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报告从1985年至1994年收治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9例。上腹胀痛,呕吐,出血和黄疸状态状常与肿瘤部位有关。由于本病缺乏特症状,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低张性十二指肠造影和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报告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症状,仅1例术前作出诊断。症状常与肿瘤的部位有关,早期症状有上腹部胀痛、呕吐、消化道出血及进行性贫血和黄疸。低张十二指肠造影和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诊断正确率达93%。胰十二指肠切除或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组2例由于发现早作了根治性切除,分别存活9和43个月。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发病率低,起病很隐匿,临床症状不具典型性,预后不佳,临床上采用内镜加活检、CT等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早诊断、早治疗对疾病的预后尤其重要,晚期患者多采用全身化疗,XELOX、FOLFOX及FOLFIRI等方案可作为晚期患者的治疗选择。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及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检出率逐渐提高,本文就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诊治现状作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较为少见,早期因缺乏特异性症状常被延误诊断,我院自1983年~1997年共收治14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4例中,十二指肠腺癌12例,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2例。一、性别与年龄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40~74岁,平均58岁。...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六例报告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沧州市061000)吴国柱孟德江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甚为少见,我院1986年8月~1996年7月收治6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诊断,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例1.女性,54岁。因上腹部不适伴返酸、嗳气半年,呕吐、...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primarytumoroftheduodenum,PTD)较少见,早期因缺乏特征性症状,加之十二指肠的解剖、生理特点及临床上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常被延误诊断,现将我们自1998年1月—1999年2月间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TD...  相似文献   

7.
1972~1987年收治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7例。上腹痛,呕吐、出血和黄疸为主要症状,症状常与肿瘤所在部位有关。乳头周围的6例全部作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而乳头上方的4例仅能行姑息性手术。乳头下方的7例中,只有3例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例中,3例存活5年以上。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症状,对可疑病例及早作低张十二指肠造影和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影像学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数字胃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及CT平扫和增强的影像资料。结果双重造影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限性狭窄,不规则充盈缺损及龛影,黏膜破坏,近端肠管扩张;CT检查表现为十二指肠壁增厚,管腔狭窄伴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显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数字胃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及CT平扫与增强检查,对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52例经胃镜确诊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男29例,女23例,平均年龄58.39岁。以胸痛、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组织学上以腺癌最多见,占78.85%,次为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发生部位以降段最多,占82.69%,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少见,早期诊断困难,故内镜检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检查时要常规达到乳头部,发现糜烂,溃疡,息肉均应活检。重视球部溃疡癌变问题,提高对十二指肠肿瘤的警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腺癌特点及有效临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 对l例早期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内镜诊断、手术局部切除的诊治经过作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十二指肠腺癌通过内镜早期诊断,并于内镜钛夹标记后行肿瘤局部手术,最大限度保存解剖结构的完整.术后随访未见局部复发、转移.结论 十二指肠腺癌早期病变可通过局部手术切除、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隐匿性甲状腺癌(occult cancer of the thyroid,OC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68例OC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11例,女性57例,年龄15-69岁,中位年龄43.5岁.41例(60.2%)患者因发现甲状腺结节就诊,其中16(39.0%)例临床查体未能发现,后经超声、手术探查发现微小结节;17例(25%)以颈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经超声检查发现同侧甲状腺中微小结节;68例中66例成功得到随访(随访率97.1%),其中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患者44例,改良颈淋巴结清除手术患者22例,其中5例(7.6%)患者死亡,2例患者由于地址更换而失访(失访率2.9%).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起病隐患,术前较难诊断.详细的查体和辅助检查是OCT诊断不可缺少的,手术治疗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行肠镜下电切术7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2例,肠段切除术2例,根治性手术5例,全结肠切除术1例,剖腹探查术1例。结果 18例中术前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术后病理结果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术后病理结果为腺癌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50%病理结果为腺癌。结论术前高度怀疑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实为腺癌,如果不涉及保肛问题,宜首选病变肠段切除,如术前或术中可确诊为腺癌,则应行根治性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隐匿性甲状腺癌(occult cancer of the thyroid,OC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68例OC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1例,女性57例,年龄15-69岁,中位年龄43.5岁。41例(60.2%)患者因发现甲状腺结节就诊,其中16(39.0%)例临床查体未能发现,后经超声、手术探查发现微小结节;17例(25%)以颈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经超声检查发现同侧甲状腺中微小结节;68例中66例成功得到随访(随访率97.1%),其中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患者44例,改良颈淋巴结清除术患者22例,其中5例(7.6%)患者死亡,2例患者由于地址更换而失访(失访率2.9%)。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起病隐匿,术前较难诊断。详细的查体和辅助检查是OCT诊断不可缺少的,手术治疗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 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的成员,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度表达而在终末分化细胞中极少表达,因此可以作为癌症治疗的理想靶点.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Survivin基因shRNA的慢病毒质粒并干扰肺癌细胞A549中Survivin的表达,分析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设计Survivin干扰靶序列,构建重组质粒;将pLL3.7-Survivin转染293T细胞后利用Hela细胞检测病毒的滴度并感染A549细胞,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果;MTT与流式细胞术分析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重组质粒可抑制A549细胞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细胞受阻于G2/M期.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重组质粒可抑制Survivin基因的表达并影响细胞的增殖,其为研究RNAi介导的肺癌基因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 of the bladder,IPB)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探讨。结果 12例患者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4例伴有前列腺增生者,同时行TURP术,术后排尿良好。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其中小梁型9例、腺体型3例。4例同时行TURP者,术后前列腺组织病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均给予膀胱灌注化疗。术后随访6月-8年,未见肿瘤复发及恶性变。结论 IPB多见于男性,膀胱颈部和三角区多发,呈良性肿瘤特点生长,预后良好。诊断依赖于膀胱镜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TURBt是IPB的标准治疗方法 ,术后给予膀胱灌注化疗有利于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6.
Mucocele-like tumor (MLT) of the breast is a mucinous disorder that is generally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from mucinous carcinoma. Moreover, MLT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 (ADH) or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 and preoperative diagnosis is very confusing.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ix cases of MLTs, comparing them with mucinous carcinoma. ML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clustered, coarse calcification on mammography and clustered, hypoechoic lesions with or without echogenic spots on ultrasonography. On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 three cases were correctly diagnosed and three cases were judged to be indeterminate, or insufficient material was present. Ultimately, excisional biopsies were performed to obtain a correct diagnosis in all cases.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MLTs accompanied by ADH or DCIS (malignant MLTs)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MUC6, while MLTs without ADH or DCIS (benign MLTs) were MUC6-negative. At present, as it is difficult to detect small areas of DCIS adjacent to the MLT by FNAC, excisional biopsy is essential.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MUC6 may be useful in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benign MLTs and malignant MLTs, although further investigation is needed.  相似文献   

17.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7例临床病理特征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7例SPTP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免疫表型的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SPTP,男女之比为2∶5,平均年龄34岁,仅3例有临床症状。6例发生于胰腺,有1例发生在胰腺外。肿瘤均呈囊实性;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巢状排列,并形成假乳头状结构,部分瘤细胞呈透明细胞样细胞改变;间质黏液样变性、异物巨细胞反应及胆固醇样结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瘤细胞Vimentin、AAT呈强阳性,EMA均呈阴性;部分病例NSE、Syn、CgA、CD56、CD10、、AE1/AE3、PR局部阳性。4例术后随访30~114个月,患者均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SPTP少见,多见于年轻女性,以实性、假乳头结构为主要组织学特征,并伴有其它多种组织学结构及多向分化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对SPTP诊断具有重要价值,AAT、Vimentin阳性是诊断SPTP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肉瘤临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对我院 1995年 1月至 1999年 10月治疗的 6例乳腺肉瘤分析。结果 发病平均年龄为 5 2岁。 2例行细针穿刺涂片 ,其中 1例为阳性。 5例行快速冰冻切片确诊。 4例为乳腺纤维肉瘤 ,2例为乳腺恶性肿瘤纤维组织细胞瘤。 1例行乳腺单纯切除 ,5例行乳腺改良型根治术。总共切除腋下淋巴结 2 0个 ,均未发现转移。 6例病人的ER、PR均为阴性。结论 乳腺肉瘤首选手术治疗 ,以乳腺单纯切除为宜 ,没必要常规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放疗、化疗的效果不肯定。内分泌治疗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9.
小儿胰腺囊实性乳头状肿瘤8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Zhang KR  Jia HM  Shu H  Li XY 《癌症》2006,25(2):220-223
背景与目的: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是罕见的儿童胰腺肿瘤,临床资料较少,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缺乏经验。结合本组病例,总结经验,探讨小儿胰腺囊实性乳头状肿瘤的病理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在小儿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患儿,结合文献分析小儿胰腺囊实性乳头状肿瘤的病理与临床特点。结果:8例患者中,女性7例,男性1例,年龄11~16岁,中位年龄12.5岁。该肿瘤在儿童多以腹胀、腹痛、腹块为首发症状,肿瘤位于胰头或胰尾。1例行肿瘤切除术,5例行远端胰腺切除术,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仅行病理活检术。除1例失访外,余7例患者生存至今,随访2个月至4年,2例复发。镜下观察:8例肿瘤均以实性区、囊性区及乳头状突起为其特征。免疫组化阳性率:α抗胰蛋白酶100%(8/8),波形蛋白87.5%(7/8),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62.5%(5/8)。结论:胰腺囊实性乳头状肿瘤多见于青春期女孩,组织病理来源不清,属低度恶性,具有良性临床病程,手术治愈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六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5~2002年收治的6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和1980~2002年国内主要文献报道的279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情况和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85例病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免疫学检查证实有282例为B细胞源性(98.9%);女性268例,占94.0%;病灶位于右侧163例,占57.2%;Ⅰ期和Ⅱ期的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占89.8%。经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后,生存期2~206个月,中位生存期最短23个月,最长56个月。结论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绝大部分为B细胞源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Ⅰ期、Ⅱ期多见。对于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诊断是关键,确诊后经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存期,疗效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