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成功后心肌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4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既往有无心绞痛史分为A组(有心绞痛史,24例)和B组(无心绞痛史,22例)。所有患者在发病后6h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分组对照观察冠心病危险因素、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左心室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A组与B组比较:①两组患者在大量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阳性家族史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肌酸激酶峰值(CKmax)分别为(1790±255)U/L和(2530±360)U/L,(t=8.098,P<0.01);③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0.60±0.14)和(0.51±0.12)(t=2.331,P<0.05);④介入治疗成功后抬高的ST段于0.5h内降幅≥50%或于2h内恢复至等电位线者与未达上述标准者分别为87.5%和45.5%(x~2=7.419,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既往有心绞痛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无上述病史者心肌微血管损伤为轻,原因可能与既往心绞痛通过心肌缺血预适应机制保护心肌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肌存活性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近期影响。方法  87例首次 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 3组 :A组 :无心绞痛史 30例。 B组 :梗死前 4 8h内有心绞痛史 39例。 C组 :仅在梗死前 >4 8h有心绞痛史 1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 h内行直接 PCI术。术后 1周、4周行 99m  Tc- 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SPECT)测定心肌存活性 ;术后 2周行 99m  Tc心血池显像测定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结果  (1) B组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峰值显著低于 A组 (P<0 .0 1)。 (2 ) B组放射性缺损面积 (MIA)小于 A组 (P<0 .0 5 ) ;AMI后 4周与 1周比较 ,B组 MIA显著缩小 (P<0 .0 1) ,病变区放射性计数显著增加 (P<0 .0 1) ;C组和 A组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3)心功能 :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高于 A组 (P<0 .0 1) ;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B组左心室相角程 (L PS)低于 A组 (P<0 .0 5 ) ;以上各参数 ,C组和 A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1)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前 4 8h内心绞痛发作可导致心肌缺血预适应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的产生 ,并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保护心功能。 (2 )直接 PCI可显著提高有 I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心肌存活性和  相似文献   

3.
缺血预适应及侧支循环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产生的缺血预适应独立于或协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44例发病6 h内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梗死前48 h内有无心绞痛分成2组,有梗死前48 h内心绞痛(PA)组24例、无梗死前48 h内心绞痛(NPA)组20例,每组再按有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管分成两亚组,PCI完成后对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进行TIMI分级评价,同时左心室造影,记录室壁运动记分(WMS)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监测心肌酶48 h,PCI完成后1周、4周末分别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SPECT),比较前后显像缺损程度记分(SS)的变化,计算并比较两组及亚组间心肌挽救指数(MSI),第2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ERNA),比较两组及亚组间左心室收缩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功能参数、心室收缩同步性(LVSS)的差异。结果 PA组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显著低于NPA组[(1172±985)U/L比(2291±1267)U/L,P<0.05;(197±102)U/L比(316±144)U/L,P<0.05],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显示两组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无差异,PCI完成时PA组IRA无再流(no-reflow)发生率显著低于NPA组(8.3%比20%,P<0.05),WMS和INEDP也显著低于NPA组[分别为(5.39±0.91比7.11±1.27),P<0.0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ST段回落指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程度,探讨早期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发前壁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59例.根据发病至再灌注治疗间隔时间分为≤6h和>6h两组,观察治疗前后ST段回落指数.结果 治疗后2h、4h、8h两组ST段回落指数均>50%,≤6h组(分别为74.00%±0.24%、85.00%±0.12%、89.00%±0.12%)均高于>6h组(56.00%±0.22%、66.00%±0.12%、70.00%±0.17%),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ST段回落指数能有效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程度,是最简单易行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5.
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既往心绞痛史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12 97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既往有无心绞痛史分为A (无心绞痛史 )、B (有心绞痛史 ) 2组 ,比较 2组间院内病死率、死亡原因及存活患者心功能的差异。  结果 :①B组院内病死率显著低于A组 (5 15 %vs .11 72 % ,P <0 0 0 1) ;②B组患者因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而死亡的比例略低于A组 (3 40 %vs .5 73 % ,P =0 0 5 ) ,因心脏破裂而死亡的比例显著低于A组 (0 87%vs .4 69% ,P<0 0 0 1) ;③存活患者出院时 ,B组NYHA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均明显优于A组 (NYHA 1 2 5±0 5 5vs .1 40± 0 67,P <0 0 1;LVEF 0 5 2 3± 0 12 2vs .0 486± 0 10 9,P <0 0 1)。  结论 :既往有心绞痛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相对较好 ,原因可能与既往心绞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缺血预适应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变化与心肌灌注的关系. 方法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8例,接受急诊PCI治疗,于术前5 min,术后6 h、12 h、24 h分别抽取动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ICAM-1及IL-8.PCI术后1个月做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DISA SPECT)检查,根据心肌灌注程度分为心肌灌注不良组、心肌灌注良好组. 结果 IL-8在PCI术前5 min两组均已呈现升高趋势(P>0.05),术后6 h心肌灌注不良组进一步升高达峰值(P<0.01),术后12 h、24 h心肌灌注不良组[分别为(94.3±169.9)和(44.1±27.8)ng/L]仍高于心肌灌注良好组[分别为(27.4±26.8)和(21.5±12.2)ng/L,P<0.01和P<0.05].两组sICAM-1在PCI术前5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2 h、24 h均持续高于心肌灌注良好组(P<0.0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患者血浆IL-8、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心肌灌注良好者,提示细胞因子IL-8、sICAM-1参与血运重建后心肌灌注障碍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的 30 7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析既往心绞痛与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左心室功能等的关系。结果 ① 30 7例患者中 ,有既往心绞痛者 192例 (A组 ) ,无既往心绞痛者 115例 (B组 )。②A组CK和CK MB峰值浓度均显著低于B组(P <0 0 5 )。③A组梗死相关动脉有良好侧支循环的比率显著高于B组 (P <0 0 5 )。④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高于B组 (P <0 0 1) ,而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明显低于B组(P <0 0 1)。结论 既往心绞痛可能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术后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81例行急诊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之前服用辛伐他汀的情况分为四组:A组15例,服用时间超过6个月;B组19例,服用时间1~6个月;C组17例,服用时间少于1个月;D组30例,未服用.比较各组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和1 h内ST段回落情况.结果 A组和B组CTFC较D组较小(P<0.01),且术后1 h ST段回落较D组明显(P<0.01).结论 长期服用辛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术后心肌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联合介入治疗对于改善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肌水灌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根据是否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入选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中心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年龄≥75岁的198例STEMI患者分为两组,即血栓抽吸导管组(98例)和对照组(100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和介入资料,以及术后心肌生化标记物、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随访期间(平均随访12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 血栓抽吸导管组术后心肌灌注指标及住院期间临床指标(MBG、cTFC、CK-MB、无或慢血流比例)均显示优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径两组比较未显示统计学差异.随访平均时间(13.1±5.8)个月,抽吸导管组心源性死亡率、心脏原因再次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心绞痛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少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抽吸导管可进一步改善STEMI介入治疗后的心肌组织灌注,减少心源性死亡等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存活性和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54例老年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8.1±3.7)岁,按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无心绞痛组(21例)、有心绞痛组(33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 h内行直接PCI术.术后1周、4周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SPECT)测定心肌存活性;监测心肌酶谱变化;观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发生率和再梗死率.结果有心绞痛组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峰值低于无心绞痛组,有心绞痛组放射性缺损面积(MIA)小于无心绞痛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急性心肌梗死后4周与1周比较,有心绞痛组放射性缺损面积显著缩小,病变区放射性计数显著增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有心绞痛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和再梗死率有低于无心绞痛组的趋势(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心肌保护作用,而直接PCI可明显提高有梗死前心绞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存活性,并改善其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超选择中的应用. 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在我科进行急诊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240例,数字抽签随机分为静脉给药组(静脉组)77例、常规冠状动脉内给药组(常规组)81例和超选择冠状动脉内给药组(超选择组)82例,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的即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术后ST段回落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CTn-I)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事件情况. 结果 3组患者术后即刻TIMI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P=o.529),超选择组术后ST段完全回落为61例(74.4%),高于静脉组48例(62.3%)、常规组50例(61.7%)(x2=8.24,P<0.05).超选择组CKMB、CTn-I峰值低于静脉组和常规组(P<0.05).3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随访,超选择组左心室射血分数(P=0.002)、心绞痛发生率较其他两组改善(P<0.05).而在靶病变重建、非致死性心梗、用药后血小板减少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替罗非班超选择冠状动脉内给药能增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12.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再灌注治疗后心肌微血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再灌注治疗后心肌微血管功能的影响 ,从心肌微循环灌注角度阐明梗死前心绞痛的意义。  方法 :2 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有梗死前心绞痛 (AP)组 (AP组 ,13例 )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无AP组 ,11例 )。所有病人在症状开始后 6小时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 ,术后 12小时内行静脉心肌声学造影 ;监测心肌酶谱变化。  结果 :两组病人基本临床情况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有AP组与无AP组肌酸激酶峰值分别为 1880± 2 60U/L、2 3 5 7± 3 81U/L (P <0 0 1) ,肌酸激酶MB同工酶峰值分别为 3 84± 5 4U/L、 5 3 1± 5 7U /L (P <0 0 1) ;室壁运动积分分别为 1 0 1± 1 0 4、 1 2 3± 0 44 (P <0 0 5 ) ,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0 61± 0 13、 0 43± 0 11(P <0 0 1) ;心肌声学造影积分分别为 1 2 3± 0 44、 1 91± 1 0 4(P <0 0 5 ) ,标化A×B值分别为 0 81± 0 2 3、 0 46± 0 3 5 (P <0 0 1) ,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有微血管损伤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其心肌损伤严重 ,心功能较差 ;梗死前心绞痛通过预适应效应限制心肌损伤 ,有利于心肌存活、心功能恢复及心肌微血管完整性的保存。因而 ,梗死前心绞痛不仅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同时也保护微循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及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造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术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氨氯地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CD3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评估急性心肌梗死14天后心肌梗死周围区微血管及心肌小动脉新生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术前及术后7天外周血CD45-/low+CD133+ KDR+内皮祖细胞数量.免疫印迹法测定治疗14天心肌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改变.结果 氨氯地平治疗可明显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微血管(81.3±4.0比69.0±5.6,P<0.05)和小动脉(11.5±3.5比6.2±2.3,P<0.05)新生,同时伴有循环中内皮祖细胞数量(120.3±18.3/106单核细胞比42.5±6.3/106单核细胞,P <0.01)增加,心肌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相关通路的信号分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磷酸化蛋白激酶B、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增加,一氧化氮释放增多(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缩短分数明显改善(P<0.01),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减小(P<0.05).结论 氨氯地平能增加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并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这种作用可能通过增加循环中内皮祖细胞数量以及活化心肌血管新生相关通路介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心肌酶、肌钙蛋白、血脂等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比较我院7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差异,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心肌酶、肌钙蛋白、血脂等的相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结果 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呈正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相关关系.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狭窄严重程度无相关关系(r=0.293,P=0.05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及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增高.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无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急诊经冠状动脉内骨髓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可行。方法20例发病在24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骨髓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分别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后3h内经导管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或安慰剂至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随访患者PCI术后1周及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以及心肌灌注缺损指数。结果经胸心脏超声提示移植组LVEF由术后1周53.8%±9.2%升至58.6%±9.9%(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58.2%±7.5%比56.3%±3.5%,P>0.05);随访移植组LVDd维持不变(52.5±2.8mm比52.1±3.2mm,P>0.05),而对照组LVDd由术后1周50.4±6.0mm增加至55.2±7.1mm(P<0.05)。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提示移植组心肌灌注缺损指数由21±11降低至13±10(P<0.01),而对照组变化不显著。结论急诊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肌血流灌注,并有效防止远期左心室扩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近年来多个小样本临床试验提示在心肌梗死发生后一周内进行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受损心肌的修复和心功能的改善.本项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旨在评价急诊经冠状动脉内骨髓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可行.方法20例发病在24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骨髓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分别在急诊经皮介入治疗(PCI)成功后3h内经导管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或安慰剂至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随访患者PCI后1周及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结果经胸心脏超声提示移植组LVEF由术后1周(53.8±9.2)%升至6个月(58.6±9.9)%,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58.2±7.5)%比(56.3±3.5)%,P>0.05];6个月随访移植组LVDd维持不变[(52.5±2.8)mm比(52.1±3.2)mm,P>0.05],而对照组LVDd由术后1周(50.4±6.0)mm增加至(55.2±7.1)mm,P<0.05.另外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提示移植组心肌灌注缺损指数由1周时的21±11降低至6个月时的13±10,P<0.01.而对照组变化不显著.结论急诊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显著地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并且有效地防止远期左心室扩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87例首次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 3组 :A组 :无心绞痛史 30例 ;B组 :梗死前 4 8h内有心绞痛史 39例 ;C组 :仅在梗死前 >4 8h有心绞痛史 1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h内行直接PCI术。术前术后动态监测心肌酶谱变化 ;术后 2周行99mTc心血池显像测定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比较 3组患者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差异。结果 :①B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显著低于A组 (P <0 .0 1)。②B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峰射血率和左室峰射血时间均显著好于A组 (P <0 .0 1) ;左室舒张功能 :B组左室峰充盈率和左室峰充盈时间均好于A组 (P <0 .0 5 )。③B组左室相角程、左室半高宽和峰相位标准差均低于A组 (P <0 .0 5 )。以上各参数 ,C组和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首次AMI前 4 8h内心绞痛发作可导致心肌缺血预适应 (Ischemicpre conditioning ,IP)的产生 ,并可保护有IP的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出现ST段回落不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共入选15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在术后1 h应用替罗非班(10μg/kg静脉推注后,以0.15μg·kg-1·min-1持续48 h),对照组(77例)不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的基线临床状况,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出院后30 d和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再次靶病变血管重建)发生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的基线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出院后30 d的MACE发生率显著降低(6.3%比18.2%,P<0.05),其中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的降低也具有统计学意义(1.3%比9.1%,P<0.05).治疗组6个月的MACE发生率和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分别为10.0%比23.4%,P<0.05;2.5%比10.4%,P<0.05),治疗组出院后30 d,6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6)%比(46±8)%,P<0.05;(57 4-7)%比(50±9)%,P<0.05].两组的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可以显著降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30 d和6个月MACE发生率,改善其30 d和6个月的心功能,同时不增加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10 0例首次 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 A(有心绞痛史 ,5 5例 )、B(无心绞痛史 ,4 5例 ) 2组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12 h内行直接 PCI术。术前术后监测心肌酶变化 ;术后 2周行心血池显像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并观察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再梗死率、病死率。结果  (1) A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低于 B组 (P<0 .0 5 )。 (2 ) A组自溶现象发生率高于 B组 (P<0 .0 5 ) ;A组无再流现象发生率低于 B组 (P<0 .0 5 )。 (3) 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 B组 (P<0 .0 5 )。 (4 ) A组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再梗死率均低于B组 (P<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促进 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现象的产生 ,并可减少直接 PCI术后无再流现象的发生 ,从而改善心室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后联合替罗非班及维拉帕米冠状动脉内注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8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拟行急诊PCI治疗患者,分为联合药物治疗组(即在常规对闭塞血管行血栓抽吸后即刻通过抽吸导管于闭塞处以远注入替罗非班及维拉帕米药物,其后再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术)及对照组(对闭塞血管行血栓抽吸及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术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灌注情况,半年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随访半年内左心室收缩功能。结果两组间入选时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术后TIMI3级血流患者比例无明显差异(91.5%比89.3%,P=0.531);联合药物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更低的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21±6比25±8,P0.001),心肌灌注分级(TMPG)2~3级比例高于对照组(65.2%比52.1%,P0.001)。联合药物治疗组术后2 h心电图ST段回落50%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66.7%比53.6%,P=0.025);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内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1%比3.6%,P=0.712)。联合药物治疗组半年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较对照组升高(50%±8%比46%±9%,P0.001),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值较对照组减小(47.6%±8.3%比52.6%±7.7%,P0.001)。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血栓抽吸后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及维拉帕米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水平的灌注,提高了左心室收缩功能,可能对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