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解决目前发动机冷却系统开发过程中流程复杂、性能过剩等问题,结合实车项目对某轿车冷却系统进行了匹配研究。以某紧凑型自然吸气轿车的冷却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发动机热平衡试验数据和整车结构参数,选取高速高档、爬坡6%和爬坡10%作为匹配工况,对散热器和冷却风扇进行匹配设计。利用KULI软件对所匹配的冷却系统进行一维建模,并进行性能仿真,最后对试验样车进行了热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全部设计工况下,仿真模拟和热害试验得出的散热器控制温度基本吻合,其误差均低于2%,因此所匹配的冷却系统能够满足整车要求。该匹配方法有效缩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设计成本。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某公司载货汽车的一系列热平衡试验及不合格车型的改善结果,分别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工作环境(冷却风扇、护风罩及防热风回流装置等)和散热器总成的结构(芯子材质、散热管规格及散热带节距等)方面,探讨了散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和行之有效的改善方法。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εNTU热传导计算方法,举例说明某款轻型卡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匹配计算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江淮中卡冷却系统的开发、设计与计算,重点对冷却系统影响较大的因素如风扇、水泵、散热器,以及对整车散热量影响较大的因素如发动机、中冷器、冷凝器进行了详细的匹配计算,目的是使整个热循环系统能满足在恶劣情况下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某四缸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的合理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方法对该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布局设计、系统流量确定、冷却系统流场和发动机温度场开展了研究。针对缸体水套冷却液流速差异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在缸体水套添加节流缺口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各缸缸体水套冷却液流速均匀性明显改善,各缸套壁面温度可降低1~3℃。发动机转速12 000 r/min时,热平衡测试结果显示缸温最大差异约为4℃。机油温度约为129℃,温度可控(小于140℃),表明该四缸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合理,可保证四缸发动机各缸冷却均匀及机油的冷却。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重卡6×4牵引车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水温过高问题,结合此车型冷却系统的设计,对该系列车型的散热器的选用进行了验算。通过对整车冷却系统的分析,对冷却系统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优化,提高进风系数,增大通过散热器的风量和解决冷却系统的热风回流问题,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冷却系统,满足整车热平衡要求,并为今后的产品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策略,针对45kW PEMFC发动机设计了综合型冷却系统,运用Matlab/Simulink和AMESim软件建立了冷却系统联合仿真模型,模型主要由冷却循环泵、冷却水管路、膨胀水箱、旁路分流阀、散热器和中冷器组成.利用该模型对PEMFC在各工况点的冷却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了冷却系统各部件对冷却效果的影响,为制定PEMFC发动机温度控制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升越野汽车的动力性,且维持良好的经济性,采用试验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某越野汽车匹配的发动机低速扭矩特性进行系统分析,从油嘴、增压器和喷油器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提升发动机低速扭矩的可行性.最终通过车辆道路试验和与其他车型的对比标定,验证了发动机低速扭矩提升后,对整车动力性及经济性带来的优势,从而得出理论和匹配研究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该结论可以为其他类型汽车匹配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某天然气发动机重卡整车热平衡试验为例,重点介绍热平衡试验测试系统的搭建,包括车辆准备、传感器安装、测试方法以及数据的处理分析。通过发动机出水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中冷前后的空气温度和环境温度的差值等参数,对试验车辆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整车冷却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验证方法,对冷却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典型农用发动机冷却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AMESim仿真软件的建模、仿真分析与核心部件优化设计研究。在对发动机冷却系统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分析基础上,应用AMESim软件中的冷却系统库、热力库、热液压库及信号控制库建立了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一维仿真模型。首先通过仿真计算分析发动机冷却系统中散热器的工作性能,并通过仿真值与试验值的对比,证实了所建立的AMESim仿真模型的可靠性,为冷却系统关键部件优化设计提供了模型与技术支持。然后,进行冷却系统散热器有效正面积优化设计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发动机冷却系统对散热器的宽度更敏感,合理增大散热器有效正面积可以提高冷却系统对发动机的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吴峰 《科技信息》2013,(18):118-118
对于传统的发动机来讲,由于受冷却系统的被动性的影响,其工作的性能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造成了部分功率的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本文主要介绍了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理,提出了比较合理的意见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单缸风冷柴油机轻巧化、高机械效率、高充量系数、优化燃烧系统与优化冷却系统等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12.
针对机械式压裂车油耗和成本较高的缺点,提出全液压压裂车概念,考虑到系统功率损失,提出使用"施工比油耗"衡量压裂车实际油耗,对全液压压裂车进行全局功率匹配,分别建立发动机万有特性、变量柱塞泵效率和整机辅助功率的数学模型,采用自适应惩罚函数法构建惩罚函数,以施工比油耗最低为优化目标建立目标函数,基于MFO算法,以压裂泵需输出的压力和流量作为优化输入参数,优化输出需启动的发动机数量、各发动机转速及其柱塞泵排量共计11个调整参数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在全部工况下,全液压压裂车施工比油耗维持在4.55~9.91 L/(60 MPa·m3),且随着负载压力和排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原方案相比,新方案最高可节油35.97%,且节油率随着负载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与机械式压裂车相比,同等工况下,采用新方案的全液压压裂车最高可节油53.74%。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型工程机械车辆驾驶模拟的计算复杂度与时间开销较大的问题,将Bullet物理引擎应用于工程车辆的驾驶模拟是一种简单高效且能兼顾模拟的实时性与真实性的解决方案。以泵车为例,首先根据所使用的物理引擎将给定的泵车模型分解成独立的部件并赋予基本的物理属性,然后在这些独立的部件之间建立对应的力学约束,最终在给定的场景中对泵车的驾驶操作进行实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Bullet物理引擎的虚拟泵车驾驶系统能高度真实地展现泵车的整个操作驾驶过程。  相似文献   

14.
采用APDL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技术,对某轻型载货汽车的前钢板弹簧进行参数化建模。应用ANSYS软件的非线性模块,考虑钢板弹簧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大变形、片间接触和摩擦等多种非线性因素,建立了钢板弹簧的有限元模型,得到了钢板弹簧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重型牵引车悬架系统的研究,对车辆的侧倾角刚度在车轮上的分配、悬架静挠度和动挠度的匹配、车辆的平顺性以及承载性能进行了分析,采用生产试验的方法总结了重卡运动特性下的悬架设计准则,确定了重卡悬架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而为合理地匹配车辆的主要性能指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冷却水套是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要散热部件之一,水套结构的合理设计对发动机工作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冷却水套主要由缸头水套、缸垫、缸体水套组成,其中,缸头水套的鼻梁区为高温区域,产生的热量需要高效的冷却才能保证其散热性能。为评估水套结构设计合理性及系统分析水套内冷却液的流动特性,采用CFD分析软件STAR-CCM+对某发动机冷却水套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动路径的冷却水套结构改进方法,通过对冷却液流动路径及速度分布均匀性的数值模拟相关研究,可以有效对现冷却水套冷却液流动不足进行优化改善,明显提升鼻梁区、排气侧区域的冷却,整体改善冷却水套的散热性能。基于流动路径的冷却水套CFD仿真及结构改进方法可为发动机冷却水套的设计及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分枝定界法的车辆配载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能实现配送中心车辆均衡与效率的车辆配载模型,提出了分枝定界法解决车辆配载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帕累托效率配置的要求.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增压内燃机中冷器和散热器布置匹配问题,研究中冷器和散热器不同布置形式的散热特点及对内燃机冷却系统性能的影响.利用风洞试验和内燃机冷却性能台架试验,结合中冷器中不同的流动介质,针对不同的布置形式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布置形式不同,对各自散热效率、热分布、模块整体风阻等的影响较大;风冷式传导介质,串联式风阻较并联式大,并联式散热效率优于串联式,但串联式热分布更均匀;水冷式传导介质,两种形式各方面差异较小.在实际设计中,根据内燃机中冷器不同的冷却介质、整体空间等选择最优的布置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urea-SCR系统较高的NOx转化率以及较低的氨逃逸, 提出一种面向控制的urea-SCR(urea SelectiveCatalytic Reduction)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backstepping技术的非线性控制器。将模型参数误差看作外界的干扰输入, 并在输入到状态稳定性框架内分析了该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同时, 研究了基于一种配有urea-SCR系统的精确enDYNA模型, 并在ECE(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瞬态测试循环条件下进行了测试。该控制器能调节参数可变的非线性系统, 跟踪理想的氨覆盖率, 适用于轻型车辆配备的urea-SCR系统。与传统的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控制器控制效果对比实验表明, 基于backstepping控制器降低了氨逃逸量且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