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上油田开发具有时效性,在控制产量递减率的基础上保持较高的采油速度,是海上油田获得开发效益的基本要求。基于海上油田开发特点和开发需求,建立海上油田水驱开发后期合理采油速度的确定方法及步骤:一是建立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生产能力的评价方法,以确定油田开发后期最大和可行的采油速度范围;二是制作不同采液速度下,油田产量递减率与含水率和可采储量采出程度的关系图版,以确定满足递减率限制的采油速度;三是根据油田开发经济收益界限要求,确定油田最低采油速度;最后,综合考虑油田生产能力条件、稳产和递减控制要求以及经济技术界限等,确定海上油田开发后期合理采油速度范围。利用建立的方法对海上PLA-3油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操作简单,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开发特点,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递减率是衡量油田开发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完成全年生产任务的关键。目前业内对油田产量递减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递减率的计算、递减类型的判别、产量预测以及相关软件的编著等方面,而结合油田产量递减的渗流原理并通过数学方法分析影响递减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尚为缺乏。本文将递减率与采油速度结合起来,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所建立的模型中所表达的影响递减的因素进行模糊数学分析,得到递减率与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度排序,便于分清主要矛盾、提出相应措施,为缓减产量递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渤海南部中轻质油田的合理采油速度,建立了采油速度理论模型,结合Leverett函数式和相对渗透率经验公式,推导出采油速度、含水率以及递减率之间的解析表达式,并绘制了“采油速度-递减率”理论图版。研究表明:随着油田采油速度增加,产量递减率逐渐增大,含水上升加快,采收率逐渐降低;当采油速度大于6%时,油田采收率降幅明显。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明确渤海南部中轻质油藏采油速度界限为6%。该研究结果对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新油田开发策略制订以及老油田综合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渤海南部中轻质油田的合理采油速度,建立了采油速度理论模型,结合Leverett函数式和相对渗透率经验公式,推导出采油速度、含水率以及递减率之间的解析表达式,并绘制了“采油速度-递减率”理论图版。研究表明:随着油田采油速度增加,产量递减率逐渐增大,含水上升加快,采收率逐渐降低;当采油速度大于6%时,油田采收率降幅明显。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明确渤海南部中轻质油藏采油速度界限为6%。该研究结果对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新油田开发策略制订以及老油田综合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即将进入高含水期的D油田东河砂岩组油藏,应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和矿场统计等方法研究了影响产量递减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D油田东河油层组的产量递减规律呈指数型递减;影响递减率的主要因素是含水上升率,其次是采液速度;影响初始递减率的主要因素是稳产期末的相关指标。研究成果对油田动态分析和开发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海上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实际递减率与理论递减率差异较大,油田开发后期产量预测困难的问题,应用VBA编程,建立了适用于底水油藏的生产概率模型,通过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油藏开发中自然递减率的累积概率分布规律。结合渤海Q油田底水油藏油井实际生产资料,分析了不同开发规模对储采比、采收率、含水率等参数的影响,考虑海上油田平台使用寿命,确定了海上底水油藏高效开发的采液速度下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自然递减规律在含水率为95%以下时基本维持稳定,当含水率达到95%时,自然递减率会迅速降低,与之前的研究成果存在差异。结合储采比、采收率、含水率、平台使用寿命等参数的影响,建议海上底水油藏应以不小于动用储量30%的采液速度进行开发。该研究对掌握油田开发规律及后期产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为油田制订合理产能目标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孤东油田挖潜剩余油实用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近几年,孤东油田在剩余油描述与挖潜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利用老区新井、碳氧比测井、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预测剩余油分布区,采用在老区打水平井、聚合物/石油磺酸盐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等实用技术挖潜剩余油.截至2007年12月.孤东油田已钻水平井43口,累计增油42×104t.新井钻遇有效厚度核算、产能到位率评估、实际钻遇情况与设计指标对比、新井产量与同层老井产量对比认为.老区新井改善了资源利用程度、提高了产能和采收率.孤东油田自2003年9月开展国内首例聚合物/石油磺酸盐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截至2007年12月,累计增油13.1×104t,翁氏模型预测和修匀-递减法标定二元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7.6%.扣除无效采液后的可采储量预测、消除开发时间差异后的产量指标评价、应用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划分油田开发阶段等评价方法深化了对开发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油田高含水开发期产量递减规律分析方法。递减率是表征油田产量递减的基本概念,它包括自然、综合和总递减率三种。指出含水率、采油速度和采液速度是影响产量递减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递减率的定义和公式推导出产量递减类型及判别方法,利用该分析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可对高含水开发期产量递减的规律有较准确的把握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从油田开发实际入手,利用油田稳定递减阶段的生产数据,提出了累积递减率的概念,建立了累积递减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模型,在预测油田最终采收率时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BZ油田是渤海南部典型的中轻质油藏,主要采用水平井开发,初期采油速度高达4%,稳产3年后开始递减,初期递减率达到28%。目前开采9年,油田综合含水率80%,但递减率仍较高,约为12%。研究产量递减规律常用的Arps、翁氏模型、Logistic函数只是简单的产量与时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其递减原理理论研究较少,亦未能直接反映油田本身物性、流体特征。因此,本文根据BZ油田相渗曲线及流体性质,结合物质平衡关系建立一种产量随时间递减关系的新模型。创新点在于提出了"分段直线法"相对渗透率曲线拟合模型及"分段预测模型法"预测递减阶段的产量。该模型与油田实际产量符合较好,预测精度达到90%,为科学指导油田产量规划提供了简单有力依据,同时为其他油田产量预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预测油田最终采收率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虎俊 《河南石油》1995,9(2):19-21
从油田开发实际入手,利用油田稳定递减阶段的生产数据,提出累积递减率的概念,建立了累积递减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模型,在预测油田最终采收率时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油田开发指标结构分析方法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喇萨杏油田属于多结构开发油田,在研究含水、递减率、储采比、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等开发指标变化规律时,应考虑不同开发单元指标变化对总指标的影响,即用结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为此,运用油藏工程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建立了多结构条件下的含水率、产量递减率、储采比、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等开发指标的计算公式,并对油田实际开发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每个开发指标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其变化规律受该指标各组成部分的影响,必须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研究每个结构指标的变化规律及每个结构指标对该指标的影响,才能真正的搞清油田开发指标的变化规律,为油田开发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油田开发动态分析、配产和产量规划中,常用递减率来分析预测油田的开发变化规律和未来趋势。为了快速、准确地进行油田产量预测,利用递减理论,推导了日、月、年综合递减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等比数列产量公式,提出折算生产天数概念。通过大量的计算、拟合,建立了递减率、月份与折算生产天数参数对照表,提出了快速、准确预测油田采油区块产量的方法,为油田日常开发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4.
储采比是评价油田开发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预示着油田是否可以持续稳定开发,陆上油田对储采比的研究比较成熟,但海上油田相关理论研究较少。针对该问题,运用油藏工程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得到储采比与储量替代率、递减率、开发时间、累计产量、采出程度和采油速度之间的关系式。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渤海J油田,结果表明油田实际变化规律与理论研究一致:海上油田储采比与储量替代率成正相关,与递减率呈倒数关系。储量替代率不变时,稳产期末储采比越高,初始递减率越小;递减率不变时,储采比随储量替代率增长而升高。储采比与开发时间、累计产量、采出程度之间呈双对数直线关系;与采油速度呈反比关系。研究成果对油田寻找新的储量资源、确定挖潜时机、制定开发技术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渤海某油田南区采用常规开发方式油井产能低、采油速度低、预测采收率低的问题,结合海上油田开发特点,开展了多元热流体吞吐热采试验。对多元热流体吞吐试验井生产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矿场试验证实各井注热动态正常,油田产量、单井产量增幅明显,含水下降快,回采水率较高,回采气率较低,流温、流压呈指数递减趋势,表明海上稠油油藏进行多元热流体吞吐开发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朱圣举  张皎生  安小平 《特种油气藏》2016,23(4):105-108,156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岩性油藏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变化规律难以评价的问题,从定义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入手,结合Arps递减方程,推导出了不同递减规律条件下的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方程,并以鄂尔多斯盆地具体油藏为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指数型递减规律下,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等于初始递减率,为常数;在双曲线型递减规律下,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呈“凹”型下降曲线,与递减率呈正线性相关,其斜率为(1-n)(n为递减指数);在调和型递减规律下,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随时间呈“凹”型变化规律,且存在极小值,与递减率呈“凹”型相关,即当时间小于某一点(驻点)时,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随时间的增大(或递减率的降低)而呈“凹”型降低。当时间大于某一点(驻点)时,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随时间的增大(或递减率的降低)而呈“凹”型升高。研究成果在岩性油藏以及其他开发规律类似的油藏均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油藏高含水期原油生产递减合理性及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油藏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原油产量的递减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对单井,井组或油田开发单元进行产量递减分析,不仅要分析理论递减率,还要分析直接反映开发单元动态变化的自然递减和综合递减,影响递减的主要因素是采油速度,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可确定递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目前海上油田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未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评价体系及行业标准,针对海上油田开发特征有必要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水驱效果评价关键指标集。为此,分析了海上油田和陆上油田水驱开发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构建了以产量、采油速度为核心的海上油田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常用指标集,并根据评价指标的独立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初选。最后基于典型海上水驱油田25个样本,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各评价指标对水驱开发效果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从储量动用、能量水平、产量变化、水驱状况及水驱效果5个方面最终确定10个关键指标,即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压力保持水平、累积注采比、年注采比、年产油量自然递减率、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含水上升率、水驱指数和采出程度。这些指标为科学评价海上油田的水驱效果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9.
非常规储层压裂井产量递减呈现"L"型特征,即产量递减初期快、后期慢.产量递减初期与后期服从不同的递减规律,单个产量递减类型(Arps递减、幂函数递减、线性递减等)已不能完全描述非常规储层呈现的"L"型递减特征.文中提出全周期产量递减模型,并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实现了模型求解,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H油田压裂井产量数据的拟合,验证了全周期产量递减模型能够较好描述非常规储层产量递减的"L"型特征.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H油田HP30压裂井产量递减规律为初期线性递减,后期双曲线递减,且递减指数为0.792;初期递减率对无因次产量曲线形状影响较小,递减指数仅影响产量递减后期;后期递减率和时间系数越大,无因次产量递减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产量递减阶段,准确进行产量评价对开发调整方案编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产量递减模型主要有指数递减、调和递减和双曲递减,但它们在产量递减后期的预测精度较差。针对该问题,运用反映渗流特征的油水相渗关系式,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和物质守恒定律,建立了水驱油藏理论产量递减公式,并在江苏油田高6断块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理论递减率受递减初期产量、油相指数及油藏可动油储量等因素的影响,应用文中公式对水驱油藏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可以解决传统递减后期预测不准确的问题。研究成果可为油田产量评价及产能预测提供理论指导,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