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Gamma钉用于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9例,53例患者以PFNA钉治疗,另46例患者以Gamma钉治疗。结果PFNA组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Gamma组,PFN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Gamma组,P均〈0.05;二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治疗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钉与Gamma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方法可靠、疗效显著,虽均为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靠方法,但PFNA固定创伤小、出血量更少,同时并发症较少,更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是更加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与动力髋螺钉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愈合时间和手术后Harris评分。结果:动力髋螺钉组的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均低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动力髋螺钉组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的愈合时间和手术后Harris评分差异不大,两组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力髋螺钉组Harris评分中的优良率显著高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相较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而言,动力髋螺钉方法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失血量且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122例,按照不同固定方式将其分为动髋螺钉(DHS)治疗57例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65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髋关节的功能。结果:PFNA组骨折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少于D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12个月,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髋关节的功能方面也优于D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和对照组(动力髋螺钉治疗)各34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Harris评分优良率88.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9%。对照组Harris评分结优良率7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问骨折的疗效优于动力髋螺钉,建议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临床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60例的资料,其中研究组30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并采用Sadowski标准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疗效比较,研究组优良率为90%,对照组优良率为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比较,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优良,切口小,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黄奎  张记恩 《华中医学杂志》2013,(4):181-183,196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PFLC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采用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治疗的78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PFLCP组38例,PFNA组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满意率、股骨颈螺钉位置满意率、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内固定失效病例及因内固定失效导致的再次手术发生率较PFLCP组低(P〈0.05)。PFLCP组较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LCP与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相当,PFNA在减少骨折愈合时间及内固定并发症方面更有优势。良好的骨折复位和股骨颈螺钉理想的位置是避免再次手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例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患者均显著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具有临床疗效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降低并发症等特点,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手术,观察组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并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为9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76%,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优良率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应用不同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采用闭合复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A组44例)和有限切开复位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B组4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远期并发症方面A组优于B组(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68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A组36例,B组32例),平均随访时间14.6月。64例患者骨折均在6~8月获得骨性愈合,4例出现内固定失效(A组1例,B组3例),接受翻修或人工关节置换术。两组骨折愈合时间[A组(12.5±1.2)周、B组(13.7±1.4)周]以及总体术后 Harris评分优良率(A组77.8%,B组78.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和解剖锁定钢板治疗都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都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方法,但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比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手术耗时少,出血量少、康复锻炼时间早,因此对于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应用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正确选择术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7年2月一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9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DHS组38例、LPFP组20例和PFNA组21例,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后6个月时评价Harris髋关节功能。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短于或少于DHS组和LP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O.05)。结论PFNA为新型髓内固定系统,其髓内固定稳定,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骨折愈合快,符合微创化理念,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实施半髋关节置换、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入院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予半髋关节置换手术,观察组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对两组手术情况、固定术后Harris评分、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9个月Harris评分比较中观察组术后1个月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9个月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3%,对照组为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半髋关节置换、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最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多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2周,观察组V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55%(13/44),高于对照组的9.09%(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好地改善髋关节功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用时短、疼痛轻,临床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我院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不稳定行转子间骨折患者109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n=56)和B组(n=53)。A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B组采用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优良率(94.33%)高于A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失血量多于B组、术后下床时间长于B组、住院时间长于B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低于B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43%)低于A组(28.57%),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治疗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患者效果优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InterTAN钉结合3D打印技术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40例确诊为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与B组,每组20例.A组采用InterTAN钉结合3D打印治疗,B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解剖型锁定钢板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选择从2010年3月~2012年8月于笔者医院就诊的5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髓内钉组30例和锁定钢板组28例,锁定钢板组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髓内钉组则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 锁定钢板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长于髓内钉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髓内钉组为3.33%,锁定钢板组为25.00%,锁定钢板组高于髓内钉组(x2=4.04,P<0.05).术后关节功能改善率髓内钉组为86.7%,锁定钢板组为64.3%,髓内钉组优于锁定钢板组(x2=4.45,P<0.05).结论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优于解剖型锁定钢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2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2009年10月应用PFNA治疗21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随访6个月后按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2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10ml,全部病例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9个月。21例获得随访,根据Harris评分:优1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结论应用PFNA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方便、有效,利于骨折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良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建档顺序分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式,研究组采用改良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式,术后10个月随访。统计对比2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入院时及随访期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评分)及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 研究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2组BI评分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BI评分及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增高(P<0.05),且研究组BI评分及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86%(39/42),高于对照组的71.43%(30/42)(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4/42),低于对照组的28.57%(12/42)(P<0.05)。 结论 采用改良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显著,可减少手术用时、失血量及康复用时,改善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郝强  高慧娟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8):36-37,40
目的比较分析动力髋螺钉(DHS)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PFNA)、Gamma钉内固定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的9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1∶1的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分为A组(PFNA内固定术)、B组(DHS内固定术)、C组(Gamma钉内固定术),各32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各项手术观察指标情况。结果与B、C组比较,A组手术用时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低(P〈0.05),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低于B组(P〈0.05),三组髋关节Ha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优良率最高,达90.6%。结论 PFNA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体位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及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及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PFNA治疗时牵引方式分为A组(侧卧位徒手牵引)和B组(仰卧位牵引床牵引),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术后1年的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都显著优于B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卧位下行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及股骨粗隆下骨折可以有效减轻手术对患者身心的损伤,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