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本文就“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在中医基础理沦及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做了较深入的探讨。认为此语是针对机体水液代谢失常时脾与肺的关系而言的,且临床实践表明,痰湿证多与牌气虚有关。  相似文献   

2.
肺系疾病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痈、肺胀、肺痨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脾肺相关理论在肺系疾病的病机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脾为后天之本,肺系疾病的发生与脾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均证实从脾论治肺系疾病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从肝论治小儿咳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历来医家多宗"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之说,多从肺脾肾论治,而从肝论治者较少.笔者临床注重调肝理肺,收效满意,现谈谈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4.
痰证辨析     
痰是某些疾病的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不论因病生痰,或因痰致病,均与肺脾2脏有关,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1]。1 痰的含义 狭义的痰指呼吸道分泌的病理产物,如热痰、寒痰、燥痰等;广义的痰则包括病因病证,如痰火、痰浊、顽痰、宿痰、伏痰、痰饮、痰包、痰核、痰疟等[2]。2 痰的病证 痰浊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病证变幻不一,如痰湿蕴肺可致咳喘咯痰,痰阻心窍可致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积中焦可见恶心、呕吐痰沫,痰留经络可致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饮上犯可致眩晕,痰气凝结可致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湿痰流聚可致瘰疬痰核等。3…  相似文献   

5.
孙晓旭  马淑霞  管志伟  丁樱 《中医学报》2020,35(6):1237-1239
丁樱教授根据小儿"三不足、二有余"生理特点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中医经典理论,认为脾虚湿困,痰湿内蕴,上扰于肺是慢性湿性咳嗽的主要病机,治疗主张"运脾泻肺,肺脾同治",脾转枢之机恢复,脾胃健运,气机升降如常,痰湿酿生无源,阻断痰液生成,则气道通畅,肺中痰自除,肺脏清灵,咳嗽渐平。在临床诊治中,对慢性湿性咳嗽患儿多运用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人参五味子汤、升阳益胃汤加减。  相似文献   

6.
说明与更正     
△1978年第十二期本刊发表的支气管炎的辨证论治一文,作者张建国来信说,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田”,误写为。肺为生痰之源,脾为贮痰之(?)”,应予更正。  相似文献   

7.
1 咳喘病根———痰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所谓脏腑娇嫩 ,既是五脏六腑皆属不足 ,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这是因为肺主一身之气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而痰之本水 ,源于肾 ;痰之动湿 ,主于脾 ;痰之本水 ,贮于肺 ;肺为水之上源 ,脾胃乃水谷之海 ,肾主人身津液。若肺气虚则治节无权 ,失于输布 ,液凝为痰 ;脾气虚则运化失司 ,湿聚为痰 ;肾气虚则失于蒸化 ,其阳虚者水泛为痰 ,阴虚者炼液为痰。小儿肺质未坚 ,肺气未全 ,生痰容易 ,去痰不易。痰湿内盛 ,从体内扰乱了脏腑机能 ,成为咳喘的内在因素。遇到气候变化 ,情…  相似文献   

8.
张广政  高霖 《西部医学》2015,46(6):62-62
<正>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也是呼吸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素问·咳论》中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提示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咳嗽。明代医家李中梓提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理论,提示痰湿蕴肺型咳嗽的治疗方向。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77例痰湿蕴肺型咳嗽患者,其中41例从脾论治,以健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认为痰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肺脾肾3脏功能失调.气道黏液高分泌既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理特征,又是影响其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合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较为符合中医痰饮证的特征,因此基于中医痰饮病机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相关理论,提出COPD稳定期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治疗大法为益气健脾、宣肺化痰等.  相似文献   

10.
论痰饮与瘀血的因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痰饮的形成涉及了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其中肺不宣发肃降、脾不运化水湿、三焦决渎失职可引起水液输布障碍,而水液输布障碍的关键在于脾和肺。脾不运化水湿,聚而为饮,肺不宜发肃降,停而为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之气化失职,膀胱藏津失常则水液不能排泄,停聚于内而为饮,因肾主水液排泄,决定着胃能否受纳水液故“肾者,胃之关也。”但无论涉及何脏腑,痰饮形成的结在于水液的停蓄。  相似文献   

11.
痰是人体疾病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同时又是一种致病因素,能促使病情的发展或产生另一种并发症,以致病情复杂,缠绵难愈。因此,痰病的治疗,在临床中就显得十分的重要。1痰的病理痰是津液的病理形态,人体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产物。古人将粘稠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痰与饮,异名同类。《三因方》曰:“人之有痰饮病者,由荣卫不清,气血败浊,凝结而成也。”《仁斋直指方》曰:夫痰者,津液之异名也,人之所恃以润养肢体者也,气血平和,关脉条畅,则痰散而无。气脉闭塞,脘巧凝滞,则痰聚而有。”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盖痰本…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中医回医文献、临床研究等方面,对痰浊的形成及其病因病机、论治体系进行梳理。认为五脏失和与气血津液失常为痰浊基本机制,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肺为储痰之器;肝郁气结、心之血脉瘀滞则津停凝结为痰浊;五脏皆生痰浊,其致病多属本虚标实。其次,中风多因体虚,与痰浊密切相关。回医痰浊理论与中风:四性、四液禀性衰败为痰浊病理根源;脑主脏腑,脑经主司全身脏腑经络,痰浊交阻脑经,脑元失养失用而发中风,化痰浊与通利脑经防治脑中风。为完善回医对中风的理论认知,丰富回医药治疗中风的手段与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笔者根据“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从治本着手,自拟“补中导痰汤”治疗“痰温壅滞肥胖症”30多例,效果满意,现作简介并摘数案报道于下,供同道参考。方名:补中导痰汤(即补中益气汤合导痰汤加减)。药物: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柴胡6克升麻3克甘草(炙)3克天南星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法夏10克山楂10克郁金10克莱菔子10克泽泻10克功效:补中益气,燥湿祛痰。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疗肺部疾病有各种不同的学说和方法。根据中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基础理化,有用“培土生金”的方法治疗肺脾两虚之证,可收到扶正祛邪,促进康复的效果;也有根据祖国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以及“异病同治”,“实者泻之”的原理,运用“泻下法”治疗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咯血等,都收到了较好疗效。现根据会议交流情况,对其中几种肺系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略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二陈汤加减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湿痰证均是二陈汤在临床上的适应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名医方论》云:“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处不到,然只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痰本在脾在肾,治者详之”;《证治准绳》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  相似文献   

16.
小儿外感包括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等病,常见症状有发热、恶寒、咳喘、鼻塞流涕、咽痛及纳呆、便干等。小儿外感虽属呼吸道疾病,传统医学认为病位主要在肺,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有“聚于胃,关于肺”之说,以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等,亦为后世以脏腑辨证治疗外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肺主皮毛,皮毛是一身之藩篱,六淫之邪无不从皮毛而入。《素问·咳论篇》:“五脏各以其时受病”,皆以四时主令受邪而咳,肺脏则随感随咳,且四脏须影响到肺脏方致咳。至于六腑之咳,责在五脏久咳之后,应表里脏腑关系而表现出来的特殊症状,道出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中心枢纽——脾肺两脏。对于顽咳,有时单从肺经论治而处困境时,可究致咳之源由脏腑,从肝、心、脾、肾论治而取效。  相似文献   

18.
略论"肝亦为痰之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津液的代谢,痰饮的产生不仅与脾、肺、肾关系密切,同时亦与肝脏的疏泄功能直接相关。若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而津液代谢输奉障碍,则产生痰饮等病理产物,故日“肝亦为痰之源”。临床上不少痰证可从肝认识。采用疏肝调气之法进行治疗。即使肺、脾、肾失调所致痰饮,也应佐以调肝治疗,便可使气机通畅,气化有常,脏腑功能协调,则痰饮自除。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肝已成为全球性疾病。其发生多由过食肥甘厚味、劳逸失度、情志失调、素体痰湿过重等原因,进而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脾为生痰之源,而痰湿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病理表现。从脾为生痰之源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并通过总结临床运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经验,阐明脾失健运,痰湿内阻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键病机,为临床运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赵坤教授从痰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哮喘,究其病源,以痰饮为主,而痰饮的生成和肺、脾、肝、肾关系密切。肺失治节可生痰;脾失健运可生痰;肾气亏耗可生痰;肝气怫郁可生痰。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易受外邪侵袭,直接或问接影响到肺、脾、肝、肾4脏功能,导致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津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痰饮。宿痰留伏,阻滞于气道,碍肺之宣肃、气之升降,在外因的作用下而易诱发哮喘,故有“无痰不成哮”之说。赵教授认为痰饮贯穿小儿哮喘发病的始终,从痰治喘为治疗小儿哮喘发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