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颌外科手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莲  庄亚楠  王雪岩 《医学争鸣》2002,23(15):1400-1400
0 引言 现代正颌外科的治疗目的 ,首先是恢复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 ,其次是调整畸形容貌使之和谐、匀称 .即通过正颌外科手段塑造容貌美、生理功能正常的颌面形象 .正颌外科手术需要医生有过硬手术技巧和审美艺术 ,并在护理人员的精心配合下才能使手术顺利的达到预期目的 ,使患者满意并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8- 0 9/ 2 0 0 0 - 0 9正颌外科手术患者 34例 ,年龄 15~ 2 8岁 .其中上颌骨 L efort I型截骨术 10例 ,L efort II型截骨术 6例 ,L efort I+L efort II截骨术 4例 .下颌骨下颌前突 6例 ,下颌后缩畸形 4例 ,下…  相似文献   

2.
颌骨畸形的正颌外科矫治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颌外科手术矫治颌骨畸形的方法。方法:对8例不同类型的颌骨畸形患者分别采用双颌手术(4例)、上颌单颌手术(1例)、下颌单颌手术(3例)矫治畸形。术式包括上颌骨改良式LeFortⅠ型截骨术、上颌扩展术(腭中缝骨切开术)、下颌骨矢状劈开术、下颌骨根尖下截骨术、颏成形术。结果:术后8例患者的面容和咬合功能均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结论:正颌外科技术矫治颌骨畸形是一种疗效显著、患者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LeFortⅠ型截骨旋转颌平面矫治下颌前突伴偏斜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LeFortⅠ型截骨旋转上颌颌平面在治疗下颌前突伴偏斜畸形患者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 在广东省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病房接受外科手术的下颌前突伴偏斜畸形患者82例,选取资料完整并于术中行上颌LeFortⅠ型截骨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设计时在投影测量正位片上旋转颌平面模拟治疗下颌偏斜畸形,应用几何学原理通过上颌颌平面的旋转角度计算出颏部移动的距离,并将模拟数据应用于模型外科及正颌患者手术中。 结果  42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口内咬颌关系良好,面形改善良好,下颌颏部无明显偏斜。下颌颏部移动的距离与上颌颌平面旋转的角度大小及上下颌骨的高度有关。旋转角度越大,上下颌骨的高度越大,颏部移动的距离越大。 结论   LeFortⅠ型截骨旋转上颌颌平面对治疗下颌偏斜畸形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正颌外科矫治下颌前突畸形的临床体会。方法:对6例下颌前突畸形患者进行了正颌外科矫治手术,其中5例行双侧改良式SSRO,1例行双侧改良式SSRO加LefortⅠ型截骨术。结果:经术后1~5年随诊观察,6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获得协调的上下颌关系,1例畸形轻度复发。结论:下颌前突畸形患者采用双侧改良式SSRO,配合术前、术后的正畸治疗,能明显改善面部外形和咬牙合关系,改善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   

5.
下颌前突是常见的颌骨畸形,主要表现为下颌骨前突,牙切口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术进行下颌前突整形治疗.手术通过剥齿反合、开合、偏合、牙齿不齐等,对患者外貌及咬颌功能有离肌肉、后退下颌骨,使之与上颌骨建立新的位置关系,并重严重影响.与常规口内切口截骨不同,我们采用下颌角下缘外建肌肉止点,从而矫正下颌前突畸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改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矫治下颌骨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例下颌骨畸形患者中单纯下颌前突畸形3例,前突伴偏颌畸形2例,继发性偏颌畸形1例.X线头影测量SNA为79°~83°,SNB为80°~88°,ANB为-5°~-2°.采用改良口内进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并配合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结果:创口均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例均获得协调的上下牙颌关系和满意的面部形态.结论:口内进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配合正畸治疗是治疗下颌骨畸形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种简便可行的治疗偏颌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下颌升支发育过长 ,上颌骨体及升支均发育过长、或者合并下颌前突的病人 36例 (将原有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之升支舌侧水平截骨线改成与牙合平面夹 30°~ 45°角的不同方向的斜行截骨线 )。劈开后旋转下颌骨达到左右对称。结果 :36例均为健侧正常 ,患侧发育过长或合并下颌前突的病例 ,施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术后无并发症 ,X光片检查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术后面形及颏的形态均令人满意。结论 :改进后的口内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矫治偏颌畸形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根尖下截骨后退联合模型外科及正畸治疗矫正上、下颌前突畸形的效果。方法:对7例骨性上、下颌前突畸形的患者采用术前取牙模,按照模型外科设计上、下颌骨的骨切开线,制作咬合板,术中根据模型设计的切开线行根尖下截骨后退的正颌手术,根据咬合板设计恢复咬合关系,用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后8~10周开始正畸治疗。结果:7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面部形态、咬合关系、开口型、开口度、咀嚼度、骨段愈合等方面的治疗结果均令人满意。结论:采用根尖下截骨后退术联合模型外科及正畸治疗是进行矫正上、下颌前突畸形的首选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双颌外科术式、手术步骤及术中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总结,为今后从事此项手术提供经验。资料和方法治疗下颌前突综合征31例,均采用口内途径,上颌LeFortI型截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及颏成形术进行颌骨移动矫治颌骨畸形。结果31例经双颌外科手术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术后随访有2例术后七年复发,其余29例效果稳定。结论经口内途径一次完成上下颌骨移动矫治双颌畸形,达到功能和美观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理想术式。通过手术改善畸形容貌,术前对术后面型的准确预测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下颌前突是最常见的牙一颌一面畸形.以前常用下颌骨体部截骨术矫治.需经颌下皮肤切口,两侧拔除一个尖牙;截去体部一段骨质.术后遗有颌下切口瘢痕,下唇痳木等后遗症.自1957年Trauner,Obwegeser 提出下颌升支截骨术,经改良现己成为正颌外科中矫治,颌畸形的常规用术式.但术前检查及手术需价格昂贵的设备.我们暂进还不具备.为解除这类病人 的痛苦,我们克服许多困难,经过改进用简易设备开展这种术式,从1999年~2007年做12例.取得满意效果.下面介绍我们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下颌前突畸形对于提高矫治效果及稳定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1例下颌前突畸形患者进行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模式的矫治过程,并与同期29例单纯正颌手术病例比较,观察矫治后的颌面外形,咬合关系及疗效稳定性。【结果】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组治疗后咬合关系良好,咀嚼功能改善率为81.0%(17/21),畸形复发率为4.8%(1/21);单纯正颌手术组咀嚼功能改善率为58.6%(17/29),畸形复发率为10.3%(3/29)。【结论】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下颌前突畸形是提高矫治效果,达到颌、平衡及减少畸形复发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上下颌骨精细扫描来辅助医生完成种植术前设计和术后评估。方法:利用16层CT)对种植牙患者进行术前扫描,将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获得种植位点骨宽度、高度、骨密度数据,根据骨量行术前设计分析,调整种植计划,术后复查CT和术前图像对比分析观察手术效果。结果:通过西门子dentist分析软件分析15例患者术前及术后CT扫描数据,术前图像均能清晰显示颌骨形态、质地和重要解剖结构,如颏孔、上颌窦、下牙槽神经管,并能精确的测量种植位点可用骨的高度、厚度和宽度。结论:利用CT三维成像技术辅助临床完成种植牙手术术前设计及术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可有效规避风险并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使种植修复简单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20例颌骨畸形患者手术情况的临床观察。对在术中、术后出现的出血、呼吸道受阻、神经损伤、牙齿活力降低、骨愈合延迟及骨坏死、骨折线偏位、上颌窦感染、泪溢等手术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和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西北地区青年人头影测量调查所得的数据,从外科手术的角度选择手术矫正中需参考的最常用的25个数据,设计分成4组,供临床分析使用,以帮助明确诊断、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5.
用正颌外科技术治疗12例成年牙颌面畸形的患者,疗效满意,无明显并发症及术后复发。初步体会:①为了排除干扰,谐调上下牙弓的长宽高度,术中顺利地进行截骨块的移动和术中、术后建立良好的咬关系,必须根据需要进行术前或术后的正畸治疗;②坚硬内固定技术有许多钢丝内固定无可比拟的优点,应在正颌外科治疗中大力推广使用;③正颌外科治疗陈旧性颌骨骨折遗留的牙颌面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的下颌后缩畸形患者18例,基于术前及术后1年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进行髁突三维分割及重建,并将术前和术后1年的髁突影像进行配准,通过三维色谱分析评价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与术后1年髁突表面平均距离的均方根为(0.37±0.11)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表面骨改建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主要发生在髁突后斜面,骨沉积主要发生在前斜面。结论:基于CBCT数据的三维影像重叠法表明,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发生了改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脂肪来源基质血管组分(SVF)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在颞部凹陷填充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49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SVF辅助脂肪移植组应用SVF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技术,脂肪移植组应用传统的自体脂肪技术.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采用颞部凹陷提升率二维测量法、颞部凹陷评分改善度法和患者满意率调查法评估术后有效性,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术后安全性.结果 相较于脂肪移植组,SVF辅助脂肪移植组的手术次数减少到了(1.45±0.49)次,单侧总计脂肪组织填充量减少到(17.65±6.93) mL,但颞部凹陷的提升率提高到(32.35±7.13)%、颞部凹陷评分改善度平均提高(2.50±0.71)分、患者满意率92.31%,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 SVF辅助的自体脂肪移植技术改善颞部凹陷的有效性优于传统自体脂肪移植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颌后缩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正颌手术前的髁突表面骨质结构完整性对术后颌骨稳定性及髁突体积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至2019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断为下颌后缩畸形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并接受正颌手术且满足条件的患者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例,女性36例,年龄(28.03±6.52)岁(21~34岁),依据术前髁突表面骨质情况分为表面光滑组和表面不光滑组,其中光滑组19例,不光滑组18例,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年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 对头颅侧位片进行坐标系建立及头影测量分析明确术后颌骨稳定性,对CBCT进行三维重建分割获取髁突的三维模型及体积,评价术后髁突体积的变化,通过CBCT影像资料评估术后髁突骨质改变情况,明确术后髁突骨质改变与颌骨稳定性的相关性,应用SPSS 20.0软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及Mann-Whitney检验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髁突表面光滑组在术后3个月(T1)、术后6个月(T2)、术后12个月(T3)颌骨复发率分别为36.85%、47.37%、42.11%,术前髁突表面不光滑组T1、T2、T3颌骨复发率分别为27.78%、44.44%、55.56%,两组在各时间段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髁突表面光滑组与不光滑组在各时间段的髁突体积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光滑组术后3个月的髁突进展与颌骨的稳定性有相关性。结论:对于下颌后缩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且术前观察髁突一年无显著变化者,术前髁突表面是否光滑对于术后颌骨的稳定性没有确切影响,对于术前髁突不光滑的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髁突吸收会引起正颌术后颌骨位置的不稳定,术前髁突表面是否光滑对术后髁突体积的改建没有明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融合三维面像用于研究牙颌面畸形患者正颌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可行性,并应用此方法初步测量各软硬组织标志点手术前后的位置变化。 方法: 选取10例牙颌面畸形患者,分别于术前(T0)和术后3个月(T1)拍摄大视野CBCT和三维面像。利用MIMICS和Geomagic Studio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将CBCT进行阈值分割并与三维面像融合,生成新的三维立体模型,探讨该方法可行性。使用3D 色谱分析(3D color map)和测量平均距离对CBCT与三维面像配准过程的误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CBCT骨组织配准,将新生成的手术前后三维模型置于同一空间坐标系,测量各标志点[鼻尖点( pronasale, Prn )、鼻下点(subnasale, Sn)、上唇突点(labrale superior, Ls)、前鼻棘点(anterior nasal spine, ANS)、上齿槽座点(subspinale, A)、上中切牙点(upper incisor edge, UIE)]手术前后位置变化。结果: CBCT融合三维面像用于研究正颌术后软硬组织变化具有可行性,配准误差在0.3 mm以内,通过3D 色谱分析直观看到,面部区域配准良好。正颌术后唇部各标志点(Ls、ANS、A、UIE)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部标志点(Prn、Sn)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CBCT融合三维面像作为一种新方法可以用于临床研究正颌术后软硬组织变化,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可重复性。正颌术后唇部软硬组织标志点位置明显变化,而鼻部标志点位置受正颌手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