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共沉淀法和沉淀浸渍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铈-二氧化硅(CeO2-SiO2)介孔材料吸附剂,主要考察了其对水中铜离子(Cu2+)的吸附行为。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氮吸附(BET)等手段对合成的介孔材料进行了性能表征,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分析了溶液pH、溶液初始金属离子质量浓度、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等条件对介孔材料吸附Cu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制备的纳米CeO2-SiO2介孔材料对Cu2+的去除效果较沉淀浸渍法要好;当溶液pH=7.0时CeO2-SiO2介孔材料对Cu2+的吸附效果最好,20 min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溶液初始Cu2+浓度增大Cu2+去除率降低,Cu2+累计吸附量增大;随着吸附剂用量增加Cu2+去除率增大,当CeO2-SiO2吸附剂用量为0.15 g/L时对Cu2+的去除率趋于稳定;CeO2-SiO2吸附剂对不同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u2+、Fe2+、Mn2+,该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以交联淀粉和MgSO4·7H2O为原料,NaOH为碱化剂,制备了交联淀粉负载氢氧化镁复合材料IStMg(OH)2,采用FTIR、SEM、EDS、XRD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用于对模拟废水中Cu2+的吸附去除,考察了IStMg(OH)2投加量、pH、Cu2+初始浓度等因素对ISt-Mg(OH)2吸附Cu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2+质量浓度为20mg/L,pH=5.32,ISt-Mg(OH)2投加量为300 mg/L,吸附温度为25 ℃时,Cu2+的去除率可达91.7%。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ISt-Mg(OH)2对水中Cu2+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umir吸附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过程,在25 ℃时,拟合饱和吸附量为82.78 mg/g。吸附动力学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属于...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剩余活性污泥为基体,通过高温热解处理及对其进行酸改性,制备出高效多孔生物炭吸附剂。考察了吸附温度、溶液初始pH和吸附剂投加量对Mn2+吸附效果的影响。在Mn2+初始浓度为4mg/L、吸附剂投加量为0.5g、吸附时间120min、pH为2条件下,20℃时Mn2+去除效率最高为72.55%;在Mn2+初始浓度为4mg/L、吸附剂投加量为0.5g、吸附时间120min、20℃条件下,pH为2时Mn2+去除效率最高为73.63%;在Mn2+初始浓度为4mg/L、吸附时间120min、20℃条件下,pH为2条件下,吸附剂投加量为0.5g时Mn2+去除效率最高为73.08%。生物碳吸附剂对Mn2的吸附率由改性前的45.97%,提高到改性后的73.63%。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吸附剂相较于改性之前较大幅度提升了对于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伊利石硅渣为原料,采用蒸汽辅助转化法(SAC)合成了高产率、高结晶度的纯相麦羟硅钠石(Magadiite)。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考察了钠硅比(n(Na2O)/n(SiO2))、晶化温度和晶化时间对合成样品结构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的初步优化合成条件为钠硅比0.15,晶化温度170 ℃,晶化时间16 h,样品形貌为玫瑰花形(尺寸约12 μm)。对合成的Magadiite进行Cu2+吸附性能测试,探究了吸附剂用量、pH值、吸附时间和Cu2+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在吸附剂用量为2 g/L,pH值为5,吸附时间为30 min时,Magadiite对Cu2+的最大吸附量为25.99 mg/g。  相似文献   

5.
刘慧娟 《山东化工》2023,(14):1-3+6
为了探究水体中Pb2+有效去除方法,以黄磷渣为原料实现二氧化硅的制备、纯化及表征,以其为媒介探究不同因素下对Pb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SiO2表面成功接枝KH570,传质动力随吸附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弱,吸附缓慢,吸附容量在30 min时饱和达到9.51 mg/g; 60 min后发生解析,导致吸附容量下降至9.38 mg/g。随着温度升高和溶液Pb2+浓度的增大,活性位点与Pb2+有效碰撞的机率增大,吸附容量达到12.3 mg/g;随着pH值升高吸附容量增大。笔者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探索吸附剂对Pb2+的吸附行为发现:Langmuir模型等温吸附适合描述吸附剂对Pb2+的吸附行为,且SiO2对Pb2+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6.
橘皮经氢氧化钠、双氧水处理制得纤维素,用丙烯酰胺对其进行化学改性制得吸附剂,考查了其对水中Cd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橘皮纤维素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橘皮粉末1.6 g,20 m L体积分数30%的双氧水,氢氧化钠固体1.6 g,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 h;所制得的吸附剂吸附Cd2+的最佳条件为pH值6.0,50 m L Cd2+浓度为100 mg/L时吸附剂用量为0.10 g,25℃下吸附18 h,最大平衡吸附容量为18.832 mg/g。该研究有望为橘皮废料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理论研究价值及应用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以原矿膨润土为原料,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然后从单因素条件分析膨润土对Cu2+、Cd2+、Pb2+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膨润土加入量为0.30 g、温度为25℃时,Cu2+初始浓度为200 mg/L,溶液pH值为5.0,其最大吸附率为99.92%;Cd2+初始浓度为150 mg/L,溶液pH值为6.0,其最大吸附率为99.84%;Pb2+初始浓度为50 mg/L,溶液pH值为3.5,其最大吸附率为99.12%。竞争吸附中膨润土对Cd2+吸附效果最佳。此研究对处理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具有较好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水热合成的铝麦羟硅钠石(简称AlMag)为基体,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功能化试剂,制备氨基功能化的新型吸附剂材料AlMag-NH2,研究氨基改性过程对材料结构的影响及其对水溶液中Hg2+的吸附效果。表征结果显示,氨基官能团成功嫁接于AlMag基体上,功能化的AlMag-NH2由初始的玫瑰花苞形貌变为片层状形貌,层间距和平均孔径增大,比表面积略微减小,pHPZC升高。优化吸附实验条件,当溶液pH=5.0、吸附时间为360 min、Hg2+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时,AlMag-NH2的去除率达到88.82%,是相同条件下AlMag去除率的2.4倍。AlMag-NH2的Hg2+饱和吸附量为20.62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该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9.
层迭灵芝子实体及其制备炭吸附Cd2+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型真菌层迭灵芝(Ganoderma lobatum)子实体及制备炭作为吸附材料用于吸附Cd2+,研究了吸附剂用量、初始pH值、反应时间、初始Cd2+质量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d2+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层迭灵芝子实体及制备炭吸附Cd2+的最佳条件为吸附剂用量0.2 g,pH值为7,吸附时间为480 min,在此条件下Cd2+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4.50%和92.75%。子实体对Cd2+的吸附速率显著高于制备炭,但子实体和制备炭吸附Cd2+的吸附能力之间无显著差异。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研究子实体和制备炭吸附Cd2+的过程,子实体对Cd2+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而制备炭更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子实体和制备炭对Cd2+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H2O2改性稻杆作为Pb2+吸附剂,具有改性工艺环保、简单、成本低,以及对Pb2+吸附率高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改性剂。优化改性工艺,制备优良吸附性能的H2O2改性稻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详细探讨了改性工艺的影响因素如pH值、H2O2用量、Fe2+/H2O2物质的量之比、改性温度、改性时间、稻杆颗粒度和稻杆用量等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和对比实验对改性工艺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得出最适宜的改性工艺为:在100 mL的溶液中,不加FeSO4的情况下,稻杆用量为3 g,改性pH值为8,H2O2用量为稻秆用量的30%,稻杆颗粒度为40目,改性温度为20℃,改性时间为4 h。用2 g H2O2改性稻秆处理100 mL 200 mg/L的Pb2+废水时,对Pb2+的吸附率为94.45%,吸附容量为9.445 mg/g,表明H2O2改性稻秆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浸渍法制备ZrCl4改性γ-Al2O3吸附剂,探究了吸附剂用量、初始F-浓度、吸附时间以及溶液pH值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ZrCl4改性浓度为2(wt)%,吸附剂ZrCl4-Al2O3投加量为4g·L-1,溶液初始pH值为4,吸附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24h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为17.08mg·g-1,相较于未改性γ-Al2O3提高了149.4%。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是一种优势放热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以钢渣为主要原料,水玻璃为激发剂,H2O2为发泡剂,制备多孔地质聚合物材料。采用XRD、FTIR、SEM、BET等对原料及最终试样进行表征,研究钙硅比、激发剂和H2O2掺量对该材料性能的影响。将所制备的多孔地质聚合物用作吸附剂,初步考察该材料对Cu2+的吸附效果。试验表明:当钙硅比为1.0,水玻璃掺量为20.4%(质量分数),发泡剂掺量为4%(质量分数)时,该材料性能良好,总孔隙率86.4%,抗压强度0.5 MPa,体积密度0.408 g/cm3,体积吸水率56.31%,钢渣使用率65.85%,比表面积与孔容显著提高。吸附结果显示:该材料对Cu2+吸附效果良好,去除率可达91.44%,平衡吸附量达到15.239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应用化工》2022,(5):1211-1217
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和玉米芯复合碳化制备吸附剂,利用BET、SEM和FTIR对吸附剂进行表征,通过吸附因素影响实验、解吸实验、选择性吸附实验、吸附动力学和等温模型拟合考察其对废水中Pb(2+)的吸附特性,并对实际废水进行了吸附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复合玉米芯碳化吸附剂比表面积为991.20 m(2+)的吸附特性,并对实际废水进行了吸附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复合玉米芯碳化吸附剂比表面积为991.20 m2/g,以中孔为主,其对模拟废水中Pb2/g,以中孔为主,其对模拟废水中Pb(2+)的较佳吸附条件:初始pH、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分别为4.0~5.5、25℃和4.0 h,当Pb(2+)的较佳吸附条件:初始pH、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分别为4.0~5.5、25℃和4.0 h,当Pb(2+)初始浓度为10 mg/L、较佳吸附剂投加量为6 g/L时,Pb(2+)初始浓度为10 mg/L、较佳吸附剂投加量为6 g/L时,Pb(2+)去除率为90.10%,吸附量为1.50 mg/g。经0.5 mol/L的HCl解吸6次,吸附剂对Pb(2+)去除率为90.10%,吸附量为1.50 mg/g。经0.5 mol/L的HCl解吸6次,吸附剂对Pb(2+)的去除率仍达92%以上。污泥复合玉米芯碳化吸附剂对Pb(2+)的去除率仍达92%以上。污泥复合玉米芯碳化吸附剂对Pb(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为0.997 1~0.999 5)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R2为0.997 1~0.999 5)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R2为0.992 0~0.996 6),为非均匀化学吸附,羟基和羧基起主要作用。Cu2为0.992 0~0.996 6),为非均匀化学吸附,羟基和羧基起主要作用。Cu(2+)、Cd(2+)、Cd(2+)和Ni(2+)和Ni(2+)对Pb(2+)对Pb(2+)产生竞争吸附作用,选择性吸附顺序为:Cu(2+)产生竞争吸附作用,选择性吸附顺序为:Cu(2+)>Pb(2+)>Pb(2+)>Ni(2+)>Ni(2+)>Cd(2+)>Cd(2+)。实际废水(COD、Pb(2+)。实际废水(COD、Pb(2+)和Cu(2+)和Cu(2+)初始浓度分别为563,23.20,29.86 mg/L)处理结果表明,当吸附剂投加量为32 g/L时,Pb(2+)初始浓度分别为563,23.20,29.86 mg/L)处理结果表明,当吸附剂投加量为32 g/L时,Pb(2+)去除率达96.10%,剩余浓度为0.90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此时Cu(2+)去除率达96.10%,剩余浓度为0.90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此时Cu(2+)几乎被完全吸附。  相似文献   

14.
以壳聚糖为原料,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壳聚糖基水处理吸附剂,以亚甲基蓝分子作为模型污染物,评价了其吸附性能。研究了溶液pH、吸附剂用量、初始浓度、离子强度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亚甲基蓝的工艺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的吸附工艺条件为:pH为10,吸附剂用量为2 g/L,初始浓度为200 mg/L,吸附时间为48 h,此时单位吸附量可以达到95.7 mg/g,去除率可以达到96.0%。结果表明,制备的壳聚糖基多孔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与解吸附研究表明,制备的壳聚糖基多孔吸附剂具有很好的循环利用能力。因此,制备的壳聚糖基多孔吸附剂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吸附剂,其在废水处理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滕巧巧  刘江  吕科翰  孟启 《化工进展》2019,38(12):5420-5426
将聚苯乙烯经氯乙酰化后与聚乙烯亚胺(PEI)反应合成了带有多胺结构的聚苯乙烯接枝PEI树脂PSACP,考察了溶剂、温度、物料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其中,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物料比为6:1,50℃反应5h时制得的PSACP全交换容量达到5.21mmol/g。PSACP对水溶液中的Cu2+具有明显的吸附作用,吸附量受溶液温度、pH和Cu2+初始浓度影响,45℃下对pH=5.7、初始浓度为0.5mg/mL的Cu2+水溶液的平衡吸附量为2.42mmol/g,吸附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经过三次循环,吸附容量仍然较高。25℃下对Cu2+的动态吸附容量达到2.74mmol/g,Cu2+可经1mol/L HCl洗脱,脱附率为83.8%且无拖尾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以壳聚糖为原料,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壳聚糖基水处理吸附剂,以亚甲基蓝分子作为模型污染物,评价了其吸附性能。研究了溶液pH、吸附剂用量、初始浓度、离子强度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亚甲基蓝的工艺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的吸附工艺条件为:pH为10,吸附剂用量为2 g/L,初始浓度为200 mg/L,吸附时间为48 h,此时单位吸附量可以达到95.7 mg/g,去除率可以达到96.0%。结果表明,制备的壳聚糖基多孔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与解吸附研究表明,制备的壳聚糖基多孔吸附剂具有很好的循环利用能力。因此,制备的壳聚糖基多孔吸附剂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吸附剂,其在废水处理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将麦麸分别用草酸(H_2C_2O_4)、氢氧化钠(NaOH)加无水乙醇、浓硫酸(H_2SO_4)改性,制得3种改性麦麸吸附剂。经筛选比较后,确定采用氢氧化钠(NaOH)加无水乙醇改性的麦麸吸附性能最佳。结果表明,当吸附剂的投加量为6 g/L,吸附时间为75 min,Cu(2+)初始浓度为50 mg/L,pH=5时,改性麦麸对水中Cu(2+)初始浓度为50 mg/L,pH=5时,改性麦麸对水中Cu(2+)的吸附效果最佳,最大吸附量为26.38 mg/g。扫描电镜下,经NaOH改性后的麦麸表面变得比较光滑,并出现很多褶皱,红外光谱图显示改性后的麦麸中出现了新的基团,如C≡C、C—H,且这些基团参与了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粉体膨润土成型条件,以钙基膨润土为原料,借助海藻酸钠与氯化钙交联作用,制备了膨润土凝胶颗粒,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探究了凝胶颗粒对Cu2+在不同p H、投加量、时间、温度和初始浓度条件下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在凝胶颗粒投加量为50 g/L,p H为5.3,初始Cu2+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90 min对Cu2+去除率达90.06%。凝胶颗粒对Cu2+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  相似文献   

19.
裴旭玲  周丽宏  赵斯琴  长山 《应用化工》2023,(3):754-758+763
以硝酸铝和尿素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制备尿素铝配合物前驱物,一步热分解制备介孔γ-Al2O3纳米粉体。通过XRD、N2吸附-脱附、SEM、TEM表征其微观结构,探究吸附剂用量、pH、时间和CR溶液初始浓度对阴离子型染料刚果红(CR)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γ-Al2O3纳米粉体对刚果红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最佳条件下:室温,CR溶液初始浓为100 mg/L,γ-Al2O3用量为1.5 g/L,pH为2,吸附时间为60 min,其极限吸附量为279.3 mg/g,γ-Al2O3对CR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化学吸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说明吸附过程为多分子层吸附。  相似文献   

20.
以稻壳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稻壳炭),利用不同浓度的乙酸锌对稻壳炭改性,制得产物分别命名为稻壳生物炭(RHC)和改性稻壳生物炭(MRHC)。通过SEM、BET、XRD对制备的生物炭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将RHC和MRHC制成电极,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MRHC孔隙结构丰富,比表面积较大,且锌以颗粒状氧化物形式存在于生物炭表面。与RHC相比,MRHC电极比电容大大提高,电阻显著减小,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均有提升。MRHC-0.3(乙酸锌浓度为0.3 mol/L时的MRHC)比表面积为495 m2/g,孔容为0.214 cm3/g,该电极在2 A/g下充放电2000次后,其比电容保持率为92.16%。电极在0.9 V、p H为5、Cu2+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条件下,MRHC-0.3对Cu2+的电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为9.57 mg/g。在0.9 V、pH为5、200 mL Cu2+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的条件下,去除率可达63.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