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151例IM患儿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 IM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最常见,鼻塞、眼睑浮肿也是重要体征。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及EBV-IgM抗体检测可帮助确诊。更昔洛韦治疗IM效果确切。结论应重视IM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并提高确诊率,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高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清中可测得EB病毒抗体等为主要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此病系自限性疾病,儿童因普遍缺乏免疫力易发生本藏近年来,IM在成人中发病增多,目前尚无特殊治疗,一般采取对症治疗,主要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对症治疗并发症,同时加强护理。我院自2000年3月-2006年10月共收治成人IM39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分析总结58例EBV感染IM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给予针对性护理。结果:本组24例(41.4%)出现并发症,其中肺炎7例,肝功能损害10例,心肌损害3例,血液系统损害4例,无脾破裂患儿。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病程14~30 d,随访3~6个月,未出现特殊不适。结论:对EBV感染IM患儿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实施有效合理的护理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 EB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肝脾肿大、外周血出现大量异型淋巴细胞为特征性表现.本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并发心、肝、肾、胰腺、腮腺等多脏器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胆囊壁增厚报道很少见,我院 2001年 1月~ 2002年 12月共收治 IM患儿 50例,其中 10例合并胆囊壁增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胡燕玲  余靖 《临床荟萃》1998,13(12):539-54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全身多系统损害的急性传染病。可呈散发和流行发病。国内对流行发病的报道尚少,为此作者将1993年3~8月按既往诊断标准收治的40例IM作如下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6.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为一种起源于骨髓内异常多能干细胞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以持续表达bcr—abl融合基因为特征,这段融合基因的翻译产物bcr—abl蛋白具有较高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可激活一系列下游信号传导通路而导致CML的发生,因而成为CML治疗的明确靶向。伊马替尼(IM)可竞争性结合abl酪氨酸激酶催化部位的ATP结合位点,使该激酶不能与ATP结合,从而失去催化活性。应用IM治疗的几乎所有CML急变期患者和近15%~20%的CML慢性期患者在IM治疗开始2~3年后复发。产生IM耐药的主要原因是bcr—abl发生点突变,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儿童常见。常用的抗病毒药物病毒唑、阿昔洛韦单用时疗效也较差。近年来有报道用更昔洛韦(GCV)、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IFN-α等治疗IM疗效较好。作者采用GCV联合IVIG治疗儿童IM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EB病毒所致的机体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是引起儿童长期发热的主要病因。IM虽然属于良性自限性疾病,但有时会出现一些致死性的并发症,例如肝功能衰竭、脾破裂、呼吸道阻塞、持续性感染等。由于IM的确诊性试验(抗-EBV抗体的检测或EB病毒病原学诊断)多在省级以上医院开展,加之本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所以临床上易造成误诊及漏诊。异常淋巴细胞(简称异淋)与转氨酶的联合检测诊断IM简单易行,对IM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先华  张兵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2):2144-2145
[目的]总结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减少误诊与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04年11月本院收治155例IM住院患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小儿IM临床累及多种器官、多个系统,可有多种并发症,其中,肝功能受损42例;泌尿系统38例;呼吸系统35例;眼睑水肿34例;血液系统32例;循环系统17例;结膜炎13例;神经系统6例.累及1个系统者85例;累及2个系统者29例;累及3个及3个以上系统者5例.异型淋巴细胞呈动态变化,EBV抗体检测化为特异性检查.[结论]小儿IM可累及多种器官、多个系统,可有多种并发症,提高对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其临床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疱疹病毒群的EB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并发症多,儿童病例多见。其最严重的合并症为脾破裂,神经系统可发生脑膜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并可并发呼吸道阻塞,ITP,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近一年来,我科收集26例IM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是一种对处在液体中的细胞或其他生物微粒逐个进行多参数快速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技术。近十年来流式细胞术已被我国各级医院较广泛采用,主要作用之一是测定血液恶性肿瘤的免疫表型,流式细胞术的免疫分型(FCM—IM)是国际上公认的诊断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一项不可缺少的标准,还可提供指导治疗的相关信息。本就FCM在急性白血病诊断的免疫学基础,急性白血病的免疫分型诊断以及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V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各器官,并发症多,我院2007年1~12月共收治43例临床诊断为IM患儿。其中31例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符合心肌损害标准。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系出EB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无明显季节性,以散发为主,偶有流行。常出现多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变化多样,易误诊及漏诊。现将7例误诊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EB病毒感染是儿科比较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感染时其症状轻重不一,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引发多种疾病,主要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和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很多时候不能早期诊断,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就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咽拭子的EBV-DNA载量对16岁以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16岁以上疑似IM患者血浆、PBMC和咽拭子3种标本EBV-DNA载量检查结果。结果 61例临床和实验室确诊IM中,血浆标本检出16例,EBV-DNA检出率为26.22%;31例检测PBMC的患者EBV-DNA检出率为61.29%;37例咽拭子EBV-DNA检出率为83.78%。血浆、PBMC、咽拭子以一项或多项阳性为依据的联合检测,EBV-DNA检出率100.00%。结论通过血浆、PBMC、咽拭子EBV-DNA的联合检测可提高16岁以上IM阳性检出率,为临床提供更多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6.
罗泽民  苏海涛  谢娜 《华西医学》2012,(8):1190-1193
目的总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2012年1月入院收治48例合并肝损害IM与120例无肝损害IM的患儿年龄、性别、主要症状和体征、系统损害、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肝损害IM患儿血小板减少、异形淋巴细胞增加、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血清酶学异常、持续发热、中重度肝脾肿大,以及多系统损害发生率较高;而咽峡炎、皮疹和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较低;IM合并肝损害与发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r=0.127,0.075,P<0.05)。结论 IM合并肝损害表现为持续发热、肝脾肿大、肝酶异常、血小板减少、异形淋巴细胞增加较常见。及时作肝功能等辅助检查,及早发现和干预IM肝损害,有助于减少重症IM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冯瑞兵 《新医学》2011,42(5):312-314
目的:观察叶酸对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IM)及非典型增生(ATP)的逆转作用。方法:8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内镜下病理活组织检查证实伴有不同程度的IM及ATP,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口服叶酸(每次10mg,每日3次)治疗,对照组41例口服维生素E胶丸(每次100mg,每日3次)治疗,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治疗后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治疗组胃黏膜萎缩、IM及ATP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8%、60%;对照组分别为39%、35%、3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叶酸对逆转胃黏膜萎缩、IM及ATP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华支睾吸虫病是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胆道系统内引起的一种地方性、感染性疾病,对人体危害很大。对没有出现梗阻性黄疸的轻症患者,口服吡喹酮可收到良好疗效。而重度感染者,由于虫体及虫卵堵塞胆管而出现梗阻性黄疸,此时药物治疗的效果多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内镜治疗成为华支睾吸虫梗阻性黄疸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附4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巨细胞病毒(EBV)感染所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全身性疾病,IM可以侵犯多系统及脏器,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但近年成人发病逐渐增多[1]。我院2000~2006年共收治42例成人IM,其中25例误诊,误诊率59·52%。现回顾分析42例IM的临床资料,以探讨成人IM的临床特点。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18~35岁。入院时病程7~28天。1·2诊断依据诊断依据参照文献[2]:①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肝脾大、淋巴结大;②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大于0.10;③EBV抗体(EBV-I…  相似文献   

20.
联合试验在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由疱疹病毒(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良性淋巴细胞增多的传染性疾病,是引起儿童长期发热的主要病因[1].在临床上多呈隐性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性炎症.IM虽属良性自限性疾病,但有时会出现一些致死性的并发症,如肝功能衰竭、脾破裂、呼吸道阻塞、持续性感染等.由于确诊IM需病原学诊断.在临床上难以开展,故易误诊和漏诊.在病程的4~10 d异常淋巴细胞、谷丙转氨酶(ALT)、血小板计数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I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