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皮脂腺痣是一种表皮、真皮及皮肤附属器所构成的器官样痣,临床上常见,通常出生即有,好发于头面部。皮脂腺痣可以伴发多种皮肤肿瘤,基底细胞癌是皮脂腺痣最常伴发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但伴多发基底细胞癌患者并不常见,本文现报告1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皮脂腺痣与表皮及皮肤附属器错构瘤样结构的关系。方法 收集 17例皮脂腺痣 ,分析、总结其临床病史 ,病理学改变特点。结果  14例 (82 %)初生时发病 ,男女之比为 1.3 0∶1(9∶8) ,本病主要表现为毛囊发育不良和皮脂腺增生 ,4例伴有表皮痣 ,1例伴有基底细胞癌 ,1例伴表皮样囊肿 ,6例伴有大汗腺异位。结论 皮脂腺痣是一种错构瘤样增生 ,常伴有其他表皮或皮肤附属器错构瘤样结构存在。  相似文献   

3.
正皮脂腺痣(nevus sebaceous)又称器官样痣,是一种由表皮、真皮及皮肤附属器构成的先天性错构瘤性病变[1]。皮脂腺痣常并发多种皮肤良性和恶性肿瘤,其中恶性肿瘤以基底细胞癌最为常见[2-5]。现将我科诊治的2例皮脂腺痣并发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1病例资料例1.男,65岁。头皮肿物并缓慢生长60余年,溃疡半年,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及管状乳头状顶泌汗腺腺瘤.患者女,26岁.因右侧头皮黄色无毛斑块26年就诊.体格检查示右侧头皮黄色无毛斑块,边界清楚,表面粗糙,局部糜烂渗液.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疣状增生,皮脂腺和顶泌汗腺增生.一部分顶泌汗腺与表皮相连,形成乳头状突起,其间质中有较多浆细胞浸润;另一部分顶泌汗腺位于真皮深部,不与表皮相连,形成较多管腔样结构,管腔内见顶泌汗腺呈乳头状突入管腔.结合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本病为1例罕见的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及管状乳头状顶泌汗腺腺瘤.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患者皮脂腺痣的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特征。方法 2016年1 - 12月将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83例皮脂腺痣患者,按年龄分成4组,采集、分析其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图像特征。结果 < 10岁组21 例,皮损在皮肤镜下表现为橘色背景下独立分布、较为一致的黄红色、球块状结构,似鹅卵石样排列,伴血管增生、扩张;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皮脂腺发育不全, 仅见幼稚毛囊。10 ~ 20岁组28例,皮肤镜下可见聚集分布、与毛囊无关、大小不同的黄色圆形、卵圆形结构,伴毛细血管扩张;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真表皮交界处及真皮浅层葡萄串样皮脂腺结构,中央为管状/柄样结构,外周为簇集分布、鱼籽/蛙卵样增生的皮脂腺小叶,其上方表皮往往呈疣状/乳头瘤样增生。21 ~ 59岁组30例,影像学表现同10 ~ 20岁组。≥ 60岁组4例,影像学特征主要为乳头瘤样增生。结论 皮脂腺痣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疾病,不同年龄阶段影像学表现不尽相同;在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均具有特征性结构,可作为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广东省皮肤病医院皮肤外科与皮肤肿瘤科拥有一支专业技术强大的团队,在利用外科手段诊治皮肤良恶性肿瘤、各种瘢痕、皮肤溃疡、皮肤软组织缺损以及畸形修复等复杂皮肤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皮肤外科与皮肤肿瘤科目前开展的手术有:1.治疗性手术:包括各种皮肤肿瘤(如皮肤癌、体表脂肪瘤、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表皮囊肿、脂溢性角化、色素痣、疣状痣、血管痣等)、  相似文献   

7.
CO_2激光治疗皮脂腺痣58例邢勇君(东风汽车公司中心医院,湖北十堰市,442008)皮脂腺痣(nevussebaceus)是一种皮肤良性肿瘤。近年来我们采用CO_2激光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8例皮脂腺痣系门诊患...  相似文献   

8.
皮脂腺痣合并大汗腺囊腺瘤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皮脂腺痣常与其他皮肤附属器肿瘤并存,可同时合并大汗腺囊腺瘤,报告1例皮脂腺痣合并大汗腺囊腺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色素性毛表皮痣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相关文献,探讨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对色素性毛表皮痣相关文献进行描述与总结。结果色素性毛表皮痣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是一种良性皮肤错构瘤,可伴发皮肤肌肉骨骼发育异常,称为Becker痣综合征;单纯皮肤症状可尝试采用激光治疗,合并其他发育缺陷可采用手术治疗。结论色素性毛表皮痣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激光是常用治疗单纯皮肤异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皮脂腺痣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脂腺痣综合征又称皮肤神经综合征(神经外胚层综合征)或皮肤-眼-脑-心综合征,为先天性外胚叶发育异常的罕见疾病,笔者诊治1例线形皮脂腺痣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皮脂腺痣是一种由多种皮肤结构组成的错构瘤,可并发多种肿瘤[1-2].本病向肿瘤转化的概率为10% ~ 20%[3].现将我科诊治的1 例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和基底细胞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诊断:皮脂腺痣并发基底细胞癌. 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表皮突延长,皮脂腺增生,且无对应之毛囊.真皮深部及皮下脂肪内可见汗腺:另见界限清楚的肿瘤团块,部分与表皮相连.肿瘤团块中及周围混有单个或巢状皮脂腺分化细胞.团块由基底样细胞组成,周边细胞排列成栅栏状,可见收缩间隙.  相似文献   

13.
皮肤肿瘤     
951276 皮脂腺肿瘤凝集素亲合组化研究/李建军…//临床皮肤科杂志。-1994,23(6).-305~307 采用17种生物素化的凝集素,应用ABC法研究了23例正常皮肤和22例皮脂腺良、恶性肿瘤的肿瘤细胞凝集素受体的定位及分布,发现在皮脂腺癌的阳性率较高;正常皮脂腺、皮脂腺痣、皮脂腺增生、皮脂腺腺瘤可见胞膜及胞浆的海绵、网状着染;皮脂腺癌中胞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毛母细胞瘤及血管瘤。患者男,33岁。因右侧头皮及面部暗红色无毛斑丘疹33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右颞部、右上睑、右侧面颊部及腮部一暗红色斑丘疹,18 cm×10 cm,质软,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增生呈疣状,皮脂腺和大汗腺增生,局部形成乳头状结构,被覆双层上皮细胞,间质内较多的浆细胞浸润;真皮内可见多个肿瘤细胞团块,外周细胞排列呈栅栏状,无人工收缩间隙,真皮浅层有大量血管腔。诊断: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毛母细胞瘤及血管瘤。  相似文献   

15.
皮脂腺痣并发小汗腺汗孔癌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患者男,39岁。左侧头皮、面部丘疹、结节、斑块39年,部分菜花样隆起1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面部前额斑块病理片显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层皮脂腺明显增生。菜花样增生物病理片示真皮可见一个或多个上皮肿瘤细胞团,呈巢索状;肿瘤细胞团内见多角形、核位于细胞中央的的鳞状细胞样瘤细胞和含丰富的糖原且细胞膜清楚的浅染瘤细胞,核分裂相多,有病理性核分裂;瘤细胞浸润真皮及皮下,可见局灶有导管分化。免疫组化提示肿瘤结节混合性CK(细胞角蛋白)阳性,肿瘤内导管结构EMA(上皮膜抗原)强阳性,PAS染色可见胞浆内糖原染色阳性。根据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皮脂腺痣并发小汗腺汗孔癌。  相似文献   

16.
<正>1临床资料本科1998-2010年共诊治小汗腺汗孔瘤7例,临床分别拟诊为皮脂腺痣、寻常疣、化脓性肉芽肿、脂溢性角化和皮肤纤维瘤等,予手术切除后,切除物送病检均示:小汗腺汗孔瘤。7例临床全部误诊,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34~65岁,平均42.8岁,病程3~15年;皮损分布:发生于足部4例,面部2例,头皮  相似文献   

17.
报告2例皮脂腺痣并发色素性毛母细胞瘤。患者分别为40岁和38岁中年男性,临床均表现为出生时即有头、面部蜡样斑块,青春期后在其基础上出现色素性肿块。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下可见边界清楚无包膜的结节,肿瘤细胞呈基底细胞样,肿瘤内及周围见大量黑素沉着。2例均诊断为皮脂腺痣并发色素性毛母细胞瘤。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皮脂腺痣并发皮脂腺瘤.患儿男,13岁.头顶部一椭圆形淡黄色疣状新生物13年.皮肤科检查:头顶部见一约2cm×3cm椭圆形淡黄色斑块,边界清楚,表面呈轻度疣状.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棘层增生肥厚,轻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浅中部见增生的皮脂腺及不成熟的毛囊结构,并可见异位大汗腺,真皮中部还可见多个大小不等肿瘤团块,肿瘤团块由基底样细胞和少许成熟的皮脂腺细胞组成,但未形成皮脂腺小叶样结构,团块周边细胞未见栅状排列及收缩间隙.诊断为皮脂腺痣并发皮脂腺瘤.  相似文献   

19.
报告1例皮脂腺痣并发毛母细胞瘤。患者女,39岁。出生即发现右侧耳周芝麻至粟粒大褐色丘疹。皮肤科检查:右侧耳前部可见条带状斑块,呈蜡样光泽,其上有结节,局部糜烂及结痂;右侧耳后部可见密集分布的蜡黄或棕褐色角化性丘疹或斑块,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突延伸,区域表皮长出多个原始的毛乳头样结构,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真皮层可见结节状的毛母细胞瘤以及大量皮脂腺结构,下方无毛囊。诊断:皮脂腺痣并发毛母细胞瘤。治疗:予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0.
皮脂腺痣伴发大汗腺囊腺瘤及先天性色痣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脂腺痣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肿瘤,可与其他皮肤附属器肿瘤并存,其中基底细胞上皮瘤及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最为多见,伴有痣细胞痣的病例则十分罕见,现遇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17岁。出生时发现左颞部有斑片,数月后斑片上出现一小黑痣,无明显不适,随年龄增长斑片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