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主要以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内毒素等关键物质通过代谢或非代谢途径参与T2DM的发生发展。而肠道微生态与脾胃在生理功能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脾胃纳运水谷精微与肠道菌群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为之卫”与肠道菌群的免疫功能、脾属土治中央与肠道菌群的“内稳态”,在病理学上脾胃功能受损亦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可见肠道微生态与脾胃学说有许多契合之处。中医药以脾胃学说为基础理论的治疗方法对T2DM及肠道菌群均具有积极作用。基于肠道菌群、脾胃学说、T2DM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认识,文中拟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从脾胃论治T2DM,探讨中医药治疗T2DM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参与调节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医学中的脾胃功能与西医学肠道菌群密切相关,通过探讨西医学肠道菌群研究、中医学脾胃理论、慢性荨麻疹三者的内在关联,以期能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角度探讨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发病和中医药作用的现代科学机制,为CU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提供临床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为从脾胃论治CU的现代化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儿童使用抗菌药后而出现的腹泻,其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抗生素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及免疫功能导致AAD。中医认为,儿童AAD的病位主要在脾脏,病因不外素体脾胃虚弱、疫毒侵袭、药毒蓄积等,病机以脾虚湿盛、脾气亏虚、脾阳不足为特点。脾虚为小儿AAD发病之本,且脾与肠道菌群具有共通性,故临床治疗小儿AAD可从脾论治。从脾论治儿童ADD以健运脾脏为原则,采用健脾渗湿、健脾益气、健脾温阳等治法,分别以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附子理中丸等为基础方,调理脾脏以达治病求本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痴呆症状.中医"脾胃"与肠道菌群在生理、病理上均相类似,从脾胃治疗痴呆已被证明有效.目前,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防治痴呆的研究还处于初起阶段.本研究旨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为靶点,探讨从脾胃论治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单纯性肥胖病作为威胁大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造成机体能量代谢紊乱的机制尚未十分清晰。目前,对单纯性肥胖病病因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到相关分子机制、遗传因素及基因分析方面。而位于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体,其代谢途径的紊乱会影响宿主的肥胖和代谢,肠道菌群与单纯性肥胖病相关性的发现为研究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作用机制及寻找新靶点提供思路,如脾失运化是导致肥胖的关键病因之一。未来,可从肠道菌群的角度研究脾失运化的机制,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来促进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减轻肥胖。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脾胃失调,骨痹由生,现代医学也发现肠道健康与炎症性关节病密切相关。现代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受损通过免疫、代谢等途径影响着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提示关节炎的诊疗过程中尤应注重肠道功能的调理。这与中医学的“从脾治痹”的概念十分相似。“从脾治痹”是近现代中医治疗关节炎的重要思路之一。脾胃亏虚,一方面影响营卫气血生成,风寒湿热易于内侵,骨肉关节失充失撑;另一方面影响气血津液运行,水湿痰瘀继之内生。脾胃功能异常贯穿痹证发病的始终。临床运用健脾利湿类方剂及循脾胃二经选穴针灸治疗痹证均有较好疗效,还可维护肠黏膜屏障、调整肠道菌群,为“从脾治痹”提供了现代医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舌苔是口腔菌群的主要集散地,舌苔菌群能够反映机体病理生理变化。口腔微生态子系统与肠道微生态子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可借助经络循行和消化道实现口-肠联系。中医认为,舌苔是由脾胃之气熏蒸谷气上承舌面而成,所以脾胃之气的生、衰、死,均可从舌苔的变化中反映出来。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构成了舌苔形成的基础,也是疾病不同舌象的特征性体现。当脾升胃降失和,口腔环境遭到破坏,邪毒之气可由口腔乘势而下,沿消化道进入食管、胃及肠道,从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出现相应的胃肠道疾病。因此,通过舌象及证型的梳理,可间接分析肠道菌群的差异,进而实施干预措施,促进肠道菌群恢复平衡,则症状缓解,舌苔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基于文献研究,探讨基于调节肠道菌群从脾肾论治男性不育症的思路及可能机制。肠道菌群紊乱是导致男性不育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脾肾两脏与肠道菌群在生理与病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补肾健脾类方药可通过扶植有益菌生长、抑制致病菌繁殖、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等调节肠道菌群。由此提出,补肾健脾类方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治疗男性不育症的可能机制如下: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睾丸组织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能力,缓解氧化应激对精子的损伤;改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应激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基于调节肠道菌群探索从脾肾论治男性不育症的思路,可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男性不育症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病病位在心,但与脾胃密切相关,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等产生的作用可能是中医学"脾"生理病理功能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一。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对心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对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疗效显著,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大量研究显示,针灸既能调节肠道菌群,也能调控脾胃功能。因此,该文拟从肠道菌群与"脾胃学说"的相关性入手,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西医认识,探讨针灸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侯元婕 《海南医学》2013,24(18):2738-2739
目的观察小金丸联合头孢克肟咀嚼片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方法将67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头孢克肟咀嚼片,亦结合解痉止痛、改善肠道微生态药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金丸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0 d。结果观察组腹痛、呕吐、体温、腹腔淋巴结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金丸联合头孢克肟咀嚼片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维系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与肾、脾、肝、肺密切相关。中药单体及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12.
从生理,病理,论治,调护4个方面对《幼幼集成》中的脾胃论治特色进行探讨,认为其特点是:注重脾胃介母乳:端本澄源求病因;攻补相宜治虚实;调燮善后有活法。因而对当今小儿脾胃病的调治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临床常见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炎性肠道疾病之一,发病率高,且易复发,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中医学多认为脾虚是UC的根本病机,脾虚失运,升降失司,易成泄泻。因此,以脾为本,从脾论治是治疗UC的关键。现代研究发现,运用从脾论治理念治疗UC时,可通过维持肠道菌群稳态、调节线粒体代谢及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平衡,影响UC的发生发展。探讨从脾论治在UC中的作用,依据从脾论治UC的相关机制,将健脾作为从脾论治UC的核心,配合燥湿、疏肝和温肾等治法,以期为有效治疗UC提供新的诊疗角度和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苦寒中药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疾病。肠道菌群的稳态与失衡是治病与致病的内在因素。既往对苦寒中药在临床的应用研究大都集中在胃肠动力、胃肠激素等基础研究上,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未见到深入的研究与阐述。该文从肠道菌群的结构、比例及分布的微观角度,阐述苦寒中药恢复脾胃功能的作用,进一步证明肠道菌群在苦寒中药治疗脾胃病中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与基础实验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新飞 《中外医疗》2010,29(11):182-18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89例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超声检查。结果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患儿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给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提供较好的诊断依据。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准确性较高,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100例患儿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及观察疗效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腹泻是胃肠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发病因素涉及肿瘤、营养状况、手术、围术期治疗等方面。胃肠肿瘤术后腹泻发病之本在于脾虚,治疗应注重脾脏的调和培补,调节脾的功能状态,即“实脾”。“实脾”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从整体观五脏相克的角度论治肝病当先实脾以防传变;笔者认为“实脾”其本意是指使脾脏充盛,保持健运的功能状态,“实脾”非仅针对肝病传脾,而是对于以脾土虚弱为发病之本的疾病而言,可为脾病或他病。藏象脾与肠道菌群在生理、病理上具有相通性,具体体现在消化代谢及免疫防御功能方面。该文兹从肠道菌群、中医“实脾”、胃肠肿瘤术后腹泻探讨三者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医药论治该疾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正常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系统 是机体最庞大的、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健康人的肠道栖息着10^14个细菌,大量肠道细菌主要居于结肠和远端小肠。肠道微生物菌群可分为三种:①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细菌,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占99.0%~99.9%。如双岐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是膜菌群的主要构成者;②与宿主共栖的条件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可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多途径双向联系,对大脑的生理、认知功能进行调控。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肠道微生态失调致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功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菌群失调可引起神经免疫炎症、血-脑脊液屏障功能障碍、神经递质失衡对癫痫的诱发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高原肠道菌群对癫痫易感性的影响进行综述,以加深肠道菌群在癫痫治疗方面的认识,为癫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培土生金”源于中医五行学说土生金的相生规律,中医认为五行对应五脏,脾属土,肺属金,脾胃虚而不能滋养肺部,需借调理脾胃上输精微营养肺脏,循环相守。以往西医研究调节胃肠道菌群以治疗肺部疾病有积极意义,而胃肠道微生态属于中医脾胃范畴。为此本文从“培土生金”的中医理论到调理脾胃改善肠道菌群失衡进而影响肺系病的治疗进行阐述,探讨肺系疾病与肠道微生态关系,为临床进一步治疗肺系疾病提供中医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