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计算出了上海市域居民通勤数据,用于分析上海市域的职住空间关系。中心城居民通勤范围集中在中心城及周边的通勤区内。在中心城及通勤区内,超过97%的居民实现了职住平衡。在郊区新城中,宝山新城、闵行新城大部已经进入中心城通勤区。其余7个郊区新城居民至中心城通勤的比例均低于5%。郊区新城中居民主体仍是在新城内部通勤、或者新城以外的本区域内通勤。要优化上海市域居民职住空间关系,需要在中心城内合理布局就业次中心和安排居住人口,郊区新城应以增加就业岗位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基于居民通勤交通出行调查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就业—居住比、独立指数及平均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等指标,分析郑州市各分区的职住结构特征及职住平衡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郑州的职住空间关系整体呈现非平衡状态,城市各分区职住空间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上街区、金水区和惠济区的职住独立指数较高,具有相对较好的职住自足性;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几个老城区的职住独立指数偏低,属于居住集中型的区域;高新区、经开区等新发展区则属于单一就业型的区域。造成郑州市职住分离的因素主要是城市分区功能失衡;此外,由城市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带来的居住空间分异也是加剧职住分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职住空间特征包括居住、工作和通勤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职"和"住"的空间联系形成了通勤出行,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研究内容。综合应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经济普查数据和百度大数据等,从上海五个新城的居民工作地分布、就业岗位居住地分布及新城通勤圈通勤出行的距离和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对比上海与东京、近沪城市的新城或城区通勤出行特征,总结上海五个新城职住关系,并给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4.
职住平衡有利于减少通勤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传统理念,其有效性正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基于对上海的问卷调查数据,从不同角度构造了3个职住平衡指数,运用统计方法检验职住平衡与通勤时耗之间的因果关系.当职住平衡像通常一样被定义为总量职住比率时,职住平衡对通勤时耗有一定影响,但显著性较弱.当采用实际职住比率即区域内有就业岗位的居民中有多大比例在本区就业这一指标时,职住平衡显示出对通勤时耗的显著影响.如果把职住平衡界定为它希望达到的目标即职住临近,职住平衡则显示出对通勤时耗极其显著的影响,而且显著性远远高于其它因素.上述结果支持了职住平衡是影响通勤时耗重要因素这一传统理念,但也启示人们,从多个角度采测度和调控职住平衡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朱娟  钮心毅 《现代城市研究》2020,(2):98-105,116
本文基于南宁市移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的居民居住地、工作地数据,首先分析了南宁市职住平衡特征及其与土地混合使用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南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尺度存在职住空间不平衡现象,职住平衡指标与土地混合使用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接着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检验了职住平衡、土地混合使用对通勤距离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较好的职住平衡可以降低通勤距离,居住在就业较密集的单元,或工作在居住较密集的单元,通勤出行相对较短。较好的土地混合使用水平可以缩短通勤距离,居住在居住与非居住用地混合度较好、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度较好的单元,居住者通勤距离较短,工作在4类主要用地混合度较好、工业用地占比合理、医疗及教育设施密度较好的单元,工作者通勤距离较短。研究为南宁制定优化土地使用规划政策,改善居民职住平衡水平及通勤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手机数据识别上海中心城的通勤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手机数据识别了用户的日间驻留地、夜间驻留地,从中提取出日间在上海中心城内驻留用户、夜间在中心城内驻留用户,分别计算出其通勤范围.根据其夜间驻留地、日间驻留地的分布密度识别出上海中心城的通勤圈,并将其转换为以街道行政边界为空间单元的中心城通勤区.在中心城及通勤区内,超过97%的居民实现了职住平衡.研究表明上海市域空间结构在“中心城”和“郊区”之间还存在一个“中心城通勤区”层次.中心城通勤区以内、以外区域存在较显著差异.中心城通勤区的识别结果可加深对上海市域空间结构的认识,为在市域范围内分层次、分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城市职住分离日益严重的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基于大数据分析城市重点功能区的出行和职住平衡特征。首先,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提取用户出行起讫点(OD),将获取的出行信息集计到各交通小区,从时间、距离和时耗方面分析各功能区的出行特征,并通过职住地识别算法获取用户居住/工作地,引入居住/工作独立性指数来衡量职住分离程度,结果显示各功能区的职住分离度均大于50%。其次,结合兴趣点(POI)数据对城市功能区基础配套设施的密度与出行特征进行横向对比,数据显示回龙观地区的交通配套设施较少,通勤出行距离和时间均最大。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具体改善建议,为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设施配置以更好满足通勤出行需求及减少城市碳排放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上海面临着超大城市典型的通勤压力,为改善这种情况,提出将加强公共交通可达性建设和职住平衡建设结合起来,即在轨道交通站点的一定距离,一定通勤时长内,职住能达到相对平衡,即可在全市尺度上降低通勤压力。使用全上海所有基站的手机信令数据,获得地铁周边居住与岗位的密度,同时比对相关站点的地理位置。对每个站点,提取其沿地铁线6 km,8 km和12 km内所有站点周边500 m数据来判断每个站点范围内职住建设是否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9.
刘倩  江裕林 《室内设计》2023,38(3):47-53
通勤效率是反映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 指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 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发生深 刻变化和居民通勤行为变得日趋复杂,影响城市 空间绩效和居民生活品质;且随着多源大数据 可获得性增强,关于职住平衡及其对通勤效率 作用机制的研究愈发广泛而深入,但学者对于 职住平衡度和土地利用混合度等物质空间属性 如何影响居民通勤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为了 解城市日常生活中不同通勤效率居民的多元需求 和真实的通勤状态,探索提升城市居民通勤效 率的有效途径,推动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 以深圳市为例,借助DAAS和ArcGIS平台利用 联通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居住地和工作地,通过 LINGO软件计算过剩通勤指标,对深圳居民通 勤效率进行评价,并在区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多方面因素对居民通勤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区 位、职住平衡度、土地利用混合度、容积率、平均房价、公交可达性、城中村面积、工作岗位数量 和服务设施面积对居民通勤效率有重要的影响。控制其他因素对通勤效率的影响之后,无论是 居住地还是工作地,通勤效率都会随着职住平衡程度的提升而提高,而在中国已有较高密度和 混合度的背景下,通过进一步增容或功能混合以期提高通勤效率的措施则需审慎对待。研究丰富 了基于我国大中城市背景的通勤影响实证案例,为提高城市通勤效率,推动可持续交通提供有益 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居住和就业是两个重要的居民时 空行为要素,通勤行为规律能够直接反映城 市空间结构特征,而大数据的发展对城市职 住通勤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与方法论。本 文通过比较分析各个居民职住锚点计算方 法,针对网络位置大数据提出基于密度的聚 类算法;并以北京市东部及北三县地区为例 进行案例分析。结论发现:基于密度的聚类 算法速度快、准确度高,适合网络大数据在 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employment and housing locations of residents in Shanghai based on mobile phone signaling data, so as to obtain the employment density and commuting data and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nine suburban new tow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obs-housing spatial relationship. Firstly, the paper defines employment-intensive areas and gets the average employment density of each new town according to the employment density data. Then it marks out the scope of the employment influence through analyzing the sources of workers in each new tow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muting data.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jobs-housing balance of each new town using independence index, finding that suburban new towns in Shanghai have become main cluster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while the scope of employment influence in each new town is still concentrated in its administrative area, with less attraction to residents in other areas. The independence index demonstrates a law that the suburban new town which is farther from the central city sees a higher degree of jobs-housing balance. Among them, new towns located in the outer suburbs with a low independence index indicate their speci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reason of which is worth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12.
上海郊区建设中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论述了上海郊区建设中人口向城镇集中、郊区经济高增长与就业低增长失衡以及"城市支持郊区"等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旨在为推进上海郊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钟烨  赵渺希 《城市规划》2019,43(1):100-108
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职住总量平衡,在城市多中心体系发育不完善的背景下,结构性的居住—就业组合问题更为隐蔽,其负面影响也更为广泛而深刻。基于社会分层视角,整合居住人口、企业从业人口的空间数据,开展广州城市职住人口分布、不同职业群体的交通特征及社会隔离、职住均衡度等多维分析。研究发现,广州职、住人口均集中于城市主城区和外围各中心地段;中心地段既是峰值人口密度分布地,也是多元融合区域,但以行业累计的职住失配程度也相对较大,呈现由内向外递减的趋势;相对于较低职业阶层人口,较高职业层级的人口主要集聚于市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城市主城区就业比重高而外围居住比重高的特点,由此进一步提炼广州职住匹配演化的社会分层空间模式。城市职住匹配的关键在于完善外围次级中心的就业吸纳能力和设施服务能力,一方面满足市民对于便捷交通、职住均衡的诉求,另一方面推动城市多中心培育,从空间维度完善城市功能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降低居民居住地和职工工作地的过度分离,可从源头降低通勤交通总量,成为理论、实践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测度职住分离(或职住平衡)有多种方法,基于职住比的单元平衡法长期处于主流地位,其局限性也很明显,而且以单元尺度、边界隔离问题最难解决.研究提出,用通勤距离为自变量的函数估计职工居住密度,和从业居民的实际密度相比较,将两者的偏差来测度职住分离.用于估计密度的函数应符合交通出行分布特征,函数的概率期望值等于调查得到的平均通勤距离.因函数连续,不存在边界隔离问题,也可化解单元尺度的局限性.以上海中心城区为实例,以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为基础资料,手机信令为辅助资料,本方法得到初步尝试.根据经验认知,本方法得到初步验证.分析结果基本符合上海中心城区的产业、居住分布特征,可以进一步体现工作岗位、居住人口的分布密度对职住分离、通勤交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职住失衡被认为是城市交通拥堵恶化和通勤时耗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也不乏相反观点.在理论方面,赞成者和质疑者都提出了各自的依据,在实证研究方面也得出了不同的结果.这可能源于不同研究在对象、方法和数据上的差异.其中,职住均衡测度的准确性是影响研究结果可信度的重要方面,国内已有文献都是基于既定的行政空间单元测度职住均衡关系,空间单元面积不等、边界固定的性质严重影响了测度的准确性.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采用GIS缓冲区技术,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以上海外环高架线以内的102个街道为研究样本,准确地测度每个缓冲区职住均衡程度,并分析了与通勤时耗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职住均衡确实是影响通勤时耗的显著因素;当职住比率在1.05-1.2左右时,就业者和居住者的通勤时耗最短.因而,城市规划政策中应坚持职住均衡的原则,合理布局居住和就业用地.  相似文献   

16.
杨建军  阮丽芬 《华中建筑》2011,29(2):112-115
该文主要对宅基地置换典型模式:上海佘山镇模式、天津华明镇模式、重庆九龙坡模式,从置换背景、区位与区域发展定位、资金平衡方式、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提出影响宅基地置换的因素,分析宅基地置换模式,的具体方法与模式,为其他地区宅基地置换工作的进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4)
Jobs-housing balance is the balance between employment and housing. Its philosoph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in urban planning. The concept of jobs-housing balance generally refers to that the number of employed people is roughly equal to the number of occupants within a certain range. This kind of balance is conducive to reducing the commuting time and the change of transportation mode on the way that the employed people spend at work. The realization of jobs-housing balance not only helps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between residence and employment in the region but also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work enthusiasm and work efficiency of the employed in the region and reducing the commuting costs of workers in the region. In addition, the relegalization of jobs-housing balance also has a certain impact and effect on alleviating the traffic congestion and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In summary, the realization of jobs-housing balance has a multi-facete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city, and promoting the balance between occupation and housing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realization of jobshousing balance involves many areas. In this article, In this articl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jobshousing balance is sorted out from perspectives of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and urban planning, and its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从居民住房选择行为微观视角研究郊区新城的人口吸引策略.运用叙述性偏好法设计虚拟住房选择行为调查,探索上海居民居住偏好特征,构建离散选择模型,基于支付意愿(WTP)解释各因素对居住偏好影响程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应用该模型结果模拟评估人口吸引力引导策略的有效性,针对市域各圈层提出居住吸引力评价与规划建议,并具体到各个新城评估现状发展情况,并提出差异化改善策略,为引导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提供一种行为视角的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模式对广州中心区具有普适性,但广州市近郊轨道站点周边开发低效、带动范围有限,文章指出需要拓展近郊轨道交通站点周边TOD影响范围研究及内涵。作者分析了新加坡新市镇TOD的经验,提出广州近郊区通过驳接公交拓展轨道站点影响范围形成的E-TOD模式,轨道站点与公共设施整合形成E-TOD功能组团公共中心,确定E-Tod核心区和影响区的开发强度及环境建设标准,建立轨道建设和土地储备、开发机制,为广州近郊新区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