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可用性是衡量服务器集群的重要指标,在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服务器状态转移模型基础上,推出根据单台服务器的可用性计算服务器集群可用性的形式化方法,建立了单服务器可用性、服务单元可用性和整个服务器集群可用性之间的量化关系,进而得到多副本分布集群的数据可用性公式,本文的成果有效支持给定服务结点可用性参数的约束下准确估计服务器集群的可用性,对于从可用性角度辅助用户进行集群设计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扬  何华灿  蒋芸 《计算机应用》2004,24(8):104-105,109
集群服务器模式的作业管理系统通过在集群系统中提供多虚拟服务模式的作业管理服务器,能够解决用户响应效率低、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提高了作业的执行效率。提出了集群作业管理系统的分层实现模型,并具体分析了各层的详细实现,该模型显著提高了作业管理系统的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服务器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性能,并改变目前非对称式服务器集群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服务器集群实现方案一基于并行容错网的对等服务器集群。在服务器集群的实现中,我们采用了软件集群的方法,设计实现了服务器集群管理层和并行容错通信层。  相似文献   

4.
一种提高集群系统可用性的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伟  郭成城 《计算机应用》2003,23(10):67-69
文中将一种预防性的容错方法——软件再生引入集群系统中,分析两种软件老化模型,提出了对应的软件再生策略,最后在Web集群服务器中实现。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软件再生技术较好地提高了集群系统的软件容错性能和系统可用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虚拟集群节点的可用性评价,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转移图的虚拟集群节点可用性模型。首先,通过分析虚拟集群节点的部署方式和运行过程,确立了虚拟集群节点的5种生命周期状态,并阐明了5种生命周期状态之间的转移关系;然后,对于无备用节点和有备用节点两种情况下的虚拟集群节点,分别给出了相应的状态转移图,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可用性模型。根据实际虚拟集群系统的运行日志,设定所提出的虚拟集群节点可用性模型的参数值,然后进行了多次数值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虚拟集群节点可用性模型的分析结果与实际可用性水平一致,能够正确地反映虚拟集群节点的可用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提高集群服务器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可扩展性,满足各种应用的需求,采用软硬件结合的设计思想,设计了独立于业务平面的智能管理平台.采用集中管理、分级控制的方法,通过设计两级管理控制器和管理总线,同时定义通用的管理接口协议和数据格式,实现对服务器系统中集群服务器、磁盘阵列、电源等的管理监控和动态配置,为故障判断、定位、隔离和在线维护等提供支持,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网络服务器的性能提出了新的挑战。集群技术已成为解决服务器瓶颂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对服务器集群系统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服务器集群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对传统socket通讯模型进行扩展,并结合直接路由技术,有效地减轻虚拟服务器的负载;同时,通过采用主动自调度策略以解决真实服务器的瓶颈问题,对原型的测试表明该模型是可行的,且提高了服务器集群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何昱  历军 《计算机工程》2008,34(9):270-272
设计并实现新型动态负载均衡系统。该系统在Linux服务器集群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完善了B/S管理界面,能监控应用级服务,有4层高可用性保证。设计专门的算法,通过历史信息预测负载以达到动态负载均衡,提高了曙光4000A服务器集群的吞吐量和利 用率。  相似文献   

9.
高可用双机容错服务器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于斌  刘宏伟  崔刚  杨孝宗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9):1524-1525,1570
为了保证服务器对外服务的持续性,提高服务器的可靠性,双机容错服务器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通过引入集群技术设计了高可用双机容错服务器的硬件容错体系,使用自检和心跳等多种软件容错技术实现了运行于该容错服务器之上的容错管理系统,最后对该容错系统给出了可用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服务器集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对于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原先的独立网络服务器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另外一种网络服务器——服务器集群系统(Cluster Server),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 服务器集群,概括来讲,就是将一组独立的服务器作为单一系统进行管理,来实现更高的可用性、可管理性和更优越的可伸缩性。按照侧重点不同,把集群分为四类:负载均衡集群、高可用性集群、超级计算集群和数据库集群。这四类集群可以分别单独应用,也可以相互组合应用以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Jini技术和Web服务器集群的工作原理的介绍,分析了Jini构造Web服务器集群的可行性和具有的优势;提出了基于Jini技术构建Web服务器集群的实现模型,并给出了在构建Web服务器集群的过程中实现高可用性、负载平衡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Jini技术和Web服务器集群的工作原理的介绍,分析了Jini构造Web服务器集群的可行性和具有的优势;提出了基于Jini技术构建Web服务器集群的实现模型,并给出了在构建Web服务器集群的过程中实现高可用性、负载平衡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企业级的应用往往要求系统能提供可靠的、不间断的服务,即对系统容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可用性集群服务器以其良好的性价比而成为首选。基于云南省电力技术监督信息系统(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System,EPIS),采用IBM p630小型机,设计并实现了高可用性集群数据库服务器。  相似文献   

14.
在分布式存储集群环境中,为了兼容现有存储协议,提高集群可扩展性,通常都会支持ISCSI存储协议.而现有ISCSI服务的高可用主要通过主从备份的方式实现,该方式会导致资源利用不充分,容易造成单节点负载过重等情况.本文基于Ceph分布式存储系统的优势,采用raft一致性算法等设计并实现ISCSI高可用集群.ISCSI集群使用自定义的节点选择策略实现服务负载均衡,并通过raft分布式协议实现服务故障迁移.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案是有效的,能够实现服务故障迁移,保证集群负载均衡.  相似文献   

15.
基于集群的多源日志综合审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日志审计系统中单个日志服务器受到处理能力的限制,已经成为系统的瓶颈。采用具备高可用性和负载均衡的日志服务器集群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基于集群的日志审计系统。分析了该系统的体系结构、总体结构模型,以及各个组成模块的功能,并给出一个综合负载统计的动态负载均衡策略。最后,用排队论的方法来分析集群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丁晓光  古志民 《计算机工程》2007,33(15):112-114
Linux virtual server是典型的服务器机群结构,通过双前端负载分配器和后端服务器池提供高可用服务。当后端服务器池发生故障时,故障服务器的工作量将通过负载分配算法重新分配到其他可用的服务器上,结果导致服务器池负担变重,进而可用服务器的故障概率增加。该文设计并实现了高可用N+1冗余结构模型系统,改进了典型的服务器池的上述缺陷。实验表明模型有着极低的资源占用率和非常短的故障切换时间。  相似文献   

17.
集群系统的优点是可扩展性好,但随着集群系统规模的增大,节点数目的增多,集群系统整体的可靠性会相应降低。另外,用于支持不同应用管理的服务器集群系统涉及的用户数目庞大,因此高可用性对服务器集群系统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是研究集群组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并实现其中的部分技术。  相似文献   

18.
机群监测系统是用来管理机群,方便用户使用机群的软件系统.针对当前已有的机群管理系统在时效性、健壮性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步时钟的服务器监测技术,通过把指定的服务器集合组成一个具有反馈机制的环形队列的方法,使得用户能够将机群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该系统能够透明地加入和删除服务器节点,自动重新配置以达到高可用性,本文采用的线程池技术和I/O多路转换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机群监测系统的反应时间.实际的测试结果证明,该系统能够根据传输延迟、丢包率、系统繁忙程度、服务器或网络故障等情况采取适当的对策,在短时间内发现和排除故障,可以较好地应用于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等事务性机群处理系统中.  相似文献   

19.
高可用冗余TCP协议堆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个冗余TCP堆栈(RTS)方案以提高TCP网络连接的可靠性和计算机集群提供服务的可用性.RTS允许多个服务器同时在一个TCP连接里工作,极大的改善了TCP连接提供的服务的可信赖性.在RTS中还设计了两个算法(SWMU和SWFR)来解决在多个TCP协议堆栈中的同步问题.实验表明,使用SWFR和BRC算法可以将网络性能的损耗减到最少,并且配备两台服务器的集群所发挥的性能可充分满足在实际使用中所需的高效传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