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形态测量方法研究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in TJ  Gu MJ 《癌症》2002,21(7):781-784
背景与目的:形态测量学在肿瘤的病理诊断及预后评估中日渐重要。本文探讨图像分析法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联合应用图像分析、AgNOR计量分析及DNA含量测定3种形态测量学方法,对110例原发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进行研究,选用的参数为核面积(nucleararea,NA)、核周长(nuclearperimeter,NP)和核形状因子(nuclearformfactor,NFF)、DNA含量(DNAcontent,DC)、DNA指数(DNAindex,DI)、G0/G1期细胞百分率(percentageofG0/G1phases,P2c)、高倍体细胞百分率(percentageofDNAmultiploid,P>4c),并于光镜下进行AgNOR计数。结果:(1)良性、交界性及恶性3组卵巢上皮性肿瘤相比较,NA、NP、NFF、DC、DI及AgNOR计数在各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01)。(2)形态测量学结果与预后关系研究表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生存≥5年及<5年两组病例中,NA、NP、NFF参数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不同的图像分析结果提示其预后不同。AgNOR计数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r=-0.73,P<0.001)。DNA高倍体含量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生存时间亦呈负相关(r=-0.75,P<0.001)。结论:形态测量学可为不同性质的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和预后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电离辐射对离体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中酸性磷酸酯酶的影响。方法 用6 0Coγ线单次照射培养的第三代兔晶体上皮细胞 ,经ACP细胞化学方法染色后 ,用图像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晶体上皮细胞于培养后 3天可见有单个细胞从晶体上皮长出 ,至培养第三代的细胞经 30Gy6 0 Coγ线照射后 ,细胞生长速度变慢 ,细胞形态不规则。照射后ACP呈强阳性表达 ,照后 7天更为明显。电镜观察可见 ,晶体上皮细胞核仁肿胀 ,染色质稀少 ,内质网扩张 ,线粒体萎缩。溶酶体膜破裂 ,随着照后时间延长 ,病变更为明显。 2、定量结果显示 :各剂量组在照后3和 7天 ,ACP的面积、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其中 7天各指标升高更为明显 ,此结果与电镜所见相一致。结果提示 ,电离辐射对细胞溶酶体膜造成损伤是ACP活力改变可能的机理 ,而后者可能是导致晶体上皮损伤和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 形态测量学在肿瘤的病理诊断及预后评估中日渐重要. 本文探讨图像 分析法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中的意义. 方法 : 联合应用图像分析、 AgNOR计量分析 及 DNA含量测定 3种形态测量学方法,对 110例原发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进行研究,选用的参数为核面积 ( nuclear area,NA) 、核周长 ( nuclear perimeter, NP) 和核形状 因子 ( nuclear form factor,NFF) 、 DNA含量 ( DNA content, DC) 、 DNA指数 ( DNA index, DI) 、 G0/G1期细胞百分率 ( percentage of G0/G1 phases,P2c) 、高倍体细胞百 分率 ( percentage of DNA multiploid, P>4c),并于光镜下进行 AgNOR计数. 结果 : ( 1) 良性、交界性及恶性 3组卵巢上皮性肿瘤相比较,NA、 NP、 NFF 、 DC、 DI及 AgNOR计数在各组 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 P< 0.01或 P< 0.001). ( 2) 形态测量学结果与预后关系研究表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生存≥ 5年及 < 5年两组病例中,NA、 NP、 NFF参数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或 极显著性意义 ( P< 0.05或 P< 0.01),不同的图像分析结果提示其预后不同. AgNOR计数与上 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 ( r=- 0.73, P< 0.001). DNA高倍体含量与上皮性卵巢 癌患者生存时间亦呈负相关 ( r=- 0.75, P< 0.001). 结论 : 形态测量学可为不同性质的卵 巢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和预后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间期核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肺癌和癌旁支气管上皮细胞中 3p、9p丢失以及将其应用肺癌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DNA特异的 3p、9p探针 ,以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对 2 1例短期培养的肺癌和癌旁支气管上皮细胞中 3p、9p丢失进行分析。结果 :3p、9p丢失在癌旁支气管上皮细胞中为14 2 9% (3/ 2 1)、2 8 5 7% (6 / 2 1) ;在肺癌细胞中为 6 6 6 7% (14 / 2 1)、80 95 % (17/ 2 1)。 3p、9p均丢失者在肺癌细胞中占 5 7 14 % (12 / 2 1) ,在癌旁支气管上皮细胞中为 0。结论 :①间期核荧光原位杂交可以检测肺癌及癌旁上皮细胞中 3p、9p的丢失 ;② 3p、9p的丢失在肺癌细胞中是频发事件 ,明显高于癌旁支气管上皮细胞 ;③检测 3p、9p的丢失可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茶多酚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 ,观察膀胱癌细胞系 (T2 4及SCaBER)经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处理后对细胞生长以及PTEN、E 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茶多酚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的生长 ,加入 0、5 0、10 0、2 0 0、4 0 0 μg·ml-1茶多酚的T2 4细胞和SCaBER细胞抑制率分别为 0 %、11 2 %、33 4 %、36 9%、6 7 5 %和 0 %、16 5 %、19 1%、30 3%、31 4 %。流式细胞仪直方图上可见亚二倍体峰 ,癌细胞出现凋亡 ,凋亡率分别为 6 8%、2 5 1%、2 8 6 %、36 6 %、4 1 1%和 2 1 4、2 7 2 %、2 8 5 %、36 8%、4 7 7% ;同时 ,随茶多酚作用浓度的增加 ,出现G1/S阻滞细胞逐渐增多 ,细胞分裂增殖指数 (PI)降低 ;而细胞PTEN蛋白表达水平由 (37 6 6± 0 4 9)、(38 2 8± 0 6 1)逐渐增加至(16 3 92± 3 36 )、(177 36± 10 79) ,E 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由 (37 5 2± 1 14 )、(38 5 9± 4 2 4 )逐渐增加至 (12 1 86± 1 5 0 ,15 3 5 8± 2 5 1) (P <0 0 1,P <0 0 1)。结论 :茶多酚对T2 4及SCaBER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TEN蛋白表达影响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PTEN、E 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具有逆转细胞恶性生  相似文献   

6.
辐射损伤骨髓造血细胞的DNA含量及AgNOR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ACA小鼠经60 Coγ射线全身一次照射 ,对骨髓组织切片和骨髓细胞悬液涂片 ,分别采用改良的Feulgen染色及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 (AgNOR)染色 ,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对在不同照射剂量、不同时间点的造血细胞核内DNA及AgNOR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各照射组在2 5 - 7 0Gy剂量、 6h~ 4周范围内 ,骨髓均出现明显损伤及损伤后重建现象 ,且剂量越大 ,损伤越重 ,恢复亦较慢 ;其中以 5 5Gy组骨髓细胞核内DNA和AgNOR含量变化最为典型 ,在损伤早期进行性减少 ,而在恢复期出现持续性增加 ,直至恢复正常。结果提示 :骨髓造血细胞核内AgNOR及DNA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反映骨髓辐射损伤与修复程度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PV)与肺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石蜡包埋肺鳞癌组织标本 50份、肿瘤组织旁鳞状化生上皮标本 3 0份、正常支气管粘膜3 0份中的HPVDNA。结果 三种标本中 ,HP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 2 6%、3 6.7%和 1 0 % ,其中以HPV1 6型所占比例最高。鳞状细胞癌和鳞状化生上皮标本中 ,HPV1 6与HPV6/ 1 1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结果表明HPV感染在肺鳞癌的发生中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鳞状上皮化生似可视为癌前病变。PCR技术较体外杂交技术和DNA探针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不同敏感性鼻咽癌细胞株中Ku蛋白表达情况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比较作为DNA双链断裂修复蛋白DNA依赖性蛋白激酶 (DNA PK)的调节亚基70 Ku、80 Ku在不同放射敏感性鼻咽癌细胞株CNE1和CNE2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成克隆实验测定鼻咽癌高分化鳞癌细胞CNE1和低分化鳞癌细胞CNE2不同剂量照射后的存活分数 ,用线性二次模型拟合剂量存活曲线并求出放射生物学参数α、β、SF2、MID以评价两株细胞的放射敏感性。Westernblot检测照射前和后不同时间及不同剂量CNE1、CNE2细胞中Ku的表达 ,检测蛋白条带的吸光度值做半定量分析。结果 CNE1在各个剂量点的存活分数均比CNE2高 ,MID也大于CNE2 (2 .35∶1.11) ,SF2也大于CNE1(0 .5 4∶0 .37)。Westernblot显示两株细胞中70 Ku、80 Ku均有表达 ,蛋白条带的吸光度值测定显示70 Ku在CNE1、CNE2细胞中分别为 2 0 .0 3± 7.5 6和 19.36± 6 .0 4 ,80 Ku分别为 2 5 .98± 12 .87和 2 3.74±9.2 4 (P值均 >0 .0 5 )。蛋白表达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同样显示 4Gy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及 0~ 16Gy照射后 12hKu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实验验证了CNE2比CNE1对放射更敏感 ;照射前后两个细胞均有70 Ku、80 Ku蛋白表达且无差异 ;CNE1、CNE2放射敏感性的差异与Ku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别检测胃癌、癌旁和正常胃组织中DNA含量 ,分析DNA含量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36例胃癌组织、30例相应癌旁组织、2 5例正常胃组织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核DNA含量。结果 :在胃癌、癌旁和正常胃组织中 ,细胞核DNA含量分别为 1 39± 0 2 3、1 0 0± 0 0 5和 0 99± 0 0 5 ,胃癌组织的DNA含量明显高于癌旁及正常胃组织 (P <0 0 1) ,而癌旁组织与正常胃组织的DNA含量相似 (P >0 0 5 )。分化程度差 ,深度浸润 ,伴淋巴结转移及Ⅲ、Ⅳ期的胃癌组织 ,其DNA含量明显高于分化程度较好 ,浸润较浅 ,不伴淋巴结转移及Ⅰ、Ⅱ期的胃癌组织。结论 :DNA含量可作为判断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一个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环氧化酶-2与p53在食管上皮癌变及鳞癌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 (Cyclooxygenase,COX) 2基因表达在食管上皮癌变中的作用 ,为食管癌早期诊断及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Nonsteroidalanti inflammatorydrugs ,NSAIDs)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化学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从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中采集食管上皮细胞标本 ;并收集该省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新鲜标本 76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COX 2及 p5 3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 结果 COX 2在食管脱落上皮细胞中的表达随异型性的增高而逐渐增加 ,在癌细胞组达最高 (FI=1.6 2± 0 .2 3) ;COX 2在高分化鳞癌组表达最高 (FI=2 .37± 0 .71) ,并随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显著减少。p5 3的表达在脱落上皮细胞中随细胞异型性的增高逐渐增多 ,在癌细胞组表达含量最高 (FI =2 .2 8± 0 .2 0 ) ;而在癌组织中的表达 ,则随分化程度的降低继续升高。对COX 2与p5 3表达的相关分析发现 ,从正常上皮至高分化鳞癌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r=0 .42 4,P =0 .0 0 2 ) ;而在不同分化程度癌中的表达 ,两者呈显著负相关 (r =- 0 .345 ,P =0 .0 31)。结论 COX 2及 p5 3表达在食管上皮早期癌变进程中异常增高 ,并有明显的协同作用。COX 2单独或与p5 3联合检测可以作为食管上皮早期癌变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 1 92 Ir插植术治疗口腔鳞癌前后肿瘤组织 DNA含量的变化。方法 :选择 10例未经治疗的口腔癌患者 ,取放疗前新鲜肿瘤标本和放疗后 3天~ 7天手术新鲜肿瘤标本 ,通过流式细胞仪 (FCM)测定 DNA含量的 3个主要参数 ,异倍体 (aneuploid)、DNA指数 (DNA Index,DI)和 S期细胞比例 (S- phase fraction,SPF) ,比较显效组与非显效组、放疗前后 DNA含量之间的变化。结果 :显效组与非显效组的 DI分别为 1.6 3± 0 .10和 1.33± 0 .2 4(P<0 .0 5 ) ,SPF分别为 16 .6 1± 0 .86和12 .32± 4.2 0 (P<0 .0 5 ) ;放疗前后肿瘤组织 DI分别为 1.46± 0 .12和 1.2 0± 0 .11(P<0 .0 1) ,SPF分别为 14.0 3± 3.85和 8.0 8± 1.2 7(P<0 .0 1)。结论 :1 92 Ir插植术是治疗口腔鳞癌的有效方法 ,对口腔鳞癌 DNA含量的检测可以衡量放射治疗的效果并有助于制定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对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增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9,MMP-2、9)和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VPA以不同浓度(0、1、2、3、4和5mmol/L)、不同作用时间(24、48和72h)作用于SKOV3细胞,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动力学变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VEGF、MMP-2、MMP-9和E-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测定SKOV3细胞VEGF、MMP-2、MMP-9和E-cadherin蛋白含量。结果:1)3mmol/L作用48h后SKOV3细胞形态出现明显变化。2)不同浓度(0、1、2、3、4和5mmol/L)VPA作用不同时间(24、48和72h),作用72h时,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08%、5.41%、18.92%、32.70%和48.65%,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不同浓度(0、1、2、3、4和5mmol/L)VPA作用不同时间(48和72h)后,首先引起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随剂量加大和用药时间延长,凋亡率逐渐升高。3)3mmol/L VPA作用48h后与对照组相比,SKOV3细胞质中VEGF、MMP-2和MMP-9棕色颗粒减少,E-cadherin蛋白棕色颗粒增多。SK-OV3细胞VEGF、MMP-2和MMP-9蛋白含量明显减少,E-cadherin蛋白含量明显增多。结论:VPA抑制SKOV3细胞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VEGF、MMP-2、MMP-9表达和上调E-cadheri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金喜素诱导人肝癌HCC772 1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金喜素对人肝癌HCC772 1细胞的杀伤作用 ;通过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断裂DNA ;流式细胞仪分析DNA含量及细胞周期。结果 :经0 3 μmol/L金喜素处理 6、12、2 4及 3 6h ,HCC772 1细胞的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 ,逐渐降至 ( 83± 16) %、( 69± 10 ) %、( 5 2±13 ) %和 ( 3 0± 11) % ,低于对照组 ,P <0 0 5 ;靶细胞出现细胞固缩、染色质凝聚和边集 ;产生梯状DNA并检测到亚二倍体峰(凋亡峰 ) ;同时 ,G0 /G1期细胞增多 ,S期细胞减少。结论 :金喜素可抑制人肝癌HCC772 1细胞增殖 ,使细胞阻滞在G0 /G1期 ,进一步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中子照射后小鼠空肠上皮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二级雄性BALB/c小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Gy中子照射组和3Gy中子照射+姜黄素治疗组。照射组和姜黄素治疗组小鼠采用3Gy中子全身均匀照射,姜黄素治疗组于照射后即日腹腔注射200mg.kg-1.d-1的姜黄素,每天1次,连续给药5 d。于照射后6 h、1 d、3 d和5 d活杀取材,留取小鼠空肠组织,采用AgNOR、Feulgen染色和图像分析等手段,定量检测小鼠空肠上皮细胞核内嗜银蛋白数密度和DNA含量积分光密度的变化。结果照射组和姜黄素组于照后6 h~5 d,空肠上皮细胞核内AgNOR和DNA含量明显下降(P<0.01);照后3~5 d姜黄素组小鼠空肠上皮细胞AgNOR和DNA含量较照射组有所增加(P<0.05或0.01),但相比对照组仍较低。结论 3Gy中子照射引起小鼠空肠上皮细胞增殖活力明显降低;应用姜黄素治疗可增加空肠上皮细胞的增殖活力,对中子辐射肠上皮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 DNA含量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的预后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FCM)对 8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DNA含量进行测定 ,对其 DNA指数、细胞周期及其意义进行分析。结果 :8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倍体检出率为 38.1% ,其中儿童AL L4 5 .5 % ,成人 AL L35 .5 %。复发 /难治组异倍体检出率高于初治组 (分别为 6 1.9%、30 .2 % ,P<0 .0 1) ,二组 S期和 S+G2 M期百分率差异有显著性 (9.7± 3.1,13.7± 5 .1和 2 0 .8± 4 .3,2 5 .7± 5 .6 ,P<0 .0 0 1)。对 5 3例患者 2 6月临床随访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异倍体组患者复发率不同。结论 :DNA异倍体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有关 ;流式细胞仪 DNA含量检测简单、快速 ,可作为筛检 DNA异倍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胃粘膜病变中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细胞增生、凋亡的关系。 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方法 ,对 3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肠上皮化生 (IM )、胃上皮不典型增生 (GED)及胃癌 (GC)中Hp感染与PCNA、bcl 2表达和DNA含量及倍体进行检测。 结果 在Hp感染组 ,从CAG→IM→GED→GC ,PCNA和bcl 2阳性表达率和高表达率均逐渐增高。尤其在IMIII、GEDII III和肠型GC中 ,PCNA高表达率分别明显或显著高于IMI II、GEDI和IMIII、GEDII III(P <0 .0 5 ,P <0 .0 1)。其DNA含量和倍体分析与PCNA的表达一致。Hp未感染组不同病变中各指标均不显示Hp感染组的变化特点。结论 Hp感染可引起胃上皮细胞增生水平显著增高 ,凋亡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观察大剂量维生素E(VitaminE,VE)和C(VitaminC,VC)的抗氧化活性及对大鼠DNA氧化损伤、烷化损伤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即对照组(基础饲料,VE、VC摄入量分别为5、0mg/kg·d),VC组(VE5mg/kg·d、VC1000mg/kg·d),VE1组(VE33mg/kg·d、VC0mg/kg·d),VE2组(VE500mg/kg·d、VC0mg/kg·d),VE1 VC组(VE33mg/kg·d、VC1000mg/kg·d)和VE2 VC组(VE500mg/kg·d、VC1000mg/kg·d),实验期为8周。实验结束前收集动物24h尿液,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留取血液,分离血浆并收集淋巴细胞,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分析DNA损伤。结果:VE1组的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血浆SOD、GSH-Px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低于对照组;而VE1 VC组SOD、GSH-Px则较VE1组显著下降(P<0.05)。VE1组10μmol/LH2O2诱导的淋巴细胞DNA氧化损伤为150.42AU,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该组DNA烷化损伤产物尿O6-甲基鸟嘌呤(O6-methylguanine,O-6meG)含量为0.89mg/g肌酐,比对照组、VE2组分别下降了50.28%、50.00%(P<0.05)。结论:较大剂量VE能提高大鼠抗氧化活性,降低DNA氧化损伤及烷化损伤,但联合补充大剂量VC时可能对其影响产生拮抗作用;过大剂量VE和VC补充时均未观察到有利作用,并且可能降低机体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流式细胞术DNA含量分析对肺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娟  张锦 《中国肺癌杂志》2003,6(5):360-363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DNA含量测定对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 (FCM )对41例肺癌纤维支气管镜 (简称纤支镜 )活检标本及 2 1例非癌性病变的活检标本中DNA含量 (DI)和S期细胞比率 (SPF)进行测定 ,并与同期纤支镜活检、刷检、及纤支镜术后痰检对比分析。结果  ( 1)肺癌组织中DNA含量、SPF均显著高于非癌性病变组织 (P <0 .0 1)。肺癌组异倍体率为 78.0 4% ,而肺良性病变组仅为 4.8%。FCMDNA含量分析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 78.0 4% ( 3 2 /4 1) ,特异性为 95 .2 4% ( 1/2 1) ;( 2 )肺癌组织中DNA含量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和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 (P >0 .0 5 ) ;( 3 )肺癌异倍体组的SPF高于二倍体组 (P <0 .0 5 ) ;肺癌SPF与肿瘤分期、转移有正相关关系 (P <0 .0 5 )。结论 应用FCM检测纤支镜小标本DNA含量可作为检测肺组织癌变的一种辅助手段。肺活检组织的FCMDNA含量及细胞增殖活性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肺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从人口腔细胞获取基因组DNA作基因多态性分析的可行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eng JR  Guan SF  Wang XL  Han LH  Gao YT 《癌症》2005,24(7):893-897
背景与目的口腔洗液上皮细胞应用于检测基因多态性已有多篇文献报道,但口腔洗液中含有少量食物残渣是否给基因多态性检测带来干扰已备受关注。本研究比较口腔上皮细胞和血样品DNA中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同时以同样的方法检测食物中动植物组织的DNA,以排除食物残渣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性,并探讨改良口腔洗液上皮细胞收集方法。方法收集62例人口腔洗液,每例收集40ml,加10ml异丙醇固定。其中30例进行细胞涂片检查上皮细胞含量,同时采集外周血5ml。另采集人们常食用的米饭、青菜、毛豆、苹果、猪肉、牛肉、鸡肉、鸭肉。所有样品分别经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抽提,乙醇沉淀提取基因组DNA。结合PCR-RFLP技术进行口腔细胞和血细胞基因多态性分析比较。并用Alu片段测定人口腔洗液、外周血及上述食物DNA。结果62例口腔洗液DNA含量为(135.15±64.30)μg(22.36~330.70μg);其中30例经镜检含有人上皮细胞者有75%~95%,DNA含量为(143.44±61.64)μg(51.01~283.58μg);30例外周血中DNA含量为(91.19±38.01)μg(30.83~178.63μg)。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62例口腔上皮细胞和30例血样品均具有高分子量DNA,其中61例口腔细胞和30例血样品均能扩增茁-globin、Alu以及NAT2、GSTM1、GSTT1、CYP1A1和CYP2E1基因片段,但所有的食物DNA全部未能扩增。30例口腔洗液与相应血液的基因多态性结果一致。结论口腔洗液DNA大部分来源于人,即使含有少量食物残渣也不会给基因多态性分析带来干扰,其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与血样品DNA分析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人鼻咽癌细胞形态、DNA含量及倍体与放射敏感性的异质性之间的关系 ,探讨预测肿瘤放射敏感性的可行方法。方法 应用 2种放射敏感性不同的鼻咽癌细胞系CNE 2Z亚克隆株F1、S1,通过细胞培养及裸鼠体内实验 ,用HE染色法、Feulgen染色法和图像分析仪 ,观察这 2株细胞及其裸鼠移植瘤的形态学参数、DNA含量及倍体分布。 结果 形态参数测定表明 ,F1细胞面积、细胞体积等参数小于S1(P <0 .0 1) ,核周长、核直径大于S1(P <0 .0 1) ,核质比大于S1(P <0 .0 1)。F1细胞及裸鼠移植瘤DNA含量、DI值、5C及 >5C比例均高于S1组 (P <0 .0 1)。结论 F1、S1放射敏感性的异质性与细胞分化程度、DNA含量及 >5C比例有关 ,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法定量分析 ,可以预测鼻咽癌细胞间的放射敏感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