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毕延根 《石油商技》2001,19(6):41-43
介绍了柴油族组成分析的几种方法,即层析柱液相色谱法,荧光指示剂吸附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超临界色谱等,指出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SFC法适合于用柴油旋组成分析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目前常见的石油产品中间馏分芳烃含量测定标准分析方法、荧光指示剂吸附法(FIA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做了分析与讨论。荧光指示剂法准确度与重复性均不高,只能得到<315℃馏分中芳烃总量,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中间馏分芳烃,准确度,精密度都较高,给出的信息也多,但仪器价格昂贵,分析成本高。文中介绍了以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石油产品中芳烃及芳烃衍生物的几种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石油各类产品,步骤简单,时间短,准确度较高,在排除干扰物质后,可以作为石油产品芳烃含量的日常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分析技术在生物柴油生产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生物柴油的物理化学性质指标及其测定方法,重点讨论了生物柴油组成的特点和分析方法。对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薄层液相色谱法等分析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和杂质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喷气燃料中芳烃含量测定的准确性、精密度和分析速率,解决荧光指示剂吸附法面临的荧光指示剂供应问题,提出采用气相色谱(GC)快速测定喷气燃料中芳烃总量的方法。通过制备芳烃可逆性吸脱附材料,并将其用于气相色谱柱固定相,实现了喷气燃料中饱和烃与芳烃的气相色谱分离。该气相色谱法的芳烃测定结果与芳烃配制结果相关系数达到0.9999,加标回收率100%±5%,定量结果准确,重复性标准偏差为0.21%,重复性良好。为确定该气相色谱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测定了加氢裂化和直馏两种工艺来源的喷气燃料样品,讨论了喷气燃料饱和烃和芳烃相对密度对喷气燃料中芳烃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换算结果的影响,并与GB/T 11132—2008荧光指示剂吸附法(FIA法)和NB/SH/T 0939—2016示差折光检测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外,采用核磁共振(NMR)分析方法对加氢裂化和直馏两种工艺来源的喷气燃料样品中可能存在的烯烃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加氢裂化和直馏两种工艺来源的喷气燃料样品中烯烃最大质量分数不超过1%,不会对芳烃含量的测定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柴油烃族组成分析通常用经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但由于经典色谱法具有溶剂消耗大、分离效率低、分析时间长等缺点,限制了它的使用.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分离效果好等优点,正广泛地用于柴油中烃族含量的测定.文中对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柴油芳烃含量进行介绍,该方法10 min就能完成一个样品测定,重复性、准确性均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6.
韩爱荣 《石油化工》2005,34(Z1):847-850
主要介绍了使用荧光指示剂吸附色谱法、近红外光谱快速法、多维气相色谱法的测定原理及3种方法在测定汽油族组成中的应用,并对3种方法测定同一试样的结果进行了比对,找出各种测定方法容易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分析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卫  阎露海 《石化技术》2011,18(1):22-26
介绍了两种用于控制1,3(1,4)-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缩合反应速率的分析方法(化学滴定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针对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详细介绍了液相色谱法测定条件的确定、回收率实验、精密度实验等,并优化了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条件.相比化学滴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确保生产安全、提高产品质量的更加适宜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TE622.11TE626.21200607022荧光指示剂吸附法测定汽油烃类族组成的研究〔刊〕/陈霞,陶文晟…(高桥石化公司炼油事业部)∥高桥石化.-2005,20(5).-32~36根据GB/T11132-2002要求,在验证荧光指示剂吸附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硅胶、不同实验压力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同时与气相色谱PONA法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差异,展望汽油族组成分析方法的进展。结果表明,荧光指示剂吸附法分析时间长,不利于连续进样,但可测定各类汽油样品,POAN法自动化程度高。但使用范围有局限性,而多维气相色谱在分析精密度和分析时间等方面都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汽油烃类族组成测试方法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爱荣 《石化技术》2006,13(3):37-41
介绍了使用荧光指示剂吸附色谱法、多维气相色谱法的测定影响因素和近红外光谱快速法的分析特点以及三种方法在汽油族组成测定中的应用,并就三种方法对同一试样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找出各种测定方法容易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分析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采用递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适合测定油品中芳烃和烯烃含量的分析模型,并在某炼油企业应用达到了很好效果;近红外光谱法的测定结果与荧光指示剂吸附法的测定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与荧光指示剂吸附法相比,近红外光谱法可以提高分析效率,降低分析成本,具有较高的分析精密度。  相似文献   

11.
汽柴油深度脱硫方法及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当前国内外对汽柴油中硫含量的要求以及汽柴油中的硫化物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对吸附脱硫、萃取脱硫、膜分离、生物技术脱硫、络合沉淀法和催化氧化法等几种深度脱硫方法进行了论述,并且提出了未来汽柴油深度脱硫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SRV Ⅳ摩擦磨损试验机上,采用柱-盘线接触方式,考察了2种有机钼减摩剂M1和M2在含烟炱和不含烟炱柴油机油中的减摩性能,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SEM/EDX)、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分析手段,探讨了烟炱对有机钼减摩剂减摩性能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烟炱会导致有机钼减摩剂减摩性能变差,M2在含烟炱润滑油中减摩效果优于M1。通过对摩擦副表面进行SEM/EDX分析和吸附实验表明,烟炱对有机钼减摩剂的吸附作用是导致其减摩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SH/T 0806—2008和SH/T 0606—2005方法,对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柴油中芳烃含量的分析结果、加标回收率及掺兑测定的准确性,讨论两种方法分析结果的差异性和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对8个国VI车用柴油样品的芳烃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具有较好的掺兑准确性,但由于柴油分子组成的复杂性,存在大量与模型化合物结构不同的化合物,HPLC法的加标回收率会受到示差折光检测器响应特性差异的影响而产生偏差,也使得由HPLC法得到的多环芳烃和总芳烃含量存在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14.
开发了两种PdCl2-Al2O3固相萃取法,用于分离高硫柴油及加氢柴油中的硫化物,并建立了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定性分析柴油中硫化物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去除柴油中其他组分对硫化物的干扰,清晰展现硫化物分布,还能够准确提供不同工艺生产的柴油及加氢前后柴油中硫化物类型及碳数分布信息。结果表明:高硫柴油及加氢柴油中近90%硫化物集中在分离出的含硫组分中,而且该组分中芳烃含量极少;直馏柴油和催化裂化柴油中分别归类并定性出8类757种硫化物和4类179种硫化物,在相应加氢产品中分别鉴定出4类98种硫化物和3类81种硫化物;加氢柴油中90%以上硫化物为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侧链碳数集中在低碳数段。  相似文献   

15.
多维气相色谱快速测定汽油中的烯烃、芳烃和苯含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车用无铅汽油国家标准GB17930-1999中对烯烃,芳烃和苯含量提出的明确限值要求,以及现有标准方法和其它分析技术在分析汽油组成时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汽油分析的发展趋势及我国汽油生产的工艺和汽油组成分布特点,提出了一套新的多维气相色谱技术测定汽油中烯烃。芳烃和苯含量的方法。并研制了新的烯烃捕集阱,可捕集汽油中高达70%的烯烃,且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和使用寿命,提出的方法可以在12min内通过一次色谱进样实现汽油中烯烃总量,芳烃总量和苯含量的测定。试验结果与荧光指示剂吸附法(FIA,GB/T11132-1989)相比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分析速度和方法的再现性得到明显改善。试验成本也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材质和粒径的颗粒活性炭对地下水中溶解油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以确定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颗粒活性炭对地下水中溶解油的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Lagergren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平衡时间为300 min,椰壳制颗粒活性炭对溶解柴油和委内瑞拉原油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23.4 mg/g和26.81 mg/g,明显高于果壳和煤质制颗粒活性炭的平衡吸附量,且吸附量随颗粒活性炭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吸附地下水中溶解柴油和原油的40~60目椰壳活性炭投加质量分别为0.1 g和0.06 g,吸附最佳温度是25 ℃,吸附柴油和原油的最佳pH值分别是7和8。盐度对于颗粒活性炭吸附溶解油的影响不大,碱性环境对于活性炭吸附柴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酸性条件对于活性炭吸附原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颗粒活性炭对溶解柴油和原油的吸附分别适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即颗粒活性炭表面对溶解柴油的吸附主要是单层吸附,而对溶解原油的吸附是非均匀异质的。  相似文献   

17.
重油催化裂化轻柴油不安定性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重油催化裂化轻柴油进行碱洗,白土吸附,酰洗以及采用石油大学开发的RS剂精制,探讨催化裂化柴油中的不安定组分。结果表明,常规的脱硫,脱氮方法精制效果不明显或是工艺不适于工业应用。实验进一步发现,除了硫,氮杂原子化合物外,催化裂化柴油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酚类物质,总量约占柴油的0.1%-0.5%(质量分数),这些酚类是引起柴油不安定的最重要的化合物,能明显加剧柴油的不安定性,在不脱除硫,氮的条件下,仅脱除这些酚类物质就能大幅度提高柴油的安全性。开发的RS精制剂能有效脱除柴油中的酚类物质,从而显著提高催化柴油的安定性。  相似文献   

18.
对分析汽油烃类族组成的PONA中的仪器参数、进样量、斜率灵敏度等因素进行探讨,并与FIA、MGC进行比对。试验表明,优化后的方法达到较好的精密度与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