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11,12-环二十碳三烯酸(11,12-EET)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心肌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3组:1)缺血/再灌注(I/R)组,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组及3)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组。观察缺血60min再灌注30min时心脏收缩期左心室内压上升的最大变化速率及舒张期左心室内压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心肌HO-1表达水平。采用化学比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NOS及iNOS活性。结果收缩期左心室内压上升的最大变化速率及舒张期左心室内压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EET组高于I/R组(P<0.01);L-NAME组低于EET组(P<0.05)。心肌HO-1表达水平EET组高于I/R组(P<0.05),L-NAME组低于EET组(P<0.05)。EET组cNOS活性高于I/R组(P<0.01),L-NAME组cNOS活性低于EET组(P<0.05);EET组iNOS活性低于I/R组(P<0.01),L-NAME组iNOS活性低于EE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11,12-EET能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功能损伤程度,增加心肌HO-1表达水平和cNOS活性,降低iNOS活性。提示11,12-EET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可能与HO-1表达增加有关,且此时HO-1的表达增加至少部分依赖于cNOS的激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1/2,ERK1/2)抑制剂对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poxyeicosatrienoic acid,11,12-EET)引起的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structural nitric oxide synthase,sNOS)变化的影响,了解NOS与ERK1/2在11,12-EET心脏保护中的作用方式。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缺血60 min再灌注30 min的方法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4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假手术组(Sham);11,12-EET缺血再灌注组(EET+I/R);11,12-EET缺血再灌注加PD098059组(EET+I/R+PD)。观察缺血60 min再灌注30 min时心脏收缩期左心室内压上升的最大变化速率(+dp/dt max)及舒张期左心室内压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dp/dt max);采用化学比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sNOS活性。结果 I/R组的±dp/dtmax均低于Sham组及EET+I/R组(P<0.01);EET+I/R+PD组均低于EET+I/R组的±dp/dt max(P<0.01)。I/R组心肌sNOS低于Sham组(P<0.01)及EET+I/R组(P<0.01);EET+I/R组高于EET+I/R+PD组(P<0.01)。结论 11,12-EET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上调ERK进而增加sNOS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解耦联蛋白-2(UCP-2)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IPC)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取结扎左冠状动脉的方法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IPC组行3次缺血5 min、再灌注10 min的预处理,分别于预处理0、6、12、24和48 h后进行30 min缺血及120 min再灌注;对照组剖胸后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及比色法检测心肌中UCP-2蛋白活性及iNOS活性。结果:IPC后各组UCP-2活性均增高(与I/R组比较,P<0.05),其中0 h组UCP-2表达水平最高(与I/R组比较,P<0.01),24 h组和48 h组心肌iNOS活性显著升高(与I/R组比较,P<0.05)。结论:UCP-2和iNOS共同参与了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PD980 5 9对给予 11,12 EET或缺血预处置在体大鼠再灌注心功能的影响 ,了解磷酸化ERK1/ERK2的表达在上述心脏保护中的作用 ,使用雄性Wistar大鼠 ,通过结扎 (6 0min)和松开 (30min)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复制缺血 /再灌注模型 ;采用缺血 5min ,再灌注 5min 2次造成缺血预处置 ;6 .2 4× 10 -8mol/L 11,12 EET通过静脉给予。计算机记录再灌注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 ;实验结束时取心肌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ERK1/ERK2的表达。结果显示 :再灌注 30min ,I/R组的 +dp/dtmax(收缩期左心室内压上升的最大变化速率 )、-dp/dtmax(舒张期左心室内压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 )和LVDP(左心室发展压 )均显著低于SI +I/R组和EET +I/R组 (P <0 .0 5 ) ;SI +I/R +PD组的 +dp/dtmax、-dp/dtmax及LVDP均明显低于SI+I/R组 (P <0 .0 5 ) ,EET +I/R +PD组的 +dp/dtmax、-dp/dtmax及LVDP明显低于EET +I/R组(P <0 .0 5 )。研究表明 :6 .2 4× 10 -8mol/L 11,12 EET及缺血预处置均有保护心功能的作用 ;这种保护作用通过激活缺血 /再灌注时ERK1/ERK2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11,12-环二十碳三烯酸(11,12-EET)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5组:11,12-EET缺血/再灌注组(包括EET1、EET2、EET3)组,EET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观察缺血60min及再灌注30min两个时段心脏收缩期左心室内压上升的最大变化速率及舒张期左心室内压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采用化学比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活性.结果缺血/再灌注组缺血60min及再灌注30 min两个时段收缩期左心室内压上升的最大变化速率及舒张期左心室内压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EET1、EET2及EET3组均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心肌cNOS低于假手术组(P<0.01),EET1、EET2及EET3组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及缺血/再灌注组(P<0.01),EET2组高于EET对照组(P<0.01).假手术组iNOS高于EET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高于假手术组(P<0.01);EET1、EET2及EET3组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外源性11,12-EET改善缺血/再灌注心功能损伤同时出现cNOS增加及iNOS减少,提示11,12-EET拮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可能与NOS同功酶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及缺血再灌注加阿托伐他汀组(I/R AT组)。采用结扎、开放兔冠状动脉的方法,制作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40min,再灌注2h),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I/R组凋亡指数明显大于sham组(P<0.01),而I/R AT组凋亡指数较I/R组显著减少(P<0.01)。②I/R组及I/R AT组Bcl-2蛋白表达百分率显著高于sham组(均P<0.01),且I/R AT组的Bcl-2蛋白表达也较I/R组明显上调(P<0.01);I/R组及I/R AT组的Bax蛋白表达明显强于sham组(均P<0.01),但I/R AT组的Bax蛋白表达弱于I/R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细胞凋亡,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数目,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心肌缺血再灌注时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Bax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阿托伐他汀干预(AT+I/R)组,每组12只.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Evans蓝和四氮唑(TTC)染色评估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缺血未梗死区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及总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NOS(iNOS)活性.结果 AT+I/R组心肌梗死区与缺血区(缺血未梗死区+梗死区)面积比值低于I/R组[(29.4±8.4)% vs (57.7±6.5)%,P<0.001];AT+I/R组梗死面积与左室面积的比值也低于I/R组[(15.9±5.6)% vs(29.0±8.9)%,P<0.05].AT+I/R组及I/R组左室非梗死区域心肌TNF-α、MDA、MPO、NO含量及NOS、iNOS活性均高于S组(P<0.05),而TSOD活性则低于S组(P<0.05);与I/R组比较,AT+ I/R组心肌TNF-α、MDA、MPO、NO含量及NOS、iNOS活性均降低(P<0.05),TSOD含量升高(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炎性反应、激活抗氧化反应、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能力有关,且iNOS在其中的作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建立后肢缺血预适应大鼠模型,研究远程预适应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摘除右肾后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单纯后肢预适应组(LIP组)?单纯肾缺血再灌注组(IR组)?后肢预适应 + 肾缺血组(LIP-IR组),再灌注24 h后检测血肌酐?尿素氮水平,肾组织病理学改变,肾组织中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包括总NOS(TNOS)?诱导型NOS(iNOS)和结构型NOS(cNOS)?结果:与IR组相比,LIP-IR组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管评分,肾组织中TNOS?iNOS活性均明显降低,但肾组织NO?cNOS活性明显增高(P < 0.05);LIP组与sham组相比,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肢体缺血预适应能够减轻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与LIP上调eNOS表达,同时降低肾脏iNOS而发挥肾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阿魏酸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蕾  鲍百丽 《重庆医学》2013,42(14):1607-1610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SF)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SF组、SF联合N-左旋硝基精氨酸(L-NNA)组(SF-L-NNA组)。实验结束后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一氧化氮(NO)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水平,比色法测iNOS及eNOS的活性,心肌染色法区分缺血区、梗死区及无复流区。结果与I/R组比较,SF组血清CK-MB、IL-6水平显著降低,iNOS的水平及活性显著减少,eNOS的水平及活性显著增加,NO水平明显增加,梗死范围及无复流范围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F-L-NNA组能部分阻断SF这一保护作用。结论 SF通过调控iNOS/eNOS-NO途径,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防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10.
褪黑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源性褪黑素(MLT)对急性缺血再灌注后在体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及机理。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I/R)组及缺血再灌注+褪黑素(I/R+MLT)组,I/R组及I/R+MLT组在体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完全阻断10min,再灌15min,术中监测记录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随后测定局部受损心肌中MDA(丙二醛)的含量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结果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I/R+MLT组好于I/R组(P<0.01);I/R组MD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及I/R+MLT组(P<0.01),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及I/R+MLT组(P<0.01),I/R+MLT组MDA含量及SOD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褪黑素对急性缺血再灌注后在体大鼠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其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介导缓激肽诱导预适应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成年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IR)组、卡托普利预处理组、缓激肽B2受体拮抗剂B1650加卡托普利组,麻醉大鼠冠脉结扎30min后,再灌60min,观察各组缺血再灌注实验动物前后心功能及一氧化氮合酶(N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心肌原生型NOS(cNOS)活性(P〈0.01)及总NOS活性(P〈0.01)显著下降,NO产生明显减少(P〈0.05~0.01),卡托普利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期间NO水平高于IR组(P〈0.01),再灌注30min心肌cNOS活性(P〈0.01)及总NOS活性(P〈0.05)显著高于DIR组,心肌损害较IR组为轻。先静滴B1650后再给予卡托普利,则卡托普利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结论 NO产生不足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因素,卡托普利通过调节缓激肽活性,维持正常NO水平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可产生药理预适应保护作用,该作用可为或至少部分为缓激肽所介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及其活性的变化在心肌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卡托普利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鼠心灌流模型;将18只SD大自鼠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缺血一再灌组及卡托普利组;观察心肌iNOS mRNA表达及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肌酸激酶(CK)含量和冠状静脉流出液一氧化氮(NO)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心肌iNOS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01),iNOS活性增高(P〈0.001);卡托普利组再灌注30min,心肌iNOS mRNA表达及其活性、心肌MDA含量均低于缺血-再灌组(P〈0.01,P〈0.05),而心肌SOD活性(P〈0.01)和CK含量(P〈0.05)高于缺血-再灌组,再灌注期间冠状静脉流出液NO含量高于缺血-再灌组(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心肌iNOS基因表达上调,心肌iNOS活性增高;影响心肌iNOS mRNA表达、调节心肌iNOS活性可能是卡托普利抗心肌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肠缺血再灌注 (ischemia reperfusion ,I/R)致肺损伤时肺组织中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及过氧亚硝基阴离子 (peroxynitriteanion ,ONOO-)的变化及作用。方法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造成肠缺血模型 ,测定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 氨基胍及缺血再灌注 氨基胍组的肺组织学变化以及肺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MDA)、NO-2 /NO-3 含量变化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肺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NOsynthase ,iNOS)及ONOO-体内生成标志物硝基酪氨酸(nitrotyrosine ,NT)的变化。结果肠I/R后肺组织出现水肿、出血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征象。与假手术组相比 ,缺血再灌注组肺组织MDA和NO-2 /NO-3 的含量显著增高 (P <0 .0 5 ) ,SOD活性则显著降低 (P <0 .0 5 ) ,且出现大量iNOS及NT阳性信号。缺血再灌注组 AG组肺组织MDA和NO-2 /NO-3 的含量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 (P <0 .0 5 ) ,SOD活性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 (P <0 .0 5 ) ,NT阳性信号减弱。结论肠I/R致肺损伤时肺组织中有大量NO和ONOO-产生并参与介导了此种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在此模型上,脑缺血预处理10 min再灌注72 h后,再次脑缺血90 min后再予再灌注24 h,用Bederson神经缺损体征评分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用亚硝酸盐还原法测定脑组织中NO的含量.结果:脑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后,脑缺血预处理 脑缺血再灌注组(IP R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明显轻于假脑缺血预处理 脑缺血再灌注组(R组)(P<0.05);R组和IP R组的缺血侧和自身对照侧皮层、海马的NO含量异常升高,与假脑缺血预处理 假脑缺血再灌注组(S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P R组缺血侧和自身对照侧皮层、海马的NO含量较R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降低了脑组织的NO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鼠肾脏缺血预处理中COX-2和iNOS的表达及其两者之间的信号转导关系,从而进一步探明肾脏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机制。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十缺血再灌注组(IPC组)、NS398干预组(NS398组)和AG干预组(AG组)。在再灌注后24h、48h两个时间点取材,测定血清Scr;光镜观察形态学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OX-2和iNOS的蛋白表达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与I/R组相比较,无论24h、48h,IPC组和两给药组的Scr值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形态学也表明IPC组损伤明显减轻,与I/R组相比差异显著。NS398组和AG组两个给药组的损伤程度介于I/R组和IPC组之间。IPC组中COX-2和iNOS均活化、表达,其表达量与sham组和I/R组相比明显增多,差异显著(P〈0.05),而且48h的表达量多于24h;AG组COX-2表达量明显少于IPC组(P〈0.05);NS398组和IPC组间iNOS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本实验证实了肾脏IPC对I/R损伤的保护效应;肾脏IPC时COX-2和iNOS均活化、表达,参与了其保护效应,而且主要参与其晚期保护作用;在其信号转导中,iNOS是COX-2的上游,iNOS介导COX-2活化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30min组(I组)、缺血30min即刻再灌注组(I/R组)、缺血30min再灌注后1h组(I/R1h)、缺血30min再灌注后2h组(I/R2h)、缺血30min再灌注后4h组(I/R4h),每组8只。分别测定各组谷丙转氨酶(GTP)、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含量及观察肝脏组织HE染色,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iNOS在肝组织的表达,应用原位细胞凋亡法测定肝细胞凋亡。结果肝脏I/R过程导致了肝脏明显的损伤,表现为肝血清酶升高(P<0.01),肝细胞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甚至有细胞坏死。病理组织学变化与GTP变化一致。肝组织iNOS在I/R组即有表达增高(P<0.01),I/R组与I组、I/R1h组与I/R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凋亡指数I/R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I/R组与I组,I/R2h组与I/R1h组、I/R4h组与I/R2h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iNOS与肝细胞凋亡指数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952),P<0.01)。结论肝脏I/R损伤可引起肝组织损伤及肝细胞凋亡,肝细胞的凋亡与iNOS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