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湿疹多是风湿热郁结于肌表而成,致病邪气多是风邪、湿邪及热邪,病机关键在于邪气相互搏结而郁于肌表,消风散集疏风、除湿、清热、养血之功,上疏下渗,内清外解,是治疗风疹、湿疹的常用方,经过临床验证,效果明显。湿疹[1]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可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易渗出;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  相似文献   

2.
马拴全教授认为湿疹皮炎基本病机为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博,风湿热邪浸淫,肌肤失去濡养,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急性以湿热为主;亚急性多与脾虚不运,湿邪留恋有关;慢性因病久伤血,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去濡养而成。马老师提出"因证施法,对症用药",内治和外治两种方法,外治应遵循吴师机《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复幻",创立外洗方辨证治疗湿热蕴肤、脾虚湿盛、血虚风燥等证型,即能体现局部用药特点,又能减少毒副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总结朱明芳教授运用滋阴除湿汤治疗阴伤型慢性湿疹的经验。朱教授认为,内有久病阴伤、外有湿热侵袭是慢性湿疹发病的病因,阴亏血虚生风生燥是病机关键。其以滋阴养血、除湿止痒为治疗原则,采用滋阴除湿汤治疗阴伤型慢性湿疹,临床收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献多将慢性顽固性手部湿疹虚责之气血,实责之外感风寒,内生湿热,久则化瘀,治疗多以养血、益气为主;现代文献该病多责之于脾虚生湿,其为本虚标实之证,湿邪为盛兼血瘀、血虚,治疗常以健脾利湿或活血化瘀或滋阴养血为主。认为慢性顽固性手部湿疹的辨证应以气血亏虚为主,血虚、血瘀并重,应治以养血活血、疏肝健脾。  相似文献   

5.
湿疹的特点为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临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中医分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多为风湿热阻所致,虚证多为血虚风燥所致.常以清热利湿治实证,养血祛风治虚证.黄琴教授治疗湿疹时佐以益气固表方,疗效较好,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总结耿立东教授养血祛风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经验。耿教授治疗慢性湿疹多从血虚辨证,其病因病机主要为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或为素体虚弱,脾为湿困,化血不足,肌肤失养。根据不同的兼症,采取养血祛风、健脾补血润燥诸法。本文通过列举养血祛风法的典型医案,来解读耿教授的中医思想及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7.
洪毓键  许朝霞  闫秀丽 《中医杂志》2012,53(18):1596-1598
介绍王忆勤教授治疗湿疹经验,认为湿疹主要病机为风湿热郁于肌肤,不得宣通疏泄而致,以湿邪为本,贯穿疾病始末,因此治疗本病急性期疏风清热除湿止痒为主;慢性迁延期以养血润肤为主,并重视肺肾、顾护脾胃,调畅情志,以及拟用膏方治疗.  相似文献   

8.
陈凯教授治疗湿疹经验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凯教授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湿疹,内外兼顾,因人施治,效果显著。对急性湿疹,辨以湿热浸淫证,法以清热利湿止痒;慢性湿疹辨以湿毒内蕴证,法以除湿解毒,润肤止痒;老年乏脂性湿疹,辨以血虚风燥、阴虚内热证,法以滋阴养血疏风;婴幼儿急性湿疹辨以湿热内蕴证,法以清热利湿,佐以消导。  相似文献   

9.
慢性湿疹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由内外湿邪为患兼夹风、寒、热他邪相合。临床论治慢性湿疹可分阶段、分次第使用消风散和当归饮子。本文总结临床治疗慢性湿疹辨证思路及选方依据,消风散祛风胜湿止痒以治标,当归饮子养血熄风润燥以固本,两方按顺序、依次第,并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化裁,其后记载慢性湿疹治愈验案两则。  相似文献   

10.
湿疹是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按病程发展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丘疹、丘疱疹和水疱,可融合成片,严重者出现糜烂、渗液及结痂。当急性湿疹的皮损红肿及渗出减轻则进入亚急性期,表现为丘疹及少量丘疱疹,轻度浸润红斑、鳞屑等。急性、亚急性期湿疹迁延不愈则发展成为慢性湿疹,临床表现为暗红斑、丘斑疹、皮肤肥厚成苔藓样变。病情时轻时重,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更长。临床如果治疗方法或护理不当,急性期可逐渐形成慢性并反复发作,还可因皮肤感染诱发一系列炎症病变。自2008年2月-2008年12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方法治疗过敏性湿疹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湿疹属于中医学“湿疮”的范畴,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根据病程和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症、瘙痒,对患者的健康与生活造成困扰。“标本缓急”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中医诊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治则。将“标本缓急”理论运用于湿疹的治疗当中,在治法上,急性期湿疹以清热利湿、祛邪为主;亚急性期湿疹健脾祛湿、扶正祛邪兼施;慢性期湿疹治以养血润肤、扶正补虚;或针对患者症状,急性期时止痒、收湿,慢性期时滋阴、润燥,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稳定病情,减轻患者的痛苦,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范瑛  宋坪 《环球中医药》2015,(1):108-112
中药湿敷治疗湿疹,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通过整理文献,归纳各家经验,关注目前中药湿敷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探讨湿疹不同病程、不同皮损部位遣方用药差异。急性、亚急性湿疹应以清热除湿为法,佐以杀虫止痒,还需根据皮损潮红、渗出、瘙痒程度,调整湿敷方用药之侧重。慢性湿疹慢性湿疹应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法,兼顾清除湿热余邪,还需根据皮损肥厚、干燥、瘙痒程度,配伍相应药物。对于特定部位的湿疹,在辨证遣方时,应考虑皮损部位易感之邪、所属脏腑、所过经络;在选择药物时,需考虑药物之升降沉浮及所归经络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湿疹表现为患处皮肤浸润增厚,呈暗红色及有色素沉着,持久不愈则皮损纹变粗大,干燥而易皲裂。中医治疗慢性湿疹有较大优势,现将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综述如下。1中药内服1.1汤剂慢性湿疹辨证多为脾虚与血虚风燥两个大类,脾虚者又常夹湿盛或者湿热[1]。石珉[2]认为湿邪伴随着湿疹发病过程的始终,湿毒蕴积日久,耗伤脾气,脾虚则运化失常,引起水湿  相似文献   

14.
慢性湿疹是南多种内外因素引发急性湿疹或亚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而形成的皮肤真皮浅层及表皮的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反复刺激使皮肤增生、肥厚.呈苔藓样变,病情反复发作,顽固不愈。笔者使用西医治疗配合中医健脾除湿、清热利湿、养血润肤收到明显疗效。慢性湿疹中医称为湿疮,湿疮是指皮损多种,形态各异,  相似文献   

15.
慢性湿疹是临床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西医治疗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外用、抗组胺药口服等对症治疗,易产生药物依赖,存在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问题。传统中医认为湿疹与风、湿、热相关,治疗多从祛风、除湿、清热入手,但对于一些难治性慢性湿疹疗效不佳。仝小林院士认为,此案患者湿疹因胃肠表感受风寒湿邪气而发,邪气伏留中焦,郁而化热,遇风寒湿邪引动则病情加重,属于寒湿型慢性湿疹,可从脏腑风湿论治。治疗上予散邪透邪之法,以升阳散火汤加减治疗,收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王业龙 《光明中医》2006,21(4):68-68
湿疹是一种变态性疾病,临床比较多见.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虽无湿疹之名,但对有些疾病的记载与湿疹相符合,如"奶癣"、"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本病根据年龄则分为成人湿疹与婴儿湿疹.根椐病程则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湿疹.  相似文献   

17.
湿疹是临床上不同年龄阶段发病率均较高的一种常见的皮肤系统疾病,根据病程主要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急性湿疹主要表现为明显渗出倾向;亚急性湿疹多在急性湿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表现为红斑、鳞屑和轻度浸润;慢性湿疹则是在前两者的发展上迁延而来,多表现为苔藓样变,瘙痒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外治法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两大类,通过临床研究证实,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具有方法多样、疗效确切、经济实惠、安全性高及复发率低的优点。本文就目前已有的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湿疹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上以皮损多样且具有渗出倾向、瘙痒、易于反复发作为特征。中医称之为湿疮。湿疹根据皮疹和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急性期常见红斑、丘疹、水泡、糜烂、渗液等,多对称分布。亚急性期以结痂及鳞屑为主,伴少量渗液。慢性期则以皮肤粗糙增厚,按之较硬,呈暗红或紫色,皮损表面附有鳞屑。而慢性湿疹则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常达数年,甚至更长,且伴有剧烈瘙痒,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现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宋群先 《河南中医》2021,41(2):205-210
冯宪章教授擅用中医四诊八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学术思想指导临床,治疗皮肤科的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疗效颇佳。龙胆泻肝汤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的功效,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或肝胆湿热下注证。冯教授认为,带状疱疹病机为虚、瘀、湿、热、毒,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后期则加用益气扶正的药物。湿疹病机与湿、热、虚、瘀有关,急性湿疹以湿热为主,亚急性湿疹以脾虚湿蕴为主,慢性湿疹以血虚风燥、血瘀为主,热重于湿型以龙胆泻肝汤和五味消毒饮加减;湿重于热型以龙胆泻肝汤和除湿胃苓汤加减。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机为风、湿、热、燥,治以清热除风止痒、清热除湿止痒、滋阴润燥止痒,方选龙胆泻肝汤加祛风止痒药物。除此之外,冯教授将龙胆泻肝汤加减运用于接触性皮炎、玫瑰痤疮、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红斑、多形红斑、足癣感染、寻常型天疱疮等多种皮肤病辨证为湿热型者,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导致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因病机十分复杂,易反复发作,临床上较难彻底治愈。亚急性湿疹常由急性湿疹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发展而来,湿热内蕴型亚急性湿疹是老年各证型亚急性湿疹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为了研究中医药治疗老年湿热内蕴型亚急性湿疹的疗效。我们应用清热除湿、健脾解毒之除湿解毒饮治疗老年湿热内蕴型亚急性湿疹患者3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