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礼乐盆地地层发育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论述了礼乐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发育特征,认为盆地内广泛发育有厚度较大的三叠纪—白垩纪地层,具有中等—好的生气潜力,是盆地内一套具有良好油气远景的主力烃源岩。盆地内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最大沉积厚度可达6000m,古新统—中始新统为盆地烃源岩发育最有利的层位。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第三系沉积及主要烃源岩发育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第三系沉积及烃源岩发育,既有巨厚海相坳陷沉积的中新统烃源岩,也有分布广泛的古近系中深湖相烃源岩,油气资源较丰富。根据南海北部边缘新生代沉积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可将其划分为走滑伸展型和断陷裂谷两大类型,前者以新近系巨厚海相坳陷沉积及海相中新统烃源岩发育为突出特点,后者则以古近系陆相断陷裂谷沉积和大规模中深湖相烃源岩、近海(河湖)沼泽相煤系烃源岩发育为主要特征,这些烃源岩的发育展布规律、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母质类型、成熟演化特点以及生烃潜力等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地层巨厚 ,纵向发育上三叠统、中侏罗统、下白垩统、第三系及第四系 ,除中侏罗统分布局限外 ,其它均分布广泛。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露头考察资料和室内综合研究 ,建立了六盘山盆地中新生界地层层序 ,归纳总结出盆地中新生界五个宏观划分对比标志层 ,指出盆地中新生界主要发育上三叠统和下白垩统两套烃源岩 ,生烃潜力巨大 ,并可形成相应的两套主要生储盖组合 ,为六盘山盆地地质综合研究及油气勘探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南海中建南盆地地震地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建南盆地是发育于南海西部陆缘的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勘探程度较低,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表明盆地内具有形成油气圈闭的生储盖条件,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利用多道地震调查资料和周边地区的地质资料对盆地进行了地震地层分析,解释了5个地震反射界面,划分出3个地震超层序和5个地震层序,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对各地震层序的地质属性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盆地发育有全新统-上新统、上中新统、中中新统-下中新统、渐新统-上始新统、中始新统-古新统等5套地层;在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层序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早期为陆相沉积,逐渐发展为现今的浅海-半深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东非海岸坦桑尼亚盆地深水区陆续有大的气田发现,展示了巨大的勘探前景。但有关坦桑尼亚盆地烃源岩发育层位、沉积环境、生烃潜力及油气来源的研究报道较少。根据研究区钻井地球化学资料,结合沉积及构造演化特征,对坦桑尼亚盆地烃源岩特征和油气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盆地发育3套烃源岩,其中二叠系湖沼相烃源岩以倾气型为主;三叠系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以倾油型为主;下—中侏罗统泻湖相、局限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以倾油型为主。该盆地深水区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大(为-30.8‰~-21.0‰),甲烷氢同位素组成重(大于-120‰),且热演化程度高,为原油裂解气,天然气主要来自下—中侏罗统局限海相腐泥型烃源岩,下三叠统湖相烃源岩也可能有部分贡献;推测下—中侏罗统倾油型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该盆地海域,油气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6.
南沙海域主要沉积盆地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炳伟 《海洋石油》2007,27(1):30-35
南沙海域面积为82.6×104km2,含油气沉积盆地发育,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其中大型盆地有曾母、北康、南薇西、中建南等。该区研究程度很低,据现有资料,通过对区域构造、地层、沉积储层、烃源岩特征等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认为曾母、北康、南薇西、中建南等盆地经历了断陷期和坳陷期沉积演化后,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自下而上发育了冲积扇相、河湖相→滨岸沼泽相→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沉积体系,区域上存在始新统、渐新统、中新统三套烃源岩,以及渐新统砂岩、中新统生物礁两套主要储层,区域盖层为上新统和更新统浅海—半深海相泥岩。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质、地震和钻井资料,对东非阿尔伯特盆地(Lake Albert Basin)的形成演化及构造-沉积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盆地石油地质特征,总结其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条件。盆地主要受东非裂谷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两侧以深大断裂为界、狭长(半)地堑的构造格局。沉积地层以新近系碎屑岩为主,岩性多为泥岩、砂岩和砾岩。河流-(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发育,主要烃源岩为中新统上部富有机质页岩,中新统-上新统河流相、(扇)三角洲相砂岩为主要储层,与细粒湖相泥岩在纵向上形成良好的生储盖匹配。盆地发育大量断块、断背斜等构造圈闭。盆地成藏模式为"凹陷供烃、侧向与垂向复合运移、下生上储",生储盖匹配良好控制垂向上形成多套成藏组合,优质砂体与垂向断层控制油气有效运移,断层控制的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8.
根据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盆地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沉积相展布,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二叠世不同时期构造-沉积环境,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缘经历了洋盆俯冲消减过程,以强烈的挤压构造环境为特征,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沉积期盆地北缘古亚洲洋闭合进入陆陆碰撞阶段,盆地内构造沉降速度缓慢。(2)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的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二叠统石盒子组沉积期基准面呈下降趋势,盆地主体延续山西组沉积期南北高、中部低的古地理格局,南华北地区地势相对更低;周缘隆起区快速抬升且范围逐渐扩大,为坳陷盆地内提供物源,盆地内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和浅湖相,向南发育残存潮坪—潟湖,呈南北向展布;晚二叠世基准面趋于稳定,湖相范围扩大,主要发育于盆地南部,潮坪—潟湖环境向南缩小。(3)研究区油气成藏受控于沉积环境,中二叠世发育的陆相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利于形成储集层和盖层,且和下部煤系地层组成中二叠统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上二叠统为氧化干旱的古气候,沉积水体较浅,形成的泥岩厚度小,生烃潜力有限,无法形成大规模气藏。  相似文献   

9.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油气地质条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是一个油气勘探程度很低的含油气大型盆地。它是在前寒武纪结晶陆块与古生代褶皱双重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侏罗纪扭张和白垩纪伸展2个主要演化阶段,发育断陷和裂谷两种类型;以众多的相互分隔的小型沉积凹陷为主要特征:存有中一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及苏红图组3套含油气系统,每个生烃凹陷构成独立的分油气系统。从油气地质条件来看,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成藏条件与大油气田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油气资源丰富的叠合含油气盆地,该盆地南缘下部成藏组合贴近准南主要烃源层--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宽缓大中型构造圈闭多,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深部规模有效储集层发育,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厚层湖相泥岩及三叠系、中下侏罗统各层组内部湖湘泥岩盖层条件好。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圈闭与规模有效储集层空间发育匹配;圈闭形成时间与主生排烃期时间匹配;白垩系吐谷鲁群区域盖层与中上侏罗统储盖组合匹配,油气资源量大、发现程度低。结论认为:该区具备大油气田成藏条件,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盆地烃源岩特征及资源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口盆地是一个先断后坳、先陆后海且具有变地温场特征的盆地,发育文昌组、恩平组和珠海组3套烃源岩。根据盆地大量烃源岩样品的分析化验资料,将实验分析、地质分析与地质模拟相结合,对3套烃源岩发育特征的差异性和凹陷/半地堑/洼陷的热演化史、生烃史、资源潜力进行综合分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裂陷早-中期文昌组湖相倾油型烃源岩是研究区主力烃源岩,裂陷晚期恩平组煤系油气兼生型烃源岩是研究区重要烃源岩,坳陷期珠海组海相陆源油气兼生型烃源岩只在白云凹陷进入生烃门限;②地温梯度自浅水向深水逐渐升高,导致烃源岩的成熟门限和生烃窗口快速变浅,浅水区烃源岩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有晚期生烃的特征,主生烃期在16 Ma至现今;深水区烃源岩整体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白云凹陷具有早期生烃的特征,主生烃期在33~0 Ma;③评价得出珠江口盆地总地质资源量约为85×108t,油气资源丰富,浅水区以石油资源为主,深水区油、气资源量相当;④根据海上生烃凹陷评价标准,惠州凹陷、白云凹陷、陆丰凹陷、西江凹陷、恩平凹陷为富生烃凹陷,开平凹陷、荔湾凹陷为中等生烃凹陷,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2.
川东北地区热流史及成烃史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热流史及剥蚀量恢复结果对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及上三叠统两套主要烃源层的成烃史进行了研究。热流史恢复结果表明,在晚二叠世初期古热流值达到最高(可达62~70 mW/m2,井底热流),此后热流持续降低直到现今(平均约45 mW/m2,井底热流)。研究区中-新生界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最大,平均可达2 100 m. 二叠系烃源岩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早三叠世、晚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而上三叠统烃源岩快速生烃时期是在中-晚侏罗世及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烃源岩评价及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宁  丁放  何仕斌  张功成 《中国海上油气》2007,19(5):295-299,305
应用地球化学、盆地模拟和储层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恩平凹陷烃源岩及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恩平凹陷主要存在2套成熟烃源岩,文昌组烃源岩成熟时间早,生烃规模大,是主力烃源岩;恩平组烃源岩总体成熟度不高,生烃量有限,是次要烃源岩;EP17洼和EP18洼是潜在的富生烃洼陷。恩平凹陷主要有2期油气充注,第1期充注时间较早(20Ma以前),以油为主,油主要来自深部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该期油气大量发现于浅层储层;第2期充注时间较晚(5Ma以后),以天然气为主,天然气主要源自文昌组烃源岩,该期油气主要发现于深层储层。恩平凹陷油气勘探方向应以深层(文昌组)为主,寻找深层早期形成的构造是该区下一步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湖相与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条件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岩石类型、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模式等方面的对比,讨论了湖相碳酸盐岩和海相碳酸盐岩两种相同岩性、不同沉积环境烃源岩生烃条件的异同。海相与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基本上都含有不同量的泥质成分;它们的干酪根类型一般以Ⅰ型或Ⅱ型为主;有机质赋存形式无太大差别,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中可能存在更多的无形态有机质;海相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而湖相中有机质含量则变化很大;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的生烃模式相比海相研究薄弱,但其二次成烃作用不容忽视。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形成条件受到较多因素的控制,针对高有机质丰度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形成的生物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关键。另外,其晚期生烃可否为湖相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充足的烃源仍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两种升温速率下的玻璃管封闭体系烃源岩生烃模拟实验,最大程度排除烃类裂解的影响,揭示了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古近系文昌组半深湖相优质烃源岩的生油与生气的绝对产率及其与成熟度的理论共变模式。通过生烃模拟实验提供的精确产率数据,首次建立了该区文昌组优质烃源岩生成重烃(C14+)及降解气(C1-5)的动力学模型参数。利用地质推演的手段重建了半深湖相烃源岩生成重烃-烃气转化率与地层温度的理论协变关系,结合生烃洼陷的埋藏史-热演化史,认为惠州26洼文昌组半深湖相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进程具有“早油晚气”的特点,早期石油快速生成,对应的地质年代跨度介于40~15 Ma,地温范围为95~160 ℃,而晚期主力烃源岩生成大量天然气,对应的地温范围为119~205 ℃,烃源岩现处于生气阶段的末期。  相似文献   

16.
万安盆地是南海西南部陆架上的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晚始新世以来,受盆地东界断裂——万安断裂的多期活动及全球海平面控制,盆地经历了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内陆湖泊到晚渐新世的海湾及早中新世以来的滨、浅海—半深海环境的发育历程。盆地内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的生成、运移与聚集都受沉积特征的强烈控制。内陆湖泊环境中的湖相泥岩段和海湾环境的海湾相泥岩段有机质含量高,是重要的烃源岩。三角洲砂体,浊积砂体,扇三角洲砂体,深切河谷内的河道砂体,碳酸盐台地及其斜坡脚的塌积岩是有利的储集岩体。上新世早期的海进和高水位期间形成的凝缩段是区域稳定的盖层,其各阶段发育的凝缩段多为局部性盖层。  相似文献   

17.
目前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形势良好,在上古生界陆续发现多个煤成气气田,但在盆地西南部的临清坳陷东部尚未有大的勘探突破。为提高天然气勘探效率,从构造演化方面入手,结合埋藏史和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果,对研究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的构造演化主要受华北板块与其周围板块的相互运动及其运动方式所控制,三叠纪以来经历了5期演化过程;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成熟演化主要受构造演化所控制,共经历了5次生烃作用,以喜马拉雅早中期和喜马拉雅晚期2次生烃作用最强,并且与圈闭形成时间匹配良好,生成的油气能得到有效的保存。  相似文献   

18.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是中新生界陆相盆地,前中生界构成盆地基底。晚三叠世进入了断陷盆地发育阶段,早白垩世为断陷盆地全面发展期,晚白垩世为坳陷期,其后表现为挤压抬升状态。发育中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两个含油气系统,生、储、盖条件及其组合十分优越,勘探实践证实有过油气运聚,展示了盆地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目前需要抓住勘探重点,从有利区带和圈闭入手,注重湖相沉积演化的特点和岩浆岩对烃源岩演化及油气成藏的影响,寻找突破口,打开该区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十万山盆地烃源岩有机成熟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十万山盆地勘探程度较低,盆地内只有3口探井,有利用价值的仅有万参1井。此前对该盆地烃源岩演化评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该盆地主要烃源岩(P2、T1)分别处于凝析油-湿气演化阶段、生烃高峰-凝析油-湿气演化阶段;而法国ELF公司却认为盆地内所有烃源岩均处于过成熟演化阶段。为正确评价该盆地烃源岩热演化,避免露头样品因遭受氧化对准确测试烃源岩氧化程度的影响,共采集十万山盆地8套烃源岩20个地表样品及27个浅井样品进行镜质组(沥青)反射率测试,结果认为泥盆系、石炭系及绝大部分二叠系烃源岩镜质组反射率高达2.0%以上,已处于过成熟演化阶段,仅有局部二叠系样品处于凝析油-湿气演化阶段晚期,而三叠系烃源岩正处于生烃高峰至凝析油-湿气演化阶段。表4图1参4(刘长伟摘)  相似文献   

20.
中—新生代大陆边缘盆地海相烃源岩生烃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近年来,中—新生代大陆边缘盆地海相烃源岩的成因类型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根据生源构成和沉积环境将大陆边缘盆地海相烃源岩划分为海相内源型、海相陆源型和混合生源型3种成因类型。在大陆边缘盆地海相烃源岩成因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利用生烃模拟实验研究了海相烃源岩的生烃特征,发现不同成因类型海相烃源岩的生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海相陆源型烃源岩具有生烃活化能分布较为分散、生烃门限温度低、主生烃期温度范围宽、生烃转化率曲线平缓,无明显的生烃高峰期的特征;而海相内源型烃源岩则具有活化能分布较为集中、生烃门限温度高、主生烃期温度范围窄、生烃转化率曲线较陡峭、有明显生烃转化高峰的特征;海相混合生源型烃源岩的生烃特征介于上述2种海相烃源岩之间。显微组分组成的差异是造成不同成因类型海相烃源岩生烃特征不同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