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以2-[^125I]降黑素为配体证实了中枢性免疫器官--鸡腔上囊存在降黑素特异位点。该结合位点可以满足特异结合位点的全部条件:低结合容量,高亲和力,可逆性和可饱和性,对降黑素(M)高度特异性。昼夜节律研究表明M存在昼夜节律。亚细胞分布的研究揭示结合位点以细胞核含量最高,同时发现具年龄依赖的降低。本研究表明上囊是M作用的靶器官,揭示M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是直接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鸟类胸腺降黑素受体的鉴定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证实鸟类(鸡、鸭、鸽子和鹌鹑)的胸腺上存在[^125]降黑素(M)特异结合位点。这些结合位点具有以下特点:低结合容置,高亲和力,对M有高度特异性,其结合是稳定的、可逆的及可饱和的,符合特异结合位点的全部条件。光中期的特异结合量明显高于暗中期,表明胸腺降黑素受体(MR)存在昼夜节律。亚细胞分布的研究显示MR最大结合在胸腺细胞核,线粒体次之。与年龄关系的研究显示出生时最高,12周明  相似文献   

3.
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大鼠、小鼠、仓鼠、鸡、鸭、鸽子及鹌鹑的胸腺、腔上囊及脾脏的[~(125)I]褪黑素(M)特异结合位点。结果显示鸟类及鼠类免疫器官均存在[~(125)I]M特异结合位点,并具低结合容量、高亲和力特点;动力学研究表明具可饱和性及可逆性,符合受体的结合及解离过程;特异性研究显示对M及激动剂有高度特异性,符合特异结合位点的全部条件,亚细胞分布的研究表明以细胞核含量最高,线粒体次之,且该结合位点具年龄依赖性降低。结果证实免疫器官存在根黑素受体(MR),免疫组织是M作用的靶器官,M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免疫组织上MR直接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免疫球蛋白通过Fab端的抗原结合部位可以特异的和抗原结合。但抗原结合部位不是免疫球蛋白中唯一可与其它物质结合的部位,F端、交链区等部位均有不同的结合位点可与细胞膜受体、植物凝集素等相互作用。我们最近发现,链霉素(SM)对部分IgG有较强的亲合能力,其结合位点和IgG Fab端抗原结合部位的特异性无关。具体实验结果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一些生物胺类受体为主,综述了以嵌合受体、位点定向和缺失突变以及物理学技术,对受体配基结合部位研究的一些进展。受体配基结合部位是由受体各跨膜区段的特定氨基酸残基组成、能与配基相互作用的特殊结构,它埋藏于脂类双层中,以“配基结合小袋”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细胞系为模型,氚标记的人工合成的雄激素^3H-R1881为配体,采用完整细胞受体测定法,证实HO-8910细胞存在^3H-R1881特异结合位点,这些位点与^3H-R1881特异结合有饱合现象,在Scatchard作图上成一直线。  相似文献   

7.
HCV IRES介导荧光素酶小鼠体内表达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CV内部核糖体起始位点(internal ribosomal entry site,IRES)含有40S核糖体的有效结合部位和与内部翻译起始因子eIF-3的结合部位,以内部起始方式调控介导HCV蛋白的翻译启动,在翻译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反义寡核苷酸、核酶和siRNA等药物治疗的重要靶位。王小红等曾构建了CMV  相似文献   

8.
金属硫蛋白与心肌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结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淑君  仲崇霞  程时 《解剖学报》1999,30(3):248-250,I012
目的 探讨金属硫蛋白(MT)进入细胞的机制。方法 以胶体金为示踪物,采用离体心脏灌流术。电镜下观察心肌血管内皮细胞对MT的摄和。结果 心肌血管内皮细胞能特异地摄取MT。结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存在MT特异结合位点,为深入研究该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C1q A链结构—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政良 《免疫学杂志》1997,13(2):128-130
在概述人C1q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介绍一个奇特的生物学现象,即C1q分子的许多功能都限于其A链,就其结构基础,包括膜结合区、非免疫性激活物结合位点、关节炎调节表位、C1q受体结合部位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降黑素(melatouin)是松果腺分泌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它不仅作用于颅内中枢神经系统,也作用于颅外其他系统,例如免疫系统。近年的研究表明,它有免疫调节作用、抗肿瘤及抗衰老等作用,但作用机制不明。证实脾脏存在降黑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MR),提示降黑素对免疫系统有直接作用。胸腺及腔上囊属于  相似文献   

11.
腺苷对垂体促黑素激素细胞L和N型钙通道的抑制作用[英]Y.A.Mei,etal.JNeuroendolrin.1996;8:85~91早期的实验研究表明,腺苷A1受体的激活能抑制蛙促黑素激素细胞自发性放电并能抑制α┐黑色素细胞激素分泌作用。作者采用钡...  相似文献   

12.
以HBsAg 免疫的Balb/c 小鼠脾细胞与HGPRT 缺陷型的分泌抗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融合,获得二株分泌双特异单克隆抗体的三杂交瘤,抗体的一个结合部位与HB-sAg 反应,另一个结合部位与HRP 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直接酶标HBV DNA探针及化学发光自显影检测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用Renz等法制备探针,以PBO(对苯醌)氧化HRP使其产生活化位点,然后与PEI(聚乙烯亚胺)缩合形成HRP-PBO-PEI复合物,再以戊二醛为连接桥与HBV DNA共价结合构建直接酶标HBV DNA探针,杂交后用化学发光自显影检测技术观察结果。该法无同位素探针的缺点,但同样的特异及敏感,可检测0.1~0.5pg靶DNA。检测16份乙肝患者血清,与免疫法测定病毒标志阳性率的符合率为87.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探讨人线粒体mt-DNA1l778位点突变对Leber氏病的发病影响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了20例临床拟视神经萎缩疾病患者的mt-DNAll778位点突变,并对其中mt-DNAll778位点突变的6例患者进行家系调查。结果 临床拟视神经萎缩疾病患者的mt-DNAll778突变率为30%,6个Ldper氏病患者的母系亲属四代42人家系调查甲,共有12个患者,临床患病外显率28.6%(12/42),其中男性14人,患者7人;女性28人,患者5人,男女性患病外显率分别为50.0%(7/14)和17.9%(5/28),男女性患病比率1.8:1,男性高于女性;6个家系中,2个家系有患病家族史,4个家系没有患病家族史;发病多在青少年期,患者母系亲属突变率为100%。结论 Leber氏病是典型母系遗传病,临床存在散发患者,检测mt-DNAll778位点突变有助于Leber氏病的确诊;mt-DNAll778位点空谈者的临床外显率为28.6,男性患病风险高于女性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肌肉组织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在不同时间点受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外周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制备特异识别神经系统AChE的单克隆抗体,以该抗体作为一抗,酶标羊抗鼠IgG作为二抗建立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坐骨神经神经损伤后0.5h、3h、12h组,坐骨神经断点处、胚神经及腓总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组织AChE的含量变化。结果:坐骨神经损伤0.5h后,断点处肌肉组织中AChE含量最高,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胫神经、腓总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中AChE含量0.5h时最低,3h最高,12h时降低。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断点处及其远端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中AChE的变化呈时间依赖性,但变化不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各种属动物Ⅱ型胶原分子结构的保守性和自身抗体形成的关系。方法:(1)从不同种属动物(包括人、猪、牛、鸡)中制备Ⅱ型胶原,用溴化氰把胶原分解成多个片段,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和测定抗体的各项特性。(2)用鸡Ⅱ型胶原自皮下多点注射至大鼠尾部,建立了类风湿关节炎(I认)的动物模型,并通过口服Ⅱ型胶原以观察其对疾病的干扰情况。(3)用ELISA法分析RA病人血清中自身抗体。结果:112例RA病人血清对牛Ⅱ型胶原IgG和IgA抗体反应的阳性率分别为19.6%和12.5%,对人Ⅱ型胶原IgG和IgA反应的阳性率则各自为17.5%和13.8%。对不同种属动物Ⅱ型胶原抗体IgG和IgA反应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IgA型阳性率高于一般正常比率。溴化氰能把各种属Ⅱ型胶原消化成8~12个片段,每个片段有类似的分子量,有类似的位点特异抗体,CB10、CB11、D和C是主要的位点抗体。动物模型结果表明预先口服胶原大鼠组发生RA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模型组,二组的发病率分别是44.4%和83.3%,口服胶原组的病情严重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口服胶原组和模型组的肢体累及率分别为13.8%和49.9%。结论:不同种属Ⅱ型胶原分子结构有很高的保守性,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是饮食胶原刺激人体免疫器官或直接刺激肠道黏膜的免疫系统所致,病人的主要位点特异抗体是CB10、CB11。此外该研究还发现D和C也是主要特异位点抗体,特异位点抗体与RA疾病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Pseudoscatchard分析法测定了对照和烫伤后1、12,24小时大鼠肝胞液糖皮质激素特异结合部位结合参数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烫伤后1小时,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结合容量显著减少,烫伤后12小时部分恢复,烫伤后24小时完全恢复。糖皮质激素低亲和力结合部位(LAGS)的结合容量在烫伤后12小时有下降趋势,但t检验与对照组相差不显著。GR和LAGS的解离常数在烫伤后无显著变化。对以上变化的可能病理和临床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对培养细胞DNA聚合酶κ、η、ι编码基因表达的影响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它们的启动子区和启动子区中的转录因子结合部位。方法:利用半定量RT-PCR观察POLK、POLH、POLI基因表达改变。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确定它们的启动子区,然后,用转录因子预测软件并结合进化足迹法检出包括启动子区在内的 3 000 bp 碱基上游序列中的转录因子结合部位。结果:0.2 μmol·L-1 MNNG导致细胞POLH和POLI表达水平在处理后6-24 h 间逐渐上升,升高约1倍;而POLK则呈下降;通过转录因子预测软件分析,在POLK 、H和I启动子区分别检出了384个、413个和689个推断的转录因子结合部位;通过进化足迹法分析有效地降低了假阳性率,推断的转录因子结合部位分别下降到158个、80个和40个。结论:低浓度MNNG导致POLH、POLI表达水平升高,而POLK表达水平降低;通过在线软件,我们成功地在POLK,POLH,POLI启动子区分别检出。158、80和40个推断的转录因子结合部位;进化足迹法分析能够有效降低预测软件的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9.
成都地区HBV基因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成都地区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 以长片段高保真聚合酶链反应(LA—PCR)扩增乙肝病毒S基因区,结合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Sanger)测序技术对该地区90例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进行基因分型;同时与常用的基因型特异引物扩增分型法获得的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做重复试验以证实所用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结果 S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成都地区人群HBV基因分型结果为B基因型57例(63.3%)、C型30例(33.3%),D型3例(3.3%),无其他基因型和混合型;基因型特异引物分型法除检出23例(25.5%)混合基因型外,其他各例结果均与S基因测序法吻合。结论 成都地区HBV优势基因犁以B型为主,C型次之,偶见D型。S基因直接测序法能准确鉴定HBV基因型,并较好地反映HBV基因组变化的准种特征,总体上优于型特异引物分型法,此结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国浙江地区汉族正常人群外周血中BCL-2/IgH易位频率与该地区较低的滤泡性淋巴瘤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巢式PCR技术检测196名浙江地区汉族正常人外周血中BCL-2/IgH易位频率,结合DNA直接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易位染色体在主要断裂点区段的特定断裂位置和参与易位的IgH片段。结果 中国浙江地区汉族人群中BCL-2/IgH易位率为9.66%,低于欧美人群;BCL-2在主要断裂点区的断裂位点主要集中于3055,3115,3165bp3个位点附近;6个IgH片段使用率以IgH6片段为最高;同一个体中可以存在不同起源的BCL-2/IgH易位克隆群。结论 中国浙江地区汉族人群中低的BCL-2/IgH易位率可能是滤泡性淋巴瘤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