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影像学特征联合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建立的预测模型对肺实性结节良恶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科组)2021年1月至4月437例孤立肺实性结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4∶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其中训练集350例患者,内部验证集87例患者;纳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组)2019年8月至2022年5月82例孤立肺实性结节患者为外部验证集。训练集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ROC曲线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一致性;针对不同直径和中等风险概率的结节进行亚组分析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性能。结果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TCs值、胸膜凹陷征、分叶征、毛刺征是肺实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内部验证集和外部验证集中,Nomogram预测模型AUC分别为0.888和0.871,结果优于影像学特征预测模型(0.835,P=0.007;0.804,P=0.043)、Mayo预测模型(0.781,P=0.019;0.726,P=0.033)和CTCs单独模型(0.699,P=0.002;0.648,P=0.012);内部验证集和外部验证集的C-指数分别为0.888和0.871,校正C-指数分别为0.853和0.842,内部验证集的预测模型在结节直径5~20 mm和中等风险概率的结节AUC为0.905和0.87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提高肺实性结节良恶性诊断的价值,更有效辅助临床诊断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在肺小结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1日在天津大学附属天津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1650例肺部小结节患者CT影像资料,对比分析术前AI辅助诊断的恶性概率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AI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对肺小结节的良恶性的预测能力。结果1650例肺小结节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分别为肺癌1391例(84.3%)和肺良性病变259例(15.7%)。两组患者术前AI诊断的平均恶性概率分别为(78.85±22.91)%和(54.91±28.68)%。对本组病例进行AI恶性概率分布的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68。当恶性概率为81.3%时,敏感度与特异性之和最高,敏感度为0.620,特异性为0.81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AI智能系统对于肺结节诊断的准确性随直径增大升高,0~1cm、1~2cm和2~3cm大小的肺结节诊断的R0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7、0.769和0.804。结论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计算出的恶性概率可以用于术前辅助鉴别肺小结节的良恶性情况,准确性与肺小结节直径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VAMT)在肺部CT提示“恶性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3月~2006年12月我院对56例肺部CT提示恶性结节的患者行VAMT手术及组织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前CT报告恶性结节26例,可疑恶性30例。VAMT术后病理报告恶性结节37例(包括原发支气管肺癌25例,转移癌12例),细胞异型性改变14例,良性病变5例(包括结核球2例,肺错构瘤2例,炎性假瘤1例)。VAMT病理检查对恶性结节的显示率优于CT检查(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不仅可以为肺部CT怀疑为恶性的结节提供精确的病理诊断,而且还可同时进行治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诊疗肺部小结节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诊治肺部小结节的价值。方法2007年2月~2008年2月,对53例40岁以上肺孤立性小结节(直径≤3cm)应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行肺小结节病灶切除,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对恶性病变按恶性肿瘤手术原则进一步手术,良性病变则结束手术。结果诊断恶性病变39例,其中34例原发性肺癌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癌根治术,2例双侧肺癌和3例肺转移癌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病灶切除术;14例术中病理诊断为肺良性病变,仅行病灶切除术。34例原发性肺癌中1例失访,余33例随访2~12个月,平均7个月,31例无瘤生存,2例术后6个月内复发,行肺叶切除术。2例双侧肺癌和3例肺转移癌均死亡,生存时间2~6个月,平均4个月。14例良性病变随访3~12个月,平均7.5月,无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诊治肺部小结节,创伤小,诊断准确,具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影响良性乳腺结节增长的相关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女性良性乳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发生结节增长将患者分为增长组和未增长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结节增长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 curve)和校准图验证模型的区分度以及一致性。结果 本研究中424例良性乳腺结节患者有182例出现结节增长,发生率为42.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OR=1.015)、多发结节(OR=1.864)、囊性结节(OR=2.130)、对侧有结节(OR=1.705)、结节最大直径<8 mm(OR=2.411)、血小板计数升高(OR=3.206)均为影响结节增长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良性乳腺结节增长风险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预测良性乳腺结节增长风险的模型AUC分别为0.725(95%CI:0.674~0.7...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调节蛋白A1(细胞周期素A1,CCNA1)及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甲基化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发生频率.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检测50例临床上经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验组)和2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对照组)CCNA1及BRCA1甲基化的状态,以建立广西非小细胞肺癌相关基因的甲基化谱式.结果 在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CNA1及BRCA1甲基化率分别为70.0% (35/50)和84.0%(42/50).对照组中2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这2个基因均为去甲基化.结论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CNA1及BRCA1基因DNA甲基化状态有助于诊断非小细胞肺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一种新型的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技术对肺部结节良恶性鉴别的能力。方法对入组的肺部结节73例患者进行了新型的基于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 CAM)特异性识别多肽和纳米磁珠技术的CTC分离和检测。其中恶性病变组48例[男13例、女35例,年龄(57.0±11.9)岁],良性病变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53.1±13.2)岁]。以病理为金标准,探究CTC计数鉴别诊断的效能,并按照实性成分比进行亚组分析,同时与PET/CT进行对比。结果恶性病变组的CTC计数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0.50个/ml vs.0.00个/ml,P0.05)。依据CT影像学的实性成分比(CTR)进行亚组分析发现,恶性病变组和良性病变组的CTC计数在纯磨玻璃影(p GGO)结节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个/ml vs.0.00个/ml,P0.05),而在部分实性结节组和纯实性结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C计数鉴别p GGO结节良恶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显著高于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P0.001),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83.3%。结论基于多肽的CTC纳米磁珠检测对p GGO结节具有鉴别诊断能力,作为一种有潜力的肺部良恶性结节无创、无辐射鉴别方法,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呼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50岁人群肺结节良恶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1月15日于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就诊、年龄50岁的147例肺结节患者分为肺癌组和肺良性疾病组。肺癌组104例,其中男36例、女68例,年龄27~49(43.54±5.73)岁。肺良性疾病组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22~49(42.49±6.83)岁。前瞻性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和呼出气样本,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呼出气中的VOCs。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变量筛选及预测模型的建立,计算预测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两组在性别(P=0.034)、吸烟史(P=0.047)、环戊烷(P=0.002)、3-甲基戊烷(P=0.043)和乙苯(P=0.009)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性别、环戊烷、3-甲基戊烷、乙苯、N,N-二甲基甲酰胺为变量建立的预测模型的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60.5%,ROC曲线下面积为0.781。结论 VOCs结合临床特征对50岁人群肺结节的良恶性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径≤1.0 cm的肺微小结节临床治疗策略,提高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经手术治疗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31~74(51.0±7.4)岁,9例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其余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前均经胸部X线和胸部CT检查发现直径≤1.0(0.8±0.1)cm的肺部微小结节,肺门、纵隔无肿大淋巴结。痰细胞学和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为阴性。所有患者术前均无组织病理学诊断,均行肺功能检查。其中11例行肺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扫描术/CT(PET/CT)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检查,结果均为阴性。13例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26例行单纯胸腔镜手术。结果手术时间(121.0±48.0)min,肺部分切除患者术后住院时间4~5 d,肺叶切除患者术后住院时间7 d,未出现并发症。手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恶性21例,其中腺癌9例、肺泡细胞癌7例、小细胞癌1例、肺转移瘤4例。良性病变18例,其中硬化性血管瘤4例、炎性假瘤4例、肺炎2例、肉芽肿3例、肺结核2例、肺表面淋巴结增生3例。病灶位于左肺上叶11例,左肺下叶6例;右肺上叶14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7例。结论孤立性肺结节特别是直径≤1.0 cm微小结节的诊治应首先以恶性对待,以免延误治疗;允许3个月左右的观察,观察期可选择性地使用抗生素治疗,2~4周可重复胸部X线片或CT检查。术前CT引导的金属针定位可帮助手术中探查病变部位。胸腔镜手术或经胸(小切口)活检是目前常用有效的诊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伴对侧肺结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4例获明确诊断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伴对侧肺结节,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化疗,并定期跟踪随访14~21个月.结果 24例患者中,其中6例有原发或转移癌;肺结节的大小,原发癌的病理类型和分期与结节性质之间无联系.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伴对侧肺结节,如果不能取得病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良性肺结节(直径≤2 cm)的临床特点,提高肺结节诊断的精确性。 方法收集和分析2013—2018年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良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手术的恶性肺结节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对比。 结果共有良性肺结节患者104例(良性率占22.7%)。病理诊断机化性肺炎43例、肉芽肿17例、错构瘤和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各14例、淋巴结增生7例、炎性假瘤6例、硬化性肺细胞瘤2例、结核性肉芽肿合并AAH 1例。无症状就诊患者39例,主诉胸痛者33例、咳嗽13例、咳嗽咳痰11例、胸闷7例、发热1例;术前观察时间平均7个月(1周~6年),17个结节有增大或密度增加;26例患者肿瘤标志物轻度增高。CT影像表现:结节形态不规则者19例,具有毛刺征者20例、分叶征11例、胸膜凹陷16例、钙化11例、血管集束征9例、空泡征9例、胸膜增厚8例、支气管通气征7例。与同期手术的354例恶性结节(原发性肺癌)比较发现,良性结节多为实性(P ≤ 0.001)、直径≤10 mm(P = 0.003);同时胸膜凹陷及血管集束征的发生率较低(P ≤ 0.001;P = 0.013);良恶性结节均好发于上叶肺。 结论手术切除的良恶性肺结节的影像学特点有相似之处,胸膜凹陷和血管集束征更具鉴别意义。对直径≤1 cm的实性肺结节,应给予更大耐心。  相似文献   

12.
正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空气污染等问题,肺癌发病率在我国迅猛增长,高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低剂量、高分辨率螺旋CT、PET-CT及EBUS等技术的出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率得到极大提高。肺部肿瘤常以肺部结节的形式早期被影像学检查发现。越来越多的肺结节被发现,其中不少是多发肺结节。肺结节(pulmonary nodule,PN)指肺内结节直径≤3 cm的类圆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实性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恶性概率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4~2018年入院且病理结果明确的443例亚实性肺结节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肿瘤标志物。将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其中建模组296例,男125例、女171例,平均年龄(55.9±11.1)岁;验证组147例,男68例、女79例,平均年龄(56.9±11.6)岁。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亚实性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基于验证组数据,对本研究模型与Mayo、VA、Brock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PKUPH)模型进行对比验证。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肿瘤实性成分直径比值(consolidation/tumor ratio,CTR)、边界、毛刺征、分叶征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是判断亚实性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公式为:恶性概率P=ex/(1+ex)。X=0.018+(1.436×性别)+(2.068×CTR)+(–1.976×边界)+(2.082×毛刺征)+(1.277×分叶征)+(2.296×CEA)。本研究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6,灵敏度为81.6%,特异性为75.6%,阳性预测值为95.4%,阴性预测值为39.8%。与传统模型进行模型间对比验证,本研究模型预测价值显著优于Mayo、VA、Brock和PKUPH模型。结论相较于Mayo、VA、Brock和PKUPH模型,本研究建立的亚实性肺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预测价值更为理想,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亚实性结节的早期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多层螺旋CT和低剂量CT扫描在肺癌筛查中的广泛应用,孤立性肺结节的检出率明显增高。一旦发现孤立性肺部结节,临床上很难立即将孤立性肺结节区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通过孤立性肺结节的病因,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节的大小、形态、位置及生长速度,结节恶性概率数学模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的诊断价值等分析,为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同时总结孤立性肺结节的处理策略,根据结节直径是否大于8mm以及患者是否有高龄、吸烟和恶性肿瘤病史,分别采用不同的随访和治疗策略,并探讨胸腔镜手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治过程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胸腔镜诊治肺部微小结节2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肺微小结节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2000年5月~2005年6月对29例肺微小结节行VATS,术中明确结节所在位置、大小、性状以及与胸膜关系;对于肺实质内微小结节的探查全部依赖于手指的触诊定位,一般用食指即可,若定位有困难,可将切口适当延长至4cm左右,以2根手指协助定位。根据探查结果行结节所在肺组织的楔形切除,术中切除标本送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如为良性,则术毕;如为恶性,进一步行VATS辅助小切口开胸肺叶切除联合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食指触诊定位微小结节,无一例延长切口。恶性病变11例(11/29,37.9%),良性病变18例(18/29,62.1%)。8例(57.1%)术前拟诊为恶性病变及3例术前拟诊为良性病变最终确诊为恶性病变。11例具有分叶、毛刺及胸膜皱缩等“恶性”影像学表现中仅6例(54.5%)确诊为恶性病变。21例单发结节恶性7例;8例多发结节良性和恶性各4例。18例良性行VATS肺楔形切除;11例肺癌中6例行根治性肺叶切除联合纵隔淋巴结清扫术,5例行姑息性肺楔形切除术。结论肺部微小结节诊断困难;VATS手术诊治肺部微小结节,技术成熟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胸腔镜手术在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胸腔镜手术(VATS)在诊治肺肿瘤和肺部微小结节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应用VATS诊治肺肿瘤和肺部微小结节39例,其中肺癌34例。行肺楔形切除8例,肺叶切除25例。胸膜粘连固定术2例,肺癌分期5例,肺活检手术5例。结果 本组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和术后并发症。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结论 VATS对早期和晚期肺癌的诊断治疗,尤其对肺部微小结节的确诊和晚期肺癌分期十分有用,可显提高早期肺癌的确诊率,避免肺部微小结节的误诊误治,还可使一些疑为晚期的患获得手术根治机会。VATS对于心肺功能差与年龄大的高危人群的肺癌手术、恶性胸水的治疗已成为其它方法难以取代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术前CT表现疑似肺癌的肺良性病变的CT特征及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2006年6月至2016年12月,2 239例患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肺部手术并术后病理证实为肺良性病变。其中,术前增强CT存在误诊考虑恶性可能性大的患者为173例(男101例、女72例,平均年龄56.0岁),归属于20种不同疾病,这20种疾病共包括907例肺良性病变(误诊和非误诊)。对173例患者的CT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907例肺良性病变术前增强CT容易误诊为恶性病变的病种依次为:肺平滑肌瘤(100.0%)、肺放线菌病(75.0%)、肺隐球菌病(71.4%)、硬化性血管瘤(50.0%)和机化性肺炎(44.2%)。173例术前胸部CT误诊为恶性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7.3%)、咳嗽(56.6%)、黄痰(8.7%)、咯血(28.9%)、胸痛(16.2%)、白细胞计数升高(18.5%)及癌胚抗原升高(4.6%)。173例胸部CT考虑恶性可能性大的肺部良性病变中,较常见的疾病依次为:肺结核(29.5%)、机化性肺炎(28.9%)、肺错构瘤(6.4%)和肺脓肿(6.4%)。173例患者CT多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影,70.5%的病灶≤3 cm,病灶有类似肺癌表现,如边缘毛刺(49.1%)、分叶(33.5%)、胸膜凹陷(27.2%)及明显强化(39.3%),同时部分患者具有肿瘤不常见征象,如钙化(12.7%)、中心液化(18.5%)、卫星灶(9.8%)、肺多发结节(42.2%)。24.3%患者存在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CT征象是诊断肺疾病的重要依据,但部分肺良性病变其CT表现有类似肺癌的特征,有时需要动态观察并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在影像变化中识别疾病本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雌激素水平与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为非小细胞肺癌的防治提供一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治疗的经病理学证实的肺鳞癌患者32例作为对照一组和来我院体检肺部健康的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二组,然后利用免疫组织染色化学技术对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肺部组织进行瘦素、血清雌激素(E)及雌激素受体(ER)的检测,分别对观察组、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患者的瘦素、血清雌激素(E)及雌激素受体(ER)进行比较,然后对观察组男性肺腺癌患者和女性肺腺癌患者的瘦素、血清雌激素(E)及雌激素受体(ER)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相比,瘦素、血清雌激素(E)及雌激素受体(ER)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男性相比较,观察组女性患者体内的瘦素、血清雌激素(E)阳性表达变化不显著(P〉0.05),但是女性患者中ER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瘦素、血清雌激素(E)、雌激素受体(ER)的阳性表达高于正常人的,说明这三种因素可能参加着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可作为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小结节经三维动态生长指标容积生长率与倍增时间的鉴别价值。方法 39例肺部小结节患者经肺部CT薄层平扫2次以上使图像重建层厚0.70 mm;结节容积测量采用三维分析软件VCAR,通过计算容积生长率与倍增时间值对其诊断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良性组平均结节容积远小于恶性组;而良性组结节的倍增时间很长且容积生长缓慢甚至为负,而恶性组却以更短的时间达到更高的容积生长率。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容积生长率和倍增时间联合作为肺小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电视胸腔镜手术在肺周围型小结节病变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在肺周围型小结节病变诊治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用VATS诊治肺周围型小结节病变患者91例,其中多发性结节18例,单发性结节73例。结节直径0.3-3cm。术前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影象学检查均未能确诊。肺活检术5例,肺楔形切除术61例,肺叶切除术25例。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中转开胸手术6例(6.59%)。行VATS后,患者均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确诊率100%;其中良性病变50例,原发性肺癌32例,肺转移癌9例。良性病变及早期原发性肺癌患者行VATS后达到了临床治愈;不能耐受大手术的原发性肺癌患者,经VATS行肿瘤局限性切除后改善了症状;肺转移癌行姑息治疗,经VATS做肺楔形切除或肺叶切除术。结论:VATS在肺周围型小结节病变的确诊、良性结节、早期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治疗以及肺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