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塔里木—扬子古大陆”的重建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板块边缘造山带的岩石学记录追踪了扬子与塔里木古板块地史演化中的相关性,从岩石学、古气候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论证了扬子与塔里木古板块内部地质特征的可比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新元古代至二叠纪,扬子古板块与塔里木古板块靠近,成为一个大陆,称为"塔里木—扬子古大陆"。后经"峨眉地幔柱"的作用和"峨眉地裂运动"的拉张,古大陆解体,两板块分离,扬子古板块向东漂移1900km至现今位置。若"塔里木—扬子古大陆"重建模式成立,则对大型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大古板块是中国寻找大气田的重要领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中国三大古板块(扬子古板块、塔里木古板块、华北古板块)天然气资源丰富,三大古板块天然气资源量为29.23×1012m3,占全国总资源量的52.30%;三大古板块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5926.8×108m3,占全国天然气总探明地质储量的72.2%。中国三大古板块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与阿拉伯板块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相似。三大古板块具有3个优势条件:①面积大,相对稳定;②多套气源岩发育,天然气资源丰富;③储盖组合条件优越。三大古板块的边缘和斜坡是大气田富集区:如扬子地台西北缘普光等地区,塔里木地台塔东、塔中斜坡带及库车前陆下古生界,华北地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地区。中国寻找大气田的领域主要在三大古板块,其边缘和斜坡是寻找大气田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扬子古大陆”重建对无机成因油气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学、构造学、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从新元古代至二叠纪,塔里木古陆块与扬子古陆块更加靠近,组成了“塔里木—扬子古大陆”。后经“峨嵋地幔柱”的作用和二叠纪“峨嵋地裂运动”的拉张,“塔里木—扬子古大陆”裂解、分离。文中讨论了地幔柱与无机成因油气生成的关系。根据上述研究,预测四川松潘—甘孜褶皱带是可望获得油气勘探突破的靶区。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盆地类型及板块运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划分为9个层序,27个体系域。体系域研究表明,自寒武纪到二叠纪依次发育了碳酸盐岩台地、被动大陆边缘、克拉通内盆地、前陆盆地等多种沉积类型。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结合古地磁资料,对沉积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及构造作用对盆地的改造进行了探讨。从活动论的观点解释了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各时期所处的地理位置、板块活动性质、盆地类型及沉积特点。认为古生代塔里木板块在漂移过程中与相邻板块碰撞,使其漂移轨迹呈“S”形。由于受板块运动性质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在古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寒武纪—早奥陶世,塔里木为一个离散边缘的克拉通盆地;早奥陶世末—早古生代末,塔里木板块东部(今南部)洋壳消减,形成东部的会聚边缘弧后前陆盆地和北部的离散边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两种不同类型盆地共生的构造格局;志留纪—泥盆纪,塔里木板块西北缘的天山洋闭合,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开始发生碰撞,形成了克拉通内盆地;石炭纪塔里木板块西南缘为离散边缘,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二叠纪塔里木为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5.
张恺 《新疆石油地质》1991,12(2):91-106
中国大陆板块的演化经历了三次板块构造旋回的叠加。在元古代板块构造旋回末期曾联合为一个元古大陆,并与全球元古联合古陆聚敛在一起。在古生代板块构造旋回初期,中国元古大陆与全球元古联合古陆一起,同步发生裂解、漂移和海底扩张作用。中国元古大陆裂解为新疆古陆、华北古陆、华南古陆、柴达未古陆、华东古陆,它们之间为窄大洋所隔,在古生代时期各陆块在赤道附近,向北半球低纬度带漂移,羌塘—印支古陆于晚泥盆—早石炭世时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随古特提斯洋的扩张自南半球向赤道漂移,经加里东、海西和印支运动,在古生代扳块构造旋回末期(T),中国大陆主体又联合在一起,并使欧亚大陆形成。中、新生代板块构造旋回早期藏南—印度古陆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从南半球向赤道漂移;华东古陆此时期演化为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一起向中国大陆板块发生俯冲、消减作用;在上白垩—中新世时期藏南—印度古陆与中国大陆西南部发生强烈的碰撞、挤压与收敛活动;由于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扩张作用,使中国大陆向北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漂移,仅第四纪就向北漂移达数百千米。 中国大陆板块在三次板块构造旋回活动中受大陆裂解、漂移、碰撞和收敛作用的影响,控制着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的演化和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世代沿革的演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陆古板块运动演化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了显生宙以来中国及其邻区板块运动演变过程的特征。着重分析了多陆块拼合过程和中、新生代以来两种类型板块运动交替过程。中国大陆古板块不是由单一古地核发展而成的简单板块,是多个古地核或多陆块拼合而成的组合板块。中国大陆古板块演化是在全球板块运动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的,受全球板块运动的控制。中、新生代以来,板块运动可以分为以开合(漂移)为主和以升降(裂解/焊接)为主的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运动交替发生,与地幔对流一起构成了总的板块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7.
在钻井层位标定的基础上,系统解释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简称塔西南)典型地震剖面,建立区域性的地质格架剖面,进而恢复各构造时期的剥蚀厚度,并编制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各时期古构造平面形态图,以分析早古生代晚期古隆起的空间展布、形成演化以及迁移规律。研究表明:早古生代晚期,塔里木盆地存在1个广布塔西南地区、统一的区域性古隆起,称之为塔里木西南部古隆起。前人所提出的“塔西南古隆起”和“和田古隆起”不是两个独立的古隆起,而是本次所识别出古隆起的时空迁移演化的结果。该古隆起始于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古隆起初具规模、幅度增大;志留纪时期古隆起稳定隆升,隆起范围快速向东部扩大,皮山—和田等区域成为古隆起的一部分,其构造高部位迁移到皮山—和田地区;泥盆纪古隆起开始逐渐缩小,范围仅限于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皮山—和田一带;石炭纪古隆起成为水下隆起,古隆起逐渐消亡。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古隆起属于早古生代晚期塔西南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其形成演化与塔里木盆地南部西昆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有关。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古隆起从塔西南的西北部迁移到南部的皮山—和田一带,表明西昆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从中奥陶世末开始于西段,呈“剪刀式”自西向东发展。古...  相似文献   

8.
显生宙全球古板块再造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前人对全球古板块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最新的古地磁数据库和ArcGIS方法,辅以洋壳扩张、俯冲带以及区域构造等研究成果,完成了对显生宙以来全球古板块的再造及构造演化探讨。相比前人研究,本系列图件采用了最新数据,加强了高质量数据在板块再造中的权重,并通过“幔源法”对部分板块的古经度进行了校正,同时细化了对中国3大陆块的研究。全球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涉及到潘诺提大陆、冈瓦纳大陆、劳俄大陆、泛大陆的聚合和裂解旋回及多个大洋盆地的扩张和闭合。中生代-新生代以来不同构造域的发育与消亡在时空上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造成洋陆格局的变迁和大陆面积的持续增加。不同板块的聚合过程常伴随长距离漂移、大幅度旋转运动以及聚合后的减速。新、老超大陆之间以翻夹模式裂解和聚合,即随着超大陆内部裂解、扩张,外侧聚敛、旋转,逐渐发生内、外板块边界的转折。泛大陆构造格局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二叠纪规模最大,其形态不完整,有扇状洋盆缺口(古特提斯洋)持续扩张以及板内走滑运动调整。泛大陆聚合过程中至少出现4种板块汇聚碰撞方式:追尾式碰撞、侧向式碰撞、错车式碰撞和拥堵式碰撞。  相似文献   

9.
试解"中国地质百慕大"之谜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青藏高原东部三角形的松潘-甘孜褶皱区,全区几乎被巨厚的三叠系浊流沉积覆盖,掩盖了许多地质信息,成为国内一块神秘的土地。由于地质构造特殊性,造成了许多地质问题的多解性和专家认识的不确定性,许志琴(1991)称此区为“中国地质百慕大”。从古板块演化、“峨眉地幔柱”、“峨眉地裂运动”和沉积盆地学等方面探讨该问题,试图揭开该区地质上的神秘面纱,并提出国内地学界最感兴趣的几个基础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气勘探新思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若能拓宽或转换构造研究思路,可能还会有重大发现,从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构造演化中存在“兴凯地裂运动”和“峨眉地裂运动”的实际出发,分析两期地裂运动盆地古生界油气藏形成的影响,阐明勘探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而建议在研究思路上要有创新,勘探部署和工作方法上要适应拉张构造背景特征,指出塔里木盆地是中国三个克拉通盆地古生界最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相信能取得良好的勘探效果和新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1.
试论"盆""山"耦合和脱耦研究的方法学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盆"山"耦合和脱耦把造山作用和盆地发育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必须有相应的方法论作保证。针对这一问题,有3个方面需要讨论:1)空间关系上,要在确定一个时间段的基础上正确划分"盆"山"系统;2)两套分类体系并用,在"正序"的研究和区域的研究中采用理性的系统分类,在"反序"的和局部(主要指油气藏)的研究中以应用性的分类为主;3)以造山带和盆地研究近年里形成的成功方法为基础,努力汲取各种新知识,将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盆"山"耦合和脱耦研究自身,包括其方法学,不断开拓新领域,将可能成为中国大陆油气勘探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用“点次”取代地震单位成本的“千米”与“平方千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油系统目前在地震成本的投资与成本对比方面,使用的千米与平方千米这个计价单位,反映不出单位长度或面积中数据点的多少及每个点接收数据次数的多少,即反映不出地震勘探的工程量。提出把地震勘探中数据点个数与每个点接收数据的次数称为地震工程的工程量,其计价单位为“点次”;讨论单位长度或面积中“点次”的计算、点次与单位造价变化的关系,以及具体工程中地震工程量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1942年阿尔奇(Archie)根据岩石电阻率与孔隙度的测量结果,首先提出了胶结指数的概念,并确定纯砂岩地层m=2,a=1。1952年汉布尔(Humble)提出m=2.15,a=0.62。根据我国3个地区5个油田实验室测量的结果,发现m和a值变化很大。利用含水饱和度方程来评价油、气、水层,其中需要正确的m和a值的数据。为此,提出了确定参数m和a值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比同一建筑工程分别套用“九五定额”和九○定额”的计算结果,从费用分类结构、计算基数和计算系数等方面逐条进行分析,并配以简明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文章还就新定额的运用方面提出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本文对正确使用“九五定额”及新老定额的交接运用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面对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及风险日趋增大、成本上升的现状,各油田公司都在寻求一种更加优化、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作为具有"科研、生产"双重职能的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对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勘探开发"科研+生产"一体化工程技术服务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3种适应不同开发区域、不同油气建产规模的运作管理模式,即:单井技术服务模式、区块科研服务模式、地质工程综合服务模式,并在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塔里木油田等国内外项目中进行了应用,有效推动了工程服务企业高效开发油气田项目,拓展了发展空间,展现了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油气》2003,10(4)
PetroChina and Schlumberger held a ceremony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on December to renew a three-year wireline logging services contract.Vice President of PetroChina Liu Baohe(in the middle on the front)and President of CNPC Goods & Equipment (Group)Corporation Wang Tao(on the left)shake hands with President of Schlumberger Chine Jean Francois Poupeau after signature of the agreement.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战略如何实施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是企业战略思考的重要问题。FIAT(菲亚特)汽车集团通过价值观体系、能力模式和培训体系支撑着人力资源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传统数据备份和共享的方式无法满足现代生产办公的需求。在深入研究云存储技术后,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研发了"捷盘"。提出"在线存储服务"是云存储的核心理念,详细分析了分布式存储和数据同步两大关键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运维实践证明,分布式存储能显著提升数据存储性能,提高数据安全性;数据同步结合数据消重技术可节省30%的存储空间。首次形式化地证明,利用云盘进行数据共享,可以将操作复杂度控制在常数水平,进而有效提升协同办公效率。  相似文献   

19.
"轻泥浆"的低密度、低固相含量和良好的剪切稀释性对于提高钻速有直接作用,不仅对提高钻速有很好的效应,而且可为现有各项优快钻井技术提供一个优化集成的平台,以使它们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利用三轴应力实验装置研究了地层岩石与不同钻井液作用前后的力学性质及强度变化,计算对比了岩石与不同钻井液作用前、后的地层坍塌压力,最后确定了地层坍塌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的降低值.应用该方法,通过优选抗高温(150℃)聚合物和防塌剂,改进聚合物钻井液的封堵能力、流变性和抑制性,降低地层的坍塌压力,即降低钻井液密度,形成了KC1/聚合物"轻泥浆"体系.该技术在TZ721-5井得到了成功应用,使机械速度提高了2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