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冶金技术在释放含铜废石资源上具有技术优势。生物浸出综合试验表明采用SM-3中等嗜热嗜酸菌浸出白银含铜废石中的铜是完全可行,该细菌对矿样中的黄铜矿有较好的生物氧化溶解作用,不存在常温浸矿细菌浸出过程中突显的钝化问题。在接种浓度10%、矿浆浓度5%、矿样粒度D70=400、摇床转速175rpm的试验条件下,浸出30天即可获得80%的Cu浸出率。  相似文献   

2.
《Hydrometallurgy》2011年106卷第(1/2)期发表Ali Ahmadi等人文章,介绍用中等嗜热细菌常规和电化学生物浸出黄铜矿精矿的研究结果。在各种矿浆浓度以及在有和无细菌的情况下,进行了从Sarcheshmen黄铜矿精矿中提取铜的常规和电化学生物浸出试验。浸出条件:一台2 L搅拌式电生物反应器,矿浆含固量为0.2 kg/L,初始pH  相似文献   

3.
南非的M .格雷克等撰文描述了能够使含有黄铜矿和黄铁矿的精矿氧化的极度嗜热细菌。在 70℃条件下实施的批量试验表明 ,铜的萃取率可达到 98%。进行了三阶段的半工业连续试验 ,采用的是标准设计的机械式搅拌充气槽。文章评价了停留时间、给料细度和氧气及二氧化碳的物料传输总量对生物浸出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总铜萃取率可达 95 %。然而 ,与用于生物浸出的中温和适温细菌相比 ,极度嗜热细菌似乎对固体富集更为敏感 ,这或许与给料固体的粒度有关。氧气消耗量与目前处理含顽金黄铁矿精矿的工业规模生物浸出槽中所采用的最高速率接近。为了…  相似文献   

4.
在由一个有效容积50L的浸出槽和两个总容积为21L的浸出槽组成的试验装置中,开展混合培养的新型嗜高温(78℃)菌连续生物浸出黄铜矿的实验室试验。对以下操作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矿浆固体浓度、充气搅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耗量、培养基的要求、浸出时间和pH调节。生物浸出工序的一般操作性比预期的要好。在矿浆固体浓度12%的条件下,连续浸出5d的铜回收率超过90%。此外,对一些潜在的限制因素也进行了验证试验,限制因素包括细菌的敏感性、培养基浓度、氧的传递效率。该研究属于一个欧洲项目(高温细菌氧化,注册商标为HIOX)的子课题,总课题的最终目标是提出经济上可行和环境友好的一种全新的铜回收工艺。  相似文献   

5.
在低温(8~10℃)下研究Ag 催化中等嗜热嗜酸菌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浸出黄铜矿的作用,考察主要工艺因素对添加Ag 催化浸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Ag 催化细菌浸出作用在低温浸出的初始阶段最为明显,添加Ag 的初始浓度为15mg/L时,90d后铜的最终浸出率达到58.96%,比未添加Ag 时高出近一倍,最佳浸出工艺条件为接种量20%,矿石粒度-74μm,矿浆浓度2%,pH值2.5.  相似文献   

6.
嗜热细菌生物浸出黄铜矿的铜浸出率,取决于温度、pH和氧化还原电位,而且还取决于所使用的嗜热细菌的活性.研究了在不同的pH值和温度并有着不同的初始Fe3+数量的条件下,使用三种嗜热细菌浸出时达到的铜浸出率.获得的结果表明.由于Acidianus brierleyi(缩写为A.brierleyi菌)浸出铁(以Fe3+形式)的能力很低,由接近临界值(450mV,Ag°/AgCl参比电极)的氧化还原电位,反映出达到了很高的生物量浓度,在这样的氧化还原电位下浸出时铜浸出率最高.相比之下,由于Sulfolobus metallicus(S.metallicus菌)和Metallosphaera sedula(缩写为M.sedula菌)较高的浸出铁(以Fe3+形式)的能力,由很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反映出的很高的生物量浓度,再结合Fe3+以黄钾铁矾(KFe3[SO4]2·(OH)b)形式的沉淀作用,因而就降低了浸出速率.因此,在对于嗜热细菌的生长是最佳的温度时,并不总是意味着能达到很高的铜浸出率.一般地说,最高的铜浸出率是在初始pH值为1.5的条件下达到的.然而,在初始pH值为2.5时观测到比在pH 2.0时达到了更高的浸出率,证实了在高pH值时黄铜矿的生物浸出是受氧化还原电位而不是由pH或温度所控制的.当提供的为激发浸出反应所需的初始的Fe3+数量不足时,双向酸杆菌的生物浸出能力就会降氏,或浸出反应受到抑制,而硫化裂片菌和金属丝菌对初始的Fe3+提供量就没有那么敏感.这一结果证实了对矿物表面直接的酶促催化作用,能引发黄铜矿的生物浸出反应,但稍后氧化还原电位就控制着黄铜矿的浸出速率.  相似文献   

7.
采用包括中高温嗜热铁质菌、喜温嗜酸硫杆菌和嗜热硫氧化硫化杆菌的混合菌群在45 ℃条件下浸出永平低品位铜矿石, 并对矿浆浓度、转速和pH值等工艺因素进行了优化, 在最佳浸出条件下对混合菌的浸出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混合菌群在矿浆浓度150 g/L、转速190 r/min、pH=2.0时, 浸出第6 d时铜的浸出率达到94.26%, 浸出第24 d铜浸出率达到99.79%。研究还发现中高温混合菌可以有效消除钝化膜的生成, 影响浸出率的主要因素是矿浆浓度。  相似文献   

8.
嗜热嗜酸菌生物浸出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介绍从云南某温泉区采集的高温水样中分离出的嗜热嗜酸菌的某些特性及其对原生硫化铜矿的氧化浸出效果。嗜热嗜酸茵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有细胞壁,直径0.6—0.9μm,革兰氏阴性,好氧,以CO2为碳源,能在改良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繁殖,舔加酵母汁等有机物不能刺激其生长。嗜热嗜酸菌能氧化元素硫和黄铁矿中的铁,并将其作为能源物质,但不能氧化硫酸亚铁中的Fe^2 。氧化浸出的最适温度65℃,最适pH2.0。对—90μm低品位硫化铜矿酚矿浆浓度10%,搅拌浸出12d,嗜热嗜酸茵对总铜的浸出率为97.00%,而中温氧化亚铁硫杆菌为32.43%。浸渣的物相分析表明,嗜热嗜酸菌对原生铜矿的浸出率高达97.05%,而对照组仅能浸出15.43%。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黄铜矿的浸出规律,进行了黄铜矿矿物粒度、矿浆pH、矿浆浓度和NaCl浓度对铜浸出过程的影响,并对黄铜矿浸出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黄铜矿适宜的浸出粒度为38~75μm,矿浆pH=1,矿浆浓度为10 g/L,NaCl浓度为1 mol/L。2矿浆中NaCl的存在可以有效提高黄铜矿的浸出速度和浸出率,NaCl浓度不超过1mol/L的条件下,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这种促进效果越来越好。3在试验确定条件下,黄铜矿的浸出数据契合表面反应模型,即黄铜矿的浸出速率主要由矿物表面的反应速率决定。  相似文献   

10.
张德诚  罗学刚 《金属矿山》2007,37(11):65-68
以黄铜矿为研究对象,在温度较低的浸出条件下(15℃)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考察了矿石粒度、矿浆浓度、酸度、接种量以及起始Fe2+浓度对氧化亚铁硫杆菌(T.f菌)摇瓶浸出黄铜矿浸出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初始Fe2+浓度对细菌浸铜工艺影响最为显著;在15℃下的最佳浸出工艺条件为初始Fe2+浓度为6g/L,酸度控制在pH=2.0,接种量保持在15%,矿浆浓度为15%,矿石粒度为-200目。  相似文献   

11.
从白银铜矿矿坑水中筛选分离的BY 1#细菌对黄铁矿有较好的氧化效果,也具有较好的抗剪切性和金属离子抗性。生物浸出综合试验表明该细菌在对黄铜矿的生物氧化溶解过程中,矿物表面可能存在某种钝化膜层,导致铜浸出率偏低,延长浸出时间所获得的效果也较差。在接种浓度10%、矿浆浓度5%、矿样粒度D70=400、摇床转速175rpm的试验条件下,浸出60d可获得的铁浸出率为57.24%,铜浸出率为42.16%。  相似文献   

12.
中温嗜酸硫杆菌浸出低品位硫化铜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中温嗜酸硫杆菌的生长条件, 对黄铜矿进行了细菌浸出试验研究。研究表明, 中温嗜酸硫杆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 pH值为2, 温度为30±1 ℃, 此条件下细菌浓度为2.24×107个/mL。接种量、矿浆浓度对黄铜矿中铜的浸出率有显著的影响, 随着接种量的增加, 铜的浸出率提高。在相同浸出时间内, 矿浆浓度5%左右时, 黄铜矿中铜的浸出率最高。低品位硫化铜矿柱浸试验结果表明: 细菌浸出75 d, 铜的浸出率为45%。  相似文献   

13.
《Minerals Engineering》1999年 12卷第 8期上发表 Gericke M.等人有关用极度嗜温菌浸出硫化铜精矿的文章。这种极度嗜温菌种是从一燃烧煤堆中分离得到的。用于生物浸出前有必要对细菌进行驯化 ,这包括让细菌在硫化物固体质量分数较高的矿浆中保持氧化活性 ,适应高质量浓度金属离子 (如 Cu2 )的矿浆 (料液 )和由浮选带来的药剂。在培养和驯化试验中 ,将该菌种用于 3段连续的中间工厂规模的标准机械和空气搅拌槽中 ,生物浸出次生的硫化铜 -黄铜矿混合精矿。在 2 80 d的运行期间内 ,该菌种表现出稳定的浸出性能 ,铜的总浸出率达 97%以上 ,…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黄铜矿半导体电学特性对其生物浸出的影响机制, 采用霍尔效应测试技术分析了3种不同来源黄铜矿的半导体电学特性, 并在45 ℃、170 r/min、2%矿浆浓度条件下进行了中等嗜热混合菌浸出试验。结果表明, 黄铜矿A的载流子浓度为-9.190×1018 cm-3, 绝对值明显高于黄铜矿B和C的载流子浓度(-3.065×1018 cm-3和-2.183×1017 cm-3); 黄铜矿A的电阻率为0.054 65 Ω·cm, 明显低于黄铜矿B和C的电阻率(0.146 9 Ω·cm和0.930 6 Ω·cm); 黄铜矿的载流子浓度、电阻率与其铜浸出率存在明显联系, 黄铜矿的载流子浓度越高、电阻率越小, 铜的浸出速率就越高, 浸出19 d后, 3种黄铜矿纯矿物(A、B、C)的铜浸出率分别为66.1%, 25.3%和21.4%; 电化学试验结果表明, 3种黄铜矿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基本相同, 但黄铜矿A的腐蚀电流密度明显高于另外两者。  相似文献   

15.
黄铜矿细菌浸出过程中的多因素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取自大宝山(简称DB)的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简称 A.f)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简称A.t)的混合菌对广东某硫化铜矿的黄铜矿进行摇瓶浸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黄铜矿摇瓶细菌浸出率受菌种、矿浆浓度、pH值、接种量多种因素的影响。细菌浸出黄铜矿的适宜条件为温度30 ℃, 矿浆浓度5%, pH值为2.0, 接种量为3×107个/mL。  相似文献   

16.
吉林某铜钴镍多金属硫化矿品位低,成分复杂,对其开展了生物摇瓶浸出与柱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浸出温度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显著,生物摇瓶浸出的适宜条件为矿浆浓度15%,初始pH值1.5,浸出温度30℃,不添加Fe~(2+);酸浸预处理7d后进行生物柱浸试验,矿石粒度为-10 mm,接菌浸出60 d后,铜、钴、镍的浸出率分别为7.32%、27.47%和27.08%,与矿石粒度-20 mm无菌浸出的条件相比,钴镍浸出率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说明细粒有菌条件有利于金属的浸出;分析浸矿菌群组成,优势菌主要为嗜酸硫杆菌属(Acidithiobacillus)和钩端螺旋菌属(Leptospirillum)。  相似文献   

17.
紫金山铜矿细菌浸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紫金山铜矿细菌浸出试验研究的内容及结果。研究内容包括菌种的采集、分离、驯化、鉴定以及基因工程菌的改良,主要矿物浸出机理,单矿物的浸出试验,矿石浸铜的小型试验及柱浸扩大试验,浮选精矿浸铜试验和脉石组分对细菌浸铜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的目的菌株是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的混合菌,该菌株对紫金山铜矿具有良好的浸出效果,小型试验铜浸出率达到88.29%,柱浸扩大试验矿石粒度为-15mm,浸出时间  相似文献   

18.
陶德宁 《铀矿冶》2001,20(3):156-156
20 0 1年第 1期《Minerals Engineering》上发表 Witne J.Y.等人文章 ,介绍在富含 O2 和CO2 的空气中用生物浸出某铜精矿的研究成果。作者分别用嗜温铁硫杆菌 (DSM 5 83) ,中等嗜温、嗜酸硫杆菌 (YTF 1 )和极度嗜温硫叶菌(BC6 5 ) ,以富含 O2 和 CO2 的最佳空气体系 (φ(O2 ) =30 %、φ(CO2 ) =1 0 % ) ,在 2 L 连续搅拌反应槽 (CSTR)中对某铜精矿进行了生物浸铜研究。结果表明 ,富含 O2 和 CO2 的空气体系对铜浸出具有正效应 ,与摇瓶试验比较 ,使用 DSM5 83、YTF1和 BC6 5这 3种细菌的铜浸出速率分别增加 2 .8、2 .1和 1 .…  相似文献   

19.
依据三相内循环流化床结构模型, 设计了实验室规模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 用于高砷难处理金精矿的细菌氧化预处理。从酸性矿坑水中筛选到一种中度嗜热混合菌, 驯化后可在45 ℃, pH值1.2, As(As3+和As5+)浓度15 g/L条件下良好生长, 并且对难浸金精矿具有较好的氧化浸出能力。在气升式反应器中采用驯化后的混合菌氧化浸出高砷难浸金精矿, 设计正交实验研究矿物粒度、矿浆浓度、反应器充气量和初始pH值对浸出的影响, 结果得出矿物粒度-37 μm, 矿浆浓度5%, 充气量4 L/min, 初始pH值1.2为该反应器最佳浸出参数组合, 在此条件下高砷金精矿砷脱除率可达到95%。  相似文献   

20.
银山低品位复杂硫化铜矿生物浸出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摇瓶摇床浸出预实验与正交实验, 对江西银山低品位复杂硫化铜矿进行了浸出条件试验, 对浸出菌种、温度、pH值、转速和矿浆浓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 当浸出温度45 ℃, 浸出菌为嗜热氧化硫硫杆菌与嗜酸喜温硫杆菌的组合, 浸出体系pH值为1.7, 转速190 r/min, 矿浆浓度为10%时, 铜离子的浸出率达到72.3%。该研究为江西银山低品位复杂硫化铜矿的微生物冶金技术工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