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5 毫秒
1.
赵辰 《建筑师》2012,(4):17-22
中国的当今建筑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自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知之路,至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误解。这一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还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以民间建造体系为代表的"土木/营造",这种被西方学术定义为"民居"或是"无名氏建筑",应该作为中国文化中对建筑的本质被认知。国际建筑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得以突破西方古典主义的桎梏,走向"宏大的建筑观":这反映为对以非古典的民间建造体系、聚落、市政建筑等的重视,同时也对非西方文明中的建造体系加以尊重。国际建筑学界的这一理论性突破与社会学、哲学领域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是殊途同归的,甚至是更领先的。但遗憾的是,曾经对国际现代建筑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东方"土木/营造"之中所具有的"现代性",却未被中国建筑界充分认知。以中、日之间对本文化的"土木/营造"认知过程的比较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朱平 《时代建筑》1992,24(3):37-41
近代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震荡,使中国建筑起了很大变化。西方建筑形式与技术,在沿海大城市中兴起,尤其在上海,形式复杂多样,堪称建筑万国博览会。然而,至今中国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并未解决。上海近代建筑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西方复古主义的,二是早期现代派的,三是中国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结合的。由于受传统的建筑历史研究所限,人们的视角重点在于形式,这对初步的资料分类整理是很有效的。但是,无法深入反映出文化碰撞的具体机制所在。特别是由于从形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住宅建设正酝酿新的格局寻找传统的优质价值与传统批判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近一个世纪来,中国建筑已历史的认同了西方尤其是现代西方建筑的“话语体系”“后民居”的思路是当代的和前瞻的,不是从建筑史汲取灵感,而是激活中断的历史“后民居”不是一个风格一门现代意义的民居设计课应当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前期是中国建筑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此时形成了一种融合西方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于一体的新的建筑理念,而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国营造学社”对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也曾有一些建筑理论方面的著作提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至今尚未有人具体研究过“中国营造学社”与20世纪前期新兴的中国建筑思潮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以“中国营造学社”为核心,从文献研究、学术活动、建筑师及职员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这个学术团体对中国建筑史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建筑思想的重要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建筑》2021,(2)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建筑界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建筑思潮和西方战后多元现代建筑思潮影响下,发展了现代模仿传统建筑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这一复杂历史背景下的设计方法探索,延续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二元要素特征,发展了民国时期"新民族形式",与密斯晚期风格、典雅主义、粗野主义、日本新传统主义等现代建筑设计流派产生紧密联系,是台湾现代建筑纳入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框架的重要途径与表征。  相似文献   

6.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发展了1930年代以来在学院派与官式建筑传统之外探寻现代中国建筑道路的思想新芽,系统呈现了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主流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全面碰撞融合的理论图景,亦成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之余绪在现代中国建筑理论探索中的映射,具有多重重要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本文将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余绪与现代建筑社会属性多重交叠下的理论探索,论述其对“复古思潮”的抨击抵抗及其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理论内涵,呈现其从“型造人”到“建筑文化自觉”的启蒙主义理论建构演进目标,总结这一群体及其理论建构作为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图景重要组成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7.
现代主义建筑是一次深刻的建筑思想解放运动,布鲁若·赛维反古典的七项原则是对现代建筑特征的高度概括。对比分析发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由于不受传统官式建筑的限制,思想解放、形式自由,几乎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全部七项原则,具有超越其时代的现代"芯"。根据时间次序判断,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的历史模版,西方现代建筑具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现代"芯"。抛弃其具象的材料、色彩和形式等表层符号,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的现代"芯"正是值得传承的民族精华。  相似文献   

8.
王鲁民 《建筑师》2005,(4):58-64
所谓的弗莱彻(BanisterFlecher)的“建筑之树”,包含着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是“非主流的”“非艺术的”和“非进化的”三个层次的判断,其中“非进化”的判断是长期困扰且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叙述的难题。伊东忠太、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在对于该难题的正面回答上遇到的困难,证明了西方中心主义或西方文化霸权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理解上的深入影响,事实要求我们直面中国传统建筑史料,实事求是的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本性。文章提出如无“内在”的革命或重大的外来影响,任何民族的建筑的发展与变迁,都是在由特定的文化体系对于建筑的核心价值的认定,针对这个核心价值的初始应对格局形成的框架和边界中进行的。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性质和其变迁格局的看法,并期望通过相关的努力使得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更加有机地成为中国建筑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蔡志昶 《新建筑》2010,(5):99-103
西方古典建筑和古典精神是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的核心。"学院派"建筑教育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建筑成为其无法回避的主题。探讨了在"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以东南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早期40年建筑教学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地位、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等。指出,"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建筑学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外来学术加以改造,从而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0.
陈凯峰 《城乡建设》2016,(10):93-94
“建筑”,是现代建筑学理论的概念,中国古代或传统时期是没有“建筑”这一词汇的,只有“营造”,如著名经典《营造法式》(见图1左)、《营造正式》《营造则例》等,其所说的“营造”,大致就是现代人们所认识的“建筑”的概念.这大约就是中国的古代建筑或传统建筑,是人类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西方建筑或现代建筑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建筑科学体系,并逐渐为现代以来的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学改革不断贯彻落实,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体育教学方法也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为授课主体,此外"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以学懂、学乐为主,更注重学生情感的陶冶和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篇文章主要以传统体育教学和现代体育教学的差异为切入点,通过各种调查研究,对二者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2.
黄庄巍  邹广天 《建筑师》2021,(1):123-131
1930-1970年代,我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卢毓骏以结构理性主义为主要理论工具,融合西方现代建筑主流思潮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统儒家文明,结合中国建筑史学研究、设计理论研究及建筑创作进行了完整的中国现代建筑理论建构.本研究将基于民国以来现代建筑运动向我国传播发展和二战后世界与中国历史格局背景,对卢毓骏的理论建构路径与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探寻其基于现代建筑内核与中国建筑传统二元矛盾冲突、融合的思想要素.研究将有助于完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多元探索的丰富图景,呈现中国建筑现代性早期发展中的结构理性主义基因,补充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发展叙事.  相似文献   

13.
杨涛  ;滕军红 《新建筑》2014,(4):94-96
1840年以来,中国建筑受西方Archjteeiure的影响颇深,既未彻底揭示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问题,又缺失对西方Architecture观念的甄别与质疑。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要在现代中国探索出真正的“中国现代建筑”——既不是传统,也不是Architecture,更不是两者的“混搭”。在传统与西方道路上走不通的150年中国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索恰恰表明: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探索该“破题”了,“中国现代建筑”该“破土而出”了。  相似文献   

14.
蔡永飞 《城乡建设》2004,(11):80-81
"三农"问题的由来 "三农"问题在近代以来的中国似乎始终存在:中国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农民居住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了解和重视的基本国情,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人们都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着手.但是,"三农"问题成为一个特定的理论研究对象,还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域性建筑理论,选择具有闽南特色的红砖文化与石材文化为2个切入点,对厦门近代"嘉庚建筑"1919—1962年间的本土化历程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首先追溯其本土化历程的缘起,进而研究其如何将闽南传统红砖文化融入南洋建筑式样,创造出具有闽南红砖文化特色的"嘉庚建筑";最后研究其如何将闽南传统石文化融入南洋与西洋建筑式样,创造出具有闽南石文化特色的"嘉庚建筑",为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刘松茯  何颖 《城市建筑》2011,(8):111-114
哈尔滨建筑装饰映射出近代西方建筑艺术潮流的发展趋势和美学倾向,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实例的分析,以西方传统美学和语言符号学为理论基础,探析影响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之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章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的"非西方"现当代建筑的研究综述,可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建筑历史写作提供借鉴,并指出未来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可以增加"非西方"为参照系,在全球图景下发掘更丰富和多层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陈欣涛 《建筑师》2019,(5):30-34
"文献+实物"相互印证是近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通常被认为和中国古史研究中的"二重证据法"共享相同的方法论。本文通过比较"文献+实物"的方法和"二重证据法"的建立过程,试图说明:一方面,二者采用相似研究方法的背后,都受到现代意识中真实性考证的影响;另一方面,二者在研究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由此,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建筑史学在建立之初所蕴含的不同于近代一般史学的学科特征——面向现实生活和民族性建构。  相似文献   

19.
沈晨 《中外建筑》2014,(2):63-66
本文是一篇关于近现代以来中外学者对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研究的综述,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分别为近代理论研究发凡时期,现代批判时期,当代多元时期,并从伊东忠太的研究谈起,梳理了林徽因、梁思成、李允稣、李约瑟,缪朴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在这个命题上的论著,以求更加清楚深刻地揭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关于传统的思考─—兼评“’94首都建筑设计汇报展”李振宇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建筑创作一直处于一个大三角关系之中。三者就是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西方近现代建筑思想的引入和日新月异的建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简称为传统、引进和创新。因此,如河看待我们的建筑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