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摘要目的研究自由呼吸导航三维采集(SNFB3D)全心MR血管成像(MRA)技术评价先天性心脏病(CHD)病人冠状动脉(CA)主干和侧支的价值。方法收集109例病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由呼吸导航全心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CMRA)心率对成像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8例正常者,用自由呼吸导航触发3D-TFE序列行全心冠状动脉成像,用"Soap Bubble"软件进行冠状动脉曲面重建;以显示冠状动脉的节段数及图像质量为评价指标,分析比较不同心率对成像效果的影响。结果:28例中显示冠状动脉112支208段。不同心率冠状动脉显示节段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心率〈70次/min时各支冠状动脉主干近、中、远段均可良好显示。图像质量一级17例,二级5例,三级3例,四级2例,五级1例。不同心率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心率〈70次/min时图像质量较好。结论:自由呼吸导航全心CMRA的成像效果与心率有关,心率慢时,冠状动脉各支、段显示较完整,图像质量也较好。  相似文献   

3.
金航  曾蒙苏  葛梅英  恽虹  杨姗  陈锦   《放射学实践》2011,26(11):1185-1188
目的:探讨单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对全心自由呼吸导航三维采样冠脉MRA的成像参数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自由呼吸导航三雏采样全心MR冠状动脉成像序列,对17例志愿者完成基础状态以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的MRA扫描,并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分析含服硝酸甘油对成像参数和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服用硝酸甘油前后受试者的心率分别为(68...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81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资料,确定各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对图像行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处理。结果 581例MSCTA中检出冠状动脉变异86例,其中,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开口起源异常16例,单支冠状动脉1例,回旋支阙如1例,壁冠状动脉(心肌桥)68例。结论 MSCTA冠状动脉成像二维与三维图像相结合是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一种安全、无创、准确、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TMR呼吸导航回波触发的全心冠状动脉MR成像(WH-CMRA)技术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和图像质量。方法92名志愿者接受了3TMR呼吸导航回波触发的WH-CMRA检查,使用T2预备的快速梯度回波(TFE)序列采集。按目测法将图像质量分为0~Ⅳ级,并结合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的长度、直径和血管锐利度进行评判。分析呼吸、心率和导航回波的采集效率对成像质量的影响,评价呼吸导航回波触发WH-CMRA对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显示效果。结果92名受检者的图像质量评价为Ⅳ级28名,Ⅲ级53名,Ⅱ级9名,Ⅰ级2名,扫描成功率为88%(81/92)。心率≤75次/min,图像质量20名为Ⅳ级,锐利度为(48±11)%;心率〉75次/min,图像质量34名为Ⅲ级,锐利度为(33±15)%,心率的快慢和图像质量呈负相关(r=-0.726,P〈0.05)。呼吸模式和图像质量无明显相关性(r=0.215,P〉0.05)。结论3TWH-CMRA技术可以实现自由呼吸下的全心冠状动脉成像,但图像质量受到心率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对比剂增强的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1例冠心病患者行心脏磁共振检查,包括自由呼吸门控下的全心增强冠状动脉成像、静息心肌灌注和心肌延迟强化成像。结果本组51例患者中46例成功完成了全心增强冠状动脉成像。在以患者为基础的分析中,全心磁共振血管造影(MRCA)诊断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敏感性为97.1%,特异性为91.7%,准确性为95.7%,阳性预测值94.3%,阴性预测值91.7%。基于患者为基础的ROC分析中显示,MRCA诊断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94。结论 3.0T磁共振自由呼吸门控下的增强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是筛查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有效手段,其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判断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相关性狭窄(≥50%)的价值。方法对同时接受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2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扫描时采用16排探测器,机架转速为2周/s,使用后心电门控进行横断面影像重建,结合三维重建影像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冠状动脉CTA影像判断血液动力学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150%)的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95.5%,准确度为94.7%,阳性预测值为77.6%,阴性预测值为98.2%。结论16层CTA判断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相关性狭窄(≥150%)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临床冠心病的诊断有较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D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方法105例患者(包括高心率、冠状动脉钙化及肥胖病例,但除外房颤病例)作MDCT冠状动脉成像,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MDCT图像质量及对冠状动脉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每例均对冠状动脉的13个节段进行分析(共1365个节段)。1144个节段能满足管腔评价,221个节段因钙化严重(153个节段)或运动伪影(68个节段)无法满足管腔评价。105例中钙化积分中位数为154(范围0~1983);87例钙化积分〈1000,中位数105(范围0~994);18例钙化积分≥1000,中位数1477(范围1115-1983)。MDCT发现≥50%狭窄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97.9%、93.0%、95.5%。当评价局限在钙化积分〈1000的患者时,MDCT发现≥50%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0%、98.9%、95.3%、99.0%。临床正确诊断率(发现或排除至少1个有意义病灶)为92.4%(97/105)。结论对非选择性病例,MDCT可提供高诊断准确性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评价先天性单冠状动脉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先天性单冠状动脉畸形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先天性单冠状动脉患者的MSCT和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CCA)资料。对比两者在显示和诊断此病中的差异。仿真内镜技术用于评价异位开口及其与邻近正常冠状动脉开口的关系,多平面重建、曲面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等重建方法则用于评价变异冠状动脉的行径及其与邻近大血管的关系。结果 4例患者变异的冠状动脉全部为MSCT造影所显示并明确诊断。MSCT显示3例患者的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的近段,其中1例在CCA中左主干仅近段局部显影,未能明确诊断,另2例左冠状动脉虽显影,但较淡。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主干的末端,CCA则误为起源于回旋支。MSCT显示2例异常开口冠状动脉的近段狭窄,3支异常冠状动脉穿过主动脉根部和肺动脉或右室流出道的间隙,1支绕主动脉根部后方走行,而CCA均不能明确诊断。结论 MSCT显示先天性单冠状动脉明显优于CCA,凡疑及冠状动脉变异的患者,可首选非创伤性的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0.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初步探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方法对215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步骤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用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后处理方法。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215例患者钙化积分值中位数为82.2(2.3~1827.9)。增强扫描平均心率为(80.6±15.3)(57~139)次/min,尽可能使冠状动脉良好显示的后处理方法有:(1)多个时相筛选法;(2)2个或多个时相补充法;(3)早搏去除法和心律不齐移位法。共评价302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者占97.5%(2951/3026),2级者占2.0%(62/3026),为3级者占0.5%(13/3026);图像质量为2级和3级的节段多由于呼吸伪影所致。215例患者共91例冠状动脉各节段均未见斑块或狭窄,共诊断〈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112个,≥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213个。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情况下可获得非常好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心率不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单时相或多时相重组可良好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自由呼吸导航全心MR冠状成像技术进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试验评价冠状血管舒张性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18例志愿者,使用自由呼吸导航全心MR冠状动脉成像序列,完成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以及含服后的扫描,分别测量2次扫描的冠状动脉管腔截面积,测量节段包括左主干、左前降支近段、左回旋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近段,计算冠状动脉血管扩张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例志愿者均完成使用硝酸甘油前后的扫描,无明显不适及过敏反应.全心自由呼吸导航MR冠状动脉成像能有效显示硝酸甘油的冠状动脉舒张效应,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均可见扩张,硝酸甘油服用前/后的截面积测量如下:右冠状动脉近段为(11.7±4.4) mm2/(16.5±6.1) mm2 (P<0.05),左主干为(16.6±4.3) mm2/(23.2±7.2) mm2 (P<0.05),左前降支近段为(12.9±4.3) mm2/(17.8±6.7) mm2 (P<0.05),左回旋支近段为(10.6±3.0) mm2/(14.3±4.8) mm2 (P<0.05).服用硝酸甘油后冠状动脉血管的总体扩张率为(37.24±15.33)%.结论 自由呼吸导航全心MR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能显示硝酸甘油诱导的冠状动脉血管扩张反应,有望成为一种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舒张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83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SCTCA的完整资料,并在有冠状动脉造影(CAG)作对照且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为1、2级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患者共450个冠状动脉节段作定量评价,并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不同程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683例患者中556例(81.4%)图像质量为1级,112例(16.4%)为2级,15例(2.2%)为3级,造成图像质量较差的原因主要是搏动伪影及呼吸伪影。所有1级、2级分支,绝大部分的3级分支和部分4级分支可得到良好显示。64SCTCA诊断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80%,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均〉90%,其中轻度狭窄组最低,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2%,96.5%,90.8%,92.4%。结论64SCTC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冠心病的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和三维屏气MR冠状动脉成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16 multi-detector CT,16-MD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和三维屏气冠状动脉MR血管造影(MRA)的图像质量以及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50%)的准确性.方法40例疑有冠心病患者在3 d内均行冠状动脉CTA和MRA检查,其中31例患者在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冠状动脉分成9个节段(右冠状动脉近、中、远段,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近、中、远段和旋支近、远段),由2名影像科医生共同对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按0~4级评分,比较CTA和MRA上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计算并比较CTA和MRA诊断31例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50%)各项准确性指标.结果CTA在右冠状动脉中段的图像质量低于MRA,右冠状动脉近段二者无区别,其他节段均优于MRA.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1例患者共有43个节段狭窄>50%,CTA和MRA分别正确诊断出36和27个,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84%、49%、97%和63%、90%、55%、93%.结论除右冠状动脉中段,CTA大部分节段的图像质量优于MRA.CTA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高于MRA,但特异性低于MRA.冠状动脉CTA和MRA均表现了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对排除冠状动脉狭窄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64-slice 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疾病及支架置入术、冠脉搭桥术后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并采用曲面重建、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技术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其中30例患者近期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CA)。结果:120例患者可评价冠脉节段1377个,可满足诊断的冠脉节段1341个,占97.39%。30例患者近期行CCA检查,MSCTCA诊断冠脉狭窄节段103个与CCA相符,占88.03%,显示轻、中、重度狭窄及血管闭塞与CCA符合率分别为77.8%、93.3%、91.6%、77.8%,得出64SCTCA诊断冠脉狭窄敏感性97.52%,特异性96.02%,阳性预测值95.16%,阴性预测值96.01%。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方面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成为筛查、排除冠状动脉病变及支架、搭桥术后随访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成分的斑块对管腔狭窄的影响以及CT和MR血管成像(CTA、MRA)诊断不同成分斑块所致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30例冠心病患者在2周内行冠状动脉CTA、MR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CTA采用16层螺旋CT,MRA采用屏气三维快速稳态平衡进动(FIESTA)技术。CTA上将斑块分为非钙化和钙化斑块,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双盲评价这2种斑块在CTA和MRA上引起的显著性狭窄(≥50%)。以CAG为标准,评价CTA和MRA诊断显著性狭窄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结果 30例冠心病患者CTA共发现53个斑块,其中有28个非钙化斑块和25个钙化斑块。28个非钙化斑块中,CAG显示非显著性狭窄(〈50%)7个,显著性狭窄(≥50%)21个。CTA和MRA诊断非钙化斑块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85.7%和47.6%、71.4%。CTA与CAG一致性好(Kappa值为0.65)。25个钙化斑块中,CAG显示非显著性狭窄19个,显著性狭窄6个。CTA和MRA诊断钙化斑块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1.6%和83.3%、73.7%,MRA与CAG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46)。非钙化和钙化斑块在CAG上发生显著性狭窄的概率有统计学意义(X^2=11.78,P〈0.01)。结论 非钙化斑块和以非钙化成分为主的混合斑块是导致显著性狭窄的主要原因。完全钙化的斑块不引起或仅引起〈50%的狭窄。CTA诊断非钙化斑块引起的显著性狭窄有很好的准确性,而MRA评价严重钙化斑块引起的管腔变化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平行采集技术在全心自由呼吸导航三维采样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体外试验比较GRAPPA与mSENSE的特点.完成应用平行采集技术的导航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共49例(志愿者43例,支架植入后4例,冠状动脉3支病变1例,川畸病1例),评价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显示情况,比较1D-PACE、2D-PACE 2种导航方式的特点,对支架植入后及冠状动脉狭窄病例完成动态电影、首过灌注、延迟增强扫描.结果 GRAPPA在SNR、CNR及图像伪影方面优于mSENSE.38例志愿者完成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主支近中段显示率为89.5%~97.4%,远段为76.3%~78.9%,川畸病1例显示右冠状动脉局部扩张;冠状动脉狭窄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例在显示冠状动脉改变的同时,多技术扫描更加全面地显示病变的程度、范围.1D-PACE的扫描成功率为78.9%(15/19),2D-PACE为96.7%(29/30).结论 应用平行采集技术可完成全心自由呼吸导航磁共振冠状动脉扫描,GRAPPA优于mSENSE,2D-PACE优于1D-PACE,联合应用多技术扫描可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5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MSCTA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分析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和回旋支的通畅性,狭窄发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将MSCTA与SCA结果对照,初步评价M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71支MSCTA显示无狭窄的冠状动脉支中,68支与SCA一致;29支显示狭窄的动脉支中,19支与SCA一致。其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8%和65.5%;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6.4%、87.2%、87,0%。结论 MSCTA作为微创性检查,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和变异的重要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8.
16层螺旋CT后处理方法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各种后处理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41例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以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将CT横轴位图像以及后处理图像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以及仿真内镜(VE)分别与CAG对照,分析评价不同后处理图像在诊断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MPR、MIP、VR、VE判断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5%、94.4%、90.9%、90.3%;45.1%、82.4%、62.7%、69.5%;57.7%、87.0%、74.5%、75.8%;52.1%、85.1%、69.8%、73.0%。结论 MSCT多种后处理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诊断中应以横轴位图像结合MPR为主,VR、MIP和VE为辅,能准确、立体、直观地显示并判断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一种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的新技术———能在一次数据采集时覆盖整个冠状动脉树。方法:6例健康志愿者和15例确诊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采用导航门控和校正(NAV)自由呼吸下三维稳态自由进动序列行全心扫描(WH-MRA),扫描参数:TR5.4ms,TE2.7ms,加速因子(SENSEfactor)2,160层,重建层厚0.75mm,平面内分辨力0.99mm×0.99mm,扫描时间14min(50%导航效率)。同时行靶血管三维稳态自由进动(SSFP)MRA(t-MRA)检查,扫描参数:TR5.6ms,TE2.8ms,20层,重建层厚1.5mm,平面内分辨率0.99mm×0.99mm,扫描时间7min(50%导航效率)。对WH-MRA…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导航波门控法三维冠状动脉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材料和方法:34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用导航波门控法三维FIESTA MRA序列定向扫描冠状动脉,与DSA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比,评价其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结果:MRA显示冠状动脉248个节段的质量平均为2.8±4.5,与DSA相比,对于>50%的冠状动脉狭窄,MRA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0%、98.0%、93.2%、97.5%。而对于<50%的节段性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0%、96.0%、72.0%及98.8%。结论:导航波门控法三维冠状动脉成像判断>50%的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价值,对于判断<50%的节段性冠状动脉狭窄亦有一定的价值,后者需要更多的病例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