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症患者牙周状况,探讨代谢综合症在牙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50例诊断明确的代谢综合症患者为研究组,1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查记录: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出血指数(BI)、失牙数并计算牙周位点率。测定龈沟液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代谢综合症组患侵袭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高于对照组(P〈0.01);代谢综合症组PD、CAL、重度百分比及失牙数除BI外均高于对照组(P〈0.01)。代谢综合症患者龈沟液中IL-6、TNF-α、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中两组无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MS组患者血糖水平与PLI、CAL、BI、重度百分比呈正相关(P〈0.01),腹型(腰围水平)与PD、CAL、PLI重度百分比呈正相关(P〈0.01)。HDL-C水平与PLI、CAL、BI、重度百分比及失牙数正相关。血糖及HDL-C水平与牙周病的发病率正相关。结论:MS患者牙周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其中血糖、HDL-C及肥胖程度是影响牙周状况的重要因素,这种变化可能是通过MS引发炎症失衡而发生的。  相似文献   

2.
菌斑控制对妊娠期龈炎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菌斑控制对妊娠性龈炎孕妇发生早产或(合并)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2006.12~2008.12.间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妇保科建档的单胎,无系统性疾病,因患妊娠期龈炎来口腔科就诊的孕妇92例。观察组40例接受严格、可检测的菌斑控制措施;对照组52例未接受严格菌斑控制。记录初始及孕32周患者牙菌斑指数(Pu)、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分娩后记录妊娠结局。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孕周、初始牙周指数PLI、PD、AL、BI无显著性差异09〉0.05)。孕32周观察组PLI、BI、PD优于对照组,其中PLI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I、PD差异有显著性(P〈O.05)。CAL差异无显著性(p〉O.05)。观察组出现早产(PB)I例,(1/40),低出生体重)L(LBW/)1例(1/40);对照组PB6例(6/52),LBwI3例(3/52),早产合并低出生体重儿(PLBWI)1例(1/52),两组不良妊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严格菌斑控制有利于降低妊娠期龈炎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龈沟液(GCF)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来源及其与牙周炎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72例成人牙周炎,13例牙龈炎,18例健康对照组GCF IL-6含量,及17例牙周炎患者,7例健康人血清IL-6水平。结果:牙周炎患者GCF 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牙周炎患者GCF IL-6II与牙周炎患者血清中IL-6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牙龈炎患者血清IL-6含量比正常对照组含量高,牙周炎患者GCF IL-6含量与牙龈炎患者有显著性差异,重度牙周炎患者GCF中IL-6含量高于轻度牙周炎患者,牙周炎患者GCF中IL-6含量与出血指数(BI)、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有正相关关系。结论:龈沟液中IL-6主要来源于局部牙龈组织,IL-6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牙周炎主要牙周致病菌与口臭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伴口臭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主要牙周致病菌VSCs含量和OS值,并对OS值和VSCs水平与临床指标以及VSCs水平与Pg、Pi、Tf、Td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治疗前研究组的PD、BI、CAL、OS值和VSCs水平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PD、BI、CAL、OS值和VSCs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OS值和VSCs水平与PD、BI、CAL呈正相关,且VSCs水平与舌背、龈下菌斑中Pg、Pi、Tf、Td也呈正相关。结论:慢性牙周炎主要牙周致病菌与口臭程度存在着高度相关性,有效降低牙周致病菌水平,可以改善口臭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清中对氧磷酶-1(PON1)活性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PON1和IL-6与牙周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两者在牙周病病情变化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牙周健康人群30名(牙周健康组)及口腔科就诊的中重度牙周炎患者39例(牙周炎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基础治疗,检查治疗前后PON1、IL-6以及临床牙周检查指标。结果牙周健康组与牙周炎组在基础治疗前比较:牙周炎症指标[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及血清IL-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PON1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健康组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炎组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比较:牙周炎症指标BI、PD、血清PON1及IL-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牙周健康人群和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清PON1活性无差异;牙周基础治疗可改善中重度牙周病患者牙周健康状况,提高血清中PON1活性,降低IL-6水平;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血清中PON1活性和IL-6水平的变化存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牙周非手术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DMCP)患者牙周状况、糖代谢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 选择诊断为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的患者,按糖化血红蛋白A1c ( GHbA1c )控制水平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GHbA1c<7.00%,DMCP1组,30例)和血糖控制较差组(GHbA1c≥7.00%,DMCP2组,30例);选择不伴有系统性疾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CP组,3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牙周非手术治疗,分析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1、3个月时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出血(BOP)、空腹血糖(FPG)、GHbA1c及血清sI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1、3个月时,3组PD、SBI、PLI、BOP阳性率、血清sICAM-1水平比基线时均明显降低(P<0.05),CP组和DMCP1组CAL比基线时亦均明显降低(P<0.05),但DMCP2组CAL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3个月时,DMCP2组GHbA1c水平与基线时比较平均降低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P组和DMCP1组在整个观察期间GHbA1c水平与基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周非手术治疗可降低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炎症程度及血清sICAM-1的水平,并可改善血糖控制良好者的牙周附着水平;该治疗还可以降低血糖控制较差者的GHbA1c水平。  相似文献   

7.
牙周状况、血清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与妊娠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牙周状况、血清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水平与妊娠间的关系。方法以40例先兆早产孕妇(TPL组)和40例正常孕妇(Non- TPL组)为研究对象,检查全口牙齿的牙周状况,记录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出血指数(BI),并计算牙周炎位点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 1β水平。对各项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TPL组40例孕妇中26例足月产(TPL- TB小组),14例早产(TPL- PB小组);Non- TPL组40例孕妇皆足月产。TPL组和Non- TPL组、TPL- TB小组和TPL- PB小组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PLI、牙周炎位点率和血清IL- 1β水平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分娩孕周和牙周炎位点率、BI、IL- 1β水平呈负相关(P<0.05),IL- 1β水平与牙周炎位点率和BI呈正相关(P<0.05)。结论牙周感染可能是早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在牙周病免疫病理及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按照牙周炎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30例)、中度组(35例)与重度组(33例),选取同期进行牙周检查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间临床牙周指标[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菌斑指数(plague index,PLI)、出血指数(bleed index,BI)]、外周血中Th细胞表达(Th1、Th2、Th17)、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间PD、PLI、BI等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3组PD、PLI、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中、重度3组AL指标相比差异显著(P<0.05);中、重度组PD、AL、PLI、BI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且重度组PD、AL、PLI、BI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轻、中、重度3组Th1、Th2、Th1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Th1、Th2、Th17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且重度组Th1、Th2、Th17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轻、中、重度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且重度组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与PD、AL、PLI、BI、Th1、Th2及Th17等指标呈正相关(P<0.05)。H-E染色中、轻度组淋巴细胞较少,中度组淋巴细胞数目明显增加,重度组淋巴细胞表现为密集状态,同时在细胞间质中出血明显;IL-12蛋白阳性染色结果均在牙龈组织淋巴细胞质中表达,可见明显棕褐色,轻、中、重度3组IL-12蛋白阳性染色在牙龈组织中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着色随着轻、中、重度炎症变化而加重。结论:IL-12参与牙周病的免疫调节机制,可能是牙周炎发生的关键促炎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9.
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IL—8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IL-8在牙周炎病程中的变化及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夹心ABC-ELISA法测定慢性牙周炎(CP)患者,健康对照者以及CP治疗前后患者的龈沟液中IL-8含量,IL-8总量,同时检测临床指标并作相关性检验。结果:CP患者龈沟液中IL-8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25),在CP患者和健康者之间以及CP治疗前后患者的龈沟液中IL-8总量,龈沟液(GCF)量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1,P<0.05),而IL-8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IL-8总量,GCF量与临床指标存在正相关性(P<0.01),结论:IL-8总量在牙周炎病程中呈动态性改变,检测GCF中IL-8的水平对评价牙周炎的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东北地区女性绝经期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牙槽骨病损情况,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绝经期慢性牙周炎患者女性50例。分别检测其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及牙槽骨缺损的形态。结果本次研究中绝经期女性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9±3.5)岁,随着绝经时间的增长、患者的PD、CAL、PLI、BI指数及牙槽骨缺损程度呈上升趋势,PD、CAL、PLI、BI指数及牙槽骨缺损程度与绝经时间均呈正相关(P<0.05);牙槽骨密度与绝经时间呈负相关(P<0.001),随着绝经时间的增长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密度呈下降趋势。结论绝经的时间可能会增加慢性牙周炎的炎症程度,定期进行牙周检查及及时的牙周治疗是防治女性绝经期慢性牙周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9月-200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48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LAgP)20例,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AgP)2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3、6个月检测全口牙的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出血指数(BI)和牙齿松动度。结果LAgP和GAgP患者在治疗后1、3、6个月的PD、CAL、BI和牙齿松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LAgP患者的PD、CAL在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比较,GAgP患者的PD、CAL在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第一恒磨牙治疗后1、3、6个月的CAL较同期中切牙的改善情况更明显。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GAgP和LAg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后的中期效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检查,探讨牙周炎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盛京医院、第四医院和沈阳市第八人民医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确诊为COPD的患者266例,其中稳定期COPD患者160例,急性加重期COPD(AE—COPD)患者106例,检查并记录所有患者6颗指数牙(61 6、6 16)的简化1:7腔卫生指数(OHI—S)、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肺功能指标的检查,并进行口腔问卷调查。结果(1)AE—COPD组的吸烟率为47.2%,明显高于稳定期COPD组(P〈0.01);(2)AE—COPD组的SBI、PD及CAL明显高于稳定期COPD组(P〈0.01);(3)AE—COPD组的OHI—S、SBI、PD及CAL均与FEVl%呈负相关(r分别为-0.309、-0.333、-0.395、-0.702,均P〈0.01),其中CAL与FEVI%的相关性最强;稳定期COPD组CAL与FEVI%呈负相关(r=-0.657,P〈0.01)。结论(1)吸烟作为牙周炎和COPD的共同危险因素,在牙周炎和COPD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AE—COPD患者的牙周炎症程度均随着肺功能的减弱而加重,提示牙周炎与COPD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牙周炎患者非刺激性全唾液中8-OHdG的含量并评价其与PD,CAL等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留取10名侵袭性牙周炎,10名慢性牙周炎和10名健康对照非刺激性全唾液,并记录全口PD,CAL,PLI,BI。ELLISA试剂盒检测唾液中8-OHdG含量。结果:8-OHdG含量在3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AgP组:(3.8 ±1.0) μg/L, CP组:(2.37±0.7) μg/L,H组:(1.0±0.6) μg/L。PD,BI,PLI,CAL与8-OHdG含量存在相关关系,慢性与侵袭组中8-OHdG含量与平均CAL, CAL>5mm位点所占百分比,CAL>7 mm位点所占百分比相关。结论:唾液中8-OHdG含量可以反映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并与牙周炎类型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牙周菌斑中组成成分的变化,评价牙周序列治疗在成人牙周炎患者正畸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7例伴有轻、中度牙周炎的成人正畸治疗患者,在正畸治疗前1个月开始牙周序列治疗并持续至正畸治疗结束,记录正畸治疗前(基线对照)和治疗后1、3、6、12月以及正畸治疗结束时的各项牙周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牙龈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深度(PD)、临床牙周附着丧失(CAL);同时,每次刮取患者16、21、24、36、41、44共6颗指数牙牙周袋中牙菌斑,提取细菌DNA,利用qRT-PCR技术比较患者牙菌斑中主要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具核梭杆菌Fn、福赛坦氏菌Tf、伴放线放线杆菌Aa)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配合牙周序列治疗,成人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过程中与治疗结束时各项牙周检查指标(PLI、GI、SBI、PD、CAL)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牙菌斑中Pg、Fn、Tf、Aa检出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正畸治疗前比较,正畸治疗结束时患者牙菌斑中Pg检出率约降低8.5%,Fn检出率约降低21.3%,Tf检出率约降低23.4%,Aa检出率约降低36.2%。结论:成人牙周炎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牙周序列治疗可促进牙周疾病的愈合,改善患者口腔中细菌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先兆早产孕妇的牙周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先兆早产(TPL)孕妇与正常孕妇的牙周状况,探讨先兆早产孕妇的牙周状况、血清IL-6水平及与早产的关系。方法:收集诊断为TPL住院治疗的孕妇40例,同期定期产前检查但无产兆的正常孕妇40例作为对照组。检查记录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和出血指数(BI),计算牙周炎位点(PD>3mm,CAL≥2mm)率。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相应数据进行χ2检验、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TPL孕妇中26例足月产(TPL-TB),14例早产(TPL-PB);对照组(Non-TPL)40例均足月产。TPL-TB和TPL-PB组间的分娩孕周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TPL组的PLI、牙周炎位点率和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先兆早产组中,TPL-PB组的PLI、BI、牙周炎位点率显著高于TPL-TB组。分娩孕周和牙周炎位点率、BI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先兆早产孕妇的牙周状况显著差于正常孕妇,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牙周感染是否为早产的原因之一,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口臭的牙周炎患者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对牙周袋内硫化物水平的影响。方法对15例以口臭为主诉的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分口(split-mouth)设计,同一患者的一侧半口随机采用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caling and root planing,SRP),另一侧采用SRP辅助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基线、治疗后6周、3个月时检查牙周袋内硫化物(sulfide in periodontal pockets,pS)水平、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在基线、治疗后6周刚果红涂片进行龈下微生物计数。结果在治疗后6周、3个月,SRP+米诺环素组与单纯SRP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比较两组间pS值、PD、CAL、PLI、BI、龈下螺旋体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口臭的牙周炎的患者,盐酸米诺环素辅助SRP较单纯的SRP并未显示很大的优势;牙周治疗可持续3个月降低袋内硫化物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牙周序列治疗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26例要求正畸治疗的成人牙周炎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开始牙周序列治疗并持续至正畸治疗结束,记录治疗前和牙周治疗后1个月、正畸治疗结束时的PLI、PD、BI、CAL。结果:成人牙周炎患者经过序列治疗和正畸治疗后各项牙周检查指标较治疗前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序列治疗控制炎症后进行正畸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龈沟液中脂联素水平及意义。方法:纳入慢性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DM&CP)、慢性牙周炎患者(CP)、健康对照者(H)各20例,记录其临床指标(SBI、PLI、PD 和 AL),并收集龈沟液(GCF)样本,用龈沟液测量仪 periotron8000对 GCF 进行定量,用脂联素 ELISA 试剂盒检测样本中脂联素含量,比较组间检测指标的差异以及临床指标与 GCF 中脂联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DM&CP 组 GCF 中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其他2组(P <0.05),CP 患者龈沟液脂联素水平与牙周健康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GCF 中脂联素水平与临床指标 PD 值、AL 值有负相关性(P <0.05),与 SBI、PLI 无明显相关(P >0.05)。结论:龈沟液中脂联素水平降低可能与 DM&CP 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翻瓣刮治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的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15例、46颗患牙,进行翻瓣刮治术,分别在治疗前、术后6个月、术后3年记录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拍摄X线片观察牙槽骨变化情况。结果翻瓣刮治术后BI、PD、CAL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3年随访显示疗效稳定,垂直型骨缺损区可获得新骨形成。结论翻瓣刮治术治疗重度慢性牙周炎患牙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病人牙周状况,探讨MS在牙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50例诊断明确的代谢综合征病人为实验组,1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查记录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出血指数(BI)、失牙数并计算牙周位点率.提取龈沟液,测定龈沟液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空腹血糖水平、糖耐量、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胆同醇(HDL-C)水平,测量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S组患牙周炎者121例占80.6.6%,高于对照组(72例,占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组的PD(4.9±2.1)、CAL(5.2±1.9)、BI(2.1±0.7)、重度百分比(17.9±12.4)及失牙数(0.9±1.2)除BI(1.7±0.4,P>0.05)外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MS病人龈沟液中IL-6、TNF-α、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血清中两组无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MS组病人血糖水平与PLI、CAL、BI、重度百分比呈正相关(P<0.01),腹型(腰围水平)与PD、CAL、PLI重度百分比正相关(P<0.01).HDL-C水平与PLI、CAL、BI、重度百分比及失牙数正相关.血糖及HDL-C水平与牙周病的发病率正相关,其他指标与牙周病的发病率无相关性.结论:MS病人牙周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其中血糖、HDL-C及肥胖程度是影响牙周状况的重要因素,这种变化可能是通过MS引发炎症的失衡而发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