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腘动脉入路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集15例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共计17条股浅动脉,右侧10条,左侧7条,病变段长度9 ~ 18 cm,平均(12.5 ± 6.8)cm,经腘动脉穿刺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后随访3 ~ 24个月。结果   17条股浅动脉的治疗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缺血引起的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随访3 ~ 24个月,血流仍保持通畅,为89.47%(17/19),治疗前后踝肱指数分别为0.15 ~ 0.48(平均0.28)和0.69 ~ 1.05(平均0.8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经腘动脉入路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PAO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期间为治疗糖尿病伴发跛行患者及下肢严重缺血患者而进行的63次介入治疗。治疗手段包括:单纯PTA及PTA加支架置入。介入治疗的病变血管共85支,包括髂动脉15支(17.6%)、股动脉36支(42.4%)、腘动脉20支(23.5%)、胫动脉14支(16.5%)。采用Kaplan Meier曲线法确定通畅率(根据超声复查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1.9个月(6 ~ 36月);结果 63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37例(占58.7%)、合并冠心病19例(占30.2%)、吸烟史占52.2%。介入操作技术成功率97.8%,术后30 d无死亡病例。ABI值明显升高(由术前0.397 ± 0.136 升至术后0.783 ± 0.134;P < 0.01)。6、12、24和3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4.4%、57.9%、49.8%及40.7%,相应的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1.1%、79.1%、65.7%及54.1%(P < 0.01)。相应的肢体保存率分别为93.3%、86%、83.3%及83.3%;结论   经皮血管再通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的优点,同时还不阻挠必要时外科血管重建手术,深受众多患者的认同并逐渐成为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梗阻内支架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56例下腔静脉梗阻患者采用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放置支架前后分别行下腔静脉造影,对下腔静脉狭窄或梗阻段长度、直径、压差进行分析。结果156例患者置入179枚支架。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长度为(6.1±2.2)cm,狭窄段压力差由(2.1±0.5)kPa降为(0.5±0.11)kPa。狭窄段直径由(0.33±0.11)cm扩张至(1.6±0.4)cm。术后患者症状迅速改善,随访2~24个月,支架通畅率为86.7%。结论置放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是对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梗阻行姑息性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冠脉内超声测量支架置入6个月后内膜增生厚度,准确比较不同支架再狭窄率。方法选择57例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4~8(6±2)个月同意复查冠脉造影及冠脉血管内超声的冠心病(CHD)住院患者,分为Cypher支架组(25例)和Firebird支架组(32例),及同期491例植入金属裸支架(BMS)CHD患者,测量支架置入后6个月时的内膜增生并进行比较。结果冠脉造影显示DES发生再狭窄Cypher组11例,Firebird组10例,裸支架组25例。再狭窄率分别为8.4%,8.9%和10.0%。DE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裸支架组与Cypher组及Firebird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冠脉内超声检查结果显示DES组中Cypher支架新生内膜面积为(1.11±0.89)mm 2 ,支架再狭窄率(9.0±0.1)%;Firebird组为(1.13±0.08)mm 2 ,支架再狭窄率(10.0±0.2)%。DE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裸支架组支架新生内膜面积为(1.44±0.04)mm 2 ,再狭窄率为(21.0±0.1)%,与DES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支架两端的节段狭窄率DES组中近端的节段狭窄Cypher组(0.43±0.25)%与Firebird组(0.40±0.15)%都显著高于裸金属支架组(0.29±0.13)%(P<0.05)。远端的节段狭窄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冠脉内超声评价支架内再狭窄准确度优于冠脉造影。DES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明显优于裸金属支架,防止支架节段狭窄,裸金属支架可能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老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房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于我院行房缺封堵术的34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15例老年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继发孔房缺患者作为肺动脉高压组。全部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d、1、3、6和12个月行经胸心动超声图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在透视及经胸心动超声图引导下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房缺。结果所有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肺动脉高压组与非肺动脉高压组年龄分别为(67±5)岁和(24±9)岁,(P<0.01),心功能分级分别为2.8±0.7和1.7±0.7,(P<0.01),房缺直径分别为(30.5±3.2)mm和(14.2±4.0)mm(P<0.01),封堵器直径分别为(35.3±4.5)mm和(18.2±4.4)mm(P<0.01),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65.2±11.2)mmHg 和(29.5±3.3)mmHg (P<0.01)肺动脉平均压分别为(31.0±4.4)mmHg 和(17.9±1.1)mmHg (P<0.01),封堵后,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为(36.6±11.4)mmHg ,肺动脉平均压为(21.6±4.3)mmHg ,均有明显下降,两者与术前比较P均<0.01,心功能有明显提高(从术前2.8±0.7增加到1.8±0.8,P<0.01)。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老年继发孔房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PEGV)联合部分脾栓塞(PSE)双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双介入组和外科手术组,分别行PEGV联合PSE治疗和断流术。随访24个月,行胃镜、腹部超声、肝功能和凝血系列检查,并统计分析结果。结果入组5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相应治疗。在双介入组,术前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33±0.65)×10 9 /L和(3.63±1.05)×10 9 /L,术后24个月分别是(7.98±3.0)×10 9 /L和(163±91)×10 9 /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7±0.25)cm,术后24个月为(1.31±0.23)cm(P<0.05);术后24个月11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6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1例患者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16%(4/25),3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1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在外科治疗组,术前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2±0.60)×10 9 /L和(41.0±12.5)×10 9 /L,术后24个月分别为(9.3±2.56)×10 9 /L和(321±12.5)×10 9 /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3±0.22)cm,术后24个月(1.28±0.18)cm(P<0.05);术后24个月13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7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4例患者术后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20%(5/25),2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2例患者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结论PGEV+PSE双介入治疗在控制再出血以及提高血细胞数量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的临床价值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采用SIA治疗45例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重症下肢缺血的长段股浅动脉闭塞患者,对中远期通畅率、保肢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中,SIA成功治疗43例,其中36例经股浅动脉顺行成功再通,技术成功率为80.0%,另7例经同侧腘动脉入路逆行开通,总技术成功率为95.6%。43例成功再通者6、12、24、3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85.7%、69.0%、57.3%和50.9%。跛行患者和重症下肢缺血患者间的初始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膝下流出道血管数量和闭塞病变的长度是影响初始通畅率主要因素(P < 0.05)。结论 SIA是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之一,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导引下 125 I粒子组织间植入兔VX2肿瘤模型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方法在20只兔两侧大腿肌肉内建立VX2肿瘤模型,3周后待肿瘤灶长至直径约2cm备用,每只兔随机选择一侧肿瘤灶作为治疗侧,另一侧作为对照侧,治疗侧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将活度为0.9mCi 的 125 Ⅰ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内,对照侧肿瘤灶内植入无活性的空心粒子,于术后即刻、72h、1、2、3周在CT导引下分别穿刺距粒子0.5~1cm、1.0~1.5cm处组织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125 Ⅰ粒子植入后即刻、72h、1、2、3周距粒子0.5~1.0cm处对照侧和治疗侧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43±0.67)%和(5.48±0.66)%(P>0.05),(5.45±0.58)%和(11.60±0.87)%(P<0.05),(6.07±0.69)%和(18.8±0.64)%(P<0.05),(5.94±0.43)%和(37.20±0.39)%(P<0.01),(6.30±0.58)%和(36.56±0.67)%(P<0.01)。距 125 Ⅰ粒子1.0~1.5cm处各个时间点对照侧与实验侧细胞凋亡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 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植入后72h细胞凋亡率开始增加,术后2周达高峰并维持在高水平,且随距 125 Ⅰ粒子的距离增加,细胞凋亡率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腔内支架治疗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8年5月,161例PAOD患者经皮经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治疗成功率98.1%(158/161),12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术后踝肱指数(ABI )由术前平均0.35(0.11~0.58)增至0.87(0.67~1.0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髂动脉和25例锁骨下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后随访3~52个月,无一例临床症状复发。45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29例股浅动脉下1/3段和腘动脉阻塞,内支架置入治疗后6~52个月,血流保持通畅率分别为91.1%(41/45)和79.3%(23/29);9例肱动脉阻塞,支架置入治疗后随访时间超过3年,支架腔内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经皮经腔内支架置入治疗PAOD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充分的局部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PTA和内支架置入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4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和外科手术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既适宜行封堵术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33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按意愿分为介入治疗组(以下简称介入组,共137例)和外科手术组(以下简称外科组,共96例)。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残余分流率、住院天数、输血量和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在年龄眼(49±8)岁和(48±7)岁,P=0.135演、性别构成比和术前心功能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外科组较介入组缺损直径大,分别为(24.9±6.8)mm和(18.9±5.4)mm(P<0.001)。两组技术成功率(97.1%和100%,P=0.151)和残余分流率(0.7%和0%,P=0.583)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死亡,但外科组并发症发生率(30.2%和16.1%,P=0.015)和输血量眼(273.1±491.5)ml和0ml,P<0.001演高于介入组,住院时间眼(12.0±4.0)d和(4.6±3.3)d,P<0.001)演和操作时间眼(212±36.5)min和(60.0±17.7)min,P<0.001)演均长于介入组,而住院费用显著低于介入组,分别为(29839.6±7533.1)元和(39570.0±5929.5)元(P<0.001)。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安全有效。对于40岁以上ASD患者,只要适应证选择合理,介入治疗因其微创性而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 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PVTT患者58例,A组(26例)行TACE结合CT引导下 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局部放射治疗;B组(32例)单纯行TACE。对比两组疗效。结果A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42.3%、23.0%,平均生存期15.5个月,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9例,总有效率(CR+PR)为46.2%(12/26)。B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21.9%、6.3%,平均生存期7.5个月CR2例,PR6例,CR+PR为25.0%(8/32)。A组的生存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TACE联合CT引导下 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门脉癌栓能明显提高其疗效,并具有创伤少,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动脉溶栓方法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哪种方法更有益于开通血管。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 2011年5月55例脑梗死急性期并行超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其中2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30例(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进行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并比较分析两种动脉溶栓方法的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23例,成功再通率为92%(23/25),尿激酶组患者则为18例,再通成功率仅为60%(18/30)。术后平均NIHSS(脑卒中量表)及ADL(日常活动量表)评分联合治疗组(1 h 分别为8.6 ± 2.5和20.0 ± 4.6;24 h分别为9.0 ± 1.8和17.0 ± 2.5)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尿激酶组(1 h分别为7.5 ± 2.0和28.0 ± 3.5;24 h分别为8.1 ± 2.0和24.0 ±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联合治疗组分别为(36.8 ± 8.4)万u和(35.3 ± 11.6)min,尿激酶组分别为(50.4 ± 15.3)万u和(55.7 ± 13.3)min, 前者低于后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早期应用动脉内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动脉溶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强度超声聚焦刀(HIFU)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对12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植入146枚胆道支架,其中63例(试验组)术后 5 ~ 7 d后行HIFU治疗,59例(对照组)术后未行任何抗肿瘤治疗。结果 支架置入1个月后试验组黄疸缓解率为98.4%(62/63),对照组为96.6%(57/5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91例(其中试验组46例,对照组45例)随访2 ~ 26个月,随访率为74.6%(91/122),试验组梗阻性黄疸再次出现的时间为术后4 ~ 13个月,中位时间为8.2个月,生存时间2 ~ 2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7个月;对照组梗阻性黄疸再次出现的时间为术后2 ~ 6个月,中位时间为4.8个月,生存时间2 ~ 1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6.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 HIFU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安全的,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改良式TIPS治疗肝静脉广泛阻塞型布 加综合征(BCS)的近期疗效。方法 7例肝静脉广泛阻塞型BCS患者,使用改良术式TIPS治疗,其中2例为急性,5例为亚急性或慢性。术后给予正规抗凝治疗,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疗效。结果 7例肝静脉广泛阻塞型BCS均成功完成改良式TIPS,7例患者共置入12枚支架(覆膜支架3枚,自膨式支架9枚),随访彩色多普勒超声2 ~ 12个月,1例术后5个月又出现狭窄,并行第2次介入治疗,置入1枚支架。术后门脉压力由术前的(40.7 ± 12.6)cmH2O下降到(17.2 ± 3.4)cmH2O,术后1个月肝功能指标及脾功能亢进血象明显好转。结论   改良式TIPS治疗肝静脉广泛阻塞型BCS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X线导向下逆行腘动脉穿刺在股浅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采用经股动脉入路顺行开通受阻,改用X线导向下逆行腘动脉穿刺技术成功建立通路后,对闭塞段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9例患者腘动脉穿刺技术均获成功,闭塞段股动脉均获开通,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未出现相邻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踝肱指数由术前0.38 ± 0.13升至术后0.92 ± 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随访2 ~ 16 个月,1 例患者于术后11个月间歇性跛行复发, CTA示股动脉支架下端狭窄,再次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好转。结论 X线导向下经腘动脉入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在股动脉顺行开通受阻时,是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食管置入内照射支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32例晚期食管癌患者置入食管内照射支架后支架置入的时间和置入成功率、即时疗效、近中期疗效、生存期、并发症、体重、血象、免疫指标、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支架置入术操作时间平均(18 ± 5) min,置入成功率100%,释放过程中无放射粒子脱落,吞咽困难缓解率为100%,4例患者出现再狭窄,1例出现支架移位,术后1个月卡氏评分达60 分以上的患者增至90%,术后生存时间平均(8.7 ± 6.6)个月,平均住院日为(7.8 ± 3.7) d,平均住院费为(1.2 ± 0.3)万元。结论 125I 种子源食管内照射支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操作便捷,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种股动脉血管封堵器应用效果和各自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79例心导管术后患者,分徒手压迫、Angioseal封堵、Perclose封堵、Boomerang封堵等4种方式止血,观察记录实际制动时间、出血并发症和其他少见并发症情况,比较各自的特点。结果徒手压迫、Angioseal封堵、Perclose封堵、Boomerang封堵4组实际制动时间分别(21.4±2.7)h、(3.5±2.3)h、(3.7±2.6)h和(3.9±2.8)h,封堵器组明显减少制动时间。4组操作失败率依次为2.7%、1.4%、8.6%和3.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4组依次为9.2%、5.8%、12.6%和8.0%。除去操作失败病例,则4组出血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封堵器明显减少患者实际制动时间,但并不减少出血并发症。3种血管封堵器各具特点,应用时需严格掌握指征和选择合适患者。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脑动脉闭塞动脉取栓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脑动脉闭塞的动脉取栓术,共31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2例,基底动脉闭塞9例,合并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闭塞1例,颈内动脉末段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回顾性分析其即时取栓效果,术后出血情况,并比较其随访90 d时的MRS评分情况。结果 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均成功再通,颈内动脉有6例(6/9)获再通。12例患者因为再通后仍存在管腔狭窄而放置支架。术后颅内出血4例(12.9%),死亡8例(25.8%)。在死亡患者中,5例责任动脉在颈内动脉,3例在基底动脉。从发病到获得再通时间超过8 h者8例,其中死亡2例,均为颈内动脉闭塞患者。90 d随访患者中,出院MRS评分预后良好( < 2)的有15例(48.4%)。结论 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动脉取栓对于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能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改善临床结局,但对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效果不理想,再通率低,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 )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并作初步比较。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5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患者行血管内球囊支架成形治疗。结果25例患者成功植入28枚球囊支架,其中BMS 15枚,DES13枚。植入椎动脉支架25枚,基底动脉支架3枚(其中2枚为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经溶栓后植入)。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平均81.4%(50%~95%)降低到6.3%(0%~15%)。22例经2~36个月临床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3例失访。1例患者植入1枚BMS 后9个月症状复发,DSA复查发现支架再狭窄达50%,患者拒绝继续治疗;1例患者植入1枚DES后35d出现急性血栓闭塞,经急诊再植入1枚DES后血管开通良好。余20例超声复查支架通畅,未见明确狭窄,未见卒中及脑缺血发作。随访22例中19例(86.4%)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3例(13.6%)部分缓解。结论BMS 与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DES降低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优于BMS 金属裸支架。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围手术期风险及短期预后。方法   2010年1月 - 2011年9月收治27例后循环缺血患者,29处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率 ≥ 70%,因常规药物治疗无效,采用球囊扩张支架进行治疗。术后1、3、6、9、12个月进行随访,监测血脂、血糖、血压。术后6个月复查动脉超声,12个月时复查DSA。结果 27例患者的29处重度狭窄均成功置入球囊扩张支架,技术成功率100%。术前狭窄率80% ~ 99%,平均92.55% ± 5.26%,中位狭窄率95%;术后狭窄率0% ~ 15 %,平均3.27% ± 4.60%,中位狭窄率0%,手术并发症0。术后随访12个月时,无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12个月时随访DSA,支架内内膜增生1例,再狭窄0例。结论 应用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短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