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观察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的树突状细胞亚群与T细胞亚群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实验组为子痫前期患者32例,对照组为未孕妇女20例,正常妊娠妇女20例.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细胞中髓系树突状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胞内细胞染色检测Th1、Th2、Th17细胞数量及Th1/Th2比值.结果 子痫前期组mDC百分比(0.33±0.12)%和mDC/pDC比值(2.96±1.65)均高于正常妊娠组,二组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pDC百分比(0.16±0.13)%较正常妊娠组(0.21 ±0.12)%有所下降,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IFN-γ、IL-4和IL-17的百分比分别为(18.67 ±1.96)%、(1.88±0.51)%和(1.36±0.59)%,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子痫前期组mDC/pDC比率和Th1/Th2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37,P<0.01);Th17表达率与pDC表达率之间呈负相关(r=-0.670,P<0.05),与mDC/pDC比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72,P<0.01).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亚群和Th1、Th2、Th17型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可能是患者发生免疫失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典HLA-Ⅱ分子(HLA-DR/DQ/DP)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的表达组合模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离来自健康对照(HC)、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MCHB)、慢性乙型肝炎重度(SCHB)以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C,mDCs)、浆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C,pDCs)及表面HLA-DR/DQ/DP单阳、双阳及三阳性细胞比例,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DC和pDC比例在HC组和MCHB组无明显差别(mDC:0.185%±0.191%vs 0.162%±0.175%,P=0.599;pDC:0.218%±0.246%vs 0.158%±0.154%,P=0.247),但SCHB组(mDC:0.079%±0.049%vs 0.185%±0.191%,P=0.023;pDC:0.095%±0.103%vs 0.218%±0.246%,P=0.027)及ACLF组(mDC:0.076%±0.052%vs 0.185%±0.191%,P=0.022;pDC:0.109%±0.082%vs 0.218%±0.246%,P=0.049)均明显低于HC组。健康对照和CHB患者mDC表面均呈现HLA-DR/DQ共同高表达、HLA-DP低表达的模式;pDC表面HLA-Ⅱ分子在HC组呈现HLA-DR/DQ共同高表达同时HLA-DP低表达模式及HLA-DR/DQ/DP共同低表达的模式,除此之外CHB患者还存在HLA-DR/DQ/DP共同低表达及HLA-DP高表达同时HLA-DR/DQ共同低表达的模式。结论与HC组相比,SCHB组及ACLF组患者的mDC与pDC的比例均明显下降。CHB患者mDC表面的HLA-Ⅱ分子表达模式与健康对照一致,而pDC表面的HLA-Ⅱ分子则呈现出多样化表达模式。差异的HLA-Ⅱ分子表达模式可能对HBV持续感染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数量,并分析它们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方法检测鼻咽部分泌物的呼吸道合胞病毒.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71例RSV感染(轻度、中度和重度)细支气管炎患儿及48例正常婴幼儿外周血mDC及pDC的数量.结果 RSV感染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mDC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婴幼儿(P<0.01),pDC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婴幼儿(P<0.01).重度RSV感染细支气管炎患儿入院时外周血mDC、pDC数量均明显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V感染细支气管炎患儿早期外周血mDC明显升高、pDC降低.mDC数量越高,提示其病情越轻;pDC数量越低,提示喘息越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HDCP)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46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22例,重度子痫前期24例,同时选取同期正常孕妇2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结果:重度子痫前期组CD4+CD25+T细胞比例为(5.01±1.04)%,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的(7.38±1.26)%和正常孕妇组的(12.59±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CD4+CD25+Foxp3+T细胞绝对数分别为(0.96±0.11)×107和(0.63±0.12)×107,CD4+CD25+Foxp3+Treg/CD4+T分别为(2.58±0.93)%和(1.84±0.85)%,均低于正常孕妇组的(1.85±0.17)×107和(5.11±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雌三醇分别为(6.16±2.17)mg/L和(3.27±1.15)mg/L,明显低于正常孕妇组的(11.34±2.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明显减少,同时血清雌三醇也有所降低,这些可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免疫耐受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CD8+CD28+淋巴细胞的表达变化及与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CD8+CD28+淋巴细胞的表达率和绝对数,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荧光定量PCR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核酸的载量,并与CD4+CD25+、CD8+CD28+淋巴细胞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CD4+CD25+表达率和细胞数分别为(15.60±5.86)%和(0.34±0.13)×109/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CD4+CD25-、CD8+CD28+为(21.13±5.32)%、(0.47±0.19)×109/L和(9.49±2.57)%、(0.21±0.07)×109/L,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不同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CD25+T细胞与病毒载量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52、0.588,P均〈0.01),而CD8+CD28+T细胞与病毒载量均无相关性(r分别0.275、-0.092,P均〉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毒T细胞(CD8+CD28+)减少,免疫调节细胞的增加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长期存在,病程迁延不愈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及关节液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etoid dendritic cell,pDC)的数量在初发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的表达,进一步明确pDC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集RA组患者(30人),骨关节炎(0A)组(25人),健康对照组(25人)抗凝外周血及关节液,流式细胞术检测CD123+ CD11c-pDC的表型及数量.结果:活动性RA患者外周血中CD123+ CD11c-pDC(1.69%±0.97%)与OA组(5.38%±2.31%)相比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5.63%±2.33%)相比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液中两组CD123+ CD1 1c-pDC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C与DAS28评分及疾病的活动度指标RF、ESR、CRP无相关性.结论:初发RA患者体内外周血中CD123+ CD1 1c pDC含量减少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这对进一步阐明RA的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靶向治疗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脐带血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功能状况。 方法: 以CD34-Lin- HLA-DR+细胞群设门4色荧光分析方法检测20例脐带血和20例外周血DC前体细胞亚群pDC1/pDC2(CD11c+CD123-/CD11c-CD123+)比值;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浆相关细胞因子IL-12p40、IL-10、IFN-γ、IL-4水平。 结果: 脐带血、成人外周血pDC1/pDC2比值无显著差异(P>0.05);脐带血血浆IL-12p40水平显著高于成人外周血(P<0.01),两者IL-10、IFN-γ、IL-4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脐带血DC功能发育比较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 MSC)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小鼠血小板数目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大鼠抗小鼠CD41抗体( MWReg30单抗)的方法诱导BALB/c小鼠产生ITP后,取20只作为实验组,20只作为对照组。之后通过鼠尾静脉给实验组小鼠注射MSC 2×107个/只。注射后5 d、7 d、14 d,测定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数;14 d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转录因子T-bet和GATA-3 mRNA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水平。结果7 d、14 d后,注射MSC实验组小鼠血小板值[(588.0±81.6)×109/L、(623.0±78.9)×109/L]明显高于未注射MSC对照组[(317.0±90.1)×109/L、(288.0±87.8)×109/L](P<0.05);14 d时,实验组PBMC中T-bet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0.04±0.03) vs (0.27±0.05)](P<0.05);GATA-3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0.14±0.04) vs (0.07±0.05)](P<0.05);实验组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水平[(3.1±1.7) pg/ml、(3.2±2.1) 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10.3±4.8) pg/ml、(16.3±5.7) pg/ml](P<0.05);实验组外周血 Th2类细胞因子 IL-4、IL-10水平[(88.6±15.2) pg/ml、(38.3±11.8)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32.7±5.7) pg/ml、(22.1±3.4) pg/ml](P<0.05)。结论 MSC可以有效提升ITP小鼠的血小板数,机制可能与抑制了T-bet和GATA-3的表达失常导致的Th1细胞极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黄芪多糖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功能及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功能及成熟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黄芪多糖的免疫学活性提供依据。方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pDC,加入0、50、100、200mg/L的黄芪多糖共孵育,24小时后收集上清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DC分泌的IFN-α、TNF-α、IL-6量,5天后收集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型CD11c、CD80、CD86阳性率、光镜观察DC的形态、扫描电镜观察DC的超微结构。结果:黄芪多糖显著提高pDC分泌的IFN-α、TNF-α、IL-6量,并且呈黄芪多糖浓度依赖性(P0.05);黄芪多糖可促进pDC向DC的分化和成熟,并呈黄芪多糖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黄芪多糖能够增强pDC的功能,并促进其向DC的分化和成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Tim-4 mRNA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外周血Tim-4 mRNA表达水平,比较两组Tim-4 mRNA、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表达水平及观察组Tim-4 mRNA与CRP和ESR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Tim-4 mRNA、CRP、ESR表达均高于对照组[(0.79±0.37)vs(0.33±0.20)]、[(6.08±3.21)mg/L vs(0.99±0.87)mg/L]、[(19.12±12.13)mm/h vs(5.58±4.10)m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im-4 mRNA表达水平与CRP呈正相关(r=0.376,P<0.05),而与ESR无相关性(r=0.077,P>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im-4 mRNA异常上调,并与CRP密切相关,可能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压波动性与奥美沙坦改善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关系。方法24只雄性21周龄SH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HR),奥美沙坦组(Olm),以WKY大鼠为阴性对照。灌胃给药12周后,记录24h清醒动脉血压、心率、血压波动性(BPV)、测定ABR功能(BRS);按照预先制定的标准对高血压靶器官损伤(TOD)进行半量化的评估。结果SHR的24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收缩压波动性(SBPV)、舒张压波动性(DBPV)显著高于对照WKY大鼠及Olm组(P〈0.01),心率三者间无明显差异。BRS功能非常显著低于WKY大鼠(P〈0.01),显著低于Olm组(P〈0.05)。SHR靶器官损伤明显,TO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WKY大鼠及Olm组(P〈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HR的TOD得分与SBP及DBP呈正相关(P〈0.05);与BPV也呈正相关(JP〈0.01);与BRS呈负相关(P〈0.01)。BRS及BPV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SBP及DBP。结论BPV的增高、BRS的降低可以导致高血压靶器官损伤。降低BPV,改善ABR功能是奥美沙坦治疗高血压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IL-27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IL-27对卵白蛋白(OVA)激发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24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哮喘组及IL-27组,每组8只。应用OVA建立哮喘模型,IL-27组小鼠应用1μgIL-27(溶于50μlPBS中)滴鼻给药,观察3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ELISA法测定小鼠BALF中IL-4和IFN-γ浓度,RT-PCR测定肺组织T-bet mRNA的表达量。结果 IL-27组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轻于哮喘组小鼠;IL-27组小鼠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2.21±0.33)×107/L明显低于哮喘组的(12.82±2.17)×107/L(P0.01);IL-27组小鼠BALF中IL-4浓度为(20.4±3.2)μg/L,明显低于哮喘组的(61.3±13.1)μg/L(P0.05);IL-27组小鼠BALF中IFN-γ浓度为(50.3±6.3)μg/L,明显高于哮喘组的(11.1±3.3)μg/L(P0.05);IL-27组小鼠肺组织T-bet mRNA表达量(吸光度积分比值)为(0.268±0.048),明显高于哮喘组的(0.130±0.012)(P0.05)。结论 IL-27可能通过增强T-bet mRNA的表达增强Th1反应,减少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进而减轻了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与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患者的各种临床影响。方法112例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其中男性71例,女性41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2-3岁。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其外周血细胞、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肾功能、门静脉内径等。结果所有患者经过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5d后,外周血白细胞由(3.63±1.82)×10^9/L明显增高至(7.67±4.20)×10^9/L(P〈0.05),血小板由(62.03±36.55)×109/L明显升高至(125.71±98.18)×10^9/L(P〈0.05),凝血酶原时间由(17.68±3.44)s明显缩短至(16.68±2.92)s(P〈0.05)。肾功能中血尿素氮明显变化。血肌酐由(83.82±20.66)μmol/L明显升高至(90.54±19.15)μmol/L(P〈0.05),4周后门静脉管径由(1.33±0.16)cm缩小至(1.16±0.16)cm(P〈0.05),门静脉血液流速由(721.97±230.09)mL/min缩小至(492.30±174.67)mL/min(P〈0.05)。肝功能中观察了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谷酰转肽酶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患者不仅有缓解脾功能亢进,且能降低门静脉压,预防出血,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方法对107例血液病人及100例正常人进行网织血小板的检测,并对它们的检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2例ITP病人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测量结果为(28.87±8.91)%(范围从15.16%±44.9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例治疗后的ITP病人RP%为(9.06±3.87)%,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12例AA的RP%为(5.96±3.01)%(范围从2.50%±14.49%),低于正常对照组,RP绝对值为(1.57±1.90)×10^9/L,结果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6例ALL组RP%为(12.20±5.33)%,30例ANLL组RP%为(10.83±5.1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RP绝对值为(139.67±80.06)×10^9/L,RP绝对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5例MDS病人RP%为(21.75±7.37)%,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分析了6例病人骨髓巨核细胞检测结果,并与RP%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发现6例病人的网织血小板的检查结果与骨髓巨核细胞检查结果相符。结论RP%及RP在不同血液疾病中的测定结果显示RP%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精神分裂症共病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33例首次确诊为MS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组,33例不伴有MS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空腹血清Hcy水平;同时测定腰围、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MS相关指标。结果①观察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5,P0.01);②观察组高Hcy血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P0.05);③观察组的血清Hcy水平与HDL-C、LDL-C具有相关性(r=-0.346,0.373;P0.05),而与腰围、BMI、FBG、TC、TG、SBP、DBP均无显著的相关;对照组的血清Hcy水平与腰围、BMI、FBG、TC、TG、HDL-C、LDL-C、SBP、DBP均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与不伴发MS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伴发MS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增高;伴发MS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Hcy水平与HDL-C、LDL-C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提出了一种基于脉搏波传导时间(pulse transit time,PTT)的连续血压测量方案。通过同步采集心电(electrocardiogram,ECG)信号与光电脉搏波(photoplethysmograph,PPG)信号,以ECG的R波峰值点作为PTT的开始点,PPG信号的最大值点作为PTT的结束点,得到PTT,与水银血压计测得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DBP和SBP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方法对41名身体健康的青年人进行实验,利用本方案得到的SBP与水银血压计的相关系数为0.82,其差值的平均数与标准偏差为0.15±2.05 mm Hg;得到的DBP与水银血压计的相关系数为0.73,其差值的平均数与标准偏差为0.12±2.16 mm Hg。利用Bland-Altman差值法对本系统血压测量方法与水银血压计测血压方法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种血压测量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种反应性自然杀伤(NK)细胞对小鼠单倍体骨髓移植(BMT)后T细胞重建的可能影响。方法以(C57BL/6×BALB/c)BCF1(H-2d/b)为供鼠,BALB/c(H-2d)为受鼠,鼠龄6~8周,体质量16~20 g。建立小鼠单倍体BMT模型。根据移植物不同将实验分为单纯BMT组、非同种反应性NK(non-alloNK)细胞组、同种反应性NK(allo-NK)细胞组,移植后不同时间点以外周血CD3e的表达、外周血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IFN-γ)浓度等指标评价同种反应性NK细胞对T细胞重建的可能影响。结果移植后+10 d受鼠外周血CD3e的表达allo-NK组较non-alloNK组显著增高,分别为(16.58±5.77)%、(8.64±3.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d时allo-NK组IL-4的浓度显著低于单纯BMT组,分别为(9.73±2.08)pg/mL、(12.44±1.57)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on-alloNK组IFN-γ的浓度显著高于单纯BMT组,分别为(98.78±33.07)pg/mL、(52.15±18.87)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反应性NK细胞用于单倍体BMT小鼠,可能促进T细胞的重建,体内诱导Th1免疫反应的偏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持续血液净化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1月~2007年8月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27~49岁,平均年龄36.7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持续血液净化治疗.每次治疗24~48h后更换滤器,持续治疗3~10d,置换液以前稀释方式输入,流量为3000~6000ml/h,血流量200~300ml/min。采用普通肝素抗凝。结果11例患者中9例好转而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1例因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其他原因放弃治疗;治疗后患者平均动脉压[(67.23±11.69)mmHg]、心率[(85.61±14.36)次/分1和氧合指数(259.96±29.51)均有所改善(P〈0.05);血淀粉酶[(87.59±31.68)U/L]、脂肪酶[(190.21±66.50)U/L]、血乳酸[(1.69±0.82)mmol/L]和C-反应蛋白[(39.33±10.17)mg/L]较治疗前[(638.65±79.42)U/L、(734.79±86.91)U/L、(7.11±3.25)mmol/L、(141.21±33.63)mg/L]下降明显(P〈0.05),APACHEⅡ评分亦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持续血液净化疗法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改善愈后的作用.是抢救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丙泊酚单次静脉给药对老年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脱敏的影响,探讨丙泊酚循环抑制机制。方法选择拟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n=10)。低剂量组(L组):丙泊酚1.0mg/kg,高剂量组(H组):丙泊酚2.0mg/kg,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全麻诱导前,静脉单次注药。给药前后3min,记录SBP、DBP和HR变化,同时抽取外周静脉抗凝血各15mL,Boyum法分离淋巴细胞,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总蛋白、胞膜和胞浆蛋白中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放免法检测异丙肾上腺素刺激的淋巴细胞内cAMP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L组和H组给药后均可引起SBP、DBP、淋巴细胞内cAMP含量及胞膜B1肾上腺素能受体蛋白水平降低(P〈0.05或P〈0.01),胞浆B1肾上腺素能受体蛋白水平增加(P〈0.05或P〈0.01);与L组比较,H组的指标变化明显(P〈0.05)。组间两两比较,淋巴细胞总蛋白中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水平变化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丙泊酚单次静脉给药可引起老年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B1肾上腺素能受体脱敏,且呈剂量依赖性,与促进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由胞膜内化进入胞浆有关;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脱敏可能是丙泊酚的循环抑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