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概述 孤岛油田中一区Ng4砂层组共发育有4个小层,其中Ng4~2、4~4两个为主力层,主力油层发育,分布厂,厚度大,储量集中。1997年1月实施聚合物驱,现场采取清水配制母液、清水稀释注入方式,分两段塞往入,2000年7~9月,注聚结束后转后续水驱,污水的粘度(0.45mPa·s)远远小于地下已充满的聚合物溶液粘度(56.5~35、1mPa  相似文献   

2.
1 试验区基本情况孤岛油田中二中Ng3- 4单元 1972年投产 ,1975年采用 2 2 5m四点法井网投入注水开发 ,1988年改七点法注水 ,1998年 1月开始注聚试验 ,试验区采用了笼统注入分层采油的开发方式 ,共有注入井 9口 ,注入层Ng3- 4 ,共有油井 19口 ,其中Ng33 -4油井 4口 ,Ng35层油井  相似文献   

3.
孤岛油田中一区Ng4单元是清水配清水注的聚合物驱开发单元。该单元经过堵水调剖,归位射孔等前期工作后,于1997年1月正式投入聚合物驱油开发。目前已见到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日产油水平由806t/d上升到1822t/d,综合含水由94.2%下降到84.9%,累积增油777194t。该区已于2000年11月转入后续水驱,目前仍处于注聚后增油有效期,清水配清水注聚表现出的特征良好,聚合物驱油的开发特点,在水井上表现为注入压力上升,注入能力下降,在油井上表现为日产油量上升,含水波动下降,在开发指标中表现为注水利用率得到提高。清水配注的聚合物溶液粘度高,聚合物段塞形成好,推进均匀,通过对注聚其间油水井动态变化的研究,在聚合物驱开发中要不断采取完善注采井网来建立良好的注采系统,消除层间干扰减少窜流,在低油压水井加交联剂防止聚合物突进,对难注入井进行补孔与提高注入压力来保证聚合物顺利注入,合理控制生产参数,及时进行注采调配协调注采关系,提高注聚质量等技术措施,聚合物驱油效果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泡沫复合驱在胜利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针对胜利油区孤岛油田中二区中部Ng3+4油层和埕东油田西区油藏条件,进行了泡沫复合驱实验研究。封堵调剖实验表明,泡沫复合驱具有优良的封堵调剖能力,其封堵能力随渗透率增加而增大;气液共注时,阻力因子随注入量增加而持续增大,交替式注入时,阻力因子随注入量的增加波动上升,但随着注入量不断增加,两种方式均能产生较好的封堵效果;低气液比交替注入时,封堵作用表现缓慢;大段塞交替注入时,封堵效果相对较弱。驱油效率实验表明,泡沫复合驱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以上,发泡剂对矿化度、温度及原油性质等油藏条件改变均不敏感,适应性强。孤岛油田中二区中部Ng3+4油层实施单井试注后,生产井增油降水效果显著,注入井吸水剖面明显改善。图5表4参14  相似文献   

5.
孤岛油田聚合物驱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驱的油层水淹后,电性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测井响应上造成假象,影响了测井解释结果,聚合物驱油后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及机理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以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3砂层组为例,研究了清水配制母液污水注入的聚合物驱油层的测井曲线电性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阿尔奇公式仍然适用于聚合物驱后水淹层解释,在此基础上重新定量准确地建立了新的测井解释模型。应用新模型,聚合物注入后水淹层的解释符合率达到60%。  相似文献   

6.
孤岛油田中二区块含油层系为Ng3- 6砂层组 ,面积1 8km2 ,有效厚度 31 2m ,地质储量 95 8× 10 4t。于 1972年 7月投产 ,1973年 4月采用四点法面积注采井网注水开发 ,1997年 12月开始聚合物驱开发 ,根据注聚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动态特点 ,做了一系列工作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 注聚情况根据聚合物驱油筛选标准 ,在中二南选取 2 8口井作为注聚井 ,矿场采用清水配制、母液污水稀释的两段塞注入方式。方案设计注入总量 5 5 0PV·ppm ,PV数 0 30 3,干粉10 82 8t。经过 3年多的注入 ,全部完成注入方案。2 注聚期间的主要做法2 1 强化注聚前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老君庙东部低产区开展注入水水质对绪层伤害的研究.分别开展了清水对储层的伤害试验、L层污水对储层的伤害试验、L层清污混合水对储层的伤害试验。将M油藏东部低产区注入的L层的污水和清水进行对比,清水水质相对污水要好,只要作好防膨和缩膨工作,杀灭铁细菌。并进行精细;过滤。基本上就达到了作为注入水水源的要求;但L层的污水一般都会对地层产生较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1.工艺特点 大庆油田采油二厂聚二十四注水站建于2003年10月,位于南四区西块,4-10-431注水井西侧30米.该站为增加南四区西部1^#-4^#注入站注聚所需的低矿化度清水能力而建,采用两种水质,注入清水来自聚南二十二注供水干线龙虎泡水源来水,另一条来自聚南三一污水站来水两套流程,从而满足该地区地质开发要求.  相似文献   

9.
陕北某油田采用注水方式开发,部分清污混注井地面系统结垢严重。通过结垢产物组成分析、水质分析、采出水结垢预测、回注污水与清水的配伍性,确定结垢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分析结果表明:水煮炉结垢产物主要为碳酸钙(约25%左右)和硫酸锶钡(约75%左右),外输泵结垢产物几乎全部为硫酸锶钡;集油系统结垢主要原因为采出水水质不稳定,存在硫酸钡和碳酸钙结垢趋势,结垢严重的部位还与设备工况有关;注水系统结垢原因为注入污水与注入清水不配伍。采用纳滤膜法和沉淀法处理清水以去除其中成垢阴离子,纳滤处理对SO_4~(2-)的去除率为93.0%,对HCO_3~-的去除率为35.3%;在Ba Cl_2加量为700 mg/L时,沉淀法对SO_4~(2-)的去除率为91.5%。两种方法处理后的清水与回注污水配伍性良好,说明两种方法均能取得较好的防垢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油藏开发的不断深入,聚合物驱油成为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矿场实践表明,油层聚合物水淹后的测井响应特征发生了变化,给聚合物水淹层测井解释提出了新的问题,并直接影响剩余油分布研究.胜利油田聚合物配注方式主要有两种:清水配制母液清水注入和清水配制母液污水注入.通过注聚合物前后新、老井的测井曲线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不同的配注方式下的电阻率、自然电位及微电极等测井曲线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变化规律,为定性判别聚合物水淹层提供依据.通过室内实验,从机理上初步研究认为聚合物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混合地层水的矿化度变化,而不是聚合物本身.研究成果为聚合物水淹层测井解释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孤岛油田东区1-14井组聚合物微球技术调驱矿场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孤岛油田东区聚合物微球技术调驱矿场试验区的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概况.试验区包括1口注水井和11口对应采油井。注入时设计了4段段塞的注入方法.自2004年12月2日开始注入微球乳液,2005年4月5曰后转水驱,11口对应井中8口在注入微球后3~4个月见效,水井的剖面有很大的改善。且累计增油千吨。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驱是一种推广程度很高的三次采油方法同 ,主要通过增加水相的粘度、减小水油流度比 ,来提高注入水的平面波及系数及纵向波及系数 ,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在聚合物驱后期 ,由于注入水及聚合物的长期冲刷 ,注入水及聚合物沿高渗透层突入油井 ,造成注入的聚合物溶液在注水井和生产井之间循环流动 ,大大降低了聚合物的利用率 ,为此 ,提出了用水溶性阳离子高分子堵聚的新方法。 1994年以来 ,孤岛油田主力水驱单元逐步投入了工业化聚合物驱开发 ,目前已实施聚合物驱单元 8个 ,覆盖地质储量 9773× 10 4t,实际累积增油 30 9 3× 10 4t。1 物…  相似文献   

13.
在注入相同蒸汽量的基础上分析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效果时,许多学者忽略了注入总热量对蒸汽吞吐的影 响。在注入总热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分析孤岛油田底水稠油油藏特征,选取研究区3种典型地层参数,即油层厚度分别为2~5,5~8和8 m以上,渗透率分别为500×10-3,1 000×10-3,2 000×10-3 μm2,对应的孔隙度分别为30%,35%和40%,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从增油量、加热半径和底水锥进程度3个方面,对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建立了强底水和弱底水条件下普通稠油以及特稠油油藏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地层参数的筛选图版,利用该图版可有效分析底水稠油油藏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孤岛油田东区Ng3和中二北Ng5油层适合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孤北1区Ng3油层不适合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  相似文献   

14.
1.现有破乳剂注入工艺存在的问题 大庆油田目前采用的破乳剂注入方式为间歇式人工稀释、连续注入.该工艺中,设有两个调配罐,单体容积一般为4m3,两者可互为备用,即其中一个可作为破乳剂溶液储罐,为计量泵提供进液,另一个可作为破乳剂溶液的调配罐,工艺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设两个调配罐也是这种工艺的特殊需要.另外,还有一个容积一般为3m3的浓破乳剂罐.首先,需打开调配罐的清水进口阀,向罐内加入一定量的清水,然后关闭清水进口阀及去计量泵的出口阀,打开浓破乳剂罐的出口阀及调配罐破乳剂进口阀,最后,打开风阀,利用气压向调配罐中加入浓破乳剂,形成溶液.由于清水及破乳剂量均不精确,故无法保证所要求的浓度(1‰~5‰).  相似文献   

15.
胜利油田于1992年9月在孤岛油田中一区进行了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在先导试验取得明显效果的基础上,1994年底开展了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聚合物驱工业性试验。利用现有的常规井网,采用清水配制母液,污水稀释,二级段塞方式注入,历时33个月。共注入聚合物干粉8687.8t,聚合物溶液500.5×104m3。截止到1997年底,含水率平均下降了5.3%,累积增油34×104t。其中中1-16站效果最好,含水率平均下降了7.2%,累积增油24.2×104t。转后续水驱后,仍保持含水下降势头。该项目已收回全部投资,取得了工业性试验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李永太  温哲豪 《油田化学》2006,23(1):68-72,76
陇东油区经多年注水开发,多数区块产出水矿化度已降至60 g/L以下,含Ca2++Mg2+约2 g/L;数值模拟评价表明马岭中区Y10油藏和樊家川Y9油藏是实施聚合物驱的最佳区块。分子量1.8×107~2.0×107的常规和抗盐HPAM在矿化度2.2 g/L的注入水和45.8 g/L的产出水中的溶液,进入距井眼30 m处地层时,其黏度高于地层原油。用Y10,Y9,Y4+5油层渗透率0.08~0.99μm2岩心测得的fr和frr值表明,驱油聚合物的分子量应不大于1.8×107,溶液浓度不小于600 mg/L;油层岩心渗透率为0.18~0.99μm2的Y10和Y4+5油层岩心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值为10.0%~13.6%。报道并分析了两个聚合物驱现场试验结果。马岭中区岭122井组先导试验区,1996年7月至2000年初在油井综合含水92.5%时注入浓度600~1000 mg/L、分子量1.2×106、水解度10%的HPAM溶液0.1926 PV,岭122井注入压力上升,吸水指数下降并在恢复注水后两年维持不变,对应4口油井增油减水。华池悦22区试验区5口水井于2004年1月至2005年5月共注入浓度700~1000 mg/L、分子量1.8×107、水解度30%的抗盐HPAM溶液7.1×104m3,注入压力上升1.0~7.0 MPa,可对比5口油井平均日增产油9.28 t,含水(78.6%~92.4%)平均下降8.6%,见效时间1~7个月不等。图3表7参3。  相似文献   

17.
在对孤岛油田中二北Ng3-4单元进行注聚开发中,为了改善长期注水开发造成的层间、层内矛盾,控制聚合物的窜流,发挥聚合物驱油作用,根据区块注入井压降曲线、指示曲线等油藏动、静态资料,采用PI决策技术对单元存在大孔道的注入井进行整体剖面调整。通过室内实验筛选,确定采用“无机颗粒型+木质素磺酸钙冻胶型”复合堵剂、多段塞组合调剖工艺。现场应用表明,该工艺的实施能够大幅度提高水井压降指数,改善层间、层内矛盾,有利于提高后续聚合物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工业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胜利油田于1992年9月在孤岛油田中一区进行了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在先导试验取得明显效果的基础上,1994年底开展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聚合物驱工业性试验,利用现有的常规井网,采用清水配制母液,污水稀释,二级段塞方式注入,历时33个月,共注聚合物干粉8687.8t,聚合物溶液500.5×10^4m^3,截止到1997年底,含水率平均下降为5.3%,累积增油34×10^4t。其中中1-16站效果最好,含水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聚合物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层聚合物水淹后.油层的物理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电性特征变化.过去水驱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已经不再完全适合聚合物水淹层.针对胜利油区聚合物配注2种类型(清水配制母液清水注入和清水配制母液污水注入)的水淹层.系统地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的导电性.表明聚合物溶液具有弱导电性;研究不同配注方式下聚合物水淹层的测井曲线电性特征,从测井曲线特征变化来判定油层的聚合物水淹状况;实验证明了阿尔奇公式仍然适合聚合物水淹层,为聚合物水淹层的测井解释提供基础;针对聚合物水淹层的特点.提出了适合聚合物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并求取了不同聚合物浓度下岩电参数.对注聚期间新井二次解释,解释精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低、部分聚合物驱区块注入困难、聚合物用量过大等实际问题,探索通过多段塞交替注入方式进一步改善聚合物驱效果,提高聚合物驱效益。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非均质油层依次交替注入不同粘度的聚合物段塞,使高、低渗透层驱替剂流度差异减小,实现高、低渗透层聚合物段塞尽可能同步运移。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多个段塞交替注入驱油方案较单一段塞注入多提高采收率2%以上,节省聚合物用量约25%。将该注入方式应用于大庆油区4个试验区,结果表明,有效控制了含水率上升速度,综合含水率较预测值低0.8%,增加产油量1.4×10~4 t,节省聚合物干粉用量18.6%。多段塞交替注入方式是提高聚合物驱效率、降低聚合物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