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壮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青壮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及MR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40岁以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且影像学有异常的青壮年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发现其中非骨软骨性改变明显多于骨软骨性改变,非骨软骨性改变中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最多(100%)。MR对早期椎间盘变性非常敏感。结论 颈椎非骨软骨性改变特别是颈椎曲度异常是青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点,笔者认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患者的早期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MR更能直观显示颈椎间盘的的早期变性。  相似文献   

2.
纠正颈椎异常曲度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在颈椎病的发病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既往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对纠正异常生理曲度研究较少,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入手探讨有关颈椎病的治疗。 1资料与方法 本组 300例,其中男 171例占 57%,女 129例占 43%;年龄 24~ 72岁,平均 44.3岁;住院病人 96例占 32%,门诊病人 204例占 68%;病程 2个月~ 17年,平均 3.7年;颈型 87例、神经根型 63例、椎动脉型 36例、交感型 6例、混合型 108例,脊髓型缺如。全部病例均有颈椎 X线正侧加双斜位片。 X线报告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252例占 84%,后凸 48例占 16%。颈椎骨质增生 …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行颈椎侧位平片中生理曲度异常分型研究,探讨早期颈椎病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从颈椎病片中抽出标准侧位颈椎片1391例,从中选取临床无明显病因的颈椎病片735例,对其中419例曲度异常者进行分型,再分析比较各型中与其它异常X线征像的关系。制定出早期颈椎病X线诊断指标。结果:419例中Ⅰ型异常114例,占27.2%;Ⅱ型异常240例,占57.3%;Ⅲ型异常42例,占10.0%;Ⅳ型异常23例,占5.5%,并提出Ⅰ-Ⅲ型异常不合并其它异常X线征像或Ⅰ-Ⅱ型异常仅合并一项轻微其它异常X线征象可作为早期颈椎病诊断指标。结论:通过颈椎侧位平片,可以进行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分型及早期颈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334例颈椎片X线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病早期X线表现,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至2006年3月共334例有临床症状疑似颈椎病进行颈椎拍片的病例。结果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侧弯是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颈椎病影像学表现,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与颈椎旋转的X线表现出现略晚。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侧弯及颈段旋转的颈椎病表现,只能在颈部X线片上完全显示出来。结论颈椎病在X线片上的早期改变及诊断的价值,是目前CT、MRI不可替代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颈型颈椎病真实世界的发病情况以及颈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与颈曲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2016年01月-2019年06月就诊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颈肩腰腿痛中心的155例颈型颈椎病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根据病例报告表采用Spearman进行颈椎曲度异常与疼痛症状、颈椎病症状与体征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颈型颈椎病患者以女性为多,占68.3%:②31~35岁年龄段已成为了颈型颈椎病的多发年龄区间,同时21~25岁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占据了一定的比重;③从事职员、专业技术(教师、医疗人员)、学生、工人、自由职业的群体是颈型颈椎病的多发人群;④颈椎曲度异常与VAS评分存在相关性(r=-0.192,P=0.017<0.05);颈椎曲度异常与颈椎病症状与体征评分存在相关性(r=-0.368,P=0.000<0.05).结论: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颈型颈椎病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发生了新的变化,颈椎曲度异常和疼痛症状、颈椎病症状与体征评分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青年颈椎病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4岁以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116例患者的MRI资料。结果共检出退变椎间盘372个,占总数的64%,其中256个椎间盘向后膨出或突出,占69%;生理曲度异常94例,占81.0%,曲度改变多发生于颈椎上段;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变尖53例,占45.7%。结论颈椎椎间盘退变和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青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点,低场MRI能直观显示颈椎间盘的的早期变性和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因电脑操作不当致颈肩背痛不适患者76例,男31例,女45例,年龄18-50岁,平均28岁;病程1-3年,平均1.5年,均有长时间操作电脑史;临床表现为颈肩背疼痛不适,伴上肢酸困;颈椎X片或CT排除颈椎病、肩周炎和类风湿性脊柱炎.治疗方法:指导患者以正确的姿势操作电脑和定时休息、活动颈肩关节和腰部;临床症状较重的患者同时配合物理疗法.①磁疗:磁头并置或对置于患处,治疗剂量450-750GS;②中频电疗:使用电极板2个,并置或对置于患处,治疗剂量按治疗仪多步处方9,均每次20 min,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相似文献   

8.
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的颈椎病患者在病程的早期,其X线片大多显示伴有颈椎生理曲度(简称颈曲)的变小、变直或反屈,且颈椎曲度的改变发生在骨刺形成之前。治疗的方法应有助于恢复颈曲的正常生理曲度,恢复颈椎及其骨连结的生理位置和状态。本研究通过两种不同的牵引方法矫正颈曲,以观察其对颈椎病转归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行颈椎侧位平片中生理曲度异常分型研究,探讨早期颈椎病诊断价值。方法从早期颈椎病片中抽出标准例位颈椎片659例,从中选取临床无明显病因的颈椎病片367例,对209其中例曲度异常者进行分型,再分析比较各型中与异常X线征像的关系,制定出早期颈椎病X线诊断指标。结果209例中Ⅰ型异常59例,占27%,Ⅱ型异常120例,占57.2%;Ⅲ型异常21例,占10%;Ⅳ型异常12例,占5.5%。并提出Ⅰ-Ⅲ型异常不合并其它异常X线征像早期或Ⅰ-Ⅱ型异常仅合并一项轻微其它异常X线征像可作为早期颈椎病诊断指标。结论通过颈椎侧位平片,可以进行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分型及早期颈椎病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5例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颈椎X线平片,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椎体前缘序列弧线的弧弦距。结果65例中,颈椎生理曲度轻度变直,其颈椎弧弦距〈7mm、≥2mm,占66.15%(43/65);颈椎生理曲度明显变直或消失,其颈椎弧弦距〈2mm、〉0,或为负值,占9.23%(6/65)。结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影像学表现,对颈椎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循经走罐法治疗颈椎病,主要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除瘀滞的目的.目的探讨循经走罐法改善颈椎病患者症状,疗效与病程及年龄的关系.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理疗科.对象2000-12/2003-12空军总医院理疗科门诊治疗的颈椎病患者100例.其中男39例,女61例;年龄≤30岁9例,31~40岁38例,41~50岁42例,>50岁11例.病程<1年36例,1~5年49例,>5年15例.颈型51例,椎动脉型25例,神经根型24例;其中有69例患者经过X射线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向,或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有23例患者脑血流图显示椎动脉供血不足.干预患者俯伏坐位,暴露颈肩部和上背部,用负压罐吸拔于颈部,使颈肩部和背部疼痛部位的皮肤出现瘀斑,每周治疗一两次,治疗1个月后,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自觉症状和体征以及X射线片、脑血流图的检查结果进行治疗效果评定.症状消失疼痛0级;颈椎的生理弯曲恢复10°~15°;脑血流图显示椎动脉收缩峰速度恢复正常范围.明显好转疼痛降低2级以上;颈椎的生理弯曲恢复6°~9°;脑血流图椎动脉收缩峰速度恢复正常范围的80%.好转疼痛降低1级;颈椎的生理弯曲恢复3°~5°脑血流图椎动脉收缩峰速度恢复正常范围的40%~80%.无效疼痛无变化;颈椎的生理弯曲恢复3°以下;脑血流图椎动脉收缩峰速度在正常范围的40%以下.主要观察指标①各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②病程与治疗效果的关系.③年龄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0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症状消失、明显好转、好转、无效,颈型分别为27,17,5,2例;椎动脉型分别为8,10,4,3例;神经根型分别为4,9,7,4例;病程<1年分别为19,12,3,2例;病程1~5年分别为18,19,7,5例;病程>5年分别为2,5,6,2例;年龄<30岁分别为5,3,1例;31~40岁分别为18,13,4,3例;41~50岁分别为15,18,5,4例;>50岁分别为1,2,6,2例.结论循经走罐法对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较好,椎动脉型次之,神经根型治疗结果较差.病程越短,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85例颈椎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及其X线片、CT、MRI及MRA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以便临床上对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程度的颈椎病选择合适的诊断技术。方法 2005年6月2009年7月,85例均行颈椎标准X线片、CT、MRI及MRA检查,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颈椎病以椎体及小关节增生、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和局部失稳为常见X线表现,X线片、CT、MRI及MRA对颈椎病的诊断有不同的优点及限度。结论 X线片为首选检查方法 ,绝大部分可明确诊断,特殊情况加做CT、MRI或MRA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部按摩操在中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骨伤科病区非手术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7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和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教会病人颈部按摩操。两组病人出院时进行康复疗效比较,跟踪随访至出院后半年。结果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椎动脉供血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部按摩操在促进中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功能康复中效果显著,可成为颈椎病的系统保健练功操。  相似文献   

14.
背景颈曲值在相当程度上反应了颈椎退行性变的过程.目的手法恢复颈椎曲度已在临床上得到认同,探讨手法对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况的影响.设计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脊柱骨科及外科,一所中医学院的骨伤科研究所门诊.对象研究对象来自1999-01/2001-12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脊柱骨科,第一附属医院外三科,广西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门诊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0例,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每组30例.另选30例健康者做对照组.方法颈椎病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颈椎病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主要观察指标①颈椎病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颈曲值.②各组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值的变化.结果颈曲异常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普遍降低,各血管收缩峰值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和颈曲正常组(P<0.05).治疗后,3条血管的血流速度有明显提高,治疗前左椎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基底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变化与颈曲值呈相关性,治疗后左椎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与颈曲变化值相关.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社区颈椎病患者运动康复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全身性拳操运动结合局部颈椎操锻炼(定量运动)对社区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对上海市南京东路街道某社区35—74岁常驻居民1457人进行社区慢性疾病的入户问卷调查,检出既往医院有明确诊断的颈椎病患者,由专业医务人员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对其中114名颈椎病患者实施为期3个月的运动康复治疗,包括中等强度的全身性拳操运动及局部颈椎操,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14例颈椎病患者经过3个月运动康复后,治愈44例(38.6%),显效40例(35.1%),有效25例(21.9%),无效5例(4.4%),治愈显效率73.7%,总有效率95.6%。研究发现,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愈显效率要显著高于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患者(P<0.01),且病程越短疗效越佳,病程在5年以内的颈椎病患者治愈显效率远高于病程在5年以上的患者(P<0.01)。结论:在社区范围内组织颈椎病患者进行定量的拳操运动并结合颈椎操锻炼,可有效治疗颈椎病。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ND PURPOSE: Poor sitting posture has been implicat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erpetuation of neck pain symptoms. This study had 2 purposes: (1) to compare change in cervical and thoracic posture during a distracting task between subjects with chronic neck pain and control subjects and (2)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2 different neck exercise regimens on the ability of people with neck pain to maintain an upright cervical and thoracic posture during this task. SUBJECTS: Fifty-eight subjects with chronic, nonsevere neck pain and 10 control subjec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METHOD: Change in cervical and thoracic posture from an upright posture was measured every 2 minutes during a 10-minute computer task. Following baseline measurements, the subjects with neck pain were randomized into one of two 6-week exercise intervention groups: a group that received training of the craniocervical flexor muscles or a group that received endurance-strength training of the cervical flexor muscles. The primary outcomes following intervention were changes in the angle of cervical and thoracic posture during the computer task. RESULTS: Subjects with neck pain demonstrated a change in cervical angle across the duration of the task (mean=4.4 degrees ;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3.3-5.4), consistent with a more forward head postu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for the change in cervical angle across the duration of the task for the control group subjects (mean=2.2 degrees ; 95% CI=1.0-3.4). Following intervention, the craniocervical flexor training group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change of cervical angle across the duration of the computer task.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people with chronic neck pain demonstrate a reduced ability to maintain an upright posture when distracted. Following intervention with an exercise program targeted at training the craniocervical flexor muscles, subjects with neck pain demonstrated an improved ability to maintain a neutral cervical posture during prolonged sitting.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X线影像学表现与颈椎病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16例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X线特征,比较不同辨证分型的X线表现,寻找两者的联系,提出对颈椎病辨证分型的诊断意义。结果:生理弧度改变和椎体边缘骨质增生与落枕型颈椎病密切相关,椎间孔或椎间隙变窄与眩晕型颈椎病密切相关。结论:X线检查结果可为落枕型和眩晕型颈椎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郑旭  邱玲  张敏  张吉  李川雄  李媛  何流  曾帅  刘波  罗丹 《中国康复》2017,32(1):17-19
目的:探讨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配合针刺加牵引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生理曲度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化原则平均分为2组,2组均给予针刺、牵引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结果:治疗10次、20次后,2组症状体征积分、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10次、20次后状体征积分、NDI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10次后,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0次后,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颈椎生理曲度测量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更大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有利于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恢复或纠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超声在评估突发性聋合并颈椎病中的应用。 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喉科确诊为伴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突发性聋患者58例设为A组,无颈椎病的突发性聋患者58例设为B组;另收集同期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而无突发性聋的患者58例设为C组。患者取平卧位和坐位+头部屈位40°体位,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患者取俯卧位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进行转颈试验。记录双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同一血管血流速度不同体位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血管间血流速度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坐位+低头40°体位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发现,与平卧位检查相比,双侧颈内动脉流速3组均出现不同程度减低。其中存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2组双侧颈内动脉流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左侧颈内动脉P=0.004,右侧颈内动脉P=0.011;C组双侧颈内动脉P=0.000);无颈椎病突发性聋组双侧颈内动脉流速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双侧颈内动脉P均>0.05)。俯卧位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3组间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流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在转颈试验中,3组的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流速与俯卧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减低,其中伴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2组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流速,转颈试验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基底动脉P=0.039,双侧椎动脉P=0.001;C组基底动脉P=0.042,右侧椎动脉P=0.000,左侧椎动脉P=0.011);无颈椎病突发性聋组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流速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P均>0.05)。 结论头颈部血管超声结合患者体位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颈内动脉以及椎动脉、基底动脉流速变化情况,从而为明确突发性聋患者是否存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动脉结果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27例患者进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检查,观察血管壁结构、有无斑块、斑块的大小、类型、管腔狭窄率及血管走行情况。结果:227例患者颈部血管B超检测异常率为84.58%,且与患者年龄增长呈正相关,与性别无明显性差异。颈动脉系统血管病变主要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而椎动脉则主要为走行迂曲或内径变细,二者的动脉损害是有一定差异的。结论:在临床对脑血管病进行病理生理诊断时,应常规做颈部血管彩色B超,除进行中风筛查外,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尤其重视颈椎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