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每日一次与隔日一次两种不同频次醒脑开窍针法治疗rt-PA静脉溶栓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分析不同频次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153例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每日针刺组(简称每日组)79例与隔日针刺组(简称隔日组)74例.每日组予醒脑开窍针法,每日1次;隔日组予醒脑开窍针法,隔日1次.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随访至发病后90 d.治疗14 d、治疗28 d后依据NIHSS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治疗28 d及发病90 d依据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发病90 d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NIHSS评分减分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BI、ADL、mRS评分均有变化,但每日组较隔日组变化更加明显(P<0.05).结论不同频次醒脑开窍针法对静脉溶栓后脑梗死患者总体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均有明显改善,且两组均能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但每日针刺1次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3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NIHSS、CSS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BI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评价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有降低,BI指数升高,生活能力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得分、CSS得分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BI指数评分较高(P0.05),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遗症能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临床疗效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发病6~48 h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在第1,3,5天分别给予东菱迪芙注射液10 IU、5 IU、5 IU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治疗前后比较2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间NIHSS、FIM评分及FIB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好,可改善预后,且方法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4.
贺军 《天津中医药》2011,28(4):295-297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设计进行临床研究,对针刺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期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及醒脑组,治疗4周后,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斯堪的纳维亚量表(SS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指数)作为神经功能评价标准,比较两者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CSS评分,醒脑组疗效优于常规组;SSS评分,醒脑组增加程度高于常规组;NIHSS评分,醒脑组降低幅度高于常规组;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数),醒脑组改变量显著高于常规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明显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以进一步优化和推广急性期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诊疗方案治疗,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内科基础治疗、针灸、推拿、康复训练及护理等),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通过NIHSS量表、BI评分(≥85分)和m RS量表(0~2级)对治疗第4周及随访第3个月进行疗效判定。结果第4周NIHSS评分与基线差值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随访第3个月BI评分≥85分及m RS量表0~2级的患者比例两组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实施中医综合诊疗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放松功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梗死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放松功联合Botath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给予Botath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I)评分比较,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BI、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松功联合Botath疗法能够改善偏瘫患者的高肌张力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强和促进了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5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化痰通络汤及针刺治疗,均治疗14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变化,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BI评分升高(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7.27%,对照组65.4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刺+康复组各30例.对照组予丹红注射液及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2周)、口服拜阿司匹灵片(疗程6个月),并对症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针刺+康复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和康复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评定各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3、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评分. 结果 除对照组治疗后第1个月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治疗后不同时间NIHSS评分、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第1、3、6个月对照组与其他3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康复组在治疗后1个月NIHSS评分、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优于康复组;治疗后第3、6个月NIHSS评分、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康复组与针刺组、康复组在治疗后1、3、6个月NIHSS评分、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康复组明显优于针刺组和康复组.结论 针刺可促进部分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其联合康复手法则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电针治疗对促进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在脑梗死急性期常规用药的基础上,治疗组予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1周后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牛津残障评分(OHS)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NIHSS、OHS、BI总分,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电针治疗对促进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熄风通脑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处理,治疗组同时加用熄风通脑胶囊口服。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功能独立性评估量表(FIM)评分,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CRP)含量以及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00%,对照组为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2组NIHSS评分、CRP含量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FIM评分较入院时增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NIHSS评分、CR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FI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熄风通脑胶囊联合常规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安全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梗塞软瘫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塞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肌张力达到Ashworth量表II级所需时间,以及NIHSS、B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肌张力达到Ashworth量表II级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NIHSS、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显著缩短脑梗塞软瘫期,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发病48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6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灸治疗,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结果:治疗14 d后,针灸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针灸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恢复有确切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点穴治瘫十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确诊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应用基础治疗+针灸康复+点穴治疗,对照组应用基础治疗+针灸康复,治疗1个月后观察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后 NIHSS 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且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后FMA 积分、BI 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身前后对比,治疗组患者经治疗1个月后NIHSS 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且 FMA 积分、BI 积分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点穴治瘫十法配合常规针灸能较好地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促进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B组):针刺治疗,每组各5O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A、B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A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对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使用解语丹联合醒脑开窍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影响研究。方法将选取的68位脑梗死且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针刺组)、B组(解语丹联合醒脑开窍针组)各34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使用Barthel(BI)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来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差异,在接受治疗之后,对受试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结果①在经过上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与运动功能得大提高,且神经损伤功能得以缓解。(P<0.05);②经过治疗,随访B组患者后发现,B组患者的指标比之A组患者均有所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梗死恢复期且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使用解语丹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有明显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缓解患者的疾患。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医药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采集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对中风偏瘫患者针刺疗效的影响。方法依据入院时第一次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组、血小板聚集率正常组和血小板聚集率升高组,观察3组患者入院第一天、第一周、第二周的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三组针刺治疗前后MAS、NIHSS、BI量表评分变化,各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参数检验对各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率正常组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改善均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率正常有利于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NIHSS,BI,GCS评分为评定标准,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青年组、老年组两组脑出血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收治的脑出血恢复期意识障碍患者53例,中青年(60岁)组27例,老年(≥60岁)组26例,治疗均按脑出血常规药物治疗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治疗前均用NIHSS评分、BI指数、GCS评分三个量表进行评定,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分别再次进行以上3个量表评分,并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指数、GC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中青年组NIHSS评分、BI指数、GCS评分与老年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个月后中青年组NNIHSS评分、BI指数、GCS评分与老年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可以改善脑出血意识障碍患者NIHSS、BI、GCS评分,中青年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情况较老年患者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运动针刺法联合醒脑治瘫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芜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配合醒脑治瘫方,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运动针刺疗法治疗,连续治疗14 d,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mRS评分、BI评分,检测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的比值、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的结果及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分级、mRS评分均降低,其中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其中治疗组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的比值、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均降低,其中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针刺法联合醒脑治瘫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风痰阻络证)可更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脑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部位脑梗塞对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Barthel指数(BI)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 HSS)对2006年入住青岛市李沧区第三医院的64名首次发病的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比较左侧半球脑梗塞、右侧半球脑梗塞、双侧半球和/或脑干梗塞3组患者Barthel指数与NI HSS量表评估得分。结果:3组患者经治疗后,Barthel指数与NI HS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但Barthel指数与NI HSS量表评分的改善3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部位脑梗塞患者经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头体针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及对脑梗死的防治。方法:收集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测定血浆Hcy、叶酸、维生素B12的浓度。对Hcy及脑血管危险因素与脑梗死TOAST分型各亚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Hcy与叶酸、维生素B12呈负相关。血浆Hcy水平在TOAST1型和TOAST2型脑梗死中明显升高。Hcy与传统危险因素无明显相关。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明显降低,头体针可降低NIHSS评分、提高Barthel指数,且优于对照组。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导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头体针疗法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能够减轻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