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报告5例膀胱癌进行膀胱全切、回结肠膀胱术者,并进行了随访,证实该术式控尿功能可靠,生存质量较高,认为对该术式而言,不采用回肠补片及不作末端回肠-盲肠套迭,可节约肠管,简化手术。通过膀胱尿道测压,证实肠代膀胱的压力低于回肠输出段。  相似文献   

2.
回肠折叠包埋式输尿管抗返流在低压回肠代膀胱术中的应用孟凡学,周荣祥,迟玉友,燕东亮,尹洪山(滨州市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滨州市256603)关键词膀胱肿瘤,癌,尿路分流术,输尿管,回肠,低压回肠代膀胱术,膀胱低压回肠代膀胱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尿路重建手术。为...  相似文献   

3.
对6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除加回肠补片改良Indiana膀胱术。该术式可控性好、低压、大容量、抗返流,是膀胱替代较为理想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回肠膀胱术(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肠膀胱术是尿流改道中常用的术式。我院从1984年-1993年共施行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30例,其中15例获得随访。经回顾性讨论,认为回肠膀胱术是较为简单、安全、并发症较少,远期效果可靠的尿流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既切除膀胱三角区及其周围的肿瘤,又保留病人的排尿功能。方法根据Walsh前列腺癌根治术加以改进,行膀胱下端包括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前列腺、精囊和下端输尿管的下半膀胱切除术。结果为7例病人施行该手术,全部随访6月~3a,效果良好,术后排尿功能正常。结论对位于膀胱颈及三角区的肿瘤,该术式较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及其他膀胱替代术优越,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好,是一个有价值的术式,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1992年2月~1994年4月,我们为8例因膀胱癌行膀胱全切除患者施行了可控性低压回肠代膀胱术。输尿管采用回肠折叠包埋式吻合,回肠袋与后尿道吻合。术后随访6个月,全部患者可自控排尿,无明显残余尿。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术后肾功能正常,血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男性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术式的优缺点.方法 对120例行男性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原位W 形回肠代膀胱有较好的储尿和排尿功能,术后无膀胱输尿管反流,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结论 膀胱全切原位W 形回肠代膀胱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出血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介绍10例膀胱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行肠代膀胱术,其中回肠袋代膀胱术6例。回肠袋与前列腺包膜或膜尿道吻合,输尿管与回肠袋行套入式吻合。随访11-54个月,全部病人均可经尿道自控排尿,无明显残余尿,膀胱造影无输尿管返流。9例血尿素氮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增加,血电解质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研究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与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护理侧重点不同的比较,使护理人员给患者提供更专业优质的服务为目的,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30例行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患者和23例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并讨论了术后护理侧重点不同,并作比较。结果: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30例全部治愈。2例出现发热,发热几天后经抗生素治疗得到控制,后治愈。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23例全部治愈。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经新膀胱功能锻炼后能自行解尿。结论:回肠膀胱引流管、回肠膀胱造瘘口、左右输尿管支架、胃管、盆腔引流管等各种导管护理是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后护理的侧重点。而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是膀胱肿瘤患者乐于选择的术式,术后护理的关键是尿管的护理以及新膀胱功能的锻炼。  相似文献   

10.
 对我院2000 年1 月至2008 年12 月膀胱全切采用回肠代膀胱的83例患者(Bricker 回肠膀胱51 例,原位回肠新膀胱32例)随访2 年,对其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发现共性并发症结石5 例(6%),输尿管吻合口狭窄上尿路积水9 例(10.8%),反复上尿路感染5 例(6%),原位回肠新膀胱尿道狭窄2例(6.2%),认为回肠代膀胱其肠黏液混入尿路是该术式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结石、吻合口狭窄、反复泌尿系感染均与肠黏液分泌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围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0例膀胱肿瘤的患者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予以对症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10例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无1例并发症发生,患者病情稳定,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术式,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精心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与传统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比较,评价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32例(A组)及开放性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35例(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的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新膀胱功能、肿瘤治疗效果.结果 A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 B组(P<0.05 或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 );而两组的手术时间、新膀胱容量、膀胱内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膀胱全切除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13.
廖爱民 《中国病案》2015,16(1):36+79
尿路改道是膀胱全切术后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十多年来,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作为根治性膀胱切除后恢复尿路的新术式,极大改善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回肠膀胱术一起,分列为膀胱全切术后新旧尿流改道方式的代表。临床医师在书写病历时经常将"回肠膀胱术"和"原位回肠膀胱术"统一写作"回肠膀胱术",这就容易给编码员造成错觉,以致造成混合分类,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以及临床对数据的检索。  相似文献   

14.
膀胱肿瘤传统术式是输尿管造瘘或直肠膀胱术,术后生活不便,且引起逆行感染。目前采用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排尿方式不变,代膀胱能自控,不易逆行感染.以三大优点而肯定丁这一术式。1995年我科完成两例,取得效果满意,就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回肠膀胱成形术作为治疗膀胱挛缩的手术方式。方法对5例结核性小膀胱患者采用回肠膀胱成形术,并对其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术后膀胱容量等方面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回肠膀胱成形术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治疗膀胱挛缩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回肠可控膀胱术及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患者采用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8例采用回肠可控膀胱术,12例采用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对3种术式的并发症、可控性、尿容量、排尿次数及间隔时间、肾功及肾积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例回肠可控膀胱术及2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可控性差,但随容量增加及经肛门括约肌训练,溢尿逐渐消失,1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发生漏尿,1个月后自愈.3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发生排尿困难,经扩张后症状消失.术后半年,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容量平均400 ml左右,4 h导尿1次,最大容量700~1 200 ml;回肠可控膀胱术容量300~400 ml ,2.5~4 h导尿1次,最大容量400~1 000 ml左右;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容量250~300 ml左右,3~4 h排尿1次,最大容量300~400 ml.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应先选择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有利于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其次可选择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此术式可建立低压、大容量的储尿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位可控性回肠膀胱术的疗效。方法:全膀胱切除术时,留取部分前列腺包膜,待吻合新膀胱。取末端回肠45cm,对系膜缘全层切开,缝合成“W”型肠盘,肠盘两边对合缝成新膀胱,最低点与前列腺包膜吻合,输尿管-新膀胱粘膜尿失禁,夜间排尿2-3次,遗尿2例,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B超及IVP提示无肾积水,膀胱造影无返流。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接近生理排尿,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18.
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分析全膀胱切除术后2种尿流改道术式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从2003年05月至2009年12月间126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患者(其中行回肠膀胱术45 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81 例)的临床资料、手术近、远期并发症,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回肠膀胱术组的尿瘘、不全肠梗阻、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对上尿路的损害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都是较好的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但回肠膀胱术因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应为高龄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后不同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09年1月-2011年12月63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其中33例患者行回肠膀胱术,30例患者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回肠膀胱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尿失禁例数高于回肠膀胱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的其他并发症及晚期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各有优劣,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意愿进行个体化治疗,选择适当的术式,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可控性肠代膀胱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种可控性肠代膀胱术的手术方法,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并推广该手术方法的应用。方法:13例患者中,10例施行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阑尾输出道).2例施行回肠可控膀胱术(回肠输出道),1例施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2年,除1例回肠新膀胱有尿失禁现象外,其余12例均获得了良好的可控性。膀胱容量平均300~400ml,白天2~5h导尿1次,夜间导尿1~2次或夜间留置尿管,无插管困难。1例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后2个月时有一侧输尿管返流,1年后自愈。结论:(1)去除盲升结肠结肠带后,能有效地增加3倍左右储尿囊容积,阑尾输出道可控性确切。(2)回肠可控膀胱(回肠输出道)亦取得了良好可控性,也是一种很好的可控膀胱方法之一。(3)对合适病例施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是很理想的方法,符合生理排尿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