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对卡培他滨递增剂量以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方法。方法 2006年8月至2007年10月,24例Ⅲ-Ⅳ期的鼻咽癌患者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入组接受了调强放疗以及卡培他滨联合顺铂方案的同期化疗。调强放疗采用瓦里安的Eclipse调强治疗计划系统,同步推量。同期化疗3个周期,每21天为1周期。顺铂为固定剂量20 mg·m-2·d-1(第1至5天),卡培他滨剂量从625至1250 mg·m-2·d-1分为4个剂量水平, MRI和CT影像用于肿瘤消退评价。CTC 3.0评分标准用于评价近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近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放射性黏膜炎、皮肤反应和骨髓抑制,并随着化疗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加重。观察625和825 mg/m2组中未出现≥3度非黏膜性反应和持续5d以上的≥3度黏膜反应,1000组和1250 mg/m2组中上述反应分别出现6例和3例。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主要是放射性黏膜炎和骨髓抑制,近期不良反应与卡Ⅳ培他滨剂量递增呈明显相关性(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8.5个月,局部复发2例,远地转移2例。2年总生存率100%,无瘤生存率87.5%,局部控制率91.7%。放疗结束时和放疗后3个月影像学评价完全缓解率(CR)分别是29.2%和83.3%。结论 局限进展期鼻咽癌调强放疗联合顺铂+卡培他滨化疗方案安全、方便。同期调强放化疗的近期不良反应程度与联合化疗方案中卡培他滨剂量呈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基于5-Fu类药物的联合方案中奥沙利铂的最大耐受剂量。方法 本试验设计为前瞻性研究,自2015年3月至2015年10月,入组经病理确诊的局部晚期(T3、T4/N+)直肠癌患者15例,接受调强放疗以及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的同步化疗。放疗采用同步局部加量, 总剂量GTV为50.6 Gy,CTV 41.8 Gy,共22次,30 d内完成。同期化疗,卡培他滨为固定剂量825 mg/m2,2次/d,每周1~5服用,伴随放疗全程;奥沙利铂剂量分别为100、110、120、130 mg/m2,共4个递增剂量水平组,每21天为1个周期。15例患者,前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例,最后一组因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又入组了3例患者,因此,第4组为6例。治疗后充分评估不良反应和有效率。结果 近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放射性肠炎、皮肤反应、恶心、乏力、泌尿系不良反应和骨髓抑制,并随奥沙利铂剂量的提高而增多、加重。观察100、110 和120 mg/m2组中未出现3级以上不良反应,130 mg/m2组中则出现了剂量限制性毒性:1例3级血小板减少和1例3级恶心,该剂量为最大耐受剂量。手术后病理显示,所有患者均达到降期,4组患者分别有0、1、2、3例达到完全缓解。结论 局部晚期直肠癌调强放疗同步联合卡培他滨及奥沙利铂方案安全有效。奥沙利铂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30 mg/m2,1次/3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宫颈癌患者术后限定骨髓剂量的盆腔调强放疗(BMS-IMRT)与非限定骨髓剂量的盆腔调强放疗(IMRT)联合化疗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本院宫颈癌术后患者70例,用抽签方法随机分为BMS-IMRT组34例和IMRT组36例,行盆腔外照射调强放疗联合化疗,计划靶体积剂量45 Gy分25次。BMS-IMRT组勾画骨盆并给予单独限量:骨盆V30≤50%;70例患者同期每周40 mg/m2顺铂化疗。结果 除3例因重度骨髓抑制未完成化疗外,67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两组2年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下消化道及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S-IMRT组血液学不良反应较IMRT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55,P<0.05)。结论 宫颈癌术后行盆腔同步放化疗患者,BMS-IMRT组较IMRT组血液学不良反应减轻,近期疗效及其他放疗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综合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化疗增敏后加化疗与未加化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ⅢA和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其中27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化疗增敏后加化疗治疗(加化疗组);23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化疗增敏后未加化疗治疗(未加化疗组),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相比较。胸部三维适形放疗:3~4 Gy/次,1次/d,5次/周,共4~5周,肿瘤总剂量60~70 Gy。紫杉醇化疗增敏:在每周放疗前的周日给予紫杉醇化疗1次,剂量:30~40 mg/m2,持续3 h静滴,1次/周,共4~5周。化疗方案:紫杉醇135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3 h,顺铂75 mg/m2为第2~4天静脉滴注,28 d为1个周期,化疗周期为3~6个周期。结果 加化疗组完全缓解率33.3%,部分缓解率55.5%,总有效率88.8%;未加化疗组完全缓解率21.7%,部分缓解率39.1%,总有效率60.8%(P<0.05)。中位生存期加化疗组为21个月,未加化疗组为16个月。1、2、3年生存率加化疗组:74.1%、40.7%和19.1%;未加化疗组:64.7%、20%和10%(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加化疗组为85.2%,未加化疗组为43.5%(P<0.05);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加化疗组为37%,未加化疗组为30.4%(P>0.05);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加化疗组为29.6%,未加化疗组为26.1%(P>0.05)。结论 联合低剂量紫杉醇化疗增敏的三维适形放疗加化疗可以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IMRT)联合顺铂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宫颈癌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50例,均给予IMRT外照射,总剂量为50 Gy,2 Gy/次,共25次,5次/周;外照射2周时开始行内照射,1次/周,6~7 Gy/次,共6~8次,总剂量为42~48 Gy。联合治疗组加顺铂同步化疗,静脉滴注,1次/周,30~40 mg/m2,连用4~5周。观察近期疗效和1、3、5年生存率,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和无瘤生存率,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近期疗效及1年生存率,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差异,联合治疗组的3年与5年生存率、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无瘤生存率均优于单纯治疗组(χ2=3.843、4.336、4.336、4.960,P<0.05;χ2=3.934、4.454、4.000、4.244, P<0.05)。联合治疗组放射性直肠炎、白细胞总反应率高于单纯治疗组(χ2=4.110、4.320,P<0.05),两组膀胱炎、贫血、血小板总反应率比较无差异,均未出现3~4级直肠炎和膀胱炎。结论 IMRT联合顺铂同步化疗治疗宫颈癌比单纯IMRT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诱导化疗序贯时辰化疗正弦弧给药与匀速给药联合调强放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运用中的不良反应、即刻疗效及淋巴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州省肿瘤医院所有经病理活检证实的初治Ⅲ~ⅣB期鼻咽癌患者70例,先给予2周期TPF方案诱导化疗。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5-氟尿嘧啶750 mg·m-2·d-1,第1~5天,持续静脉泵入,21 d/周期。随后同步放化疗期间正弦组顺铂以时辰化疗正弦曲线形式给药,而匀速组顺铂以时辰化疗匀速泵入给药,两组顺铂100 mg/m2,给药时间均为早上10点至晚上10点。每3周为1个周期,共2~3个周期。两组均联合调强放疗。鼻咽原发病灶(GTVnx)69.96~73.92 Gy/33次,计划靶区(PTVnx)69.96 Gy/33次,颈部转移淋巴结(GTVnd)69.96 Gy/33次,高危淋巴靶区(PTV1)60.06 Gy/33次,低危淋巴靶区(PTV2)50.96 Gy/28次。结果 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正弦组主要不良反应依次为白细胞降低、恶心、口腔黏膜反应、血红蛋白降低等;匀速组主要不良反应依次为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降低、恶心、口腔黏膜反应等,两组的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正弦组完全缓解(CR)11.4%、部分缓解(PR)85.7%、稳定(SD)2.9%、进展(PD)0、总有效率(ORR)97.1%;匀速组分别为22.9%、74.2%、2.9%、0、97.1%,且两组组间各疗效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弦组和匀速组患者2年总生存(OS)分别为:82.9%、94.3%;2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77.1%、91.4%;2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分别为82.9%、91.4%。治疗结束后正弦组免疫指标CD3+较匀速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54,P < 0.05)。结论 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时辰化疗正弦给药与匀速给药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疗效评价及2年OS、PFS、DFS均无明显差异,但正弦组可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T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颈椎受侵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使用调强放疗(IMRT)和常规放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颈椎受侵无远处转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53例,其中调强放疗24例,肿瘤靶区剂量72~74 Gy/33次。常规放疗29例,靶区剂量68~74 Gy /34~37次。全部患者接受顺铂+氟尿嘧啶方案的同步化疗及放疗后4~6周期的辅助化疗。结果 调强组和常规组3年总生存率为87.7%和65.5%,5年总生存率为45.5%和9.1%(χ2=6.89,P<0.05);两组间的局部无进展3 年生存率分别为87.4%和69.9%,5年生存率为49.4%和9.4%(χ2=13.26,P<0.05)。但两组间的无远处转移3年生存率为94.4%和40.8%,5年生存率为 79.8%和3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分期(χ2=8.53,P<0.05)和调强放疗(χ2=8.02,P<0.05)为患者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调强组放疗后口干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Z=-2.67,P<0.05),两组患者急性口咽黏膜炎和骨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放疗相比,颈椎受侵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行调强放疗能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但未能降低远处转移率;同时,调强放疗可以降低口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时间调节化疗联合调强放疗与常规化疗联合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初治鼻咽癌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分组法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本科收治的局部晚期初治鼻咽癌患者66例分为2组,即时辰组36例和常规组30例。两组均采用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方案诱导化疗2周期,时辰组采用电子化疗全自动注药泵静脉输入给药,常规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两组均采用同步顺铂联合调强放射治疗。根据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CTC3.0标准评价远期不良反应。结果 时辰组和常规组3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86.1%和93.3%,3年的无进展生存(PFS)分别为83.3%和93.3%,3年的无复发生存(RFS)分别为88.5%和93.3%,3年的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分别为94.1%和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辰组口干及听力下降较常规组有降低趋势。时辰组CD3+、CD3+CD4+、CD3+CD4+CD8+、CD4+/CD8+较常规组有升高趋势。结论 时间调节化疗联合调强放疗与常规化疗联合调强放疗相比,两组中期疗效相当,但前者有降低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奈达铂与顺铂为基础的化疗联合调强适形放疗(IMRT)治疗非高发区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初治的行根治性放疗的Ⅲ~ⅣB期鼻咽癌患者,筛选出62对患者(奈达铂组和顺铂组各62例)进行配对分析。奈达铂组采用奈达铂3周方案同期化疗2~3个疗程,序贯奈达铂+氟尿嘧啶方案辅助化疗2~3个疗程。顺铂组采用顺铂3周方案同期化疗2~3个疗程,序贯顺铂+氟尿嘧啶方案辅助化疗2~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生存率及急性不良反应。结果 奈达铂组和顺铂组的2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9.9% 和91.1%,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为90.5%和93.5%,无区域复发生存率(RRFS)为96.4% 和96.0%,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为85.9% 和9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不良反应方面,同期放化疗及辅助化疗期间,奈达铂组3~4级呕吐发生率均较顺铂组明显降低,辅助化疗期间,奈达铂组3~4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较顺铂组明显升高。结论 对于非高发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以奈达铂为基础的化疗联合IMRT2年各项生存率与顺铂组相似,且3~4级呕吐发生率较顺铂组明显降低。对于无法耐受顺铂治疗的患者,奈达铂也许可作为替代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局部进展期鼻咽癌同期调强放化疗Ⅰ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前瞻性研究局部进展期鼻咽癌调强放疗联合同期化疗的不良反应,探讨同期调强放化疗的最佳剂量方法。方法 2004年8月至2006年3月,20例Ⅲ~Ⅳa期的鼻咽癌患者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接受了调强放疗和同期化疗。肿瘤靶体积和临床靶体积的放疗中位剂量分别是70.8和61.5 Gy。同期化疗采用顺铂和氟尿嘧啶方案,化疗药物分为4个剂量水平。MRI和CT用于疗效评价。CTC2.0评分标准用于评价近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是16.5个月。随访期间局部区域控制率是100%。2例出现远地转移。放疗结束时影像学评价疗效,完全缓解:20.0%,部分缓解:75.0%,稳定:5.0%。近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随着化疗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加重。结论 同期调强放化疗的近期不良反应程度与化疗药物剂量明显相关。选择同期化疗剂量时应将3、4度不良反应分别控制在30%~40%和10%以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顺铂+氟尿嘧啶(PF)方案时间调节化疗诱导加同期调强放疗(IMRT)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初治鼻咽癌患者行PF方案时间调节化疗诱导联合同期放化疗的疗效。将鼻咽和颈部的靶体积划分为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颈部大体肿瘤体积(GTVnd)、临床靶体积1(CTV1)和临床靶体积2(CTV2)。GTVnx、GTVnd、CTV1、CTV2处方剂量分别73.92~77.88、69.96、60.06~66.00、50.96~56.00 Gy,采用传统照射分割方式。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RTOG/EORTC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结果 完全缓解(CR)20例,占41.6%,部分缓解(PR)23例,占47.9%,稳定(SD)2例,占4.2%。肿瘤局部控制率为89.6%,1、2、4年的生存率分别是93.8%、79.2%、64.5%。多数患者仅表现为1~2级急性反应和0~1级晚期损伤,未观察到4级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剂量体积分布直方图(DVH)分析显示IMRT提高了靶体积照射总剂量和分次剂量,减少了危及器官受照总剂量和分次剂量。结论 PF方案时间调节化疗诱导加同期配合IMRT是鼻咽癌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同步化疗与诱导化疗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6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诱导化疗联合调强放疗组30例(诱放组)与同步化疗联合调强放疗组30例(同放组)。两组放疗方法相同,均采用调强放疗。鼻咽癌原发病灶(GTV1)给予70Gy,2.10~2.25Gy/次;达诊断标准的颈部淋巴结(GTV2)给予65~68Gy,2.0~2.18Gy/次;高危预防区(CTV1)给予60~62Gy,1.8~2.0Gy/次;低危预防区(CTV2)给予50.4Gy,1.8Gy/次。化疗方法为紫杉醇150mg/m2d1,顺铂90mg/m2(每日30mg/m2)d2~4。诱放组为先诱导化疗两周期+放疗+辅助化疗两周期。诱导化疗为每21天1周期。同放组为先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两周期。同步化疗为每28天1周期。两组辅助化疗均为每28天1周期。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诱放组与同放组5年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无转移生存率分别为59.1%和74.5%(χ2=0.24,P=0.624),40.4%和74.5%(χ2=1.959,P=0.162),35.6%和74.5%(χ2=2.491,P=0.114)。毒性反应观察:同放组发生3~4级口腔黏膜反应为53.3%,诱放组为36.7%(P=0.032),同放组发生骨髓抑制率为50.0%,诱放组为20.0%(P=0.024),同放组的副作用明显要高于诱放组。结论同步放化疗和诱导化疗+放疗这两种治疗方法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特别是T3~4N0~3的患者在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转移生存率上无统计学差异。同放组较诱放组治疗毒性反应大,但能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顺铂单周或三周治疗方案同步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血液学、黏膜不良反应及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集的148例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周期诱导化疗后行调强放疗联合顺铂单药治疗模式,其中75例患者接受顺铂单周治疗方案,73例患者接受顺铂三周治疗方案。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的血液学不良反应、黏膜不良反应、肿瘤缓解率和预后的差异。两组间的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法计算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顺铂单周组及顺铂三周组化疗的平均治疗周期数为3.64个(20%达5个周期)和1.86个(86%达2个周期)。顺铂单周组对比顺铂三周组的Ⅰ、Ⅱ度白细胞减少的患者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1% vs.51%、35% vs.19%,χ2=6.150、4.500,均P < 0.05);其他血液学不良反应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黏膜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7,P=0.934)。放疗结束后6个月顺铂单周与顺铂三周组肿瘤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8.7%和98.6%,单周组和三周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4%和79.9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8,P=0.059);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7.96%和69.10%(χ2=1.25,P=0.27),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8.76%和86.96%(χ2=0.43,P=0.56),5年无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1.49%和90.84%(χ2=0.18,P=0.67),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7.86%和78.90%(χ2=0.31,P=0.56),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晚期鼻咽癌在接受2周期诱导化疗后,顺铂三周联合放疗方案在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优于顺铂单周治疗方案,两组在黏膜相关不良反应以及疗效上未见显著差异,顺铂三周组较顺铂单周组具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鼻咽癌同期调强放化疗的优化方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35例Ⅱ~Ⅳa期鼻咽癌患者分成同期放化疗加辅助化疗组和同期增敏放化疗加辅助化疗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同期化疗采用DDP40mgd1~3+5-Fu1.0d1~4,4周为1个周期;同期增敏化疗DDP30mgqw,放疗后辅助化疗DDP40mgd1、8、15+紫杉醇90mgd1、8、15,休息1周继续。均行调强放疗,PGTV和CTV的中位剂量分别是70.6Gy和61.6Gy。临床检查结合CT用于近期疗效评价。CTC3.0评分标准评价急性副反应。结果全部患者随访期4~32个月,中位随访期是18个月,随访率100%。局部控制率98.2%。患者出现的口干、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骨髓抑制和体重下降均不影响治疗完成。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是化疗不能按计划进行的主要原因。放疗结束时14例完全缓解(CR),同期放化疗和同期增敏放化疗各有8例和6例;21例部分缓解(PR),同期放化疗和同期增敏放化疗各有17例和4例。结论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是限制同期调强放化疗按计划进行的主要因素。不含5-Fu的同期增敏化疗加辅助化疗的方案更能被患者接受,有可能取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时辰化疗与常规化疗联合调强放疗在局部进展期鼻咽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免疫功能、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治局部进展期鼻咽癌患者159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前瞻性将159例初治局部进展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时辰化疗组与常规化疗组,前者采用时辰化疗模式给药,后者采用常规模式给药,两组均采用调强放射治疗,评价近期疗效及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时辰化疗组与常规化疗组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CR+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辰化疗组的白细胞减少(Z=-2.222,P<0.05)、中性粒细胞减少(Z=-1.999,P<0.05)、呕吐(Z=-2.298,P<0.05)、口腔黏膜炎(Z=-3.571,P<0.05)发生率低于常规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辰化疗组CD16+56+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常规化疗组(Z=-2.332,P<0.05)。结论 时辰化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模式,与调强放疗联合可在不降低临床疗效的同时减轻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减轻免疫抑制,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诱导化疗后放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毒副反应及后遗症,探讨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治疗的更好组合模式.方法 中晚期鼻咽癌98例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诱导化疗后,同期奈达铂化疗调强放疗治疗.吉西他滨1 000mg/m2,d1、d8,静脉点滴;奈达铂20mg/m2,d1~3;3周方案,共两个疗程.放疗为诱导化疗后的靶区,行容积调强放疗(V-MAT),放疗同期每周奈达铂化疗,奈达铂30mg/周.评价其毒副反应、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后遗症.结果 98例患者均完成这一方式的治疗,近期有效率及缓解率100%.毒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及血液系统毒性较为多见,常规处理可恢复.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诱导化疗后放疗同期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疗效明显、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诱导化疗加同步时辰化疗与同步常规化疗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不良反应、淋巴免疫功能及疗效.方法 将6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组,试验组为诱导化疗加同步时辰化疗联合调强放疗,对照组为诱导化疗加同步常规化疗联合调强放疗.两组均采用2个周期多西他赛+顺铂+5-氟尿嘧啶诱导化疗,同步化疗均采用顺铂,试验组采用时辰给药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给药方式.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淋巴免疫功能及疗效.结果 同步放化疗期间试验组恶心(Z=2.50,P<0.05)、呕吐(Z=3.31,P<0.05)较对照组轻.同步放化疗后试验组CD4 +/CD8+高于对照组(t=3.34,P<0.05).两组诱导化疗加同步放化疗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不降低疗效的情况下,时辰给药方式能减轻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改善免疫功能,有可能成为鼻咽癌一种更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 on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chronic 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 62 evaluable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 who were treated with IMRT with or without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were analysed. The majority of the patients (77.4%) had advanced locoregional disease. 45 patients underwent definitive IMRT and 17 received post-operative IMRT.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was given to 29 of the 45 patients treated with definitive IMRT. The average prescribed dose to 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1 was 66-70 Gy (definitive IMRT) and 56-62 Gy (post-operative IMRT); 60 Gy to CTV2; 54 Gy to CTV3; and 50-52 Gy to the supraclavicular area. At a median follow-up of 19 months, 2-year actuarial locoregional control and survival was 77% and 74%, respectively. At 6 months after IMRT, chronic dysphagia was Grade 0 in 77.1% of patients, Grade 1 in 10.5% and Grade 2 in 12.3%. Acute mucositis showed no correlation with long-term dysphagia. The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or nasogastric tube was removed in all of the patients within 8 weeks of completion of treatment. Xerostomia was Grade 0 in 61.4% of patients, Grade 1 in 31.5% and Grade 2 in 7% of patients. In conclusion, IMRT conferred a major favourable impact on chronic 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head and neck cancers, with satisfactory locoregional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