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姚碧艳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128-12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肝功能检查与分型、治疗及转归;比较不同年龄段、药物应用种类与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情况。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包括抗生素类药物、抗结核药物、中成药等;随着应用药物种类的增加,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P〈0.05);肝损害出现时间平均(6.92±1.98)周;肝细胞型肝损害78例、淤胆型32例、混合型10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均治愈。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临床比较常见,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尤其要警惕中草药的肝毒性;对存在基础肝功能异常患者,权衡利弊后决定用药方案;定期检测肝功能;对老年患者药物的使用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板式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DIL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决根据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对2009—01-2009—12陕西省lO个县级DOTS实施单位,在采用免费板式组合抗结核药治疗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100饲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蚌果接受抗结核治疗760例患者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100例,占13.2%,其中肝功能异常61例(56%),轻度肝损害22例(22%),中度肝损害13例(13%),重度肝损害5例(5%),肝衰竭2例(2%),其中死亡1例(1%);在760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者68例,其中24例出现肝损害,占35.3%,HBsAg阳性者药物性肝损害高于阴性(P〈0.01);结论板式抗结核药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HBsAg阳性及老年患者是肝损害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药源性肝损害1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雄  唐力  周祥慧 《四川医学》2010,31(2):207-20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方法对雅安市人民医院1999年1月-2009年10月18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抗肿瘤药及免疫抑制剂占35.10%,抗结核药占21.00%,抗生素占20.00%,中草药占18.30%;肝细胞损伤型占67.50%,胆汁淤积型占14.50%,混合型占17.80%。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并无特异性。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较多,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认识,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01~ 2013-08间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功能损害3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 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多见(15例,48.4%),其次为胆汁淤积型(11例,35.5%)与混合型(5例,16.1%).用药4d~4周出现肝损害最常见,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中草药繁多,尤其是治疗皮肤病、风湿关节病等的中草药,不同给药途径均可发生.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最易在用药4周内出现,临床上以肝细胞型最常见,临床医生用中草药治疗疾病时,应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抗结核药对肝损害的临床观察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勇  李志丕  张俊峰  易明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1):53-54,57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诱发肝损害(即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L)的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669例结核病在使用抗结核药中诱发的69例(10.3%)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观察与分析肝损害情况。结果该组肝损治愈缓解率这98.6%(68/69)、死亡率1.4%(1/69),结论抗结核药物诱发肝损害应引起重视,对HBVM阳性者选用抗结核药时要慎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96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临床症状特点。方法根据病人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草药占27.0%、抗结核药物占19.8%、抗感染药物占8.3%。多数患者服药2—8周后出现肝损害。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与使用药物种类、服药时间、联合用药、个体疾病状况等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为及早发现和合理处置院内药物性肝损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榆林星元医院2009-2010年52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分别从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征、基础疾病、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和用药途径、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药物性肝损害处方中,抗结核药占40.4%,抗肿瘤药占28.9%,降压降脂药及中草药各占7.7%,解热镇痛药占3.8%。消化系统用药、抗过敏药及抗抑郁药各占1.9%。其中合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28例。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必需引起足够重视,提请医师严格用药指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量及用法使用,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对179例因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引起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以各类中药为主,占44.2%,其次为抗生素,共占24.6%;其中抗结核药物占13.4%;潜伏期大多数为1~8周(64.8%),但不少病例(26.8%)用药至发现肝损伤时间〉12周.临床类型主要为胆汁淤积型(57.5%),重型肝炎少见;主要表现有乏力(54.8%)、纳差(61.5%)、黄疸(65.4%).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病因中以中药为主,临床分型主要为胆汁淤积型,详细询问用药史和用药过程中监测肝功能是诊断的关键.应积极建立我国药物性肝病的数据库.  相似文献   

9.
[背景]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病例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71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引起71例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中中药为17例(23.9%),抗结核类药物为16例(22.5%),抗生素类药物为13例(18.3%),抗肿瘤药物为9例(12.7%),解热镇痛药物为7例(9.9%),抗甲状腺类药物为4例(5.7%),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为2例(2.8%),其他为3例(4.2%).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临床分型以胆汁淤积型最常见,为30例(42.3%),其次为肝细胞型。为28例(39.4%),其他为混合型,为13例(18.3%).经停用致肝损伤药物及给予保肝等治疗,70例(98.6%)预后良好,1例(1.4%)发展为肝硬化.[讨论]药物性肝病多由中药、抗结核药及抗生素类药物引起,主要类型为胆汁淤积型,其次为肝细胞型;大多数药物性肝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肝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ⅡE1(CYPEⅡE1)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性肝损害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从43例药物性肝病患者及50例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抽基因组DNA,采用PCR-RFLP方法对CYPEⅡE1基因分型。结果:CYPEⅡE1可分为A型(c1纯合子)、B型(c1/c2杂合子)和C型(c2纯合子)。50例正常人中1基因频率93%,c2基因频率7%,43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c1基因频率52.3%,c2基因频率47.7%,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药物毒性反应的个体差异可能与CYPEⅡE1等位基因的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回顾性调查我院老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并进行关联性评价。方法收集58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的肝损伤病史和住院诊治经过。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国际共识意见的量化评分系统,评价药物与肝损伤的相关程度并列出可能导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结果58例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与药物之间的关联性程度及其比例依次为:极有可能(评分〉8分)占14.6%,很可能有关(6—8分)占38.9%,可能有关(3—5分)占36.6%,可能无关(1~2分)占9.9%,无关(≤0分)占0。男女比例接近,平均年龄(63.0±7.5)岁,重症药物性肝损伤2例(3.45%),死亡1例,病死率1.7%。导致急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以中成药或中草药(36.2%)和抗结核药物(17.2%)多见。结论我院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诊断病例数有逐年增加趋势,国际共识意见的量化评分系统有助于重新审定急性肝损伤与药物之间的关联程度,抗结核药物和中成药或中草药可能是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2.
AIDS/HIV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HIV感染者药物性肝损伤(DILD)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84例诊断为AIDS/HIV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患者中,抗病毒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患者占34.52%(29/84);抗真菌类药物占13.09%(11/84);抗结核药物占17.85%(15/84);32例原有HCV/HBV(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史,但肝功能正常、HBVDNA、HCVRNA均在检测值以下,联用抗病毒类药物后引起肝损伤者占21.42%(18/84);抗生素、中药、解热镇痛药各占3.56%;其他占2.38%.艾滋病/HIV感染者合并真菌感染21例,合并结核感染17例,合并HCV/HBV感染32例.联合用药组较单纯抗病毒治疗组DILD的发生率高(P〈0.05).84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45.24%(38/84),胆汁淤积型22.62%(19/84),混合型32.14%(27/84).结论AIDS/HIV感染者时易发生肝损伤,抗真菌感染、抗结核或有肝病者联合用药DILD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发生率较高;药物性肝损伤的肝细胞损伤型最为常见,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my,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资料,对其用药情况、性别、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及分型、相关生物化学指标和病理学特点加以分析。两组比较非参数统计采用秩和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结果】对15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7例,女102例;年龄18~82岁,平均50.8岁;用药种类以中草药为主(66.0%),其次为抗生素(8.8%)、化疗药物(4.4%)。临床分型:肝细胞型104例(65.4%),胆汁淤积型21例(13.2%),混合型34例(21.4%)。【结论】药物性肝损伤以女性、中老年人多见。引起成人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依次为中草药、抗菌药、化疗药。肝细胞型为主要临床类型。大多数成人患者预后良好,肝衰竭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7--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载录的有关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文献,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特点和预后,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为关键词,检索CNKI载录的2007-2011年的相关临床病例资料文献,对文献中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分型和预后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281篇,其中符合纳入标准111篇文献,共10693例药物性肝损伤(DIH)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汇总。药物性肝损伤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最大为93岁,最小为7个月,平均为45.6岁。最高发的年龄段为41~60岁(421例,38.52%),〉60岁老年人占20.68%(226/1093)。43.51%的患者(2868/6592)无自觉症状,经体检或常规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其余患者以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及黄疸为主要表现。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几乎涉及了所有种类的临床药物和保健品,其中居前6位的是抗结核药(32.74%,3058/9340)、中药(22.12%,2066/9340)、抗微生物药(9.18%,857/9340)、抗肿瘤药(6.34%,592/9340)、解热镇痛药(4.80%,448/9340)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用药(4.37%,408/9340)。临床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最多见(63.66%,4438/6971)。患者大多预后良好,病死率仅1.67%(114/6809)。结论抗结核药、中药、抗微生物药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部分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及时处理大多可治愈或好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身抗体阳性的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思路.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08年10月~2012年6月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31例,患者均进行自身抗体检测阳性及肝活组织检查.急性DILI患者14例,慢性DILI患者17例.统计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及免疫学指标,并对肝脏组织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与慢性DILI患者比较仅血清球蛋白(G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自身抗体最常出现的是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和抗线粒体抗体(AMA).急性DILI患者肝活检病理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即肝细胞损伤型和胆管损伤型,慢性DILI患者主要表现为混合型.结论 免疫介导的DILI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容易被漏诊或误诊,及时的肝穿刺活检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药物性肝损害1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3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37%,无效率33.63%;其中致肝损害药物前三位为中草药类,抗微生物药,抗结核药,分别占38.05%,20.35%,10.62%;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中草药和抗微生物药是目前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与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我国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药物性肝损”或“药物性肝病”和“老年”为检索词,检索提取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国内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回顾性对照研究文献,时间从建库至2011年12月,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5篇,共纳入老年(≥60岁)药物性肝损伤患者275例(老年组),非老年组60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分别为0.92∶1和0.95∶1 (P<0.05).老年组临床表现以黄疸、乏力、纳差、皮肤瘙痒多见(P<0.01),临床分型以胆汁淤积型肝损伤多见[24.9% (61/245)比18.8% (102/544),P<0.05],对照组则以肝细胞型损伤多见[64.3% (350/544)比55.1% (135/245),P<0.05].老年组中草药和心血管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0%(79/168)比35.9%(93/259)和8.3% (14/168)比1.2%(3/259),P<0.05].老年组治愈好转率为84.4%(141/167),对照组为81.5% (291/3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对药物敏感性增加,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医生应予以高度重视,做到规范用药,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某医院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构成及应对策略。方法采用Roussel Uelaf因果关系(RUCAM)量表选择某医院DILI患者139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用药情况。结果RUCAM量表共筛选出139例DILI,患者45~59年龄段占比最高(38.85%),61.15%患者有临床表现,其中以纳差最多见。药物性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87.05%)。肝细胞损伤型治疗有效率高于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共涉及88种可疑药物,排名前3位依次为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和中药。51.08%患者联用2种以上可疑药物。结论DILI隐蔽性强,可由多种药物引发,应提高对DILI的认识和预防,从而降低DI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诊治情况,分析常见诱发药物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06~2010年住院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54例,根据患者的病史、药物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把导致肝损害的药物进行分类。54例患者中,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18~72岁,平均(50.1±16.9)岁。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病例中,急性肝细胞型占40.7%、淤胆型31.5%、混合型27.8%,绝大部分病人在停用相关的药物后能迅速恢复,对于一些特殊病例,特别是合并有其他肝脏疾病的患者,多有重症表现,死亡率高,导致肝损伤的药物中,抗结核药物占29.6%,中草药物占25.9%。结论:近几年药物性肝损伤病例逐渐增多,抗结核药物和中草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