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谈《伤寒论》中寒热药并用组方汤国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伤寒论》,寒热辨证,中药配伍《伤寒论》为仲景所著之不朽之作.其方剂组成严谨,配伍精当,特别是将寒热药同伍一方,不仅治疗各种寒热并见之证,亦用于热闭于肺及阴盛格阳等证。其寒热并用组...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乃仲景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专书 ,其中桂枝用药之频繁 ,功用之多 ,是其他药所无法相比的。而含附子的方剂仅 2 0首。笔者比较了两者在《伤寒论》方剂中的配伍 ,认为其功用大致相同。1 《伤寒论》首先可见桂枝与附子同用方剂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相似文献   

3.
《光明中医》2021,36(12)
根据《伤寒杂病论》含有附子的37首方剂和59条相关条文,探析附子的配伍应用规律:用量用法上,附子运用有生熟之分,炮制方面有“炮、破、去皮”等不同,服药方法有顿服、日2服、日3服等方式,附子的用量在“二分(7. 8 g)”到“大者十枚(散剂300 g)”之间,用药剂型有汤、散、丸剂之区别;主治证候上,附子主治“恶寒,疼痛,发热,漏汗,烦躁,小便不利,四肢拘急”等证候;配伍规律上,附子常与干姜、白术、黄连、人参、茯苓、薏苡仁、大黄、麻黄等药配伍组成不同功效的药对,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病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中桂枝与茯苓配伍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方剂中用获警或用桂枝的方剂颇多,可见两药的重要性,所载205首方剂中桂校茯苓配伍应用的方剂共10首,笔者仅对其配伍应用的特点作一初步探讨。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植物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的根部,甘淡平,归心脾肺肾经,为利水渗湿之要药。《本经》曰:主胸胁逆气,忧想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日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药性论》曰:“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瘦疾单,治小儿惊痛,疗心腹胀满,妇人热淋。”《药品化义》曰;“换等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书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  相似文献   

5.
桂枝是《伤寒论》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全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方剂用到桂枝,冠以桂枝为名的方剂就有24个,现将桂枝配伍运用归纳如下: 一、与芍药配伍的应用桂枝辛温,能解肌表,温通卫阳,是治疗“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主要药物,若与酸寒敛阴和营的芍药配伍,更能增强调和营卫之功,使其解表而无大汗之弊,止汗而无敛邪之虞。《医宗金鉴》说:“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伤寒论》中的第一方桂枝汤,就是以桂枝、芍药为主的方剂,除治疗中风表证外,还能治疗“病常自汗出”  相似文献   

6.
辛军 《陕西中医》2002,23(4):373-374
一部《黄帝内经》做为中医基本理论地奠基石 ,在治法上虽以针灸为主 ,但对药物的论述已有初具规模的论述 ,《内经》十三方是目前仅晚于《五十二病方》的方剂文献记载 ,但其方剂的组成、配伍及命名远较《五十二病方》完整合理。因此认真深入地研究《内经》中药物治疗地发展情况对于探讨药物治疗地发展过程及其适应证有重要意义。   1 汤液醪醴节段 汤液醪醴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开始 ,也拉开了中药治疗疾病的序幕 ,如《素问·汤液醪醴论》:“夫上古做汤液 ,故为而弗服也 ,中古之世 ,道德稍衰 ,邪气时至 ,服之万全。”即上古之时 ,“人居住禽…  相似文献   

7.
第四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家炎 《中医研究》2004,17(1):13-13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留下了许多首方剂,由于其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湛,配伍合理,疗效显著,被后世尊称为“经方”。深入研究其配伍心法,而施之于临床,是仲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仲景对于方剂配伍,是在充分了解药物配伍之七情合和的基础上,巧妙遣用,使其达到方剂整体功能大于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为方书之祖,历代医家将其方药用于临床,其效显著。唐·孙思邈运用《伤寒论》中方药施治病家,取得了,“行之以来,未有不效”之灵验。近代名医岳美中说:“配伍是组织方剂的基础,是前人积累经验的结晶,研究中医临床应从方剂入手,探索其药物配伍规律。”还进一步强调指出:“他(指张仲景)的配伍规律,应当很好钻研。”笔者仅就《伤寒论》中药物配伍规律做一初步探讨。一、相辅相成的配伍组成方剂的药物性能基本相同(或有别),配伍后协同发挥作用。 1.性能相类的药物同用,可互相增强疗效。如麻黄与桂枝配伍,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关于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本文仅就前二十二篇所载205首方剂的配伍情况,探讨如下规律。一、相辅相成的配伍 1.性能相近的药物配伍,可互相增强疗效。仲景在《金匮》一书中,往往把性质相近、功效类同的药物配伍使用,这些药物通过配伍起到协同作用,互增疗效,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如:痉湿喝病篇大承气汤,大黄性味苦寒,泻热通腑,芒硝性味咸寒,润燥通便,二者同用,则泻热通腑之力更强。《金匮》一书,按此规律配伍的药物还有五脏风寒积聚病篇麻子仁丸中的枳实与厚朴,血痹虚劳病篇  相似文献   

10.
探讨《温病条辨》所载方剂的性味配伍规律。认为其"辛苦咸寒以清热、苦辛寒温以祛湿、酸甘咸寒以滋阴、苦酸甘咸调水火",并分别以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茵陈汤、清燥救肺汤等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石膏用量比与其作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仲景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记载的麻黄与石膏配伍应用的处方有6方,即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小表龙加石膏汤。古今注家,皆以石膏清热释之,认为在麻黄类方剂中加入生石膏,就可以监制麻黄的发汗作用,扭转麻黄的药性,变辛温之方为辛凉之剂。从两药的用量比例不同,细绎仲景组方原意。  相似文献   

12.
李巧莹  于兰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268-1269
《伤寒论》《温病学》《景岳全书》中含有附子的方剂有右归丸、四逆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回阳救急汤、甘草附子汤、附子理中汤、参附汤、真武汤、黄土汤、薛氏扶阳逐湿汤等.古人通过调整附子的剂量和配伍方法,扩展了温里剂附子之功效.附子能补火助阳,治疗阳虚之证;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是治疗生命垂危之亡阳证的主药;附子辛热温通,可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临床多加减应用于寒湿阻于经络,周身骨节疼痛.且用于寒性阴疽,漫肿不溃以通经除湿,广泛应用于湿温之证.  相似文献   

13.
杨丽 《国医论坛》2002,17(3):3-3
纵观《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剂 ,处处体现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其方剂配伍用药的对立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1 阴与阳 即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 ,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 ,故调整阴阳乃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而调整阴阳之典范当推肾气丸。方中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 (肝、脾 )阴 ,且三补三泻 ,补中寓泻 ,补而不腻 ,更以少量桂枝、附子温补肾中之阳 ,意在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这样配伍的目的 ,在于“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和“阴中求阳”。通过大量滋阴之品配伍少许温阳之药 ,能够使阴化…  相似文献   

14.
脾胃病证是中医临床上的常见病证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所载方剂中 ,有不少治疗脾胃病证的方剂。这些方剂不仅临床疗效卓著 ,而且配伍用药简练。本文仅就其脾胃寒证、热证方剂的用药思路作初步探讨。1 脾胃寒证脾胃病证方面 ,寒与虚常相兼而生 ,寒则致阳气不足 ,虚则使寒从中生。寒是病之标 ,虚是病之本。《伤寒论》论述的太阴病 ,所谓之里虚寒证 ,即是此道理。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 ,治疗脾胃寒证最主要的代表方剂是理中丸和吴茱萸汤。理中丸以治太阴病下利为主 ,并用于寒证霍乱吐泻和大病瘥后 ,喜唾 ,久不了…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 31 4首 ,其中麻黄、石膏同用之方有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升麻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厚朴汤等 9方。纵观仲景将辛温之麻黄与甘寒之石膏同用 ,不外乎治疗表寒里热证、上寒下热证、寒轻热重证、寒重热轻证等 ,均系寒热错杂之证。然细揣摩 ,由于方中麻黄、石膏用量不同 ,君臣佐使作用不一 ,故其功效迥异。笔者不揣浅陋 ,特作探讨如下。1 麻黄、石膏配伍的功效1 .1 宣畅肺气 ,清热平喘 主治表寒里热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 ,不可更…  相似文献   

16.
张筱军  周永学 《四川中医》2006,24(10):107-108
服药方法对组方配伍有一定的影响,作为方剂配伍的一部分,一般为方剂中的佐使药。本文以历代知名方剂服用方法为例,分析了服药方法对方剂配伍及疗效的影响。最后指出,在方剂配伍的研究中,其服药方法不可忽略。如何选择送服中成药的特定药味,也是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绝不是用温开水送服就能代替的。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药对配伍规律与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伤寒论》方剂组成的一种特定形成--药对的配伍规律及特点进行了探讨。指出《伤寒论》的药对是方剂组成的核心和基础,具备了方剂的基本方治功能,体现了方剂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18.
孙虹 《吉林中医药》2005,25(7):52-52
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能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统称为固涩剂。固涩剂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及《伤寒明理论》“涩可固脱”的原则而立法,但由于病因之异、病位之不同和病证表现有别,其治疗方法及药物配伍也有不同。本文仅就方剂教材中所选固涩剂的配伍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适应证十分广泛,通过不同的用量及不同配伍发挥着不同的功效,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中所有含麻黄条文的方剂,探求张仲景使用麻黄的用药规律。发现以麻黄为角药的配伍在发热、咳喘、痰饮、疼痛、黄疸、水肿等不同病症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且麻黄角药配伍严谨,灵活多变,为拓宽麻黄的临床使用范围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20.
《医方集解》是汪昂的代表作,全书共三卷,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汪昂的医学思想。1、强调人体的平衡,治病重在补偏救弊。恢复人体的平衡协调,是汪昂的一贯主张。不仅如此,汪昂还十分重视方剂配伍的平衡协调,这不仅揭示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机制,也为后世治疗学上的“八法”运用奠定了坚实基础。2、强调病因病机,重视治病求本。凡病必有原因,由于感受的病邪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