验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加心理干预,治疗6周,利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析在治疗前,治疗后2、4、6周评定减分值及6周后疗效,并评定各期依从性。结果(1)治疗第6周末两组HAMD减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8.3,P=0):(2)药物治疗组和心理干预组在第6周末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16.5,P=0.06):(3)治疗初期2周时药物治疗组和心理干预组在依从性上差异显著(u=385.5,P〈0.05),4~6周治疗后,患者依从性没有统计学差异(u=424.5和348.0,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加心理干预治疗比单独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疗效快,且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身心疾病,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发病急、死亡率高,除应紧急抢救治疗外,恰当的心理护理在疾病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1 急性期心理护理 早期病人由于疼痛而致精神紧张、恐惧、甚至濒死感。这种心理变化可导致病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增加,使心肌梗死面积扩大,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医护人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以简洁、温和的语言安慰病人,稳定病人情绪;②当病情较重或有恶化时,护理治疗要镇静,并应对病人做好医疗保密工作,避免某些言语刺激病人;③治疗操作要轻柔、熟练,神态要庄重、镇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